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众多儿子当中,为何选定曹丕为储君呢?

CWL-淼焱


三国时期的历史,准确的说,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开始的。这一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丞相,魏王,同年十月,逼汉献帝禅位,自立位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公元226年,曹丕去世。

在位仅有七年左右的曹丕,是怎样继位的呢?曹操因何远了他呢?

曹操征战一生,足智多谋,却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他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是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死后,有丁夫人抚养。后来,曹昂在随曹操征张绣时战死。

从曹操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在诸子当中,他最喜欢曹冲,《三国志》记载:“冲少聪,察岐疑(自幼聪明)生五六岁,智意所及,若有成人之智”。“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幼皆知,曹操看好曹冲,然而,曹冲在208年十三岁时早亡。

再看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恒。曹操的次子,卞氏所生长子。他和曹植是亲兄弟,也同样有才华。“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自幼通读古今经传,诸之百家,在军旅中长大。五岁就可以骑马射箭,八岁就跟随曹操征战,文武双全。而且,曹昂死后,他成了长子,符合古代“立嫡以长”的传统。

曹操迟迟没有下决心立曹丕,第一个原因是还有个曹植。第二就是曹丕让曹操不满意,曹丕曾数次擅自游猎。私自提拔司徒赵宣。

后来曹操对长吏邴原说:“子弱不才,惧其难正,食欲相屈,以匡励之”。意思是儿子懦弱无才,恐怕他难以走上正道,想委屈你勉励他。虽然有些谦虚,但却是曹操对曹丕的评价。

曹植字子建(192年--232年),曹植之才备受曹操喜爱,《铜雀台赋》,曹操挣足了面子。在征孙权时,曹操故意让二十三岁得曹植总理邺城大权,锻炼其能力。

曹植深受曹操喜爱,但是他对继承人的位置不感兴趣,他争夺太子位的说法,是来自于曹操的喜爱,加上曹植身边好友丁仪,杨修等人的想法。



曹丕尽管是长子,正常继位是当然的,但是,曹操对曹植的偏爱,让他心里没底。于是,曹丕请教谋士贾诩。贾诩让他低调做人,不要张扬,以孝道为先。

从此曹丕“深此砥砺”,“矫情自饰”。一次曹操出征,曹植写文章当场朗诵完美,曹丕感觉文采抵不过曹植,就泪流满面的跪伏在曹操面前,以示担忧。这使群臣们感觉曹植文章华丽不实,而曹丕诚实有孝心。

曹丕也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让一些谋士们前后走动,在曹操面前给他说好话。崔琰说“加五官将(曹丕的官职,负责皇宫,及都城安全)人孝聪明,宜承正统”。毛玠说:“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也有人以刘表立刘琮为例,劝曹操立曹丕。


而此时的曹植,对继承人兵不感兴趣,依然是“任性而行,饮酒不节”。“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曹植私开司马门,令曹操十分恼怒。219年,曹操派曹植带军去襄樊支援曹仁,面授机宜时,曹植因醉酒二不能前行,可见曹植不能委以重任。

曹丕与曹植,面对继承人的位置,并没有公开的争执对抗。曹植依然是放荡不羁,而曹丕处处小心,讨曹操欢心。曹植对接班没有兴趣,曹丕却是日夜难寐,想得到这个位置。终于,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成了曹操的继承人。


路遥lgy


中国历史上一门三杰有很多。如:三苏、三张、三班等。而名气最大的当属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阅人无数,具有较强的洞察力。被后世史学家称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一生共有二十多个儿子。最中意的是正室卞夫人所生的曹植、曹丕兄弟二人。

曹操政权稳固后,在确立接班人一一世子之位上,立曹植?还是选曹丕?一直犹豫。

此二子在诸多方面的综合对比不相上下。而在文采方面,曹植才华横溢,被称为"才高八斗"!留下的千古名篇:《铜雀台赋》、《洛神赋》等,后人难以企及。他的七步诗还被入选儿童启蒙教材里。

曹操每次出兵远征,曹植均以华丽辞章为父壮行,甚得曹操欢心。几次欲立曹植为世子。

曹植、曹丕都已长大成人,各自建府,拥有自己的慕僚和内臣。曹丕一干人等眼看败局将定,于是决定使阴招、用假相挽回危局。

曹操再出征时,曹丕一言不发,只是哭泣,问其何为,丕答,父日渐年迈,还要远征,自己不能为父分扰,固而伤心。此等孝心深深打动了曹操,再看曹植,还是老一套,仍在那里高亢低吟。昔日的长项,在曹操心里也成了华而不实、不知孝行的劣迹。

后来,每当曹植一干人正喝得彻夜不休、醉熏熏时,常在此时被曹操派人召去问话,最终使曹操对此儿大失所望,终于放弃。其实多半是曹丕在捣鬼。

曹植,文学一流,性情中人,但治国理政未必。"昔日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他和南唐填词高手李后主可有一比。

曹丕,心胸狭窄,品行更差,若非母后卞氏阻挡,曹植不知死在他手里多少回。

所以后人对曹植多赞扬和同情,对曹丕的评价却很低。


晚亭与落霞同晖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没法子了,除了曹丕之外,曹操还能选谁呢?所有的儿子当中最聪明最机灵的那一个让第二聪明第二机灵的那一个给害死了。

事件回顾

我们都说曹操是枭雄,可是翻过来想过去什么叫枭雄?枭雄这两个字又表示了什么呢?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但也绝对没有这样简单,枭雄这两个字,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思维,代表着一种泯灭人性的思维,与此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人不为我我不为人的思维。

简单来讲,曹操就如同一个怪胎一样,他的所思所想没有办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掌握去拿捏。

曹操在抉择谁来继承为王位,谁来接管自己权利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个人一定要聪明,一定要够狠辣,一定要懂得隐忍。

按照曹操的想法,自己最乖巧最聪明最伶俐的那个小儿子是合适的,可是被毒鼠咬死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得知自己的小儿子死掉的时候,曹操非常的伤心,伤心之余又有点生气,生气之余突然有了一点点惊悚。为什么惊悚呢?哪里来的毒鼠?毒鼠又是从哪折腾过来的?

兜兜转转一个圈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儿子杀掉了儿子,为了获得自己老子给儿子留下来的王位。

如果是个正常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被儿子害死了,尽管这样说有些拗口,但确实是这个样子,估计这个父亲早已经气的七窍生烟,甚至脱下自己的皮鞋来是狠狠的抽他一下。

可惜的是,曹老板不走寻常路呀。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

趣谈唐宋元明清


曹操儿子众多,曹丕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但为何最终选曹丕为储君呢?

曹操最得意曹冲,可惜英年早逝

其实曹操并不是很喜欢曹丕,曹丕的性格不够宽容,还有些虚伪,如果让曹丕继承了自己的位置,势必兄弟相残。曹冲天资聪慧,为人宽和。至少,在曹冲活着的时候,曹操是有立曹冲为储君的心思的。可惜曹冲小小年纪便身染重病,不幸夭折。这也是曹操心中一个很大的遗憾。

嫡长立之,曹昂征战身亡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曹昂、曹冲五子最为优秀,而长子曹昂在曹操征讨张锈时身亡。曹冲也在小小的年纪染病而死。剩余的儿子中,曹丕最年长,朝中大臣也支持曹丕立为储君,按照礼法制度,这是最合理的。

曹丕沉稳细致,曹植难当大任

在没有曹昂和曹冲的情况下,曹植和曹丕还是可以争一争的。可惜曹植屡次犯错,不修边幅,数次触碰曹操底线,在曹操的心中,储君之争再也没有了他的位置。

曹植“任性而为,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却心思缜密,更适合统治国家。

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文帝天子文藻,下笔成章,博文相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打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言辞中虽有批评,但也可以看出曹丕身上的可取之处。而对曹植的评价是“陈思文采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曹植虽文采艳艳,但若选一国之主,曹丕更胜任。

时局所势,曹丕已经是最合适的人选

天下鼎立之势初具,各方势力不容小觑,此时国家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守业固本,又能开疆扩土;既能御外震敌,又能安邦治臣的继承人。

曹丕五岁起曹操就教习他射骑,八岁遂成,长年与其父各处征战讨伐,耳濡目染,军事才能不俗。再有曹丕时任副丞相,在政事上也驾轻就熟。

虽然曹操对曹丕时长也有不满之处,但左右衡量之下,曹丕已经是最合适的人选。

曹丕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但当时的情况却是最适合的一个。


执古论今


一代枭雄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子,在其成为魏王之后,面临选择继承人,能排的上号的有四子:曹昂,曹丕,曹植,曹冲。然而曹昂战死,曹冲早逝。剩下的只有曹丕与曹植了。

曹植诗文歌赋样样精通,也深得曹操喜爱,也曾主动请缨与曹操征战,这在曹操心里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然而,文人都有文人的毛病,放浪形骸,无拘无束,曹植也有同样的毛病,以至于干了许多违反当时法令的事,甚至醉酒硬闯司马门,这使得曹操对他失去了信心,再加上曹丕的一系列运作,使曹植在曹操内心大大的打上了一个叉。

曹丕这边虽文采不及曹植,但他打的是感情牌,一步步在曹操内心深深的烙下了谦厚仁慈孝顺的烙印。曹操此时也已年老,内心是孤独的,这时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能温暖一下曹操的孤独的心,无疑使曹操对曹丕深深的喜爱。再加上支持曹丕的大臣的支持与建议,曹操在内心已经将继承人的这杆称偏向了曹丕。而问过贾诩后,很坚定了立曹丕为继承人的想法,因为贾诩说袁绍,刘表立继承人的例子,都是没有尊崇长幼有序的,所以袁绍,刘表最终也尝到了苦果。所以曹操听了贾诩的话后,就决定了立曹丕为继承人。

曹操一代枭雄,到临终都没有称帝,但不代表他没有称帝的想法,因为到曹操那个地位,对权利是非常执着的。所以也想立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来完成自己对权利的终极追求,在对比了曹植与曹丕后,最终选择了曹丕,因为可能在他看来,曹丕有野心,有跟他一样对权利的追求而曹植缺乏的正是这种野心,所以最终选择了曹植。而事实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最终曹丕称帝以魏代汉。完成了曹操没有完成的事。


翼下之风005


三国枭雄曹操,一生共有25个儿子,儿子中多有有才之辈,但其中早薨的就有7个,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字子修,曹操的庶长子,生母为刘氏,但由丁夫人抚养成人,曹昂聪慧过人,性情刚胆谦和,身为曹操与丁夫人所喜。公元197年,曹昂随父出征,宛城军阀张绣,结果兵败被杀。文帝曹丕称帝后先后追谥曹昂为丰悼公,丰悼王,丰愍王。

其次是曹冲。曹冲早熟聪慧有“神童”之称,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曹操曾数次对群臣夸耀曹冲聪慧超群,有意立其为储,可惜年仅12岁的曹冲便病故。

公元217年,曹操追封曹冲为邓侯,而在剩余的儿子中,曹操经历无数次的考察和筛选,真正有实力和能力继承他的大业的有两个儿子,二子曹丕和四子曹植,而经过数轮PK后,曹操最终以二儿子曹丕为太子,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曹植早年曾得到曹操的专宠,但是最后曹操还是确定曹丕为继承人。

曹植之所以斗不过曹丕,曹植不懂政治,曹植即为聪明才思敏捷,他的才情要远高于曹丕,其诗词造诣远高于曹丕,甚至有的地方还超过了曹操。然而但政治却难治,可以说几乎是张白纸,不懂玩弄政治手段,最终才被情平平,但修为颇加城府极深,善于政治博弈的曹丕打败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曹丕却有老谋子司马懿,司马懿攻于心计老谋深算,是政治通,在他的教导下,曹丕的表现每每让曹操称赞。




世界历史记


曹丕当接班人还有其他兄弟不可比拟的优势。曹丕很早便有了儿子(曹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在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能够延续香火是对家族最大的贡献。曹操选曹丕,实际上就是一次性选择了后面两代的接班人。而且曹丕很早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这一点是曹植所不具备的。接班人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怎么行。曹操晚年天下远没有太平,孙权和刘备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这时候的接班人,必须要能征惯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曹丕自然是首选,以文章见长的曹植得靠边站。如果是太平盛世,曹植接班或许还有一定理由,可惜他生不逢时。曹彰也能打,但是这人乃一介武夫,当接班人不可能,竞争力还不如曹植。

曹丕讨曹操喜欢还有另一个原因。书上写得也比较清楚,在曹丕、曹植的明争暗斗中,前者屡屡能占据上风。曹操每次带兵出征,曹植都会吟诗作赋,歌颂曹操功德。而曹丕呢,一不吟诗二不作赋,只是默默地掉眼泪。曹操看在眼里,自然有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植华而不实,曹丕则至情至孝。眼泪这东西果然好使,一行眼泪胜过千万言诗赋。再加上曹植身边有一个自作聪明的杨修,想不坏事都不行。错误这东西,有时候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

像曹操这样有大智慧的老板,在他面前耍小聪明有点太小儿科,不要以为耍点小聪明就能博得老板的高看。曹植恰恰就是这种人,他本身自恃才高,喜欢耍聪明,再加上有个杨修做助手,做出的事情越来越不让曹操待见。曹操是个很务实的人,他当然知道聪明不一定等于能力的道理。在选接班人这种特别重大的问题上,当然不会犯糊涂。


A温古知新


曹丕当接班人还有其他兄弟不可比拟的优势。曹丕很早便有了儿子(曹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在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能够延续香火是对家族最大的贡献。曹操选曹丕,实际上就是一次性选择了后面两代的接班人。而且曹丕很早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这一点是曹植所不具备的。接班人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怎么行。曹操晚年天下远没有太平,孙权和刘备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这时候的接班人,必须要能征惯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曹丕自然是首选,以文章见长的曹植得靠边站。如果是太平盛世,曹植接班或许还有一定理由,可惜他生不逢时。曹彰也能打,但是这人乃一介武夫,当接班人不可能,竞争力还不如曹植。

曹丕讨曹操喜欢还有另一个原因。书上写得也比较清楚,在曹丕、曹植的明争暗斗中,前者屡屡能占据上风。曹操每次带兵出征,曹植都会吟诗作赋,歌颂曹操功德。而曹丕呢,一不吟诗二不作赋,只是默默地掉眼泪。曹操看在眼里,自然有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植华而不实,曹丕则至情至孝。眼泪这东西果然好使,一行眼泪胜过千万言诗赋。再加上曹植身边有一个自作聪明的杨修,想不坏事都不行。错误这东西,有时候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

像曹操这样有大智慧的老板,在他面前耍小聪明有点太小儿科,不要以为耍点小聪明就能博得老板的高看。曹植恰恰就是这种人,他本身自恃才高,喜欢耍聪明,再加上有个杨修做助手,做出的事情越来越不让曹操待见。曹操是个很务实的人,他当然知道聪明不一定等于能力的道理。在选接班人这种特别重大的问题上,当然不会犯糊涂。



你好78022860


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其实最被喜爱重视的并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曹丕确实更加沉稳更懂得进退取舍,但是曹操也看出了他为人心胸更加狭隘也跟自己一样多疑多思。而曹植从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人心胸坦荡顾念手足亲情。但是曹植醉心文学心胸坦荡是有点也是做为帝王的致命缺点,他夜闯司马门曹操虽然保全了他,也让曹操立他为太子之心彻底毁灭,转而把重心放到了曹丕身上!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虽然在文学上比不上曹植,在用兵上及不上曹彰,但是他更懂得帝王的权衡制衡之术,这是曹操看中他的原因。



国学小陈


个人见解: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储君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曹丕哥哥曹昂战死了,曹丕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长子又是嫡子,在古代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立嫡为安。

作为储君最大竞争对手就是曹植,曹植文学上造诣极高,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但太过于华丽,经常很任性,没有一种踏实稳的感觉。曹植行为放任,有时候不拘礼法,犯法令,本来曹操很喜欢曹植,慢慢的,曹操觉得曹植不行,没有作为统治者的优点。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藏的住,终于曹丕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

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丕很懂得权谋之术、藏而不漏,思维缜密,御下之道,所以曹操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曹丕能够撑得起曹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