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書畫篆刻全能大家趙之謙——齊白石、陳師曾等北派巨匠都學他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後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由於他高超的藝術成就,以上海為中心的藝術家們,特別是吳昌碩等新一代受趙之謙影響,逐漸形成了嶄新的流派—海派繪畫。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這樣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宏肆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事實上,趙之謙的影響不只限於海上,齊白石、陳師曾等北派巨匠們也受過他的影響。


富貴眉壽 鏡片 設色紙本 同治戊辰(1868年)作

(2408萬元,2010年4月上海恆利)這幅《富貴眉壽圖》,倘說其“豔”,便是“豔”得古,是“古麗”而非“濃麗”,加上“力足氣厚”的用筆,真是潘天壽所說的“宏肆古麗”,這個詞,是非常合適用來描述趙氏的花卉風格的。《富貴眉壽圖》是件大橫幅,在構圖上很有氣勢,起筆從右上角開始,於左下角收勢,形成對角的佈局。題款在畫的左上部,還鈐有兩方硃紅小印,起到了壓軸的作用。這種對角的構圖法,在趙氏的大橫幅畫作中較多見。趙之謙是位篆刻大家,在印面章法的安排上有著非凡的能力,由印及畫,他的繪畫構圖能力自然也不俗。其題款“富貴眉壽”四字作篆體,以篆、隸體題款,能使作品更富有金石氣,這是趙氏後階段花卉作品的又一特徵。“力足氣厚”也是此作的用筆特點,尤其是右邊的梅花,雖然他自己說是用元人法為之,但在用筆上完全是得力於碑。如此宏幅鉅製,又表現得如此元氣淋漓,若沒有碑質的線條,則斷然是不行的。“力”的張揚,是趙氏此類大幅鉅作的重要審美特徵。這種大力,很少有人能表現,即便在徐渭、石濤的大寫意畫中也是少見,更不用說吳(昌碩)、齊(白石)等了。除了筆力過人,富貴眉壽的構圖也有特色,枝幹時而交錯,時而分離,集密處與大塊的留白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這種“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佈局實出自於他的印章章法,也是他畫梅花常採用的構圖法。《富貴眉壽》是趙之謙傳世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唯尺幅巨大,而且是他極具個人風貌的一件扛鼎之作。


大富貴 (694.4萬元,2010年5月北京榮寶)

這件《牡丹圖》是一幅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作品,其精美程度與大尺幅構圖均為罕見。在此幅作品中,書法與繪畫融為一體,線條把握精到,用筆乾脆老辣,尤其所勾畫的山石,粗放厚重,多富有“金石氣”。畫面中的花卉,枝葉繁茂,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構圖上突破前人窠臼更是一目瞭然,趙之謙往往喜歡把主要部分以及題款集中安置在畫幅的上方,猶有八大山人之意趣。題款為“同治庚午三月,藕汀公祖大人正畫。趙之謙。”在當時,“公祖”一詞是對社會地位較高者的尊稱。不難看出,這應是趙之謙的精品力作。畫中的“藕汀”,即郭藕汀,為郭味渠的曾祖,與趙之謙交情深厚,同時喜藏書畫。作為國花的牡丹是富貴的象徵,作者以牡丹入畫且饋贈多年好友,溢美之詞透過畫面展露無遺。


牡丹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以秀石及盛開的牡丹花叢入畫歷來是畫家喜愛的選題。趙之謙的這幅牡丹圖充分反映了其敷色用筆的獨特風格。湖石鉤勒圓潤謹勁。牡丹的描繪既用惲壽平沒骨畫法,又參以勾線填色之法,兩種畫法統一在凝重沉厚的筆法中。敷色善用紅、黑、綠等重色,在對比中求協調,使畫面濃麗熱烈。筆墨堅實,色彩鮮明,一反其淡雅清高的格調,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荷 花 立軸 設色紙本

作為一個文人畫家,趙之謙的繪畫作品具有文人畫的特點,即畫中有詩,詩畫結合,蘊含著深厚文學內涵;在繪畫傳統的“神形兼備”中,更重神似,摒棄純粹自然地模擬客觀對象,強調寫意,竭力表達作者的主觀因素、思想感情和秉性氣質,尤其追求作品的書卷氣、士氣,即所謂高雅脫俗的文人風度。在技法上,講究筆情墨趣,納書法於畫法,以書法的表現力融於繪畫之中。他的畫常常用誇張的手法,賦予花草以性格。趙之謙畫荷,為了突出荷花的性格,表現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性。此幅作品採取了極為誇張的手法,取立幅,豎繪荷莖,挺拔向上,從紙底直至紙頂,上端著兩朵荷花,相互呼應。婷婷俊秀。幾乎充滿畫面,下疏上密,下虛上實,從而鮮明且突出地渲染了荷花在峰頭怒放的姿態,表現出卓而不群的傲氣。其實,此幅荷花也是畫家自我,心靈的寫照。從結構到運筆,都大膽而獨特,出奇制勝。


墨松圖 立軸紙本 1872年作

據畫家自題,此圖參用了篆、隸、草三體的書寫技法來描繪松樹,落筆圓渾滋厚,與作者的書法風格同一格調。樹幹、枝條、松針以草書筆法表現,秉承了文人畫豪放灑脫的傳統。畫上行書落款筆力雄健遒勁,其金石韻味與松木的畫法相映襯,意趣橫生。此幅不愧為趙之謙以金石、書法入畫的代表作。


花果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869年作

在商周吉金拓片上作畫並不鮮見,但是要表現得和諧雅緻卻不容易。首先對拓家的要求極高,拓家得有視覺概括的本事,用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充分的手段抓住器物的特徵制模,在同一平面上加以表現,使拓片所含信息最大化。而且要藝術地表現,上紙上墨乃至對紙張伸縮的把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使所拓有素描的明暗效果,如此方能傳神。鼎在中國古代是禮之重器,是別上下、明貴賤,標誌統治權力和等級的器物,其型穩重,其飾華麗,其立面構成複雜,所以拓古鼎尤為難,但是,拓得好其紙上呈現不輸名家畫作。清代乾嘉以來,金石碑學大興,以此為業者代不乏人,金石書畫家們也紛紛上手,比如王小松、鄧石如都擅此道。

此作六皆拓片,趙之謙補花卉,所拓為商代晚期古鼎。六皆是咸豐同治年間杭州著名的吉金拓家,趙之謙的朋友。此作款曰“同治八年九月之謙為練溪五兄同年補花果兩種。”同治八年即1869年,當時趙之謙正從北京南歸客居杭州,故此畫作於杭州。“練溪”胡姓,也是趙之謙的朋友。在拓片上作畫,既不能壓抑所拓器物,也不能掩飾自己的表現。趙之謙就擅長張揚個性。而在古鼎拓片上作畫,他非但落筆不滯疑,且無一筆誤,將花卉果枝從古鼎中生髮,透視一律,盎然有生氣。果實大小疏密,花枝長短錯落,乃至設色濃淡素豔,不僅顧及了古鼎的器型,也顧及了鼎身的紋飾,相互映帶,和諧統一。趙之謙屬於那種眼既高手亦高的藝術家,其繪畫不受媒材和形式限制。


積書崖圖

款識:積書巖圖。鄭盦侍郎命趙之謙畫。鈐印:趙之謙印(白文方印)

趙之謙的畫,山水所見不多,偶現一二,亦頗具個性。該作品取材於河北層山積書巖的景色,崖腳下碧波盪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山腰上綴有洞窟一穴,洞內有天然橫堅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賦予無限的生機和情趣。墨韻神采俱佳,工緻中有透著帥氣。

畫史上,一說鄭盦為趙之謙的契友沈樹鏞;另有一說,鄭盦為趙之謙的朋友潘祖蔭。這是因為潘、沈二人都是趙氏在京師交往的友人,且其齋名相近,又都是著名的收藏家。但因潘氏更注重對金石、圖書的收藏,且曾任侍郎之職,故推斷本畫極有可能是趙之謙為潘氏所創作的。


閒庭看山圖 立軸 設色絹本

此圖為趙之謙四十歲時期的作品,正是趙之謙藝術成熟時期,其作品也是聲譽日隆,寫山水亦以書法出之,寬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濤、李,獨具面目。此幅畫原為李嘉福收藏,加之有山水名家吳待秋(李嘉福女婿)鑑題詩就更加難得了。



花 卉 四屏 設色紙本 (606.32萬元,2005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

本副堂屏乃趙之謙傳世作品中之鉅製。其畫跡流傳數量有限,從資料所載的四屏更屬稀有,若堂屏每幀皆四尺全開如本副者,百中無一,應為畫家應寄軀訂製而特別精心繪成。堂屏分別以牡丹、紫藤、紅梅、桂樹入畫。兩幀題有取法所自,紅梅日擬雪湖、小霞兩家,即晚明劉世儒、沈襄,兩人皆擅寫梅,具師徒傳承關係;紫藤則取法自李鱓。雖雲師前人,惟已參合己貌,如紅梅見蒼勁奇石,線條轉折間見篆隸筆意;紫藤則筆隨意轉,流暢寫意,見瀟灑放逸;桂樹則濃墨淡墨交替使用,渴筆皴擦帶出樹幹斑駁凹凸的質感效果,造型樸拙生澀,別生奇趣;牡丹壽石墨彩交融,筆墨雄恣,呈老辣剛勁之氣。整副作品,金石強悍與寫意放逸夾雜成之,足見畫家心力所貫注!


趙之謙畫樹並非以筆力取勝,而是以其樹幹的造型和姿式來表現樹曲而不折,彎而不躬,蒼老華勁的精神。本幅《桐蔭秋月》畫一桐樹參天聳立,衝破畫面,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躍然紙上。傳統的文人畫長於墨分五色,而自清中期以來,不少文人畫家已嘗開始試著以色墨交混運用於畫中。如何在寫意畫中即發揮色彩的作用,又不失文人雅逸,成為晚清文人畫家面臨的新的挑戰。本畫中,趙之謙色墨融匯自如,以草綠賦之桐葉,以赭石賦之嫩芽,以藤黃賦之秋月。尤其在桐樹幹的處理上堪稱一絕,先以淡墨皴鉤分出乾的陰陽,再以藤黃局部潤之,後以濃墨點畫樹苔,整個樹幹色墨交融淋漓。


篆書有萬憙 橫披 (336萬元,2009年12月西泠)

款識:節子十一丈索書此三字,且雲說文雲喜,樂也,憙,悅也。《漢書》喜悅字多作憙。桉《春秋》元命苞雲:兩口銜士為喜,喜得明心,喜者為憙,憙天心。宋均注:心為天王佈政之宮,萬物須之乃盛,所以為喜也。有萬憙當從緯義,若雲萬樂,固非萬悅,亦未允。同治丁卯八月,趙之謙書並識。


芙 蓉 設色綾本 鏡框(332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趙之謙筆下花卉,取法青藤、白陽,復見覆堂畫風影響,融合篆刻及書法於畫中,故寫來筆墨豪邁恣放,墨彩交融,豔麗卻又不失古樸厚重氣息,極具金石韻味。本幅雖曰“病起試筆”,惟構圖自然中呈緊密,紅花綠葉交雜相間,一片斑斕奪目,足見精神飽滿,下筆直如一發不收,淋漓盡致。寫於綾本,極為少見。


行書“石橫水分流” 鏡心 紙本 (540.5萬元,2011年6月北京匡時)

此幅楷書五字出於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經湖中瞻眺》詩:“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句,以魏碑筆意寫出,此書結字謹嚴端莊,運筆雄健沉酣,墨色濃重如漆。雖取法北碑,又存顏字風韻,是標準的“顏底魏面”。此書法度森嚴又不刻板,貴能於平整中見險絕,於方折處見溫潤。如“橫”字的結字茂密,但其“木”部的起筆卻舒長有勢。又如“流”字的中間的長橫,堅勁有力,起收筆氣滿意足,頗顯精神。此書注重參差避讓,疏密對比,均自然而有韻致。





四時果實圖 屏 設色紙本

趙之謙的重彩大寫意花卉畫將文人寫意畫筆墨技巧與明清兼工帶寫花烏畫的設色原理巧妙地融合起來,標新立異。此四屏可謂其代表作。所畫花果樹木筆墨厚朴,設色濃豔。構圖疏密對比強烈,題識書法亦古拙厚重,故其風格金石氣濃郁,個性強烈。一屏題:“百子千房奇樹傳,領取宰相記十年。偽叔。”二屏題:“千秋萬歲皆老壽。撝叔。”三屏題:“實花花懸清秋,千金直在中流。撝叔作。”四屏題:“不擎力士拳,且把如來臂。潭禪向天龍,又悟非一指。之謙為紫珮尊兄大人屬畫。同治九年十二月。”


趙之謙自幼讀書習字,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筆墨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豔,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閒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花 卉 四屏 設色紙本 壬申(1872年)作


隸書劉熊碑(四幅) 屏軸


楷書桓譚《新論》 (四件) 屏軸 紙本


能為山寫真 篆書 鏡心 1870年作





群芳鬥豔 手卷 設色紙本




海上仙桃圖 通景屏 設色紙本 1873年作


福壽多子 立軸 設色絹本 1848年作



等春意圖 橫披 設色絹本 1866年作






趙之謙作品非常受收藏家的歡迎,尤其是日本和港臺、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他的作品傳世不多,又不易臨仿,買家感到放心,因而價格高而穩定。在香港市場,趙之謙的作品價格起點就比較高,1986年剛出售時就達到45000港元,1987年僅一幅扇面就達到4萬港元。1989年僅出售過兩幅作品,一幅是《隸書》四屏,達到20萬港元;另一幅是《歲朝清福》橫披,達到21萬港元。1990年也僅見到兩幅作品出售,一幅是《牡丹書法》扇面,38500港元,另一件是《花卉》四屏,一舉達到352萬港元。這件作品極其精美,四幅畫中分別繪有牡丹、紫藤、桂花、梅花、色彩鮮麗、畫面洋溢著一種喜氣,引起購買者的極大興趣,競爭十分激烈。這件作品創下了清代畫家作品的最高售價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