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乾隆 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xiangping_sdk


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依旧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到来对大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嫡长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仅十四周岁的永琰与原配喜塔腊氏完婚,夫妻两感情很深。嘉庆元年,嘉庆登上皇位时,就册封喜塔腊氏为皇后。但她福气并不厚,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时,她与嘉庆所生的嫡子绵宁十五周岁。

满清入关后,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嫡长子的情节始终挥之不去。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结果失败。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训,创立秘密立储,选择的继承人既非嫡也非长。

但嫡长子的情节又影响了乾隆,他两次将嫡子内定为继位人,却因天公不作美而放弃。后来,乾隆只得采用立贤的秘密立储,并将其确定为本朝家法。虽有家法限制,但在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嘉庆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没有实现的嫡长子继承制,嘉庆又何尝不想实现呢?

嘉庆对这位嫡皇后充满怀念之情,皇后去世两年多后(1799年),就将绵宁秘密立为皇太子。

二、绵宁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个良辰吉日,年仅五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的引导下,进入上书房,拜秦承业、万承风为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后深感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了稳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起,皇子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读课制度,潜心学习中原传统的经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乾隆中期入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曾目睹过绵宁等皇子读书的情景,并做了细致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门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上书房的教育极为严格,老师对就学的皇子、皇孙具有处罚权。对于皇孙们的学习时间,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登记,以备核查。乾隆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岁的乾隆来到上书房查岗,发现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孙的老师都没到上书房上班。乾隆大怒,当场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责问原因,并处分一大批工作人员:上书房总师傅被贬为侍郎、大学士稽璜降三级留任、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的师傅秦承业、万承风革职留任。时年七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目睹了这一切。

在对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庆与乾隆一样,十分严格。嘉庆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导致上书房的师傅没能上班。嘉庆知道后,指责上书房的老师:“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又是一批皇子们的老师被处分。

在绵宁被秘定为继承人后,嘉庆对他的培养更加重视,一旦有空就亲自督促其学业,并为绵宁题写“养正书屋”四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可谓寓意深厚。

绵宁的四位老师,前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后期的汪廷珍、徐颋,都是饱读诗书、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师授课,皇帝监督,绵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

“予自六岁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

这是绵宁对读书时的自我评价,从历史记载来看,还比较中肯。绵宁是一位好学的皇子,在勤勉苦读时写下两千九百二十六篇诗文。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是比较满意的。

在弓马骑射方面,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绵宁的功夫也是不赖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格逊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深仪刑”

乾隆将绵宁射杀鹿与自己小时候在康熙面前射杀熊相提并论,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对绵宁“期勖之意深矣!”嘉庆元年,绵宁大婚,就是由乾隆亲自主持。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表明乾隆属意了绵宁。

第二件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入皇宫。他们打着“大明天顺”的旗帜,杀声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

这时候,绵宁镇定自若,开枪打死两名领头人,率领侍卫全力抵抗,最终扑灭这场事变。事后,嘉庆对绵宁大加赞赏,并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通过这件事的锻炼,绵宁就已经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绵宁在经过一个“小插曲”后,顺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说:道光的即位,与乾隆有相似之处,都曾受到爷爷的青睐。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现突出,能够赢得父皇的信任,毕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终裁决人。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并没有带领大清完成转型,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秋媚读史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也没来得及留下立储遗诏。嘉庆帝一共有四个儿子,最终却由排行老二的旻宁(道光)继承大统,总结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火药枪打下皇位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军趁嘉庆在承德之机,攻打紫禁城,他们事先买通了宫内的部分太监做内应,但还是暴露了身份,西华门的起义军虽在太监的带领下顺利闯进宫门,但冲到隆宗门的时候,宫廷侍卫已经关闭了大门。

由于宫内群龙无首,嫔妃和太监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哭声一片。在这紧要关头,旻宁挺身而出,展现出他处变不惊、指挥有度的难得品质。原本旻宁也随嘉庆去了承德,因为某种原因而提前回京了,正好碰上这场突变,但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当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闻事变的消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命令各门戒严,同时派人去调集援军,而自己则坐镇养心殿观察局势、统一指挥。

虽然隆宗门紧闭,但还是有几个人爬上了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准备跳进来打开门。见此情景,旻宁举起火药枪射击,但那时的火药枪不比现在的枪还能连发,打完一枪只能重新装填,紧张的旻宁一时找不到子弹,就扯下衣服上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次射击,就这样把御膳房房顶上的那几个起义军打退了!

旻宁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等到援军赶到,消灭了起义军。事变一被平息,旻宁赶到储秀宫安慰母亲,并命令西长街布置警戒。嘉庆帝得知消息后,对旻宁大加赞赏,加封其为智亲王。加封得赏后的旻宁,并没有得意张扬,反而像嘉庆坦言自己当时也很害怕,还有一些地方处置不当。谦虚诚实的旻宁,让嘉庆更加喜爱!

代父祭祖,继承大统顺理成章

旻宁从小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嘉庆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夭,旻宁排行老二,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而且旻宁被封为智亲王,在三个兄弟中爵位最高。


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让旻宁代表他去太庙祭祖。这在封建社会的皇家,此举意义非凡,让朝廷上下都认为嘉庆是要传位于旻宁。嘉庆暴亡后,旻宁继位,顺理成章!

众人支持道光

宗室贵族,认为皇二子旻宁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可以继承大统。孝和睿太后虽然不是旻宁的生母,但也支持旻宁继承皇位。有了宗室和皇太后的支持,加之后来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称于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立储遗诏,遗诏也是称立皇二子旻宁继承皇帝位。如此一来,旻宁登基为帝顺理成章,成为大清帝国第八位皇帝,年号道光。


北农小张


道光是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名为爱新觉罗·旻宁,被称为清宣宗。

道光皇帝从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大清从他起开始走了下坡路。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也算是一个有德之君,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出色,那为什么当初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现在有书君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

一、 道光继承皇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道光有五个兄弟,他排行是老二。但是当时的朝野主流是,皇帝的储位要立长子。也就是说,身为皇长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继承帝位的机会还是要大的多的。

但话说到这了,道光是排行老二啊,怎么也轮不到他不是。可是偏偏就这么凑巧,道光的哥哥虽然是皇长子,但是命不好,早早地就夭折了。

而道光还有一道稳稳的身份,那就是他的母亲是当时的正牌皇后——孝淑睿皇后。

她可是道光皇帝的老爹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而且道光和孝淑睿皇后母子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现在道光的身份可以说是嘉庆的长子,同时又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两个身份连在一起就是嫡长子,这身份在当时可是分量不轻呢。

从乾隆的时候,清朝开始越来越注重嫡子的身份。道光因为是嫡长子,在皇位的继承上那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二、 道光继承皇位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的垂爱

道光能让他爷爷乾隆喜欢他,也是一个偶然。

那是在道光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围猎。在这次围猎中,道光可是使足了铆劲。这次他猎获了一头鹿,这头鹿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荣耀。

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收获,这份智勇可是让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看到了道光,乾隆想起了自己六十多年前跟随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猎的情景。

那时候的乾隆也因表现优秀,受到了康熙的赞赏,并且还赐给了他黄马褂。

此时此景跟当年是多相似啊。时间轮转,如今自己的孙儿也长大的了,并且有点当年自己的样子,所以乾隆开始关注起道光。

可以说,乾隆晚年是非常喜欢道光的。他也学起当年祖父康熙对自己的教导,也经常教导道光的功课,也算是重点栽培道光吧。其他的皇孙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哦。

乾隆其实看中道光,并不是说道光真的有多优秀,只是道光和当时的其他兄弟相比,还算是非常有做为的。

况且道光当时在乾隆面前也是表现出“少有大志,勇敢坚强”的一面,这就非常讨乾隆的欢心。

所以乾隆是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而且还经常写诗褒奖道光,并且还在诗中透露出对道光继承大统的厚望。

这些道光的父亲嘉庆都看在眼里,身为皇家的人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就是非常看中乾隆,所以,皇位传给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可能是有乾隆这层关系。所以呢,因为乾隆对道光的厚爱,嘉庆也就开始对道光另眼相看。

三、 道光继承皇位是因为他循规蹈矩,并且又得到了嘉庆肯定

嘉庆会意了乾隆的意思后,虽然比较喜欢四儿子绵忻,但是也算是对道光照顾有加。

再加上道光确实是熟读儒家经典,学习成绩还不错。同时,他也一直是弓马娴熟,也算是能文能武。

而且道光对嘉庆是十分的恭敬,做事呢,也非常地循规蹈矩,没有干什么自己作死的事情。不笼络大臣,不拉帮结伙,这一切也算是合了嘉庆的意。

但是嘉兴对道光真正的赞赏是源自一次突发事件,而在那个事件中道光反应快速,并且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是发生在1813年,嘉庆皇帝去承德避暑的时候。

当时,嘉庆在承德避暑,民间一个称为天理教的团队,在后宫太监的配合下突然杀进了皇宫。

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整个皇宫是乱作一团。

而道光当时正在宫里,他没有慌乱,也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在这个时候,他指挥着侍卫们一起围歼这些起义军。

而且他发现对方人数并不多,所以这也给了他足够的勇气,只要自己稳住阵脚,这个情形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道光不慌不忙,并且在镇压的过程中,还用火铳打死了两个起义军。

结果当然是起义军被镇压了,道光在这次镇压中也算是表现了一把。

当时远在承德的嘉庆听闻后,立刻提前返回了京师。

在他问询之后,了解到道光在这次事件中英勇无畏的表现,很是赞赏。

嘉庆马上加封了道光为亲王,并且开始肯定他,认可他。

从这个时候,道光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无可撼动了。这一系列的优势,也推动了道光走上了皇位。

综合这三点,道光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继位后,道光也算勤勉。但是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样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样能整顿吏治,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一般。

他没有魄力应对外来的侵略,不敢改革,不求进步。

最后让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在他的手上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从此以后大清国越来越弱,就再也没有翻了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首先必须要明确一点:乾隆和嘉庆父子从来也没说过皇位一定要传给道光之类的话!

乾隆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八月,十岁的绵宁(道光)跟着祖父乾隆一起去木兰秋猃,结果射得小鹿一只,让乾隆喜出望外。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猎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想到大清进关百余年的今天,绵宁能不忘满族尚武之本,自然倍感欣慰;又想起七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十二岁)和祖父康熙联手射杀了一头大黑熊,孙子现在比自己还小两岁,却颇有自己当年的风采,乾隆一时情难自抑,又给孙子写了一首诗: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诗中饱含了乾隆的欢欣喜悦,尤其是“家法永尊绵奕叶”,似乎就在暗示绵宁会是万里江山的二代继承人。加之绵宁之父永琰此时已经是乾隆密立的皇太子了,他这话不是在暗示将来继位的嘉庆要选绵宁做接班人吗?我想这也就是题主说乾隆认为皇位非道光莫属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这话要看你怎么来解读,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刻意理解成乾隆属意道光可以,毕竟道光登基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你要是单从字面上来看,“永尊绵奕”也就是说社稷会按照“绵”、“奕”这些字辈的人千秋万世地这么传下去,皇孙绵宁长大成人后也定能治理好江山或者辅佐后继之君,为祖宗江山增光添彩。

嘉庆

嘉庆十八年,一百多名天理教铤而走险跑来攻打紫禁城,宫中闻讯一片大乱,而此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皇次子绵宁奉旨提前回京(本来他也跟着行猎去了),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

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而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射杀了几名天理教徒。

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皇帝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称赞他说:“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但嘉庆同样也没有说皇位将来要传给他,只是对他表彰了一番罢了。而道光在这次变乱中的出色表现,确实为他后来成功即位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了,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道光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旻宁(生于1782年9月16日,卒于1850年2月25日),原名为爱新觉罗·绵宁,因“绵”为通用字,为了避讳,其父嘉庆皇帝在遗诏中将其改为“旻宁”。是嘉庆皇帝的二儿子,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为何嘉庆选择并不出类拔萃的道光继承皇位呢,零零种种,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原本嘉庆皇帝是有五个儿子的,道光排行老二。根据当时传统的“立长不立幼”的主流思想,他原本不是嫡长子,理论上皇位不会传予道光的。可是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新生儿出生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室也不例外,长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于是,天命所为,皇次子道光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嫡长子。使之未来的登基之路有了第一个依据。

二、《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公元1791年,10岁的道光皇帝跟着祖父乾隆帝出去打猎,因其表现身手不凡,猎杀鹿一头,乾隆对其赞赏有加,乾隆触景生情,想起六十多年前,乾隆为12岁,自己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时猎熊的往事,当时乾隆也因表现出色,被康熙赐黄马褂。并即兴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最后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对于“以老皇帝之喜乐,为自己之喜乐”的“乖儿子”嘉庆和满朝文武,读后当然心领神会,这是在说“你的儿子,比老子当年还要牛逼呢”。自然此后嘉庆对道光给与了更多的关照。

三、嘉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13年,京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皇家禁地,戒备森严,但是白莲教突袭皇宫的时候,皇宫周围大约有1000多名士兵守卫,竟然让50名刺客进入,相当于十几个地痞流氓冲进了中南海闹事,这你敢信,对于清廷这真是奇耻大辱,可见皇宫的守卫真是形同虚设。刺客进入后,冲破了多处的防守,一直进入到了皇帝休息的宫殿旁边。当时的嘉庆皇帝还在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没在京城。留守的道光临危不乱,和白莲教徒殊死搏斗,还用鸟枪击毙了两名重要头目,成功阻止了起义军的进攻速度,为内务府调兵镇压争取了时间。父亲嘉庆皇帝知道后,大为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就连击毙敌军头目的那杠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道光备受嘉庆皇帝器重,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有胆有识”。这样一来道光又为自己未来的继位大业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自圆明园起程,前往避暑山庄。此时嘉庆病重(据称是中暑),召来诸位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早年立的诏书,立道光皇帝为太子。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终年61岁。同日,道光终于在太和殿登基继位,多年以来成为皇帝的愿望终于如愿。


刘医生小讲堂


道光能够继承皇位,当然与乾隆和嘉庆对他的喜爱不无关系,但是,道光能继承皇位,并不是完全是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下面,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共3个角度来分析道光继承皇位的过程,再来总结道光继承皇位与乾隆和嘉庆的关系。

一、道光是长子长孙,这让他占据了继承皇位的天时

道光皇帝名字叫做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母亲是皇后,但是,嘉庆的大儿子早夭,所以旻宁也就成了嘉庆的嫡长子、乾隆的大孙子。自古以来,封建社会讲究长子继承制,皇家也不例外,所以,旻宁在继承皇位上占据了优势。

但,长子继承制只是一个优势而已,并不代表皇位就能百分百由旻宁继承,真正能赢得乾隆和嘉庆赏识的还是下面两件事。

狩猎获鹿,受到乾隆表扬。在旻宁10岁的时候,跟随皇爷爷乾隆前往外出狩猎,骑马射箭,表现勇猛,捕获一头小鹿,这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对于长孙获鹿一事,乾隆十分高兴,同时,睹物思人,乾隆想起了自己年少时跟随皇爷爷康熙围猎的情景,心中未免有点儿小感慨。所以,带着这份高兴和感慨,乾隆帝当场表扬了旻宁,并赏赐了黄马褂1件,花翎1件。

平定天理教,嘉庆称他为“忠孝兼备”。嘉庆十八年,旻宁31岁,那一年天理教起义,教徒一路攻进紫禁城,旻宁面对这突发事故,沉着应对,率军平定了这次动乱,并亲自用鸟枪打死了两个教徒。嘉庆帝闻讯很高兴,随即为旻宁加官行赏,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赐旻宁的那把鸟枪为“威烈”,同时,嘉庆皇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可见,旻宁排行老大,办事得体,沉稳厚重,先后赢得爷爷乾隆、父亲嘉庆的喜爱,让他在继承皇位中占据优势,这个优势也就是--天时!

二、嘉庆围猎,暴病而亡,让当时在场的旻宁占据了地利

嘉庆二十五年秋天,嘉庆去热河巡猎,突然暴病而亡;当时,嘉庆身边除了一些大臣外,只有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绵忻陪伴其左右。由于平时嘉庆帝身体健壮,未曾确立储君,这下给在场的皇次子旻宁有了可乘之机,有一种说法是在场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并得到拖津、戴均元等重臣的同意,伪造了遗诏,安排亲信,快马加鞭,一路疾驰,将遗诏送于乾清宫,并存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为旻宁继位,创造了说服力和合法性。

三、太后懿旨,一锤定音,让备受质疑的旻宁占据了人和

虽然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提议由旻宁继位,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清朝的“潜规则”。因为清朝“潜规则”中,总管内务府大臣没有资格提这样的建议。所以,对于让旻宁继位一事,还是备受质疑的。

孝和睿皇后闻听此事,随即张了金口:“皇上驾崩令人十分悲痛,但悲痛之后,众大臣就要考虑继位之事,对于旻宁,我们都知道他平时仁义道德,英武睿智,秉性谦逊,应该继位,我想,先帝也是想立他为继承人,只不过先于驾崩,没有来得及明谕,众大臣应该抓紧帮扶旻宁早日继位,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来说,极为重要,不仅打消了众人的质疑,更是化解了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里强调一下,旻宁不是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人家孝和睿皇后有两位亲儿子,一个是皇三子绵恺,另一个是皇四子绵忻;先帝驾崩时,人家皇四子绵忻也在现场,但是孝和睿皇后还是选择支持旻宁,可见,孝和睿皇后是多么的无私。

作为长子长孙,虽然道光倍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但,并不能完全表明,乾隆和嘉庆支持他继承皇位,至于道光能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也许是他的仁义道德、谦逊有礼比其他皇子更适合接班继位,又也许皇后和众大臣认为当时日益衰弱的大清朝,只有道光能够去拯救。即便现实不是这样。


感谢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对于道光皇帝的继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读史三悟


道光可以说是一位从小就被认定的皇位继承人,不光他的父亲嘉庆皇帝支持,就连他爷爷乾隆也非常认可,这是为什么?

一.汉文化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

纵观历史清朝尽管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却是少有的以汉文化为尊的王朝。清朝统治时期不光推崇儒家教育,还大胆任用汉人大家入朝为官。我们比较了解的就是康熙皇帝他是非常推崇学习汉人知识,他的老师是汉人陈廷敬,他手底下三大汉臣李光地,周培公,姚启圣。可以说汉文化对清王朝的影响至深,所以他们也就是非常认可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认为这个制度是汉王朝稳定的根基。旻宁是嘉庆与前皇后所生,并且因为长子的夭折,他可以说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名分非常的正统。

二.母亲的缘故,父亲疼爱有加。

我们都知道嘉庆的皇后是喜塔腊氏,他们两个人情意深重,相敬如宾,并且乾隆可是非常的满意这位儿媳,但是因为福气并不好,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了。可以说嘉庆也是非常的悲痛,于是他就将对于他妻子的怀念与愧疚,都用在悉心栽培他们的儿子身上,所以从心底里就认定他们的儿子以后要当皇帝的。

三.文武双全,见识非凡。

早年的绵宁勤奋好学,很小的时候就是皇子当中读书的典范,并且非常的聪明,老师教导的课文都能够流利地背诵下来,并且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是写下两千多篇诗文。武功上面更是不俗,年仅九岁就一箭射中一头鹿,令在场的人无不夸口称赞,乾隆当即赏赐黄马褂。还有就是他临危不乱,颇有帝王风范。当年天理教徒进攻皇宫,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官兵死伤惨重,宫女太监四散逃跑,大臣苦恼不知如何解决,他拿起自己的火枪开枪打死两位敌人,随后井然有序的安排策略,临阵御敌。这些嘉庆都是看在眼里的。

四.民心所向,重臣支持。

我们要知道从雍正的时期开始,为了防止皇子们夺嫡,朝堂党派纷争,改成秘密立储,将传位昭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但是嘉庆在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突然暴毙,人们发现他没有留下诏书。但是旻宁还是当了皇帝,因为不管他是名分还是生前皇帝的喜爱程度都要远远高于其他的皇子。再加上这位皇子生前就凭借着母族的关系拉拢朝臣,在朝廷中的支持者非常的多。所以说于情于理几乎很少有大臣反对他继位登基。以上就是我认为为什么嘉庆与乾隆都支持旻宁当皇帝。


尚武菌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都确实是非常青睐道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满清虽然早期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但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入关多年的清朝贵族多年来深受汉文化熏陶,对其也有了一定认知。乾隆皇帝也是一样,他也更偏向于选择嫡子。

而史料记载,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其实要不是当时乾隆很早就立了嫡长子永琏为皇太子,可惜的是他居然夭折了,如果他不夭折,嘉庆自身都是根本没有机会从乾隆那获得皇位的。

也就是说从乾隆一朝开始,选继承人就更偏向于选嫡长子,而道光恰好是嫡长子。所以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对道光都是青睐有加。可以说,道光从生下来开始,基本就预定了皇位,只要他没有夭折,或者是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皇位是不会从他手里溜走的。


而且道光从小就从诸多皇太子当中脱颖而出。他虽然不是天才,但是胜在勤奋好学。

道光甚至可以用文武双全来形容。文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背诵诗歌古籍;武例如他在九岁的时候就能射杀野生的鹿。

而在猎杀时他还一度让老乾隆非常的欣喜,直接把黄马褂和花翎赐给了他,当时乾隆内心十分欣喜,因为道光曾经的样子很像他年轻时候的自己,这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此外,道光的武略在实际上也曾有过证明,当时曾一度有外敌入侵皇宫,而道光利用火枪成功干掉了两个首领,平定贼患。


史料记载,是月,戊寅,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

此事之后,嘉庆为了表彰道光,封其为亲王,在嘉庆看来,道光小小年纪就能临危不惧,这份胆魄实属罕见,这让嘉庆再次肯定了自己将道光立为继承人的想法。

从上述的这几件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只是文武双全,他还懂得展现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后者要比前者更为重要。

当然,乾隆和嘉庆同时青睐道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道光从来就没有篡位的想法。他知道只要自己不作死,皇位就肯定会落到他的头上,所以他对嘉庆和乾隆非常的恭敬,这也为其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而乾隆和嘉庆也确实没有看错人,道光最终没有变为暴君,史料记载其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


夏目历史君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皇帝永琰的次子,不过他的运气非常好,嘉庆长子早夭,道光便成为了长子,自古便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说法,可清朝自康熙之后便已然没有太子一说,谁能做皇帝,全靠大殿后宝匣中的圣旨。至于道光为何能够被乾隆与嘉庆两位皇帝青睐,这可要从乾隆四十七年旻宁出生说起。

(乾隆皇帝剧照)

旻宁出生

乾隆四十六年正直大清王朝军事力量强大、政治清明的时期,也是乾隆皇帝壮年时期,此时永琰第二位儿子出世,乾隆皇帝大喜亲自前去看望自己的孙儿,永琰受宠若惊,认为旻宁是自己的福星。

(道光照)

乾隆五十年永琰备受皇帝宠爱,权利非常大,清朝六部各个部门都有染指,而旻宁更是受到了永琰都没有受到过的恩宠,乾隆亲自调教,能够随意出入皇宫藏书阁读书取阅,要知道一般的书籍都可以在宫外买到。


可一些皇家禁书只有藏书阁中有,这些书籍包括治国方针、以及古代兵法详解,这是所有人都可望不可即的,旻宁却有这个权利,自然会有人眼红,上述乾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认为一个小孩子学习这些大道理用处不大。


如若后世之君不是旻宁, 他却有这方面的才能,难道不会导致祸乱的发生吗?其实这些乾隆爷心中早已预料到,旻宁如此聪慧必能继承大清江山,带领大清走向辉煌。可以认为乾隆皇帝此时就已经交接大清皇帝的继承人选了。


永琰对于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父亲乾隆只有感激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乾隆治理朝政,说白了是为了自己接盘大清皇位。

围场射鹿

(道光剧照)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突然想要去打猎,并且每次打猎的场面都非常大,满朝文武、皇子皇孙都要去,并且狩猎场的猎物是有限的,因此所有人都想要射杀最多的猎物从而得到乾隆爷的嘉奖。


年仅九岁的旻宁自然也去了,待侍卫将猎物赶到猎场之后,满朝文武、皇子皇孙出动捕杀猎物,年迈的乾隆自然也是骑上了高头大马前去捕猎,一会他看见一只梅花鹿,准备悄无声息的将其射杀。


拉弓搭箭时,发现梅花鹿已被射杀,此时并不知道是谁,大喊一声:谁人与朕强夺猎物。旻宁吓的从马上摔了下来,跪在地上说:孙儿,不知皇爷爷要射杀此鹿,实在是无意为知,还请皇爷爷恕罪。


不料乾隆龙颜大悦,开口便说:有你这样的孙儿是我大清的福气,今天的封赏是你的了,快去继续捕猎吧,看来皇爷爷真的老了。


旻宁开心的说:皇爷爷怎么会老,孙儿先去了,不然有人比我捕猎多,封赏我有人背后说闲话。


果不其然旻宁最终获猎物最多,乾隆封赏了他很多东西包括黄马褂。

天理教暴乱

(道光剧照)

嘉庆十八年七月,农民起义军闹翻了天,众多起义军唯天理教马首是瞻,天理教徒遍布多省,很多皇宫中的太监也都是天理教的人,正直嘉庆皇帝出游的一天,大胆的天理教徒发动暴乱,进攻皇宫。


嘉庆十八年九月,天理教不过区区两百余人便攻入了“森严”的紫禁城,宫城之内不过数十名皇子、皇妃以及装备精良的“火器营”,旻宁收到消息后,并非像其他皇子找地方躲藏起来,他选择与侍卫站在统一战线。


旻宁手持火器一出宫门就发现了两名起义军,抬手便准确无误的将二人击杀,随后大批持有火器的皇宫侍卫冲入皇宫,将残余起义军消灭。当然嘉庆皇帝接到消息后,立马从热河行宫赶回。


发现暴乱已经被旻宁带侍卫平定,圣心大悦,当即敕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这份殊荣落到了旻宁身上,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此后嘉庆皇帝更加器重他,教授其治国之道,最终成功继承皇位。

(道光剧照)

道光能够成为皇帝的原因与自己幼年时期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关系很大,并且小小年纪的旻宁就能成功从乾隆手上抢夺猎物,可见其骑射水平并不弱,加上有文采并不弱,因此很受乾隆、嘉庆的喜爱,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挚滗画畫紅尘


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道光的牌面有那么大吗?

乾隆去世时,道光已经十七岁了。


按说,爷孙俩有十七年的时间在一个空间里,应该有不少交集。像乾隆少年时期,被皇爷爷看重的戏码也应该来一发才是。但是遗憾,史料上没查到什么乾隆是如可欣赏道光的事迹。

乾隆有儿子17个,孙子辈的有41个,道光在这么多皇孙中,并不突出。乾隆是否认得他,都不好说。因为从道光的父亲嘉庆来说,就不是一个表现多优秀的儿子。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算是比较小的。只是众多比较优秀的皇子都没活过乾隆,剩下的还有被过继给别人的,到了乾隆晚年必须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就只剩下四个选项:皇八子永璇、皇十三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而在这四个人里,嘉庆比较规矩、孝顺,听话。所以利于控制。算是最优选择,但并非他是最优秀的。实在是其他三个太差。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乾隆选择了嘉庆,是庆幸自己还算有得选的话。那么嘉庆选择道光,简直是根本没去选。

因为道光是嘉庆的嫡长子。立长不立幼是中国传统。换句话说,如果以前的皇帝有嫡长子,只要没什么过错,谁会去想立其他儿子呢?康熙立胤礽就是如此,雍正立弘历也是如此。

况且,道光也没犯过什么错,且在天理教进攻紫禁城时,还有突出表现。这样的加分项。就更不会被替换了。

为什么会有“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的问题呢?

主要是因为道光的一个身世很特别——清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的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乾隆本来也有过这样的愿望。可惜自己的嫡子都早逝了。这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但这不能说明,道光的继位与乾隆有任何关系。

道光即位后,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在位三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五口通商。

道光死后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清朝也进入了内忧外患的衰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