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dydes


满清政权不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也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政权;从努尔哈赤起兵伊始,到皇太极接过衣钵,以及多尔衮完成的奠定,使得满清政权得以牢固和稳定,后来又因为顺治、康熙以及雍正等几位皇帝的努力,使得清朝的国运和实力蒸蒸日上,虽然在晚期的时候慢慢没落,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个政权,这个朝代对于中华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所稳固的国土,毕竟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没有哪个王朝是可以摆脱从兴盛到衰败的。

满清八旗子弟在那个时候所留的发型,是一种将头部周围全部剃光,只在头顶稍稍偏后的地方留下头发,然后编成辫子的金钱鼠尾类的发型。该类发型对于满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发行,不仅可以避免在骑射时,过多的头发遮挡和妨碍自己的视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标识了自己是八旗子弟,是一举双得、一箭双雕的。其实无独有偶,在日本战国、古代的时候,该国武士的发型也大都是将额头中间部的头发剪掉,为的就是使得其不妨碍他们在作战时妨碍到自己的发挥。

发辫的政治性作用

就客观的去评论,满清统治者们在入主中原后,下达的“剃发辫”令是一种较为厉害的手段,因为这样的强制性“剃发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治的效果。毕竟当时的朱家大明王朝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两百多年,对于百姓的影响以及其他作用已经达到了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所以满清统治者为了能够让他们从身体和思想上臣服,强制采取该命令是可以起到多种作用的。一是可以测试天下人对于满清入主中原的情绪,二是可以让这些人从身体到思想上慢慢臣服,最后还可以趁着民众对于该法令的情绪,来作为谈资,对民间的统治进行一定的措施,有利于趁机消灭隐藏在民间的反动势力。

所以,就这条“剃发辫”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的效果是巨大的,可以帮助当时的清朝的统治者起到很多的作用。毕竟如果初代皇帝采取“一个大棒”的统治方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下一代皇帝进行“一个大枣”的恩典手段,会更加稳定满清对于中原的统治。

发辫究竟多久洗一次?

在前期的时候,清朝人的发辫大都是一小撮,是可以方便清洗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发辫还是比较简单清新的金钱鼠尾,但是在后期随着不同皇帝的登基和统治,清朝的发辫就开始从最初的金钱鼠尾慢慢演变成了猪尾式发辫、牛尾式发辫。在满清晚期的时候,一些贵族和有钱人家,完全可以做到对头发的打理,但是就普通人家以及穷苦人家来说,是没有经历、金钱以及时间去打理的, 毕竟一个人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怎么会有精力去想除了肚子以外的其他事情呢?所以就清朝贵族来说,他们打理发辫的时间大致是一星期一到两次,而底层人民几乎是终年不清洗的(但也有史书记载是一月一次)。

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这个英国传教士的名字叫做麦罗德,他之所来到中国,其实就是为了一睹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在来到中国后没有去看富丽堂皇的富人、贵族区,而是跻身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中,他觉得这里的人民,才能展现出一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满清的发辫,看到了裹脚的女人,他这样说:“简直令人作呕!”


木剑温不胜


首先说明一点啊,咱们不是跟英国传教士一伙的,因为他们也不干净,有些外国人,能把咱们熏晕过去的

这里就说小辫子的问题。

不说以前的辫子了

就说身边人的辫子吧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大概八九岁,一直留着一条长长的小辫子。

这种小辫子,有许多讲究的。

有希望长命百岁的,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有希望平平安安的,总之,他留着一条小辫子

诺,就是这样子的。(摘自网络)

有一次,我出门正碰上他在开心玩耍,因为玩的很开心,小辫子松开了。

我就说,来,我给你编起来吧

于是我就给他编了起来。

编到最后,感觉手上有很多污垢,感觉他的头发上油腻腻的。

于是,我问:你这小辫子多久洗一次?编一次?

他笑着说:每周洗澡,我妈妈都把小辫子别到头上,不洗小辫子,光洗澡。我妈妈一个月才给我重新编一次。想洗好久才洗一次小辫子。哈哈哈,太麻烦了,我妈妈也懒得给我弄

我听了以后,赶紧回家,洗手,洗手


Longsuixinyuan


在没有洗发水的古代,估计人的头发即使是经常洗也会有味道,更别提还不经常洗了。

曾经我也是一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少年,那个时候经常泡在网吧,很多人经常在网吧一玩半个月不回家,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我站在一个大哥的身后看他玩游戏,结果被他头发的味道呛了一天,我差点吐了。

在现在社会几天不洗头味道都让人受不了,更别提古代时期了,看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以为清朝男人扎辫子,可能会很脏,实际上清代人的头发未必有前代的味重,在清代之前的中国人由于受到《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发肤都是父母给的,必须珍惜它,不能毁伤,说到底就是不能轻易剪发。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男子一辈子不理发,如果一辈子不理发,那不就跟傻子一样了吗?在古代男子都会修理发型,然后把长发挽起来,再盘起来,到成年之后行弱冠之礼的时候,就在盘上的头发上带帽子。

那么古代人留发留多久呢?现在人们常说的,待我长发及腰,其实也是古代男性头发长度的一个标准,长发及腰不是等人来娶,而是头发长了,应该修剪修剪了,然后选一个黄道吉日把头发剪了,剪下来的头发还要收藏起来或者焚毁,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你想想,男子长发及腰,得多难打理,这要是天天洗头估计什么事也不用干了。

这一情况到清军入关时候被强行改变了。

很多不了解清朝发型的读者在看了清朝古装剧之后都有一个疑问,清朝的头发不就是扎了辫子吗?为什么当初清军入关要叫“剃发令”呢?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能够接受的清朝的辫子都是晚清时期不断发展变化后的形象,真正清军入关时的头发,那是相当难看的。

清军入关之前,一直是过着渔猎的生活,在打猎、捕鱼的时候,辫发是相当给力的,这种辫发是将脑袋四周的头发剃光,然后在后脑勺处剩下的头发编成辫子,留下头发的地方只有铜钱大小,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因此这种发型被称为金钱鼠尾,其实也就跟光头差不多。

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清人的发式:"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

所以,清军入关才管这叫剃发令,很多人认为在清朝是不扎辫子就要问斩,实际上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有关清史的资料中,顺治四年就有人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最后被处斩,而县官还因为失察被议罪。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不遗余力,宁肯引发血腥反抗也要推行剃发令,实际上是出于维护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谋远虑。

说回到正题,尽管这种金钱鼠尾的发型很丑,但是要从卫生的角度还真就比以前长发飘飘的时候要干净很多。

当然,我想令外国传教士大呼恶心还是清朝晚期的头发。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程度上放开了对头发的管理,到乾隆去世那年,通过当时外国人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头发留发面积足有四个铜钱大,相当于一个掌心的面积。

在咸丰朝时期,老百姓蓄发已经超过头发的大部分,一直到清朝末年,清朝人的发式才变成现在影视剧中的阴阳头,剃发只剃前半部分。

人们将清朝的辫发变化总结为,先是鼠尾巴,又是猪尾巴,最后是蟒蛇一样的形态。

随着头发的增多,还需要扎辫子,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技术了,当时清朝已经出现专业的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给人们剃头,扎辫子,甚至是抠耳朵。

多于经济较为富庶的人来说,剃头刮脸是一件颇为社交性且时尚的事情,好友经常结伴去剃头,甚至请人剃头。一次精致的洗头,要花费很长时间。

当然,清代时期有康乾盛世,但是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更是穷的发都吃不上了,每天干活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能力三天两条的打理辫子,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理一次发,盘在头顶上,要挺很久很久才能再次洗发。

所以,晚清的时候,外国传教士说中国人头发令人恶心的受不了。

其实,晚清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剪辫子已经成为趋势,早在民国成立之前,清朝百姓就已经开始剪发,政府也无力深究,1898年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在变法主张中就提出剪掉辫子,到了十年之后,清政府举行新政的时候,就连清朝的贵族都建议朝廷废除辫子“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而沿海通商城市,老百姓更是逐渐剪掉辫子,至于那么迟迟不肯剪掉辫子,甚至在民国时被强行剪掉的,大部分都是偏远地区的人,或者忠于清朝的人,将其看作清朝的象征。

最后要说的,虽然古代中国人的头发不太干净,但是中国人爱洗澡啊!真正埋汰的欧洲人,当时当时受瘟疫的影响,欧洲人特别不爱洗澡,比如我们熟知的法国路易十四,长年不洗澡,十步之内就令人作呕。


史论纵横


对于现在的男人而言,为了保持卫生健康,一般一周会洗头2-3次。现在洗头也很方便,家家都有热水器,如果不想在家里洗,也可以去专业的理发店请人清洗然后造个型。


但是在清朝,男人都留着长长的辫子,而且生活条件也很不好,所以洗头也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那么清朝的男人多久洗一次头呢?

对于穷人而言,自己打理头发其实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而且每日还得为生计奔波,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折腾自己的头发。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清洗。

当碰上天气特别好的时候呢,比如夏季,阳光灿烂,河水清凉,穷人们都可以去河里洗澡消暑,然后就可以顺便把头发给洗了,还能干的很快。


但是对于春秋冬这样的季节,一是不适合去河里消遣,二是即使头发洗了也没有吹风机这样的东西,很难干,因此都不会做刻意的清洁。只有等到来年盛夏再做清洗。而对于一些不爱干净的人而言,可能数十年都不会洗一次头,或者等到结婚的时候洗一次。

而对于富人而言,每天都比较清闲,而且有专人伺候,洗头的频率也会高一些。官员在遇到特殊事件,比如国丧等情况,就需要等上100多天才能洗头了。


清朝男人的辫子有多脏呢, 据传教士的记载那时候大多数男子的辫子都好像是十年没有清洗一样,上面沾满了污垢,发散出像臭老鼠一样的味道,甚至让人不敢靠近。靠近以后,吐了一地。由此可以看出恶心的程度了。 所以在清朝时期,他们的辫子可以说是真正的“脏辫”,有多污秽和油腻,光是想象一下就知道了。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清朝尤其是晚清,人民的生活有多艰难困苦。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清朝以前,汉族人一直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十分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连头发都不敢随意的剪。

古代男子在15岁的时候束发为髻,将头发盘在头顶上,然后用簪子固定,20岁的时候行冠礼,寓意成年。


但是当我们看清朝影视剧的时候,男子的发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子不再束发,而是留长辫子。

那是因为满人的祖先是女真族,过着游牧生活,为了方便打理头发,于是留起了辫子,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后来满清入关,满人为了在精神上征服汉人,于是顺治皇帝颁布了剃发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但是此时的发型仍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不一样。

我们看的清朝宫廷戏里面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清朝初期标准发式是金钱鼠尾,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像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留的发辫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清朝的发型应该是金钱鼠尾,至于大辫子,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出现。

现在的男生很少留辫子,一般女生喜欢留长发,虽然有了吹风机,但是对于女生来说,洗头仍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更别说清朝人了。

清朝没有洗发水,人们洗头一般用皂荚、草木灰、淘米水来清洗头发,虽然效果没有现在的洗发水好,但是也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总比没用要好。

有了清洁剂,没有吹风机,洗头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清朝男子留着长长的辫子,发量惊人,头发洗了之后只能采用自然风干的办法,非常耽误时间,因此清朝男子洗头发的频率不高,就是在炎热的夏天,也是一个月洗一次。

到了冬天,气温低,头发洗了之后干不了,甚至会结冰,人们甚至能坚持一个冬天不洗头。至于特殊时期,例如国丧期间,丧期为一百天,全国上下为了守孝禁止洗头,人们要坚持三个月不洗头,估计很多人都受不了。

清朝男子由于长时间不洗头发,头发上很容易长虱子,到了夏天,人们很容易出汗,辫子中还夹杂了乱七八糟的物质,难免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成了名副其实的“脏辫”,难怪英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受不了,感到恶心作呕。



现在我们两天不洗头发,头发就会变油,还有很多头皮屑,感到头皮痒,而清人一个月才洗一次头发,他们必定也是有苦难言,一声叹息。


历来现实


说实话,也就是这个英国传教士麦罗德是光绪年才来,没有挑到一个好时候来,所以看到的都是藏污纳垢的脏辫,倘若他在顺治朝来时,绝对看到续辫的人都是直溜溜,乌黑发亮透着香气的。如下图。



满清入关后,因为他们的习俗是编发,为了统一思想,强制汉人一起编发,如右上那种既是顺治朝时候的发型,那么一小撮,和鼠标无异,清洗起来也不算太麻烦,也并不会怎么藏污纳垢,又因为当时留此辫的多是满清八旗贵族子弟,多的是丫鬟婆子伺候洗头,所以大多数看到的都是一条乌黑发亮,还点缀些金丝带,透着香气的麻花辫。

到了康熙朝代则如上图中。光绪朝代头发比上图左更多,满清头发以其年代久远而增多。光绪朝时,很多老百姓额头开始出现碎发,显得十分邋遢蓬乱,令人不喜。

到了光绪年,基本上到了满清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全国上下连光绪过得都紧巴巴的,何况老百姓。民间草根百姓一个个衣衫褴褛,没法讲究,穷人家的人,许久也不洗一次头发,又加上编的脏辫,日子久了自然藏污纳垢,远远一股风吹过,把人熏得倒栽葱。

其实这个心理也很易理解,一身衣服,破破烂烂,一年都没得换一次,又何必去讲究那头发呢?

那时候,麦罗德打北往南,见识了满清很多草根生活与封建愚昧,他简直难以想象女子如何忍受痛苦将裹那三寸金莲,男子如何能够忍受几个月洗一次头。

他看到,走到坊间小镇,街上多有拎着热水与梳洗用具工人打扮的人沿街叫卖,专门给那些稍有资本的人洗头。一个洗头匠干这活一天便能养活一家四口人一天。

而走到穷人家他发现,穷人家大多数都是干洗,既把辫子松开,用篦子梳梳,那种虱子、头皮、灰尘与各种污垢,伴随着一股令人作呕的酸腐臭味随风飘扬的风景,吓煞死人,麦罗德表示看了一遍,此生难忘,三天难以入食。


不书


古代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剪头发的,到了清朝,满人入关以后,实施了剃发易服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让很多老百姓都屈服了,之后百姓开始留辫子,留这么长的辫子,要多久洗一次头发呢?

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大多数人选择在夏天洗头,因为冬天太冷,洗完头头发干不了,也没有吹风机这种东西,所以冷风一吹很容易受凉,染上风寒。夏天洗头,也是一个月洗一次,而那些流浪汉们,估计这一辈子都不会洗一次头发。

有些特殊情况,是必须得洗头发的,那就是远方的朋友来家中做客,作为屋主人肯定要好好打扮一番,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不然一副乱糟糟的样子,接待客人也不太像。

还有一些贵族子弟,他们家境富裕,洗头发的次数肯定会比一般普通老百姓要多一点。但也做不到像如今,洗头随便洗。他们一般都是在洗澡沐浴的时候,顺便把头发给洗了。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洗头发的,比如宮中皇室成员去世了,这时要举行国丧,100多天内是不允许洗头的。

现在一个人一星期不洗头估计都受不了。古人好几个月不洗头,先不说干净不干净,就这个味道估计就让人受不了。


关河南望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详细写过一篇文章,如有兴趣,可自行搜索“清朝男人的发辫究竟有多脏?英国传教士记录下令人作呕的画面”一文。其中笔者将英国传教士所见所闻翻译过后写下,或许能让您从文字之中一见大清朝男子发辫之肮脏程度。

当然,既然是问题,就有必要在此精简解答一下。大清男子发辫之脏,令人作呕的画面,并不是凭空而来,晚清光绪年间,有英国传教士名叫麦罗德者自天津出发游历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将其所见写于纸上,回到英国后,麦罗德将其所见所写并附上一组照片印成明信片出售,这些文字一经传出,洋人十分惊讶,难道传说中的神秘国度真的如此肮脏不堪。答案是正确的,这位洋传教士并没有说谎和夸大。(下图为河北地区一户农家)

他对中国男人的发辫和女人裹的如粽子一般的小脚做过详细研究和记载。为了接近大清普通百姓,他自己蓄发之后,让人梳了一条小辫子,然后穿上马褂走访各地。他其中写道直隶(河北)、河南、山东地区的农村男女几乎身上都有一股子怪味,儿童喜欢赤身或赤脚,且满身污泥,除了读书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穿的破衣烂衫,稍微好一点的衣服只有节日时才舍得穿。男子的发辫盘在头顶,几乎终年不梳洗,夏季的时候他们会跟着孩子一起到河中洗洗身上的污垢和清理发辫,天一冷,便不再洗,而是用一只叫做“篦子”的梳头工具将散开的发辫来回梳,每梳一下,都会掉落在地上一些小虫和皮屑以及灰尘。麦罗德形容那种味道连老鼠闻了都恶心。(下图两个河北地区的农村妇女)

女子也是如此,几乎也是常年不洗,而是将头发盘起来,在脑后弄成一个“大包”。她们如果空闲的时候,会坐在一起,便聊天边用“篦子”梳头,虽然看上去很不卫生,但是她们的发质却出奇的好,梳完之后,像是摸了一层护发油一样。

以上是麦罗德在农村地区的见闻,不过在城市中,如天津城内,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还是很整洁的,他们有专门的仆人帮助清洗发辫,而且还要用一些特别的天然护发品进行涂抹,以保证发辫油光发亮,并且可以发出各种香味。西方的花露水和东洋的发油十分畅销,有钱人家的男女都会购买。(下图为天津紫竹林的两位知识分子,明显看出他们的着装很整洁)

另外在城中有走街串巷的洗头人,他们挑着担子,上面有洗头和梳头的工具,为那些爱干净但是没有仆人伺候的人进行梳洗,文化人和小生意人往往喜欢光顾他们,一个洗头人一天赚的钱足够养活一家四口。

看着这位英国传教士的记载,你有什么感想,是否很惊讶,这是何等的“可怕”,我们现在三天不洗头,头皮就干痒,一年到头不洗头并且还是梳成大辫子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清朝人已经习惯了,如果天天洗,才会被视为不正常。(下图为新军当街剪辫子)


大狮


中国历史虽然看起来如同是一脉而相承,实则不然,同样的皇帝坐天下,却一朝君王一颜色,秦汉的中国和明清的中国,虽然同属封建,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不仅是换了国号的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是盛唐遗留的风韵,或者是马可波罗书中的黄金国度,没有人告诉它们,中国只是一个离他们很远的地方,虽然富饶,但也不乏贫穷,更不要说,唐时的中国、元朝的中国、明清的中国,这之间的差别,除了国号之外,更多的是风俗的流变和制度的更替。

1793年,英国人决心穿过传说的迷雾,用一次期望又狐疑的长途跋涉,亲自来打量一下中国的究竟,不得不说,他们来的正是时候,因为此时的中国,正值封建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时代,乾隆皇帝缔造出来的盛世,绝对可以让这些远来的客人,见识下什么才是黄金国度。

可惜,这些英国人,他们的目光并没有落在朱门映柳的富饶人家,也没有把皇家的热河行宫当作一回事,他们摊开了羊皮纸,用鹅毛记下来中国的底层社会,记载下一群中国人如何哄抢他们喝剩的茶叶。

得不到的人气急败坏的涨红了脸,每一次的残羹剩饭都被雇佣的中国仆人当作是莫大的恩赐,好像从来都没有吃饱过一样。 这些英国人,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农民,有他们国家那样,满街游逛的啤酒肚。


从舟山到京城的航路上,英国人记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国度。 尤其是当英国人上岸后,清朝男人的辫子,成为他们最终把失望转为鄙视的情绪诱因。

他们在游记中感叹:这大概是上帝对男人最可怕的一种惩罚了,让他们每天都拖着一根肮脏又散发异味的辫子,就像是一只出生在茅厕的耗子一样,当我们掩鼻而过时,这些清朝男人却并不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味有什么不对。

清朝男人真的有英国人记载的这么肮脏吗?虽然这些记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就算在所谓的盛世中,中国底层的百姓一样是穷苦不堪的,那些男人们,并不是他们愿意不洁净,而是贫穷和繁重的生活。

并不允许他们有过多的时间打理自己的辫子,当一个每天要下地劳作的农民,因为朝代的限定,不得不蓄起一米多长的头发时,可想而知要每天保持辫子的洁净,是一件多么“何不食肉糜”的事情。

穷人是没有精力和时间清洗这一根累赘的,但是有钱人却不一样,他们的家里有专门整理发辫的仆人,有增香焗色的天然发具,就算出门在外,大街上的发匠也能满足清理辫子的需求,可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银两的,因此这些体面的清朝人,是少之又少的。

清朝强制让百姓们留发,却又没有给他们一个足够富裕的生活,这些让英国人掩鼻的底层中国人,他们又有什么过错呢,无非就是:穷而已。


历史三日谈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

而孝的首要表现就是爱惜身体发肤,《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成书于秦汉,由此可见,中国至少从秦汉开始甚至更早就不轻易理发,成年之后除了出家之人,随意剪头发会被视为大不孝。

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确立了清朝统治后,便开始强制推行满人的结辫方式——即“半半留”的剃发制度。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编成了辫子,以表对大清皇帝的效忠。

强推女真发式:

在两千多年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下,汉族对满清的"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感到极度恐慌,宁死不屈的很多汉人被砍了头,最后接受这一制度的汉人开始剃发结辫,由此催生了剃头业,民间一些手巧之人成了"剃头匠"。

剃头匠们用扁担挑着行当和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用来给男子热水洗头、敷面、刮脸。

剃头匠:

也有的剃头匠就在赶集天在集市上找地儿摆摊,讲究一点的男子,或有点闲钱的老年男子六七天洗一次辫子,穷点的人家两三个月才能付一次钱打理辫子。

在中国部分地区,小孩子(尤其是家中长子)剃头是一件很庄重的大事,先请算命先生为孩子占卜理发的吉时,然后在吉日吉时吉地剃头并宴请亲朋,称“剃头酒”。

有钱人:

有的男孩子从出生长到四五岁左右才行剃头礼,届时请先生为孩子剃发,有的是在百姓认为具有神意的树下或山洞里举行,还行杀鸡祭祀之礼,至此以后孩子再不轻易剪发。

孩子剃头之前多是父母帮忙打理,中国贵州西南部有的地区一直保留“剃头酒”的习俗,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渐渐消失。

南方的天气比较热,河水清澈,干完农活的男子多会跳到河里洗澡洗辫子,北方天冷,有的男子几个月才洗一次,西北部干旱缺水之地,有的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出嫁、死亡,一生之中也就洗几次头。

不洗澡的穷人:

长时间不洗头的男子,为防止头发上长虱子,体面的人经常拿篦子梳头。天晴不干活时,一家老少坐院里边聊天边相互帮忙找虱子或用篦子清理虱子。

有的人把辫子盘在头上,几个月才梳一次,有的人因为长时间不梳头,头发结成块状。

长时间不洗头使得头发油亮,有钱人在头发上抹发油,后来头发油亮成了部分地区男子的时尚潮流,有些没钱的男子手拿油饼,吃完后就把手上沾的油抹到头发上,有时候抹桐子油。

穷人:


清朝男子的辫子又细又长,称为"猪尾"。两次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通商口岸传教,尤其是以英国传教士居多,巧的是他们也以"猪尾”来称呼中国人的辫子,并发现中国男子辨子又臭又脏。

光绪年间就有一位叫做麦罗德的传教士游历中国大半河山后,着重的描写了男性留辫子女性裹小脚的事情。

传教士:

他写道:辫子让人感觉十分难受,然而清朝国人竟然能够每天都拖着长辫子,还能一直不去梳洗打理,就光闻一下辫子发出的气味儿,都有让人恶心想吐、痛不欲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