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個帶“京”字的城市,除了南京和北京,還有一個在哪?

文|金筆探史(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京”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上面,它的字形就像一座大房子,指代人們修築的高丘,也有高大的意思,中國古代的首都一般都建在高丘上,因此京還可以指國都或首都。相信有人曾經疑惑過,既然有北京、南京,為什麼沒有東京、西京呢?

其實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確實是有東京的,它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洛陽和開封,西京就是現在的西安。以目前的地區名字來看,中國現有的三座帶“京”字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市、南京市和京山市。北京和南京就不用多說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那麼京山市在哪裡呢?它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

一、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京山市建立在湖北省的中部地區,也就是大洪山南麓以及江漢平原的北端,東臨安陸,南連天門市,西面和鍾祥市接壤,北面與隨州市相連。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可知,京山市的總面積為352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達73萬,是個大小適宜的縣級市。

二、歷史發展

春秋戰國時,京山市屬於楚國管轄的區域,秦朝建立後,京山市被劃分在南郡,到了西漢,京山市分屬安陸縣和雲杜縣,東漢時期這一劃分方式仍然不變。到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足鼎立,京山市還是縣級城市,肯定是要被分割的,所以它分屬於魏國、吳國。西晉時開始有了變化,京山市被劃給荊州江夏郡。

隋文帝楊堅成功登基後,隋朝建立,現在京山市直接被劃分給了三個縣,它們是角陵縣、盤陂縣以及富水縣。公元607年,在位的隋煬帝楊廣將角陵縣和盤陂縣併為京山縣,屬荊州安陸郡,從這一時期設縣開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1400多年的滄桑歷史。公元643年,中國古代還處在唐朝時期,當時的朝廷將京山縣和富水縣改屬到了郢州。公元742年,又把郢州改為了富水郡。公元758年,竟然改回了原有的劃分方式,包含京山縣、富水縣、郢州。

北宋初期,裁掉富水縣這個名字,將這一地區劃入京山縣,並隸屬於郢州富水郡管轄。元代,“郢州”被改為“安陸府”,此時的京山縣則劃給了安陸府。明朝建立後,設立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安陸州就屬於這一地區,而京山縣又屬於安陸州,這是現在的京山市第一次和湖北搭上連接的橋樑。清朝,京山縣隸屬安陸府,自1913年京山縣歸屬襄陽道之後,到1928年,京山縣終於直屬湖北了。2018年,京山縣被撤銷,隨之設立今天我們看到的京山市,直轄於湖北省。

三、名字由來

北京和南京的名字,帶有方向的含義,並且這兩個地方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首都,京山市與它們不同。由於佔地面積和地理優勢等原因,京山市並沒有被定為首都過,而且名字也跟方向沒什麼關係,那麼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在城東有一座京源山,京山市正是提取出了“京”和“山”兩個字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