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只占60%,部分高校实行综合评价录取,这是否会造成录取不公平?你怎么看?

西部神雕


什么是综合评价录取?


综合评价录取,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来选拔学生,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录取选拔渠道。


与高考升学不同,综合评价录取会结合考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会考)、校测成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拔。一般来说是按照6:3:1的比例进行。即高考成绩占60%,高中会考成绩占30%,校测成绩占10%。


目前来看,实施综合评价录取的学校如下图所示:


综合评价录取的流程是怎样的


判断综合评价录取这种方式是否公平公正,我们需要先明了综合评价录取的选拔录取流程:


高校公布综评选拔简章——符合条件的考生申请——高校审核,公布初审名单——通过

初审的考生参加面试——高校公布面试通过名单——通过面试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时填报该校——高校核算通过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后,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在综合评价录取过程中,我们会发现60%的高考成绩、30%的高中学业水平成绩这些几乎是无法造假的。10%的校测成绩即申请高校的笔试+面试测试成绩。几乎也难以有造假的空隙。而且目前来看,通过学校的校测并不容易。初审+校测会刷掉一大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40%完全看综合素养,而且是没有量化标准的综合素养。


当考生满足会考成绩要求(比如各科都是A),在校测中也有不错的表现,最终还是要看高考成绩的。如果高考没有考好的话,在加权计算中就失去了优势,最终在整体的成绩上也是不会太高的。


综合评价录取实施情况反馈

北外、南方科技大学此类院校的综合评价录取实施情况来看:通过初审的几乎是学习成绩在年级非常靠前的学生,而且几乎是比较牛的高中生。而校测的内容又多与选拔定位有关系,比如北外非常注重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考核中进行重重考核,通过复试并不容易。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理科思维,校测的内容比高考更难。能通过校测,根本就不容易。


过来人话高考


社会本就不可能完全公平,机会永远是偏向权贵阶层的。国内改革开放后,各阶层划分基本已显现,作为上层建筑的人,就慢慢的把高等教育这还算比较公平的阶级跨越的道路渐渐关闭,从大学扩招把高等教育普及发现失败,又用985、211院校把高等教育人才精英化,再评双一流大学学科把人才精确定位,除去这些其它高校毕业生基本定性为低端人才。现在采用综合评价把苦读高分但没见识的贫苦学生隔绝在外,就是要固化阶级的准备手段。再看看一般性的大学和大专设置的学科,就是和工作岗位精确匹配,就是让一般性的学生原来干嘛以后也干嘛。为什么对教育社会上有这么多反响,因为我们大家现在还有阶层流动的机会,再过二三十年定局后,我想大家也没有这么多抱怨了,因为社会阶层已经划分清楚,阶级流动基本不可能。好比我们处的银河系,其实已经是个死亡的星系,因为它已经不能诞生新的恒星了,只有等着恒星全部熄灭。


hwangjovi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项很好地尝试,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高等教育的最好肯定,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要制度合理能做到相对公平就可以了。我之所以这样支持这样的改革,原因如下:

1、单纯看高考成绩的高校录取方式,只能让所有人一门心思走应试教育的道路,最终孩子可能上了很好地大学但是思维方式单一、创造力不够,其结果就是读死书,人才的可塑性差,这是为什么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奖的科学家少之又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2、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其身上的特点就是独一无二的,可是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们身上的特点,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考试成绩,如果真能全方位考评一个学生的能力然后决定其是否可以录取的话,我相信未来我们国家人才的多样性会不断得到充实,孩子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那么抵触了,整个教育环境也会从紧张的环境中转换为快乐教育;


3、综合评录的方式好处不少,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高考有全国统一考试作为评价基准已经很多年了,其公正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其他的项目的考评方式是不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很重要,不要让一个好的教育改革方式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以上就是我对部分高校实施综合评价录取的观点,欢迎朋友们点评指正。


海伟霖


综评会让高考更加不公平。亲身经历:孩子在从来没有补过课的情况下在2019年的高考中拿到579分(上海),远超上海交大综招面试分数线(565),本以为孩子在综合素养方面是强项,因为我们把本来别人用于课外补习的时间都用于增加孩子的各种学习经历上了(可关注描述孩子课外成长经历的我的微信公众号《赏出好孩子玩出聪明娃》),可以说是上海屈指可数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典范,但现实很残酷,就是在交大综招上载了跟头,如此高效学习的孩子、如此充满课外学习经历的孩子被面试给“枪毙”了(差0.6)。可能有人会说是你孩子综合素质差呀,但我想说,就是因为他拥有的丰富的学习经历才造就了他不依靠补习仅依靠课堂拿到了如此高分的,难道还不够吗?可能有人又会说,是你孩子发挥不好,那我说,孩子那么多丰富的经历,我们的面试官都不能挖掘出来,是孩子的问题还是面试官的问题?早就听说过,综招是给有权有势的人的二次高考,我用事实得到了验证!


赏出好孩子玩出聪明娃


《高考,均科全才和优科专才,你选择谁?》

郝峰涛

这有可能是一篇改变中国教育命运的文章。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正是这种落后的人才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改革停滞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里?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特长,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天才是更加卓越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我们要不要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鸭式,打破应试观?要不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不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A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B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中学和中考可以让学生自选2-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小学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逐步建立1-2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改变填鸭式的主科均衡发展观。

我们的育才观念要从均科全才观向优科专才观转变,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实现人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规律。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只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得此文不错,请惠心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大道者至简


想公平,那大学应该录取所有学生。人的学习成长本就是相互赶超,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但中国的高考体制含有古代科举制度的遗毒,必须打破高考录取人才的体制才能让中国涌现更多真实的人才。把高考分数降低到60%还不够,未来应该取消高考,推行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制度。不在因高考而刷掉那些奇才怪才,让他们也有机会成为建设国家的精英,把他们埋没掉不只是社会不公平,而是社会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科学。很多人才因高考被埋没,而又有很多平庸的书呆子占据浪费着大学资源,这种按考分评判的公平其实是一种愚蠢。如果没有高考,那中小学的老师就不用强迫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那些有用无用的东西了。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去区分培养每个孩子的专长,让孩子们未来都能成长为社会各项领域的优秀建设者。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高考改革改的不只是当今教育的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改善社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虽然只迈出40%的步伐,还是很令人欣慰的。因为这只是个开始。


热血斗士


清华大学和北大录取北京本地的学生要比外省学生差不多低100分,几十年都如此,你觉得公平吗?如果高成绩只占60%,那是不是削弱了这一种不公平呢?好好的想一想。


观点:综合评价录取,就是为了避免高分低能。


人的能力结构是多样性的,成绩反映的学习能力仅仅是其中的比较重要的能力。演说能力,交际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们经常听人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中用,除了学历高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这是社会现实问题。事实上面也是如此,名校毕业的学生在业务能力上未必就比得上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

有些人艺术能力特别强,数理化能力很弱;有些人社会交际能力特别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单一的数理化能力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汲取不同领域有独特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世界名校,基本上都实行综合评价录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尝试,相信不久的未来会逐渐的普及综合评价录取。



在提高考成绩的时候,请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综合评价录取是大势所趋。


欢迎关注@北山学堂;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北山学堂


去年就从网络上知道今后大学录取将采用这种方式,直觉告诉我,以后从上到下,凡学校负责招生的人,手中的特权多了几重!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底层百姓的孩子,想进入一流的大学,难度陡然增加!政策决定百姓孩子的命运。游戏规则人家制定的,老百姓拼不过,就不生孩子吧!只是苦了已经在上中小学和刚出生的孩子们,一个也躲不掉!已经生了,不解再退到娘胎里去,是吧!以后啃老族更多!因此读书不好的人,以后连打工的资格都没有!人工智能大面积取代生产流水线打工的人!连造房子都用机器人!你还能到工地上出卖苦力,搬砖头去吗?人家不需要!许多地方的企业现在还在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再过5年、10年你看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闲在家里,对社会治安是一种威胁!刑事案件也会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新荷60090046


会的。

高考完全按照成绩来录取就好了。

硕士博士有笔试和复试,复试就是面试。

普通人都会胆战心惊复试,有资源背景的人就不会担心复试。

这就是差别。

一刀切有一刀切的好处,先过了笔试再说。大学始终还是人生第一道门槛,大学里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比如,虽然有些人普通话说不好,一到大学很快就会说了。虽然有些人英语成绩不好,篮球打的不够漂亮,但是大学埋头苦干一两年就全赶上了。

其他诸如才艺,社交礼仪,这些就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能学会和掌握,多参加几次活动,就能够补上自卑的不足。

所以高考实行笔试一决高下,完全可以。综合素质大学培养,自己查漏补缺,都可以做得到。


金菊豆


想起儿子高中的同学,成绩和他差不多的,有关系都通过拼爹造假走了自主招生了。没关系的只能拼自己的成绩老老实实的高考!这是我实实在在的经历,别对我说啥公平公正透明,都清楚,你高调的说着要公平公正,那还搞的那么多弯弯绕干嘛?再来一个综合评价,那还有什么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