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宋徽宗想聯金滅遼,不料卻是養虎為患日後終成大禍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劉。今天給大家講講宋微宗聯金滅遼。滅遼已經無用歷史發展的變化,真是讓人捉摸不透,對遼作戰打不贏,指望金人幫忙,結果金人變得更強,因此宋王朝不得不又面對一個更強的對手。宋徽宗又想滅遼此後,由於宋朝南方發生了方臘起義,不得不用兵鎮壓,而無力北上,與金兵夾擊遼朝。

就在此期間,金人力量進一步增強,竟然在宣和四年(1122)攻克了遼人的中京,其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北安州(今承德一帶),即將越過燕山山脈而南下燕京。面對這種形勢,宋徽宗竟然感到後悔當初與金人夾擊遼朝的決策,現在遼的威脅沒有了,而金的大軍卻要來臨了。對宋徽宗的憂慮,王黼以為:“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但在一百多年來,遼卻不斷侵犯我朝。現在遼勢已弱,我們就應該趁機消滅它。現在不奪回燕雲十六州,女真必會全部吞併遼地,形成更為強大的國家,到那時,它就不會把燕雲十六州還給我們。所以現在遼的衰弱,應是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機會。

聽王黼這樣一說,宋徽宗又決定對遼用兵。可中書舍人宇文虛中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宋朝的軍隊已經好長時間沒打仗了,結果使得宋軍兵將驕惰,恐怕對遼用兵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且童貫、王黼、蔡攸(蔡京之子)等人主張對遼用兵,是貪功而擅開邊事,而要讓他們指揮這場戰役,恐怕只會引來金兵進入中原,最終宋朝不僅不會收回燕雲十六州,反而會有納侮自焚之禍。

於是宇文虛中上書提出自己的方案,說:“用兵之法,必須先考慮雙方的強弱,瞭解力量的虛實,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立於萬全之地。現在邊境沒有應敵的武器,國庫沒有數月的儲備,國家的安危存亡,繫於一次毫無把握的戰役,怎能隨便決策!況且中國與契丹講和,已有百年,自遼受到女真的攻逼以來,對於宋朝,一直表現十分恭順的態度現在我們拋棄已經恭順了的契丹人,不利用他們作為我國對付北方強敵的緩衝帶,反而越過大海去招引強悍的女真人。女真人藉著對遼百戰百勝的勢頭,對我們宋朝已越來越不恭敬,而我們對於金人實已不能控制。現在又要與他們合兵攻遼,這是以百年盒情之兵,去迎接新銳能抗之師,以寡謀安逸之將,角逐於血肉之林。這樣一來,我怕中國所要遭受的禍難,不再會有寧息之日了。

王制見他如此說,不禁大怒,馬上降了宇文虛中的官,不讓他再對皇帝說三道四。宇文虛中心有不甘,降職之後,仍又提出十一條策和二十條建議,可全都被王黼等人扣壓下來,不讓宋徽宗知道。而在此時,遼朝的使者已來到宋都,提出不讓宋朝再向遼交納歲幣,以示友好,願與宋重結舊好,共同對抗金兵。而宋徽宗與王黼、童貫等人商議,卻更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一定要出兵,與金南北夾攻,一舉滅遼。宋徽宗就任命童貫為大軍的主帥,蔡攸為副帥,率軍十萬北上接應金兵同時告訴童貫三個方案:“如果燕雲一帶的人民配合宋軍,則全部收復此地,這是上策。如果遼人表示順服,就讓他們作為中國的屬國,這是次策。如果燕雲一帶未能順服,就讓部隊巡邏邊境,這是下策。”可童貫、蔡攸二人接旨之時,十分狂妄,自以為此一去功業可垂手而致,根本沒有考慮別的後果。

宣和四年(1122)四月,金兵已攻下遼之西京,童貫所率宋軍才到達河北的高陽關,他讓种師道和辛興宗分率東西兩路兵馬,進攻遼之燕京。种師道勸他謹慎行事,童貫不聽。宋軍行至白溝(在河北雄縣以北),遭到遼軍伏擊,宋軍一觸即潰,傷亡甚眾。幸虧种師道事先讓士兵每人大棒防身,才不至於大敗。宋軍退到雄州,遼兵追擊不放,宋軍再戰又敗於是遼人派使送信說:“女真背叛我朝,這也是宋朝的威脅。現在你們為了一時之利,拋棄百年之好,與女真聯手來攻我朝,實在是為將來種下禍的根子。這可算善計嗎?救災恤鄰,這是古今通義,希望宋朝好好考慮童貫面對遼人的責難,無話可對。而种師道建議不如與遼人重結和約,雙方罷兵。

童貫不許,反而向朝廷密報种師道通敵,王黼在朝接到此報,大怒,命种師道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到了六月,宋徽宗聽說宋軍戰鬥失敗十分恐懼,竟然下令班師回朝,真是典型的虎頭蛇尾。到了七月,遼朝皇帝因病而死,宋徽宗以為機會又來了,命童貫、蔡攸等人再次起兵北上。此時金兵與遼朝的大戰剛結束,正在休整部隊,聽說宋人舉兵趨燕,且號稱大兵二百萬,十分擔心,怕宋人搶先攻下燕京,自己再也得不到宋朝每年交納的五十萬歲幣,便想出一個緩兵之計。他們趕快派出一個使者來到宋朝汴京,要求與宋朝商議雙方夾攻的具體日期與戰後的地盤劃分。

宋徽宗讓趙良嗣回答使者,還是按原來說好的方案辦。可這個金朝使者十分滑頭,一再要求覲見宋朝皇帝,以親自傳達金主的意思。宋人以為使者與大臣還未商議完畢,不宜見皇帝。此人一再要求,最後宋人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進宮朝見。這樣一直拖到九月,才算商議完結,宋人竟然同意把出兵與會師的日期都寫進了送交金主的國書再派趙良嗣為宋朝使者回訪,並親自遞交國書。趙良嗣將行之時,拿國書的副本給其副手馬擴看,馬擴一看就發現了問題,他對趙良嗣說:“金人所以派來這個使者,商議出兵與會師日期,是怕我軍搶先攻戰燕京,而得不到原來說好的五十萬歲幣。其目的在於延緩我軍出發的日期,同時也是觀察我們的虛實,他們還不知道我軍六月在河北的戰敗,因而對我軍的再次出動非常擔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本來應該表示只按原來說好的約定就行,不必再行商議新的方案,同時也對金人說,正是因為你們不向我朝報告出兵日期,而我們因海道不便,不宜等候,所以準備儘快出兵與你們南北呼應,共擊契丹。現在已經拖延了時間,貽誤了最好的戰機,在這種情況下再出兵,已經失去了意義。為什麼還要和金人約定共同出兵將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大事完全寄託在金兵手上?照這樣看來,恐怕大事去而趙良嗣說:“只靠我們,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所以一定要聯合金兵。若不用歲幣來借金人的力量,我們怎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馬擴說:“既知只靠我朝軍隊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何不明說全給金人?而以我們現有的力量,退守現有的邊境,保住現有的領土方是上策,怎能貪得眼前的小利,而不顧及將來的後患?這不是愛掌而失指嗎?”趙良嗣說:“朝廷之意已決,不可改了。”仍然前去金國。

在小編看來宋朝如此糊塗的決策,怎麼不會亡於金人之手?此時遼之易州、涿州因遼勢已衰,先後投降宋朝。宋不費吹灰之力得了兩個州,以為燕雲收復在即,更加大意輕敵。而遼朝蕭太后也怕宋金兩面夾擊,派使者向宋求和,願以臣屬身份,服從宋朝並說女真勢強,若遼朝滅亡,則宋將面臨金人的侵犯,唇亡齒寒,不可不慮。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