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要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深水潭里?

沈伟鹏


康熙皇帝景陵建造在深水潭中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


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公元1722年12月20日(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久的帝王——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卒年69岁。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其子雍正皇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葬于今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之景陵。


关于康熙陵寝—景陵的选址


景陵位于遵化清东陵孝陵(其父顺治皇帝之陵)之东1公里左右。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开始动工,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工程全部告竣,前后用时达十五年之久。


景陵是入关后清王朝在东陵建造的第二座帝王陵寝。其建筑规模比孝陵稍逊,建筑样式大致参考孝陵,但局部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


同其它皇陵一样,景陵的选址也是慎之又慎!

因为在封建帝王看来,帝陵陵寝选址的“风水”好坏不仅关乎皇家自己的家族兴旺,亦直接对江山社稷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清东陵所在的陵区是顺治皇帝钦定,按照中国古代「子随父葬」及「昭穆之制」的原则,康熙皇帝陵址的选择也必须是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且离自己父亲的孝陵亦不会很远。


同其他大多数古代帝王一样,康熙皇帝陵寝的建造也是其在位时既已开始。


初康熙皇帝命选陵大臣为自己在昌瑞山寻找万年吉穴之处。


后大臣们在距离孝陵东侧一公里处,经堪舆大家的精心甄选,为康熙皇帝寻得一“风水”绝佳之地。选陵大臣回京复命,康熙皇帝听完奏报后便接受了此选址的建议


也有史料说法是:康熙皇帝为防万一,曾亲临自己陵址处考察,然后才做出最终决定。

(清东陵各帝陵分布)


关于康熙陵址的选择,民间还有一种神秘传说。


即康熙派出选陵大臣赴东陵为自己寻觅陵址所在地,后选陵大臣发现今景陵所在地是一块难得“风水”宝地。此地山峦起伏,草木丛茂,松柏长青,是建陵的上佳之地。然而事事难全,此选址初有一瑕疵。


其瑕疵就是陵址划定区的中心位置有一方深水潭。


当地百姓讲“深水潭的低部和昌瑞山对面的龙门口地下有一个巨大通道以水相连,故水潭经常有蛟龙出没。且每遇大旱,人们便会来到这里设香案摆贡品求雨,屡试不爽,十分灵验。”

于是选陵大臣便将此地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后大感惊奇,便亲往勘之。康熙皇帝初见此潭后一言不发,且在此地暂住一晚。第二天便宣布此地为自己万年吉地的建造之处。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陵寝动工之日,该深水潭中的水突然只剩下一半。如此一来,修造陵寝的工匠们大喜过望,便将其余半潭水顺势清理了出去,这样陵寝便正式开工。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且没有任何可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康熙为何要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深水潭里的正确解释是—低洼地带渗水



事实上,陵寝选址最怕建在低洼地带!因为皇陵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的地宫,在低洼地带建设地宫无疑是自找难堪。设想一下,低洼地带由于容易渗水、存水。如此一来建造好的地宫不久即会“水漫金山”。


在这样的地宫中存放帝王的棺木,其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修造帝王陵寝除了“风水”方面的考虑外,其余最重视的就是排水,其次就是土壤成分。

雍正的陵寝选址避免了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之所以没有在清东陵为自己建造陵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雍正皇帝发现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地区土壤中砂石成分居多故渗水严重。


若是在此地建造地宫直接后果就是,地宫建成后不久即会被渗水侵入,且由于土壤中砂石含量巨大,故很容易造成已建成的地宫发生变形。考虑再三,雍正皇帝断然拒绝了选陵大臣们的建议改选其它地方。


现在来看雍正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康熙皇帝的景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都出现了地宫严重渗水的情况,有些棺椁甚至直接飘浮在地宫当中。


所以说题干所叙述的康熙皇帝景陵建造在深水潭中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


去过清东陵景陵参观的朋友都知道景陵是依山势所建,所以根本不会存在什么深水潭!但即便如此,由于地宫排水系统没有处理好,致使地宫渗水仍然非常严重。

(空中俯瞰康熙皇帝景陵)


总结: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功勋卓著。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治理黄河为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现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千古一帝”。然而康熙皇帝精心为自己挑选、建造的陵寝却并没有让自己安眠于地下。而是先后遭遇军阀盗掘,致使地宫一片凌乱,自己及后妃的尸体时至今日仍然被侵泡在冰冷的地宫渗水当中。这不得不令后世唏嘘不已!


路之意


今天说的这位皇帝是康熙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但康熙帝死后被葬到了深水谭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代的帝王非常重视自己的死后的陵墓问题,康熙帝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为了找一块风水宝地足足找了三年多,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他的父亲顺治帝陵墓的旁边,两者大约相距两千米左右,是一处建造陵墓的绝佳之地。康熙帝还亲自去看了一趟,最终决定在此。



这个地方最为特别的是占地上千亩的土地上中间位置有一个深谭,深达千余尺,并且有暗渠与外面的大河相连接,据当地的老人们说,每当打雷下雨时,就会有龙出没,甚为奇异!


胖凯论史


位于河北唐山马兰峪的清东陵我实地探访过,清康熙皇帝的景陵就位于其中,经过实地目测,没有任何痕迹表明康熙的陵寝位置在深水潭里,可以这么说,这绝对是题主看“盗墓笔记”等玄幻小说看多了臆想出来的,不知道你亲自去过实地吗?你知道康熙陵的大门往哪个方向开吗?更有甚者,有些前来回答的人也跟着被带了节奏,还找了一些狗屁不通的图片和“理论依据”来证明康熙陵为什么建在深水潭里,这简直是可笑至极!

先上一张康熙陵寝的卫星图,大家很清楚的在卫星图中可以看到,康熙景陵位于山脚下,此地的地势还是比旁边平原区要高一些,有图有真相,哪里来的什么深水潭?!而且古人在勘定地宫穴位之时,最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地宫避水,而且在建造的过程中还会迷信的在所选金井之中放置“避水丹”来祈求平安,所以在深水潭建造康熙陵实属胡扯。为了更加说明此言论的荒谬,下面在发一些笔者实地探访康熙陵实拍的实地照片。

从这些实拍照片中,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康熙景陵地势之高,题主的谬论不值得一驳,笔者推断之所以有深水潭的谣传,应该是由于康熙景陵在民国时期被盗之后,地宫大门洞开,夏季雨水倒灌进了地宫,让这位康熙大帝和后妃们的尸骨都泡在深达2米多的积水之中,从而以讹传讹,成了地宫是故意建在深水潭中了。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满清打关外入关内,满打满算拢共十二个皇帝,康熙是入关以后第二个皇帝。他的事咱也不用过多的介绍,咱大华夏这嘎达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没人不知道的。最出名的就是他那九子夺嫡,天天的演,演的大家伙闭着眼睛都能知道接下来要干啥!

所以康熙这人聪明,是个人就知道。这么个聪明人咋就把自己个陵墓整到了深水潭里边了呢?似乎历史上没那个人会这么干。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别瞎猜了,知道风水吧,有风有水这才叫风水,陵墓搁水里边很正常!”

你快拉倒吧,你自己想想,那会技术再先进,能密封整严实?这要整不严实,水倒灌进去,这不得泡塌了。这要整这么一家伙下去,冷不丁可就要黑天白日的泡在里边,躺在棺椁里当小船使,也没人会这么干呀!这得脑子起多大包才会这么干!

说道这里,估计又有人产生疑问了:“这不会是胡说呢吧?”

话说题主这问题,瞎说到是没有瞎说,是有这么一档子事,那么这是咋回事呢?听俺给大家伙唠叨唠叨。

景陵

景陵这是康熙最后的安葬之地,过去是个皇帝,登基以后必须干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死后找个埋葬的地,乘着活着的时候,就把这地给修整起来,对他来说这是大事。

康熙他也不能免俗,他也这么干。这个时候的满清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所以也遵从子随父葬的传统。

康熙就给找陵墓的大臣划了个圈,就在他父亲顺治的孝陵附近来找。这家伙一帮子大臣可就开始在孝陵的周围溜达着找,这一找就找了三年。

这帮子大臣找来找去,把自己个都找干巴了,这就在孝陵东边稍微偏南的方向,走那么个二里地的地方,找到了。

找到了这就开建,从康熙十五年头上,这就建到了康熙二十年的头上,满打满算五年齐活。

这景陵是仿照孝陵建设的,也许是因为康熙不想超过自己的老爹,所以景陵的规模比孝陵小了那么一点点,但大致差不多,只是一些细微的地方有点出入而已。这到给那些个大臣们省了不少事。

大家伙也知道这康熙活的年份也长,伺候在他身边的皇后就有四个。

打头这孝诚仁皇后是合葬,其他三位是附葬,外加一位从葬的皇贵妃,这嘎达就埋了六个人。

康熙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不关闭的先例,而且皇帝陵安放皇贵妃这也是历史上的头一遭。当然安放皇贵妃这事不是康熙的意思,是雍正这个做儿子的硬给塞进去的。当时这景陵的地宫里边那棺床上放了一个康熙,四个皇后都满了,这没辙了,最后把这皇贵妃给安在了左面或者右面的垂手的棺床上。咋说呢?这事弄的有点子憋屈。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急了:“不是说深水潭吗?咋扯到附葬和从葬了呢?你这也太不靠谱了!”

不是,俺就是顺嘴这么一说。咱接着聊正题——深水潭。

深水潭

话说,帝陵的选址,那是不能有一点马虎,毕竟这关系到了这江山社稷,后代子孙的蓬勃发展不是。

这选陵的大臣把着地选好了,这就报给了康熙。

“这地好啊!离着孝陵相当的近,弄个十一路汽车,十几分钟转眼就到。而且风水绝佳,有风又有水,景色还不错!”

这事得交给专家不是,康熙这就同意了。

结果这后边那选陵的大臣又整了一马后炮:“可这地有个瑕疵!”

啥玩意?有瑕疵还叫风水绝佳,这不胡咧咧吗?当时康熙就不高兴了,这不玩呢吗?

“就在这孝陵周边找,真没有比这地合适的了!”这选陵大臣就像个憋屈的小媳妇。

“定个时间,俺也去瞅瞅!”康熙一琢磨,就把这事给定下来了。

这掐着时间,一帮人就前呼后拥的就去了。这地方确实不错,但在这景陵的当中间就有这么一个水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这水潭的底部有一大洞,里边住着一只神龟,基本上没啥事不会出来。但要是当地遇到了旱年,您搁这谭边设个香案,整点贡品啥的,求点雨水,这雨水转眼就到,很灵验的。

康熙听了也不说话,晚上也不回去了,在这地整了个露营,到了第二天,把那选陵的大臣拽过来说:“事成了,就这地了!”

说完拉着一帮子人又回去了。

你也说奇了,这陵墓开建的头一天,这水潭里的水一晚上的功夫就下去一多半。这选陵的大臣瞅了瞅,这又把剩下的水排干净了,这就开建了。

这事是流传在当地的一个故事,总之这开建以后,这深水潭是不在的。

还有另一种说法,话说当年满清皇陵被孙殿英盗取,那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但康熙的景陵逃过了那次洗劫。但这时间是掐到1945年,一伙土匪却惦记上这地了。带头的叫刀疤张,集结了三百多人,就把这景陵给开了。

宝贝拿走了还不算,康熙六个人的尸体都从棺椁中给弄了出来,整的满地都是。宝贝拿到手,这帮人撅着屁股就跑了,这景陵的地宫的大门他就一直开着。

这一下雨,雨水就倒灌进了地宫里边,这时间久了,地宫里满是积水。1952年的时候,这专家带着人下去一趟,发现这地宫里全是水,两米多深,这得游泳进去才成,而且瞅了瞅这地方已经不具备考古价值了,所以就退了出来,捎带手就把这地宫的大门给关了。

到现在这地宫还在水里泡着呢!地宫也不对外开放,当然地表随便瞅。

事就是这么个事。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景陵被盗,地宫积水2米,难道是因建在深水潭里

1945年,清东陵附近盘踞着一伙土匪,土匪头子人称“刀疤张”,纠集300余人,参照1928年7月“东陵大盗”事件的做法,用火药炸开了康熙的景陵陵寝地宫入口,带着刀、斧、钎等工具,将康熙及四后一妃(孝诚皇后、仁孝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劈开,并将所有骸骨拖出棺外,弃于地上。随后,将地宫内的陪葬的珍宝席卷一空。

由于盗贼逃离仓促,并未将炸开的地宫入口封闭,因此每逢下雨,雨水就会灌进地宫,康熙及四后一妃的遗骸同样全部泡在了水里。

1952年,考古人员来到景陵,发现地宫入口敞开,探头一看,发现地宫积满雨水,足有两米多深。当时,正处建国初年,事务繁多,考古人员无暇进行清理,只是对地宫入口进行了封堵。但是,康熙皇帝和他的四后一妃的尸骸依旧浸泡在水中,实在令人感叹。

这或许就是某些人传言的:“康熙陵寝建在深水潭里吧。”

景陵三场大火,引出水潭神龟复仇传说

第一场大火:1832年1月14日凌晨,景陵西朝房南次间的后檐发生火灾,烧毁席排一架,熏焦檐椽十九根、飞檐一丈三尺、檐头面宽五尺。

第二场大火:1905年2月20日深夜,隆恩殿及其所有的陈设在火灾中全部付之一炬。后来,历时四年,花费白银六十万一千九百九十三两七钱七分,才将隆恩殿修复。

第三场大火:1952年7月14日傍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发生火灾。

第一场大灾,被认定为守陵人员不小心失火所致;第三场火灾,被认定为雷电所致;唯有损失最大的第二场火灾,始终未查明真相。

因此,众说纷纭,猜测不断。其中,就有神龟复仇的传说。

1676年2月10日,景陵动工之初,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中居住着一只修行神龟。当时,由于清朝龙气正盛,神龟不愿意招惹,只好忍气吞声搬家到清东陵前面的龙门口暂住。200年后,当神龟看到清朝气数将尽,因此就出来报复了。

其实,康熙的景陵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只是在初建之时,那里地势较为低洼,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平整处理,又那里来的建在“深水潭里”的说法。


祥子谈历史


《葬书》有云:“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大意是,世间万物都是由“生气”构成,而生成源自于土,如果逝者能葬在富有生气的地方,那么他从土中得到的生气,就能传送给在世的子孙,使子孙得到庇佑。《葬书》的核心思想是,陵墓一定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那就是“藏风得水”、“四灵格局”、“龙虎抱卫”、“前照后靠”。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在位期间清朝清朝入关后达到鼎盛,为后来康乾盛世直接奠下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必地动山摇。不仅在朝政为后世的打理埋下伏笔,更在陵寝选择,尤为慎重。

子随父葬

康熙在人到中年才考虑选择福祉,因清朝习俗子随父葬,特派官员在康熙帝父亲顺治帝的陵寝所在地昌瑞山勘探陵址,历经三年选定一处群山簇拥、绿水环绕、松柏常青的“风水宝地”,唯一不足在此地有一深水潭。相传潭底与陵区南龙门口相连,水下蛟龙出没,如遇旱季,村民祈福求雨无不应验。

康熙听闻,亲临此地驻足良久,翌日决定建陵与此,其实古语有云:

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说文》。

在动工之日,谭中积水莫名下降,为兴修土木免去诸多不便,真乃天意如此。在历经六年,景陵竣工。而第一位入葬景陵是皇后,康熙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景陵地宫内正面棺床上先后安放了1帝4后。

历经劫难

可是身后百年,景陵并不安生。经历盗墓,失火,也许正如深水潭中有蛟龙,而“蛟龙若遇雷电暴雨,必将扶摇直上腾跃九霄,渡劫后方可化龙。”

景陵先后失火三次,而最为奇怪的莫属景陵的隆恩殿上屋檐的檐部火光冲天,守陵官员急忙打开大门,冲进隆恩殿内将6块神牌抱了出来。事后,光绪帝下令彻查此事,结果依然毫无线索。屋檐起火,也许是雷击所造成,蛟龙渡劫……

除失火之外,盗墓的猖獗更将地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当地一位姓张的盗墓贼带领300多名小弟,对景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当尘封了200多年的地宫被打开后,无数奇珍异宝被扫荡一空。而“千古一帝”康熙和4位皇后的遗骸被盗墓贼从棺椁里抛出来,散落在地沟里,惨不忍睹。


解答完毕,如若喜欢,请留下好评;如有不足,望斧正~


为你远来


据“可靠”的民间传说,景陵修建前,那地方原有一水潭,此潭深不见底,水下常见蛟龙出没!倘遇天旱少雨,求之必应!

《清圣祖实录》“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现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侯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

康熙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始建说起,康熙帝的皇陵,即景陵,是康熙十三年开始修建的,适值三藩之乱的第二年,当时大半个中国都卷入战火,康熙八岁继位,到了二十一岁才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还是“被迫”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孝诚仁皇后(即仁孝皇后)因难产而死,好在孩子得到了保全,也就是后来的太子胤礽,皇后过世是大事,不能草率,所以康熙不得不抽出一部分精力来处理相关事宜。

由于夫妻合葬的原因,其实给皇后修建陵墓那也是给皇帝修建陵墓,所以马虎不得,而且还不能让皇后的棺椁停放时间太长。

主办:工部、礼部,历时一年多才找到了风水绝佳之地,当然在选址方面,康熙帝是有条件限制的,那就是子随父葬,要葬在顺治帝附近,这就省却了官员们很多气力,好歹有个范围,就象考试划重点一样,如果不是这样,一年多还真未必找得到。

康熙十四年九月,不大放心的康熙还亲自检查了施工进度,即便这样景陵也还是用了五年才将地宫修建完毕。

而根据资深网民的描述,故事是这样的:

工部、礼部官员历经三年(从这儿开始,时间就对不上了)终于在距离孝陵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了风水绝佳之地,美中不足,有一“亩许”的深潭,但是在动工那天,潭水居然自己少了一半,难道蛟龙搬了家......经过施工人员的努力,剩下的的潭水也被舀干,经过六年地宫建成(时间也对不上)。

景陵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康熙本人就跑去视察工作了(工程进度,当时开工不久),证明:

传说中的三年选地不实。康熙十三年开始选地,找了三年,那就到了康熙十六年,再施工六年,那就是康熙二十二年了,但基本主体和地宫完成却是在康熙二十年(部分殿宇未完工)。

还有一点,从现在的高空鸟瞰图来看,这种地势不像曾经有过深水潭的样子,水洼倒是有可能,被土填埋?地势呈这种坡度能有深水潭,的确无法想象。


古今通史


此说法是民间传说,然而并不正确。传说中水潭面积一亩有余,还和清东陵陵区南侧的龙门口想通,在东陵类似的故事我听过不少,但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野史传说当个故事听听就好,不要当真!

清代皇帝陵寝选址(万年吉地)都是根据古代堪舆(风水)理论,选派钦差大臣和钦天监官员实地考察,而且会提供几个地点,把每个风水地点的优劣都说明,以供皇帝抉择。所以景陵的定址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决定的。清代皇家堪舆理论中更没有把陵寝建在水中的理念,一般都是观山峦、望水势,看山势来脉而结穴,所谓“寻龙查穴”即是如此。简单说格局就是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两侧有砂山,那些说景陵建在水潭里的说法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清代绘制景陵全图奉上)

综上所述,景陵建在水潭里的说法不可信,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而之所以有景陵建在水潭里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无非就是景陵地宫积水的缘故,其实清东陵各陵寝地宫很多都有积水的现象,乾隆裕陵在建成后也曾发生积水,而道光皇帝就是因为积水这个理由才将陵寝迁往西陵,所以以后的陵寝都建了“龙须沟”来排出地宫积水。景陵因为建的早而未设龙须沟导致积水无法排出地宫,至今尸骨还泡在水里。

其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清东陵实地探访一下,亲眼看看景陵的环境就明白了。



孤竹公子


康熙的陵寝建在深水潭里,这事儿肯定是不实的。

从古至今的帝王对修建陵寝这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给自己建的宫殿,因为那将是他的第二住所。

所以选址非常讲究,肯定是依山傍水,绝佳的福荫之地。这样死后才能富贵永存,庇佑子孙。

康熙对自己的陵地自然也很重视,依照子随父葬的规矩,他派人在孝陵附近勘探查找。

时过三年。终于在孝陵不远处找到一块群山簇拥,绿水环绕的风水宝地。

但有人说,这块儿唯一的不足就是正中有个深约亩许的深水潭。这绝对是传说,按正常思路来想,修建陵寝可绝对不能凑合,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他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密闭隔绝,那整天的往里渗水,难道康熙死后要在里面游泳吗?

这一点康熙怎么会想不到,真要如此,康熙是不可能会答应的。

那说康熙把陵寝建在深水潭里是空穴来风吗?也不是。

那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民国时期的大盗墓贼孙殿英将魔爪伸向整个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墓都被洗劫一空,当然他们也不会放过康熙墓的。

当他们进入景陵的地宫时,里面流出很多莫名的黄水,他们以为这些液体有毒,所以没敢再往前走。他们放过了景陵,但是你以为景陵就此平安无事了吗?


1945年景陵还是被盗了。他们席卷了里面的随葬品扬长而去 ,但那时对皇陵的管理松懈。很长时间那个盗洞依然存在。

所以天长日久,雨水从地面上倒灌进了地宫。这下真的成了一个深水潭了。

后来派了考古人员对景陵进行查看,发现地宫里面的积水有足足两米深,人员无法进入,所以只得将景陵重新关闭。到现在康熙还在水里泡着呢,让人唏嘘的一代勤政帝王,却落得如此下场。

这便是康熙陵寝建在深水潭中之说的起因。


来看看他们的描述,真假你一眼便知。

据传陵墓开工建设后,一夜之间这个深水潭的水自然下降了一半儿多,这让人感到惊奇。他们把剩下不多的水处理干后,便继续施工。潭里住着一只神龟,也离奇的消失,以往天旱的时候,大家来这深水潭焚香祈祷,雨水便就充沛起来,非常灵验。之后还有什么神龟复仇的事,我就不赘述了。

从字眼情节来看,能是真的吗?


说史听涛


公元1722年12月20日(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久的帝王——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卒年69岁。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其子雍正皇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葬于今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之景陵。

景陵位于遵化清东陵孝陵(其父顺治皇帝之陵)之东1公里左右。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开始动工,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工程全部告竣,前后用时达十五年之久。

景陵是入关后清王朝在东陵建造的第二座帝王陵寝。其建筑规模比孝陵稍逊,建筑样式大致参考孝陵,但局部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

同其它皇陵一样,景陵的选址也是慎之又慎!

因为在封建帝王看来,帝陵陵寝选址的“风水”好坏不仅关乎皇家自己的家族兴旺,亦直接对江山社稷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清东陵所在的陵区是顺治皇帝钦定,按照中国古代「子随父葬」及「昭穆之制」的原则,康熙皇帝陵址的选择也必须是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且离自己父亲的孝陵亦不会很远。

同其他大多数古代帝王一样,康熙皇帝陵寝的建造也是其在位时既已开始。

初康熙皇帝命选陵大臣为自己在昌瑞山寻找万年吉穴之处。

后大臣们在距离孝陵东侧一公里处,经堪舆大家的精心甄选,为康熙皇帝寻得一“风水”绝佳之地。

选陵大臣回京复命,康熙皇帝听完奏报后便接受了此选址的建议(也有说法是,康熙皇帝为防万一,曾亲临自己陵址处考察,然后才做出最终决定)。

(清东陵各帝陵分布)

关于康熙陵址的选择,民间还有一种神秘传说。

即康熙派出选陵大臣赴东陵为自己寻觅陵址所在地,后选陵大臣发现今景陵所在地是一块难得“风水”宝地。

此地山峦起伏,草木丛茂,松柏长青,是建陵的上佳之地。然而事事难全,此选址初有一瑕疵。

其瑕疵就是陵址划定区的中心位置有一方深水潭。

当地百姓讲“深水潭的低部和昌瑞山对面的龙门口地下有一个巨大通道以水相连,故水潭经常有蛟龙出没。且每遇大旱,人们便会来到这里设香案摆贡品求雨,屡试不爽,十分灵验。”

于是选陵大臣便将此地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后大感惊奇,便亲往勘之。康熙皇帝初见此潭后一言不发,且在此地暂住一晚。第二天便宣布此地为自己万年吉地的建造之处。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陵寝动工之日,该深水潭中的水突然只剩下一半。如此一来,修造陵寝的工匠们大喜过望,便将其余半潭水顺势清理了出去,这样陵寝便正式开工。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且没有任何可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事实上,陵寝选址最怕建在低洼地带!因为皇陵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的地宫,在低洼地带建设地宫无疑是自找难堪。

设想一下,低洼地带由于容易渗水、存水。如此一来建造好的地宫不久即会“水漫金山”。

在这样的地宫中存放帝王的棺木,其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修造帝王陵寝除了“风水”方面的考虑外,其余最重视的就是排水,其次就是土壤成分。

我们知道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之所以没有在清东陵为自己建造陵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雍正皇帝发现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地区土壤中砂石成分居多故渗水严重。

若是在此地建造地宫直接后果就是,地宫建成后不久即会被渗水侵入,且由于土壤中砂石含量巨大,故很容易造成已建成的地宫发生变形。

考虑再三,雍正皇帝断然拒绝了选陵大臣们的建议改选其它地方。

现在来看雍正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康熙皇帝的景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都出现了地宫严重渗水的情况,有些棺椁甚至直接飘浮在地宫当中。

所以说题干所叙述的康熙皇帝景陵建造在深水潭中是一个错误的伪命题!

去过清东陵景陵参观的朋友都知道景陵是依山势所建,所以根本不会存在什么深水潭!但即便如此,由于地宫排水系统没有处理好,致使地宫渗水仍然非常严重。

(空中俯瞰康熙皇帝景陵)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功勋卓著。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治理黄河为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现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千古一帝”。

然而康熙皇帝精心为自己挑选、建造的陵寝却并没有让自己安眠于地下。而是先后遭遇军阀盗掘,致使地宫一片凌乱,自己及后妃的尸体时至今日仍然被侵泡在冰冷的地宫渗水当中。这不得不令后世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