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的过程,关羽是如何以巨大的优势落败的?

琳珑儿


襄樊之战关羽可不是优势,他当时的兵力是劣势,只是打的出色,击败了曹魏两个主力军团,才差点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襄樊之战时关羽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

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关羽北伐襄樊时出动了多少部队,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资料推测一二。刘备为了争夺益州,先和庞统领军入川,此后又命诸葛亮、张飞、赵云从荆州出发,率军协助攻打刘璋,因此留在荆州的部队已经不多了。

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则答复要等收复凉州以后再还。孙权大怒,派兵攻打荆州。刘备引兵五万赶到公安,命关羽率军前往益阳,和吴军对峙。

根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当时关羽所部号称三万、

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

一般来说为了虚张声势,对外宣传的兵力都会多于实际兵力,因此关羽实际所统帅的部队,应该少于三万,其中精锐部队大约有五千。而根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当时和关羽在益阳对峙的鲁肃手下大约有万人,孙权担心鲁肃不是关羽对手,于是下令吕蒙赶来增援。

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

孙权担心鲁肃率万人挡不住关羽,一是可能关羽毕竟是名将,觉得鲁肃未必是他对手,二是可能关羽的兵力多于鲁肃。因此综合看,关羽此次所率部队,大于一万而少于三万,这也是荆州当时的主力机动部队。其他虽然留守江陵等地还有一些部队,但是不能轻易调动。

而在此后,孙权和刘备达成《湘水之盟》,双方以湘水为界瓜分了荆州,原来属于刘备的长沙、桂阳两郡让给了孙权。长沙当时是人口比较多的大郡,刘备失去这两郡以后,在荆州的部队最多和原来齐平,所以关羽北伐襄樊时,兵力最多也就是在一万到三万之间。

关羽在襄樊遭遇的是曹仁和于禁两个主力军团。

关羽北伐襄樊最出名的一战莫过于水淹七军,一举歼灭了于禁所统帅的七军,重创了魏军。但是实际上关羽面对的是魏军两个军团。

在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军西征,和刘备争夺汉中时,他命曹仁率军南下攻打关羽,进驻樊城。曹操一向非常看重关羽,既然他命曹仁主动率军南下,那么曹仁当时手中的兵力应该不少于关羽,至少差距不大。

《三国志·武帝纪》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汉中被刘备击败的同时,曹仁在荆州也被击败,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和徐晃率军前往救援。其中于禁率七军前往樊城,和曹仁汇合,而徐晃因为手下大多是新兵,所以屯驻宛城,作为接应。

八月,关羽趁秋雨连绵汉水上涨之机水淹七军,大破于禁,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以后被杀,魏军惨败,仅被俘的就有三万之多,算上死在水中和战斗中的魏军,肯定数量更多。

曹仁被关羽击败以后需要向曹操求援,可见损失很大。而水淹七军之战魏军的损失更是超过了关羽北伐的总兵力,之前魏军应该一直是兵力优势。所以关羽应该击败了两个兵力至少和自己相当的魏军兵团。

徐晃在解樊城之围时部队也不少

在水淹七军以后,曹仁在樊城的守军不过几千,这时关羽倒是一度占据了优势。但是随即徐晃就奉命率军前来救援樊城。

徐晃原来统帅的部队新兵为多,战斗力不强,不过曹操特意命将军徐商、吕建等赶来增援,而关羽要分兵包围襄阳和樊城,从此后双方对峙不战看,此时双方兵力应该相当。此后曹操又命殷署、朱盖等十二营陆续增援徐晃,这个时候,徐晃的兵力应该已经强于关羽。

结语

所以综合来看,关羽北伐襄樊时从开始就兵力少于魏军,只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先击败了曹仁,之后又利用了汉水暴涨大破于禁,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关羽的这两次胜利,加上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因此一时间在声势上压倒了曹操。

但是在徐晃赶来以后,在襄樊地区关羽的兵力就再次失去了优势。而且他的背后就是居心叵测的孙权。

所以关羽的优势,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曹操依靠其绝对实力优势,始终在战场上保持着优势兵力,关羽只要一个失误,就要面临彻底的失败。


不沉的经远


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大家都耳熟能详。另外有一场战役,虽然没有挤进前三,但是从这场战役的结果来看,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场战役就是蜀国关羽和曹魏之间的襄樊之战。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东吴所俘后被杀,很多人经常会讨论刘备为何不出兵救援关羽,以至于关二爷命丧黄泉,其中不乏阴谋论者。其实,这都是大家对关二爷的忠勇由衷敬佩,觉得他死的太可惜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探寻一下,他为何要发动襄樊之战?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背景,襄樊之战也不例外。因此,要搞清楚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有必要先对襄樊之战前,也就是公元219年前的大环境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公元214年,刘备攻下益州,占据巴蜀。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取汉中,刘备倍感压力。孙权因刘备取了益州,欲要回荆州,刘备遂与孙权谈判,双方以湘水为界,东属孙权,西归刘备。至此,刘备占有荆州南部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和谈之后,东吴孙权再度进攻合肥。公元217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双方对峙,一直僵持不下。公元218年,曹魏境内徭役繁重爆发多起叛乱,乌桓叛乱,许都耿纪叛乱,宛城(南阳)侯音叛乱,另有陆浑(今河南洛阳嵩县)孙狼等起义,曹魏乱成一锅粥。而这些起义叛乱多与关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曹操派诸将平定叛乱,曹仁平叛有功,封征南将军,驻樊城(今襄阳樊城区)。公元219年,黄忠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刘备攻下汉中,汉中称王。并派刘封、孟达拿下房陵(今十堰房山县)、上庸(今十堰竹山县)。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关羽率领的荆州之军,发起了对曹魏的襄樊之战。“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熟知《隆中对》的朋友是不是对这一幕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前期曹魏境内出现的这些叛乱、起义,可以看作是关羽在刘备攻击汉中之时的一种策应。汉中、上庸已定,打通汉水通道,发兵宛、洛可以看作是《隆中对》定下的既定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而这一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襄樊,这个北上中原的重要节点。

襄樊(今襄阳市襄阳区和樊城区)位于南阳盆地南端,西有武当山,东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为屏障,控扼汉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平原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战略通道,兵家必争之地。襄阳的战略重要性,在历代都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南宋和蒙军为争夺这一要地,在襄阳拉锯了几十年,夺下襄阳,蒙军便顺流而下,南宋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赤壁之战后,曹魏收缩防线,襄阳虽然有过短暂时间的被孙权占据,但这一战略要地后来却紧紧地被曹操控制在手中,如此关系到中原大局之地,绝不容有失。

对蜀国来说,如果能够夺下襄阳,即使不那么快挥师中原,也可以将其据有的汉中、益州、荆州等地很好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有效的防御体系。这不仅对曹魏形成威胁,对东吴孙权也能形成战略上的优势。

襄阳是荆州的命脉,有襄阳在,荆州就完全不在话下,即使丢了也能再轻易夺回来,若能拿下襄阳,不仅能让曹操瑟瑟发抖,绝对也让孙权坐卧难安。

刘备不可能看不到这点,之前虽然命关羽镇守荆州,但是官职却是襄阳太守,在其关中称王之后就封关羽前将军,假节钺(代皇帝行使权力),而此时襄樊之战已经开打,刘备的目的不言而喻。

有了刘备的认可,襄樊之战关羽没有理由不继续,关羽的战绩也是可圈可点的,打爆曹仁,斩庞德,水淹于禁七军,俘于禁及部众三万余人,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赶忙想迁都以避锋芒。

襄阳城毕竟是“铁打的襄阳”,城高池阔,和樊城一个在汉江之南,一个在汉江之北,成掎角之势。关羽野战没问题,但是毕竟兵力有限也就三万人左右,若攻城的话,这有限的兵力就不够了。

在向上庸的刘封、孟达请派援军助战无果之下,关羽只好另想办法。在东吴吕蒙、陆逊联袂演出双簧后,关羽中计了,将留守的荆州之军调往襄阳。

正是关羽如此强劲的势头和蜀国即将面临大好的局面,迫使曹魏和东吴暂时走到了一起,然后关羽就悲剧了,最终败走麦城,兵败而亡,蜀国荆州之地也悉数全丢。

襄阳之战虽然有个好的开始,但是结局对蜀国来说却是不能承受之重,大将身死,丢了荆州。《隆中对》的大战略也宣告破产,蜀国只能战略退缩,从鼎盛走衰,在三国之中成为最弱小的一个。


口水杂谈


关羽失败的原因:首先他对敌我双方实力和处境没有非常明显的认识,在本来自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还分兵去围困襄樊两座城市,甚至自己的骑兵大部队已经派到了北方,低估了曹操军队的意志,又高估了已方的战斗力。

其次,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城池一直没有打下来,其实这个时候樊城军队意志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而且城内士兵的数量不断的在减少,关羽只要集中兵力一定是能够打下来了,结果却没有抓紧机会。

最后,在徐晃得到援军的支援之下,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一方的情况下仍然死死地拖着包围圈不放,虽然有自己防守工事的优势,但是却把自己的实力分散了,在敌方的兵力超过一半的情况下面,仍然死死地抱着包围圈不放,越是弱势的时候就应该集中自己的兵力,结果却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才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南国小知


如果从战力上分析,关羽在于禁到达战场以后还能和曹操处于均势,关羽只是趁于禁莫名其妙的犯了很外行的错误(连千里之外的东吴的人都看出关羽要水攻,于禁这样的宿将居然鬼使神差的没注意到)才捡了个便宜,徐晃到达战场以后关羽就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倘若张辽也到达战场了关羽必然会更加困难。从整个大局来看,即使东吴不袭击荆州,关羽的失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全军而退。

事实上,从军粮,援军,将领的到位方面分析,此次关羽出击刘备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准备,关羽军粮本来就供应的不是很得力,在抓了3万多于禁军俘虏后更加捉襟见肘,只好去抢东吴的粮食,这对对关羽早已极度不满的孙权而言更是火上浇油。援军方面,关羽调动了几乎所有的荆州部队进攻襄樊,荆州方面留守部队严重不足,而上庸一线刘封孟达本来应该有支援关羽的能力的,但是,刘孟二人是当年春后才到达上庸的,关羽秋天就进攻襄樊了,刘孟二人以山郡初附为名不出援军于理上尚可理解,但我个人分析主要是因为关羽脾气太臭,刘孟二人倘若真的带兵去了,就归关羽管辖了,他们多少会不舒服。但是不管怎样,这两个人的表现相对曹操连给徐晃12营军队的表现,怎么看怎么觉得小。从将领方面来看,,蜀汉其实除了关羽,剩下的将领几乎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大名鼎鼎的赵云,其实终身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指挥资历,靠着长板坡保护刘备老婆孩子的功劳才窃居高位(演义中吹出来的不算),,黄忠,张飞只是临阵尚可,马超或许不错,但是这种造起反来连自己老子儿子都不要了的家伙谁敢放心用他?对关羽而言更要命的是,当时蜀汉的知名人物几乎全在汉中和益州一带,刘备带着他们刚刚夺得汉中,想让其中的某位去帮助关羽,时间上也不太够。而且,即使时间上没问题呢?关羽素来狂傲,就会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派个职位比较高的有威望的人去荆州,关羽一定以为是要夺权,兵家大忌,如果派个职位威望低的人去,就不会有什么权力,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历史的记忆瞬间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刘备在赶走了曹操后上表自立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意味着这三人都可以自己定夺是否发动战争。与此同时,关羽正率兵北上进攻樊城,守城名将曹仁正苦苦支撑。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关羽会这个时候北上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

镇内患各地忙奔走,御外敌东西两线忙

以关羽北上攻樊的时间为节点,上溯至五年前,即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夏侯渊斩宋建,废黜伏皇后。建安二十年,进汉中,降张鲁,守合肥,破孙权。建安二十一年,进魏王,征孙权。建安二十二年,战濡须,退孙权,遣曹洪,据张飞。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此时的曹魏的处境更是内忧外患,先是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叛,被王必与严匡镇压。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1]三月前后,曹魏在西线战场稍有突破,曹洪与强端击破刘备军并将任夔、吴兰斩首。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1]四月份,乌桓部落其中的一个首领无臣氐在北方作乱,被曹彰迅速镇压,曹彰也因此一战成名。七月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直到来年,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才被曹仁平定。且在平定之后曹仁为了减小镇守压力,以便抽出更多的兵力,直接选择屠城。可见当时的曹魏压力确实不小。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1]。

关云长率军北伐魏,于文则临危受任命

由此可见,关羽北伐前曹魏疲于应对各线战场以及内部的叛乱。时间来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西线战场战死,曹操亲自来到前线与刘备对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军回长安。而就在曹操忙于应对西线战场的这个时候,关羽已然乘机北上,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则派遣于禁前来救援曹仁。

说起于禁,后世往往因为他投降关羽一事,认为他没什么作战能力,比较平庸。但笔者并不这么看,要知道在当时,于禁也是身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左将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假节钺。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2]这意味着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亲贵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宗亲们固然忠心,可并不一定能征善战。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自然是要派遣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又善于统兵作战的人。

此时,张辽在东线与东吴对峙,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2]张郃留在西线战场镇守。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2]徐晃此时应该刚刚从西线战场撤下。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3]乐进于去年刚刚离世。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愍侯。[2]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无论从资历,战功,状态等条件来看,于禁都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合适人选。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军来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时恰逢汉水暴涨(汉水又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流经古樊城),关羽毕竟是在荆州经营了多年,对于水军的操练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荆州水军团丝毫不弱于东吴水军。而于禁这边便准备不足,被暴涨的洪水围于高地,此时关羽率领水军乘船进攻,于禁无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底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2]就这样,于禁所督七军,约三万人上下,全部投降了关羽。而与之对比强烈的便是庞德了。

亲上阵水中杀敌军,庞令明身死表忠心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下属,跟随马超征战沙场,后来跟随马超投奔张鲁,在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与张鲁一并投降于曹操。曹操知晓庞德作战勇猛,拜他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侯音在宛城叛乱的时候,庞德与曹仁参与了平叛,之后便来到樊城,驻扎在樊城北部。而当时由于庞德的兄长庞柔随马超投奔了刘备,樊城的守将对于庞德并不是十分的信任。而庞德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与关羽势不两。德常曰“……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4]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庞德果然没有食言,披甲持弓,箭无虚发,有投降企图的部下都被他斩首,避免了军心涣散。从黎明一直战斗到中午,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庞德的属下大多投降,而庞德与几名下属乘小船准备回到城内曹仁的营地中,途中由于水势过于凶猛,冲翻了船,被关羽擒获。面对关羽的苦苦劝降也不为所动,还大骂关羽及刘备。于是便被关羽所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忠贞不屈的死节之臣是要被颂扬的,屈膝投敌的将领是要被唾弃的。当曹操得知此二人的做法时,也不禁感叹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2]

其实笔者认为,庞德的做法固然是忠勇可嘉,没有异议。但是对于于禁的看法,不应该这么一边倒的羞辱他。当毫无准备的被大水围困时,手下的三万余名将士的姓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许对于于禁来说,哪怕是赤手空拳,但只要有足够排兵布阵的地方,他都会舍命一搏。可是眼前的这种情况,作为主帅的他实在不忍将士白白送了性命,不得已投降关羽。

降关羽一败受千辱,于文则羞愧郁而终

于禁的结局也是比较凄凉的,关羽败亡后,于禁又被送到东吴,也没少被虞翻羞辱。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5]即便是在曹丕称帝,孙权迫于形势向曹丕称藩后,于禁被遣送回曹魏,也没逃得掉曹丕的羞辱。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2]曹丕想让于禁出使东吴借此羞辱他就不算什么了,竟然在出发前让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墓,还画上了当年与关羽对战时,于禁投降的画像。于禁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经历了别人的多重羞辱就罢了,回到了曹魏阵营后又被曹丕如此羞辱。自己羞愧愤恨,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顺便吐槽一下,曹丕这个人有些记仇,当年他年少时曾向曹洪借钱,而曹洪并没有借给他,曹丕便一直将此事记在心里。后来曹丕当了皇帝,终于等到了曹洪犯错误的时候,便要将其下狱处死。最后还是在卞太后以废掉皇后的要挟为代价,才算是保住了曹洪。

关云长威名震华夏,曹孟德心急意迁都

于禁的三万多精锐就这么被关羽轻而易举的俘虏,再加上各地的群盗积极响应关羽,一时间曹魏的属地狼烟四起,关羽此时的形势一片大好,只待攻克樊城,史书记载,关羽威震华夏,达到了其巅峰时期。

曹操急忙又派出徐晃支援樊城,樊城一旦丢掉,关羽进逼宛城,许昌洛阳就会无坚城可守,所以曹操在派出徐晃的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迁都。而此时司马懿与蒋济向曹操建议说,于禁失败是由于洪水的冲击,并非战斗力不足。而现在关羽势头正盛,孙权必然心中不悦,孙刘联盟虽然看似和睦,实则双方摩擦不断,将江南本就属于孙权的地方割让给孙权,承认孙权对江东的管辖的合法性,并鼓动孙权派兵袭取关羽的大后方,这样就可以解除樊城的危机。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3]于是曹操采纳了这条计策。

旧恩怨缠绕孙仲谋,联曹魏出击关云长

关于荆州之争,孙刘两方曾在建安二十年发生过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孙权让刘备把“借来的”荆州归还给孙权,而冲突的结果是刘备一方默认了被吕蒙吞并的三郡,双方重新划分好界限。而之后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被关羽拒绝,并辱骂使者,这件事也被后世认为是关羽的傲慢不懂得世故从而得罪了孙权。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5]

其实笔者认为,孙权本将妹妹嫁与刘备,又打算与关羽联姻,此时关羽可是刘备集团荆州地区的首脑,不考虑别的,首先政治影响就不好,假如关羽同意了,不免会令人多想。再加上吕蒙本就认为关羽在荆州上游,担心关羽对其有吞并之心,早就偷偷地向孙权建议夺取荆州作为己方的前线缓冲区。孙权呢,也十分认同吕蒙的想法。

而孙权这边收到了曹操的封赏之后,便上书曹操打算讨伐关羽,以示好曹操。此举也算是“双赢”。关羽这边,由于之前与孙权发生过冲突,所以一直提防着孙权,在双方交界处的城池都留有足够兵力布防。吕蒙为了让关羽放下戒心,便使出一记,上书孙权说自己有病在身打算从前线回去修养,让陆逊来代理他的职位,吕蒙本人呢,确实身体状况一直都不是太好。蒙上疏曰“……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6]

而那个时候的陆逊,还并未让世人所熟知,况且陆逊一上任,就向关羽上书示好,于是关羽便放松警惕,抽出更多的守城兵力来应对曹魏一方。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6]而关羽这边,由于刚刚收降了于禁的三万多人马,粮草不够,便擅自取了湘关的米,这便是导致孙权出兵的直接原因。其实孙权心里早就想收回关羽占据着的荆州的地盘,一切的问题都是借口,都是为了给自己出兵制造理由。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6]

战樊城久攻而不克,失荆州败走麦城西

樊城这边,由于有守城名将曹仁、满宠的镇守,关羽久攻不下。而徐晃所率领的新一批增援部队已然到达前线与关羽接战。关羽的军队其实人数并不多,再加上连番苦战,士气也逐渐下降,与徐晃作战失利,于是关羽便率军退还。

曹操在确认孙权已然出兵后,想将矛盾转化给孙刘内部,便将消息绑在弩箭上传递给关羽,而关羽此时犹豫了,可能是担心这是曹操使出的离间计,便没有及时回到后方,而等到关羽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吕蒙已然“白衣渡江”傅士仁与糜芳开城投降。很多人都觉得关羽为什么会安排糜芳与傅士仁这种三流将领守大后方,其实傅士仁在当时已然做到了将军职位,而糜芳是刘备起家时的追随者,在刘备最苦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刘备,为什么会在刘备已然称王,自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时候就因为关羽的一句“还当治之”而投降呢。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5]

如果说傅士仁相对来说职位较低,怕关羽回来整治于他,但是以糜芳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关羽断不敢自作主张处决他。笔者猜测,也许是傅士仁的投降使得糜芳动摇,加上关羽的一句话以及孙吴大兵压境,或许当时糜芳真是被昏庸充斥了头脑,做出了一个昏庸的选择,直接送掉了蜀汉在荆州的立足之地。

关羽在与徐晃交战不利后退回后方,发现已被吕蒙占领,其退路也全部都被孙权封锁。关羽领军来到麦城,假意投降孙权,带兵遁走。而孙权早已料到关羽会这么做,使朱然与潘璋埋伏在路上截断关羽退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并将关羽及关平斩首,蜀汉所控荆州由此全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