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航母发展史(四)——“非典”苏联

与英美两国明确地将航母定义为攻势制海工具的思维不同, 苏联海权思想家虽然也承认航母的价值, 但认为它们需要服务于战略防御的总体格局。在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执政期间, 苏联海军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建造具有战略意义的远洋潜艇以及实现中型水面舰的导弹化上, 昂贵而“次要”的航母则被打入冷宫……

“载机巡洋舰”

俄国革命胜利之后, 苏联海军曾长期遭遇主流强国的技术封锁, 在舰载机开发和航母设计方面都缺少可借釜的经验。但随着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出建设“大海军”的目标, 苏联开始尝试从德、意、美等国获取与航母有关的资料, 也不可避免地为形形色色的杂交舰构想所吸引。

1936年, 以擅长设计客轮著称的美国造船业鬼才威廉·吉布斯(William Francis Gibbs)受命为苏联海军提供一种3.5万吨级航空战列舰设计方案, 他企图将4座16或18英寸主炮塔、可容纳40架舰载机的机库以及30万马力的蒸汽轮机一股脑地塞人舰体, 完全超出了苏联造船工业当时的水平, 自是不了了之。不过这远未驱散苏联海军对航母的兴趣: 1945年, 他们获得了被德军凿沉于斯德丁港的“齐柏林伯爵”号的舰, 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测绘, 并且颇为受用。

“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

与英美两国明确地将航母定义为攻势制海工具的思维不同, 苏联海权思想家虽然也承认航母的价值, 但认为它们需要服务于战略防御的总体格局。在邻接本土的近海和中远海地区, 莫斯科自信仅凭岸基航空兵、潜艇以及鱼雷/导弹驱逐舰就足以击退“北约”的入侵; 只有当水面舰队需要突破若干地理“遏制点”、进入开阔大洋时, 才需要航母舰载机提供支援。因此, 即使是航母的积极倡导者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 也仅仅视其为一种辅助功能舰。而在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执政期间, 苏联海军将大部分资源用在了裁撤过时的大型舰艇、建造具有战略意义的远洋潜艇以及实现中型水面舰的导弹化上, 昂贵而“次要”的航母则被打入冷宫。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 苏联潜艇部队面对美国航母“隔离带”时的无所适从, 迫使莫斯科第一次对其忽视航母的思维做出了反思。更严重的威胁则来自美国海基核力量的蓬勃发展: 从1958年到1965年, 美国海军陆续建成了41艘可携带“北极星”型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 足以在挪威海边缘对苏联本土实施核打击, 而部署在摩尔曼斯克等地的苏联岸基巡逻机却对此鞭长莫及。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技术条件下, 最有效的反潜工具是可携带声呐浮标和轻型鱼雷的直升机; 但为了保证滞空时间, 它们需要以两架编为一组的方式行动, 并预备至少4组以供轮换。这便是苏联海军在1962年底动工兴建2艘1123型(“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的初衷——获得一种至少可搭载8架直升机, 足以在整个挪威海锁定并攻击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防御平台。

不过, 负责该型舰设计工作的第17中央设计局(TsKB-17)有着更加蓬勃的雄心。他们不仅提出要把直升机的数量由8架增加到14架, 而且计划将刚刚研制成功的“旋风”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可携带核弹头)、“风暴”近程舰空导弹以及“牝马尾”变深声呐统统安装上舰。但为了降低工程难度, 海军高层却要求选用与58型导弹巡洋舰(5000吨级)相同的动力装置以及狭长舰型。

为了平衡种种互相冲突的指标, TsKB-17不得不做出“混搭”: 新舰的确采用了长宽比高达7.78的狭窄线型以及类似巡洋舰的金字塔形上层建筑, 1座“旋风”发射架、2座“风暴”发射架、2座双联装57毫米炮塔以及叠床架屋的雷达系统悉数布置在舰体前半截。

而在采用外飘结构的舰体后半截, 则设置了一块81x31米的飞行甲板, 拥有5个直升机起降点。飞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纳14架卡-25型反潜直升机的机库, 通过两部小型升降机与甲板相连, 在上层建筑末端另有一个可容纳2架直升机的辅助机库。

如此操作之后, “莫斯科”级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将近1.5万吨, 编制850人。作为第一种在黑海造船厂0号船台建造的大型舰艇, 两艘“莫斯科”级给苏联海军留下的是两极分化的记忆。

过窄的船型和庞大的上层建筑使得军舰重心过高、适航性恶劣, 加上动力系统不堪重负, 实际航速相较设计指标要低4.5节, 在高海况下屡次出现飞机无法起飞和轮机故障的情况。

但在远海反潜方面, 两舰的表现相当出色, 曾多次执行超过2个月的战斗巡航任务, 对美国核潜艇群形成了有效威慑。在“莫斯科”级工程中积累的经验, 也成为苏联在1970至1978年继续开工4艘1123型(“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底气。

“武装到牙齿”的“基辅”级

如果说“莫斯科”级主要还是一种防御平台, 那么"基辅”级无疑具备了更强的攻势特征。1970年, 苏联开始建造搭载R-29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的667B型核潜艇, 它们可以从7800公里外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 相较“北极星”具有显著优势。但若想完全覆盖北美大陆的主要目标, 667B型潜艇必须前出至格陵兰—冰岛—英国(GIUK)一线, 从而势必遭遇“北约”部署在该航线附近的岸基反潜机, 中型水面舰和攻击型核潜艇, 这就要求“基辅”级具备比“莫斯科”级更强的防空和反舰能力, 以为核潜艇提供保护。

苏联“基辅"级航空母舰二号舰“明斯克”号上正在进行军事演练, 1982年摄。“基辅”级具备比“莫斯科"级更强的防空和反舰能力, 满载排水量达到4.2万吨, 载机量也超过30架, 通常会搭载16架雅克-38, 另外还能携带16至18架卡-27型直升机

最终, “基辅”级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4.2万吨, 相当于美国最后一型常规动力航母"小鹰”级的一半, 载机量也超过了30架。

尽管并未安装弾射器或拦阻索“基辅”级拥有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和斜角甲板在外观上已经和美式航母相当类似, 不过两者的其他布局以及用兵思路差异依然明显。为了打击“北约”中型水面舰, “基辅”级的整个前甲板被4座双联装(“巴库”号为6座双联装)“玄武岩”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及其装填系统所占据, 2座“风暴”舰空导弹发射架、1座“旋风”反潜导弹发射架、点防御舰空导弹垂发系统以及2座主炮塔, 则像“莫斯科”级一样堆砌在上层建筑周边。

为了扩大飞行甲板的使用面积(最终达到5600平方米), 舰体左侧伸出了ー道4.5度斜角甲板, 其上设有7个直升机起降点。它的另一项功能是起降苏联第一种固定翼舰载战斗机——雅克-38。

“明斯克”号航母上的4架雅克-38舰载机, 1982年摄。雅克-38是苏联第一种固定翼舰载战斗机, 1971年首飞, 最大时速约为1280公里, 有效滞空时间不过1小时左右, 故障率奇高, 不过在面对“北约”的螺旋桨反潜机和中小型水面舰艇时, 雅克-38已经足够为核潜艇提供最基本的火力掩护

作为苏联第一型实用的垂直起降(VTOL)战斗机, 1971年首飞的雅克-38其貌不扬。它的最大时速约为1280公里, 有效滞空时间不过1小时左右, 故障率奇高, 与美国航母搭载的大型战斗机性能相差甚远。不过在面对“北约”的螺旋桨反潜机和中小型水面舰艇时, 雅克-38已经足够为核潜艇提供最基本的火力掩护。

“基辅”级通常会搭载16架雅克-38, 另外还能携带16至18架卡-27型直升机, 这一载机量仅仅略微超过英国的“无敌”级轻型航母。但“无敌”级的吨位不过相当于“基辅”级的一半, 两者设计思路之迥异可见一斑。

在20世纪80年代流传一时的《“明斯克”号出击》《追击“红十月”号》等西方军事小说中, “基辅”级“武装到牙齿”的形象曾经给读者留下过深刻印象。但对苏联海军来说, 这还远远不够。由于航母建造高度依赖以黑海为中心的乌克兰工业基地, 尤其是设施最完善的0号船台, 平均工期超过3年(不含舾装)的“基辅”级只能一艘接一艘地开工, 最终仅建成4艘, 远不足以形成规模优势。

苏联“基辅”级航空母舰四号舰“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原名“巴库”号)上的6对12具SS-N-12“玄武岩”反舰导弹和100毫米两用炮, 1988年摄。2004年该舰被印度收购, 更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

而在70年代初, TsKB-17提交的两种与美国超级航母类似的CATOBAR(弹射助飞/拦阻着舰)设计方案均被最高当局所否决, 保留下来的则是相对保守的1143.5型, 依然称为“重型载机巡洋舰”(TAVKR)。它的排水量和主尺度已经达到美国“小鹰”级的八成左右, 舰艏设置有一道上翘12度的滑跃起飞甲板, 斜角甲板末端布置了4组拦阻索, 在苏联航母中第一次具备了使用固定翼重型战斗机的能力。

但布置在滑跃甲板末端下方垂直发射井内的12具“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筒依然暴露了它的血统: 一种试图在无法获得制空权的情况下向“北约”舰队实施“饱和导弹攻击”的非典型航母。

由于导弹发射装置挤占了大量内部空间, 1143.5型的机库全长仅相当于军舰水线长的56.7%, 密集状态下可以停放22架苏-33战斗机以及7架直升机, 但飞机起降与导弹发射作业无法同时进行。

1985年12月6日, 1143.5型首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号终于宣告下水。这艘5.5万吨级航母在主尺度达到“小鹰”级八成的情况下, 有效载机量仅为后者的一半, 最大航速及续航力亦处于下风。

2002年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该舰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级首舰, 于1983年开工建造, 1991华11月匆匆穿过地中海, 抵达摩尔曼斯克加入新成立的俄罗斯海军, 是俄罗斯现役最新型的航空母舰

根据苏联海军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图上推演, 当一个1143.5型航母战斗群在大洋上与一个美军“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遭遇时, 即使用尽浑身解数, 最终仍将被至少11枚反舰导弹命中, 却无法击沉美舰。

苏联解体前夕的1991年11月, 这艘已经改名为“库兹涅佐夫”号的巨舰匆匆穿过地中海, 抵达摩尔曼斯克加入新成立的俄罗斯海军。同一个月, 苏联第一艘安装有蒸汽弹射器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完工仅20%的情况下停止了施工, 随后就地拆毁。

在徘徊半个多世纪之后, 苏联海军最终也回到了主流航母之路, 只是这一天来得太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