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輸家”的公益訴訟

■紅蝶鍶業有限公司鍶渣、廢水、廢氣汙染整整困擾了大足區雍溪鎮16年。

■然而,一場公益訴訟卻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不僅根治了環保頑疾,還為企業找到了綠色發展的新生之路。

■公益訴訟全過程中,涉事相關主體,無一成為“輸家”。

一場牽動當地農民、企業、職能部門、政府等眾多涉事主體的公益訴訟,經過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的細緻工作,最終形成了無一“輸家”的共贏結果。

遵從經濟規律、站在企業立場、藉助科學手段,將司法問題、環保問題轉化為經濟問題時,這一困擾當地16年的環保難題,就此迎刃而解。

面對頑疾

啟動公益訴訟硬懟“硬骨頭”

無論在公眾印象中還是在司法實踐中,一旦涉及訴訟,終究會分出勝負。

但發生在大足區的一場公益訴訟,牽涉當地農民、企業、政府等眾多的涉事主體,最終卻出現了沒有“輸家”的多贏結果。

這場頗具示範意義的公益訴訟,也給重慶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帶來了重要啟示。

這一切,還得從2018年3月說起。當時,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接到來自大足區雍溪鎮的線索,稱位於該鎮的重慶大足紅蝶鍶業有限公司渣場有汙染環境情況。

“當接到這一線索時,我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根治這一環保頑疾!”6月28日,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檢察官徐維彬坦言,接到線索之初,檢察官們就知道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隨後的初查證實了徐維彬的判斷。紅蝶公司雍溪渣場2002年建成投用,用於堆放鍶渣,目前總佔地面積18.87畝,經過十幾年堆放,現已堆放鍶渣15萬立方米。早在2009年,該渣場廢渣就被雨水衝出,汙染了13畝土地。

更進一步的調查發現,該公司不僅存在廢渣汙染問題,其生產中還存在廢氣、廢水汙染問題,周邊居民早已怨聲載道。

“早些年,只要他們公司一開工,連地裡的包穀葉子上都是一層黑粉,臭雞蛋味重得很。”雍溪鎮玉峽村村民黃雲碧回憶當年,下意識皺眉捂嘴。

“如此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必須立案審查!”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副檢察長周軍決定主辦該案。

2018年4月2日,市檢察院一分院、大足區檢察院兩級檢察院公益訴訟幹警,再次赴紅蝶雍溪渣場實地勘察,啟用無人機勘測渣場面積、體量及周圍環境,並進入該公司廠區調查廢水、廢氣排放處理情況。

同時,一分院辦案組制定調查方案,密集走訪大足區國土、環保、林業、安監等部門和雍溪鎮人民政府,瞭解相關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其履職行為等。

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緊鑼密鼓的調查、取證動作,令當地氣氛驟然緊張。

督辦案件

重慶市首個向區級政府送達的訴前檢察建議

“一方面緊張,一方面也無奈,面臨當初的情況,我們各個職能部門確實很矛盾。”大足區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工程師賀少軒直言。

賀少軒的話並非推諉之詞。以該區生態環境局為例,從2012年開始,該局針對紅蝶的各種問題,前後進行過9次處罰,甚至數次要求該廠區停產整頓。

“其實這些年來,我們每年都在大力度投入進行環保整改,此前光是治理廢氣一項就累計投入了3020萬元。”紅蝶公司副總謝雲富的說法,也得到了當地鎮政府和該區生態環境局的印證。

不過,正如謝雲富所說,這種單項斷續式治理的過程,彷彿“按下葫蘆浮起瓢”那般,總是會在新的領域出現新的問題。

無論各方如何忐忑不安,該落下的雷雨終究還是應聲落下。

2018年9月20日,周軍一行赴大足區,向大足區人民政府送達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要求該區依法處理紅蝶公司雍溪渣場違法問題,並要求該區全面履行法定監管職責,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該訴前檢察建議也成為了重慶市首個向區一級政府送達的檢察建議。同時,該公益訴訟案也被重慶市檢察院列為督辦案件。

“那一天,真是感覺壓力山大。”大足區副區長楊烈坦陳,接到訴前檢察建議的當天,該區就召集相關各方進行專題緊急會議。

當天會議三個關鍵詞,成為了後續處理該事件的核心關鍵詞,即“照單全收、一改到底、舉一反三”。

同坐會議室的謝雲富,如坐針氈的同時,也懷著巨大的危機感,他甚至一度擔心公司會不會因此一蹶不振。

問題轉換

16年環保難題迎刃而解

這場公益訴訟的相關涉事主體尤其是企業處於焦慮之中,主辦該案的周軍卻似乎胸有成竹,只不過他的胸有成竹明顯別有深意。

該案立案之初,曾有人提出“不要因為公益訴訟把企業逼到了絕路”。

對此,周軍卻信心十足地說:“這不是絕路而是新生之路。我們將督促和幫助企業認真對待自身存在的環保問題,找到綠色發展的新生之路。”

原來,在立案的同時,該院辦案團隊就已準備好了“後手”,即邀請相關專家認真剖析了企業生產與汙染整治的關係,與企業進行深入交流並取得了發展、治汙雙贏的共識。

隨後事件的走向,一步步印證了周軍的判斷。

事實上,檢察機關的訴前檢察建議並沒有“一送了之”,而是深度介入到了企業整改之中。

根據市檢察院一分院邀請的各方專家與大足區生態環境局、紅蝶公司共同制定的渣場整改方案,企業共投入365萬元資金,採取夯實、鍶渣堆體卸載、鋪設防滲層、鋪設種植土、安裝渣場標牌、調節池整治等工程,將昔日露天堆放的渣場封閉,並種草復綠。

“花了巨大代價整改了渣場,但後續再產生的廢渣怎麼辦?”這是紅蝶公司完成初步整改後,自己內部提出的一大疑問。

“當時公司下了狠心,一定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謝雲富回憶,公司請來專業團隊對廢渣進行分析,發現公司生產的廢渣主要含有三大類固廢,即鍶渣、脫硫石膏和生活垃圾。

隨後,一項根治廢渣的改造工程啟動:鍶渣,收集用於製作水泥原料,部分作免燒磚原料;脫硫石膏,收集作為水泥緩凝劑綜合利用;生活垃圾交由環衛部門處置。

近年來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水泥等建材製造業面臨礦山關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困境,紅蝶公司處理後的廢渣銷路由此出人意料的好。

在如今的紅蝶公司,記者甚至看不到永久渣場,生產的廢渣隨產隨運,成為下游產業的原材料。

“連我們自己都沒想到,曾經困擾我們那麼多年的廢渣,現在居然成了寶貝。”謝雲富感慨,這樣的結果得益於兩大因素:一是科技的進步;二是公益訴訟帶來的推動,使得企業下了最大決心,徹底解決環保問題。

“當廢渣成為下游產業原材料,並且可以獲得利潤的時候,你想要企業倒廢渣他都絕不會幹。”周軍笑言,遵從經濟規律、站在企業立場、藉助科學手段,將司法問題、環保問題轉化為經濟問題時,這一困擾當地16年的環保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多方共贏

相關各方無一“輸家”

紅蝶公司針對鍶渣的戲劇性解決方案,也帶給了彼時同處焦慮之中的大足區政府以莫大的靈感。

“鍶渣能變廢為寶,那他們產生的廢氣有沒有可能實現再利用?”作為主管副區長,楊烈介紹,當初就是懷著這樣的期望,大足區委、區政府頗費周折地邀請到中科院院士等一批專家,到紅蝶公司把脈問診。

“這麼說吧,那一次專家得出的結論,讓我們都高興壞了。”楊烈回憶,原來紅蝶公司所排廢氣中的主要成分,恰恰是我國某戰略性材料製造所必須的物質。

毫無懸念,這一堪稱驚喜的消息,隨後被大足區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紅蝶公司正與國內某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將該項目落地。

“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化,這些東西對一個企業而言簡直可以用美妙來形容。”謝雲富的感慨,楊烈從另一個側面給予了證實。

楊烈表示,下一步大足區將努力培育和引進科技含量高、帶動性強、以鍶為原料的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引導鍶鹽企業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增加鍶礦石的利用率,引進先進技術治理“三廢”,加強鍶鹽及其衍生產品在高溫超導、新型儲光材料、新型塗料、輕質合金等方面的開發利用,發展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等高端鍶產品,研發生產航空航天新材料、鍶鎂合金材料、磁性材料等新興材料。

受到這一系列重大利好消息的鼓舞,紅蝶公司累計投入720餘萬元,先後在廠門外建設截留溝、在緊鄰廠區的淮遠河邊建攔洪壩,甚至大規模興建雨棚,為的只是不讓雨汙外溢。隨後採用“預處理+MBR+RO反滲透”的水處理工藝,則讓公司廢水全部回用於生產工序,不外排。

“的確,現在我們一噸水處理成本達到了17元,但是綜合其他‘變廢為寶’的收益,我們依然用得起。”謝雲富說這話時,語氣中滿是欣喜。

來自大足區環保部門的投訴備案,則成為了這種欣喜的一個註解:2017年至2018年,關於紅蝶公司的環保投訴高達37件;2019年截至發稿時,這一數據為零。

“今年我們從他們廠區過,都沒聞到那種臭雞蛋味了。”玉峽村村民黃雲碧這樣說。

而大足區政府,為了將整改效果固化,投入一千多萬元,將雍溪鎮的生活汙水管網與廠區排汙管分離轉移,同時在該公司緊鄰淮遠河的區域動工興建一條休閒步道。“從此以後,該公司稍有環保問題,那些休閒散步的群眾就會第一時間發現。”楊烈說。

“當然,最終我們會在2022年前,力爭將紅蝶鍶業等公司搬遷至正規劃建設的鍶鹽新材料特色產業園。”楊烈說,未來那裡或許會孵化出一個產值上百億的新興產業集群。

當記者結束採訪離開紅蝶公司時,發現該公司廠房高大的牆體上,寫著一排碩大的標語:“環保是競爭力”。

2018年11月8日,大足區政府按期對訴前檢察建議進行書面回覆;2019年3月27日,所有整治工程全面驗收;2019年6月13日,市檢察院一分院檢察官邀請重慶市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一起赴現場實地回頭看,檢察建議的全部內容得到整改落實。

至此,一場公益訴訟案結案。全過程中,涉事相關主體,無一成為“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