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

郭洪阳


中国古代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第一、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scroll)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王北斋


(1)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龛作一个巨人,而对自然就像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复杂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

(3)此外,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运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好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着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晓牧文化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艺术?

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中国古代山水画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一大国粹,是独特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专属的艺术,并且这种艺术已经传承了千年了。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世界的艺术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基本上,有华人的地方,如果你还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就一定会承认和喜欢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如果挑选几个极能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的话,中国山水画和诗词书法一样都是能进入前十的。

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古代山水画从唐代的大小李将军起已很成熟了,五代的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宋代范宽以及后来的元四家,明四家,四高僧,扬州画派,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直到黄宾虹为止,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光耀夺目

就山水画而言,历代都很辉煌,但追求和评价各不相同

个人以为,元代之前的山水画,主要以严谨为追求,院画为主体,这和宋徽宗这个人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也有马一角这种画残山剩水的画家,但整体风格都是以严谨为主,那个时候,一张画画个十天半个月都是常事,即便是很小的一把团扇,也是画的一丝不苟,绝对不允许草率的态度的,那个年代对于山水画的评价最关键的词就是“严谨”

元代山水画就不同了,追求潇散,散淡,逸笔草草,大体上,几乎和宋人山水风格是相对立的,代表人物有倪瓉,方方壶,黄大痴,梅花道人,黄鹤山樵,对于元代山水画的评价关键词是“散淡”

明清作为一个时期来讲,风格多元,是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大时期,这个时期,山水画的各种面貌风格都非常成熟,学宋人的有,学元人的也有,这是一类,代表人物有明四家,和清六家,这一类没什么好讲的。重要谈谈清初的四高僧,他们能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也就是能代表这个时期的。

石涛的出现给山水画带来了很新的面目,他主张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这种思想,风格甚至能影响至今。八大山人的山水虽然学董其昌,但用笔极讲究,几乎把山水画的用笔提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高度。渐江的画中那种冷逸逼人的空灵把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推到最高峰。石溪的潇散,逸气,禅意,古朴也是前无古人的,其实,这一时期山水画高手倍出,绝不止四僧,还有龚贤,戴本孝,梅清,他们的造诣都不在四僧之下。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评价的关键词是“多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山水画就进入现代时期了,这里就不评价了...






懒柯


中国画的古代,以宋朝为分水岭,宋包括宋以前的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黄金时代,山水画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因为那时的山水画很纯粹,画就是画,画家一生的修养就是为了画好画。

这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大师,真的高山仰止,无以伦比,可惜,中国画后来走向了文人画的发展道路。

文人画一方面是很美好的艺术,是几种传统艺术的综合体,其艺术性,当然也是有的。

但另一方面,文人画的出现乃至盛行,甚至一统中国画的江湖,其实,是断送了宋朝已达高峰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

或者说,是中国画的发展走了弯路。

了解一下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发展到了宋朝时,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画等,均已发展成熟,且表现技巧丰富,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诸多名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精美的画面效果,中国画可谓鼎盛之极了。

那时的中国画,就是画,画家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画画上,天才画家再专心研究一生只研究画画,不用受诗书印等束缚,画当然好,好到什么程度?

好到后人只能望其项背!

如果沿着这条路发展,中国画的技巧,观察客观物象的方法,使用的工具与材料,都必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系统化,画面效果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美妙,影响力必定更强大,可能也就没有欧洲文艺复兴的三杰什么事了,即使出现了那三杰,其影响力也不会这么厉害了。

因为,与之同期的中国画相比,他们的就不见得有多优越了,如果再借助传教士把中国画带回欧洲,估计当时欧洲的人都要来中国留学学画画了。

可惜,上述都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

但是,宋即出现了文人画,虽不成气候,但对接下来的元代影响已大!

因为,元,民族分裂,汉人之惨,几乎灭族,而,人才,永远是汉族最多。人才干什么了?蒙元不用,想用的都隐居去了,出家当道士,做和尚去了。

而,这些人才有思想要表达,个性想展示,唯有通过书画舒解心中郁闷,显示自己的清高,展现自己的品质高洁,是故文人画大盛。

经元明两代画家努力,文人画也算发展得相当厉害了,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了。

但纯粹的中国绘画则日渐式微,甚至发展到后来不题字,没有诗与印章的画被看不起。

文人画把诗书画印统一到一幅画中,画已沦为一个元素,而且,好象还不是主要元素。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画要“写”出来的才是高妙的作品,才是最高超的技巧!

这还是画吗?

好在,近现代不少画家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们纷纷提出要改革中国画,不少画家付诸行动,纯粹绘画类的中国画又渐渐的出现,到了当代,已在中国画坛又占一席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