國史閒談|先秦三八•齊桓公尊王攘夷(上)

周惠王四年(鄭厲公後七年,魯莊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鄭厲公入惠王於周,大大搶了齊桓公“尊王”的風頭,但齊桓公也只能徒嘆奈何,因為在前一年齊國發生了“大災”,他無暇西顧。《左傳·宣公十五年》說:“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看樣子是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發生了大火災。這可是件要命的事,恢復起來應該也快不了。估計正是因此,齊國在這之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都沒有什麼大動作,直到周惠王九年(齊桓公十八年,魯莊公二十六年,前668年)派軍隊跟魯國和宋國一起討伐徐國,才算是重新出山。

齊桓公雕像

齊、魯、宋伐徐的第二年(周惠王十年,齊桓公十九年,魯莊公二十七年,前667年),齊、魯、宋、陳、鄭第二次同盟於宋國的幽邑(地望不詳)。周惠王很會看火候,不早不晚,恰好在這年冬天派召伯廖到了齊國,正式承認齊桓公為諸侯之長,並請求齊國出兵教訓當年把他趕出成周的衛國。

齊桓公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搶回“尊王”大旗的機會。第二年(周惠王十一年,齊桓公二十年,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春天,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秀肌肉,他一反常態沒有以王命召集諸侯,而是以一己之力伐衛,大敗衛軍,“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也就是以周惠王的名義把衛國狠狠批評了一頓,索取了戰爭賠款之後才撤軍。

伐衛之後兩年,周惠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十二年,魯莊公三十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國曾跟衛國一起驅逐周惠王,擁立王子頹,竟然也不怕齊桓公趁火打劫,像收拾衛國那樣收拾自己,跑來“告急於齊”了。齊桓公現在正以仁義禮信為號召而圖謀霸業,我們不知道燕國是不是號準了這個脈而走了一招險棋,如果是的話,那出主意的這個人可就太高明瞭。不過,不管是不是這樣,齊桓公都答應了燕國的請求,在“尊王”的大旗之外又舉起了“攘夷”的大旗。

當年冬天,齊國跟魯國商量出兵救燕的事。《說苑·權謀》說,魯國的大臣們認為“師行數千裡,入蠻夷之地,必不反(返)矣”,所以就玩起了陽奉陰違,嘴上答應出兵但實際卻按兵不動,大概是認為齊師“必不反矣”,也就沒力量追究他們不守信用了。

齊桓公等不到魯國的兵馬,只好單獨出兵。這一仗齊桓公大敗山戎,一直打到孤竹國,不僅解除了燕國的危難,還順便創造了個“老馬識途”的故事。之後,攜勝利之威的齊桓公給燕君上了一堂恢復召公之政、向王室納貢、盡臣子之禮的“尊王”課。燕君是既感激又佩服,非要親自送齊桓公回國不可,越過了燕齊邊界也不肯回去。齊桓公說:“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就把燕君所經過的土地割給了燕國。

想來燕君進入齊國頂多也就是十里八里的,要是多了齊桓公肯定也捨不得,但這樣一來,燕君要是接著再往前送,就成了佔齊國的便宜了,所以只好就此作罷。這事傳出去之後,諸侯都覺得齊桓公是仁義之人,“皆從齊”。這種施小惠而得令名的手段不用說一定是出自管仲的手筆。

小人書《老馬識途》封面

《說苑·權謀》說,齊桓公對魯國的陽奉陰違懷恨在心,討伐山戎回來就想對魯國動武。管仲說:“伐遠而還誅近鄰,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勸他把從山戎繳獲的珍寶器物進獻到周公之廟,也就是送給魯國。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感動了魯國,到第二年齊國討伐莒(jǔ)國的時候,魯國傾盡全國男丁相助,誇張到連“五尺童子”都上了前線。

說起來,莒國夠不夠齊國自己打的都是個問題,哪裡還用得到魯國的“五尺童子”來幫忙,所以《說苑》的誇張說法很值得懷疑,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齊桓公把戰利品送給魯國得到了惡評。《左傳·莊公三十一年》說他不向天子獻捷而獻於諸侯是“非禮也”,《公羊傳》則說他是向魯國炫耀軍功並藉此威懾魯國。這兩個說法應該更可信,但把它們跟《說苑》結合起來看,倒是別有一番意味在裡面。

此後,齊桓公的“攘夷”事業達到了高潮。周惠王十七年(齊桓公二十六年,魯湣公二年,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入侵衛國。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懿公喜歡養鶴,荒唐到賜給它們祿位,讓它們乘坐只有大夫才能乘坐的軒車的程度。這引起了人們的怨恨。狄人入侵的時候,衛人對衛懿公說:“讓鶴替你去打仗吧,它們有祿位,我們哪能打仗呢!”衛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上陣,結果兵敗身死。

這個時候距離齊桓公伐衛,“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僅僅才過去四年。我們不知道衛懿公是什麼時候喜歡上養鶴的,也不知道當齊桓公伐衛的時候衛國人是否也說過同樣的話,我們只知道那些吃鶴的醋的衛國人聽說衛懿公戰死後,仍然沒有振作起來保衛家園,反而是連夜棄城出逃了,結果跑到黃河邊上的時候被狄人追上,遭到慘烈屠殺,據說最後只有730人倖免於難。

衛懿公好鶴

衛國這其實算是被滅國了,遭難的除了那劫後餘生的700餘人之外,還有共邑(今河南新鄉輝縣市東北)和騰邑(地望不詳)的人。整個衛國最後倖存下來的人只有區區5000人,在宋國的幫助下才在曹(今河南滑縣西南)這個地方落下腳來,但也只能結廬而居,吃穿用度一概沒有,連安全都沒法保障,要不是老大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兵車300輛,甲士3000人協助防衛,並且送來車馬、衣服、牲畜和木材等救濟他們,這剩下的5000人能不能在曠野裡熬過來,還真的不太好說。

衛國的事剛處理個大概,轉過年的(周惠王十八年,齊桓公二十七年,魯釐公元年,前659年)春正月,狄人再次向邢國大舉進攻。這次齊桓公反應迅速,立即聯合了宋國、曹國發兵救邢,可是邢國有點太戰五渣了,大軍還沒到,“邢人潰”,等齊桓公趕到驅逐了狄人,邢國已經飽受重創。

齊桓公覺得邢國離狄人太近,都城又已殘破,就把邢君遷到了離齊國較近的夷儀(今山東聊城西),並帶著宋國和曹國幫助興建城郭。邢人非常高興,史稱“邢遷如歸”。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齊桓公二十八年,魯釐公二年,前658年),他又帶領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為衛國修建了一座新都城。衛國人在新都城生活得很舒心,很快就忘記了亡國的痛苦和恥辱,史稱“衛國忘亡”——真有點記吃不記打的味道。

齊桓公的這些舉措的確很有號召力,引得一些小國紛紛歸附於他。當年秋九月,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盟於貫(今山東菏澤曹縣西南),第二年秋天又會於陽穀(今山東泰安東平縣西北)。這其中的江國和黃國都是淮河流域的國家,長期受到楚國的逼迫,現在主動歸附齊國,說明齊國就要跟一心向北發展的楚國發生交集了。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