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就是這兩位神仙在打架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開始了劍拔弩張的太空競賽。

但鮮為人知的是,撐起這場競賽最核心的人物竟是兩名罪犯。

其中馮·布勞恩是向美國投降的納粹分子;

而謝爾蓋·科羅廖夫則是被斯大林送進西伯利亞監獄的勞改犯。

如果不是其中一方早逝,登月競賽的歷史或許還能改變。

追根溯源,美蘇兩霸瓜分德國才是這場好戲的導火索

當時美國和蘇聯,都有一個極其重要任務,就是回收納粹的最強武器——V-2火箭。

這枚V-2火箭是希特勒準備用來翻盤的籌碼,但因命中率太低也無法力挽狂瀾。

然而,美蘇兩國都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在那個飛機還停留在螺旋槳的時期,V-2的射程就已達320公里,是世上最尖端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人類首次創造出的,有能力進入太空的裝置。

V-2火箭為人類拍下的第一批太空照片,拼接成一個小半球

當然除了V-2火箭外,美蘇最想獲得的還是其締造者馮·布勞恩。

畢竟沒了靈魂,V-2可能也就是一堆破銅爛鐵。

為了及時逮捕這位頂級火箭科學家,美國甚至派出了馮·卡門和錢學森(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後來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1945年德國考察期間師生三代相聚(中間錢學森,右馮・卡門,左前戴禮帽者是馮・卡門的導師普朗特)

當他們看到眼前這位30出頭的年輕人,都不敢相信他就是V-2的設計師,連連驚歎:

“他如果不是史上最大的騙子,就是本世紀最偉大火箭科學家。”

沒錯,這位V-2的靈魂人物馮·布勞恩,就是故事的第一位男主角。

馮·布勞恩

雖為納粹的首席火箭設計師,但他真正的目標可不是戰爭,而是太空。

當知道納粹德國氣數已盡時,他就早早打好了如意算盤,想投奔實力雄厚的美國。

他明白火箭是一項燒錢的愛好,早在德國他就曾說服希特勒,將所有仇恨孤注一擲地放在了V-2火箭上。

而現在知道美軍要來了,他是一點也不磨嘰地拋棄了希特勒,決定換個金主。

布勞恩投降的照片,手上還打著石膏

於是馮·布勞恩及其團隊,連同帶製造火箭的核心設備,就被全部運往了美國。

而另一邊遲到的蘇聯,只能在一堆美國人撿剩的垃圾堆裡,扒拉些殘餘飯羹。

當時蘇聯士兵只看到形狀像鯊魚一樣的金屬殼,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來頭。

摸不清頭腦的蘇聯軍方,也只好請那位什麼都懂的“神仙”科羅廖夫出山了。

1938年剛被逮捕的科羅廖夫

作為第二位男主角,謝爾蓋·科羅廖夫的底子也不太乾淨。

他在蘇聯“大清洗”時期,就因“濫用國家資金”搞火箭技術,而被打為“群眾的敵人”,成為一名勞改犯。

此時,他已在西伯利亞監獄勞改了近7年,還曾被毆打至下顎骨折。

正是在這次V-2搶奪戰中蘇聯失利,科羅廖夫才從此擺脫厄運,成為與馮·布勞恩最強勁的對手。

科羅廖夫

於是,馮·布勞恩站在了資本主義陣營,而科羅廖夫則站在了社會主義陣營。

就這樣,一場太空對壘就正式開始了。

日後的美蘇太空競賽,也正是兩位同為罪犯、同樣心繫太空的巨人之間的爭奪戰。

然而因背後有國家的各種政策牽制,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

馮·布勞恩雖作為“頭腦財富”來到美國,但卻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

因為美國人始終對這位納粹分子心存芥蒂。

那段日子,他離太空最近時還是在迪士尼片場錄製太空短片,與唐老鴨米老鼠同臺為兒童講解火箭知識。

沃爾特·迪士尼與馮·布勞恩

而與馮·布勞恩相反,科羅廖夫則得到了領導的重視,支持其火箭事業。

所以這才有了蘇聯擊敗美國,率先一步在1957年10月4日將人類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而將這第一顆衛星送上天的,正是科羅廖夫研發的R-7火箭。

R-7火箭家族,最左的SPUTNIK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這枚R-7,雖是基於V-2的設計基礎上打造出的。

但其身上卻有不少革命性的創新點,是世界上第一枚多級火箭。

它有四具強力火箭助推器環繞在核心火箭周圍。

當掙脫地心引力後這四具助推器便會脫落,讓核心火箭飛向目標。



因四個火箭脫落時對稱地形成十字架,後人也將這種分離稱為“科羅廖夫十字交叉”

同年11月3號,蘇聯載有小狗“萊卡”的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科羅廖夫的錦上添花,對美國人民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全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畢竟,因為火箭能上太空,也意味著其能攜帶核彈頭穿過大西洋,轟炸北美大陸。

只是馮·布勞恩與美國人的恐慌情緒不同。他不是害怕,他是憤怒和生氣。

明明自己打造的火箭,同樣具有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推力,但他卻始終沒能打破美國官僚的阻撓。

他們始終認為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美國人的事,沒有“二等公民”什麼事。

有一次,馮·布勞恩想試飛一枚火箭,美國國防部甚至還派人來檢查以確保裡面沒有人造衛星。

但美國人自己爭氣了嗎?並沒有。

“本土”研發的“先鋒號”火箭一直被委以重任,被認為是發射第一顆衛星的不二之選。

但它總預算超支了10倍還不說,計劃還一再推遲。

迫於壓力,1957年12月6號美國海軍確實匆匆地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然而在全世界的注視下,“先鋒號”火箭才剛離開發射臺兩秒就原地爆炸了。



“先鋒號”爆炸現場

果然,將馮·布勞恩束之高閣就是暴殄天物,於是老天爺就只能偏袒重用人才的蘇聯了。

不過美國也算迷途知返,意識到馮·布勞恩的重要性後就決定讓其放手一搏。

而早已蓄勢待發的馮·布勞恩,當然也不負眾望。

只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木星C”火箭就被打造出來。

1958年2月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順利進入太空。

木星C火箭

但這也僅僅是馮·布勞恩對科羅廖夫的追趕罷了。

他根本不知道他的“木星C”火箭推力,其實只有科羅廖夫“R-7”火箭的10分之1。

一直以來,科羅廖夫都關注著布勞恩的一舉一動。

但布勞恩卻不知道蘇聯還有這樣的天才,在與自己競爭。

他更沒法猜到科羅廖夫創造的下一個歷史一瞬是什麼、會在什麼時刻。

月球1號(博物館複製品)

1959年1月2日,蘇聯的月球1號探測器順利升空,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擺脫地心引力的飛行器。

9月12日升空的月球2號,又成了第一個到達月面的人造物體。

同年10月4日,“月球-3”還飛到月球背面,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科羅廖夫的驕人成績。

雖然模糊,但它卻是蘇聯第一張月球背面照

到1961年4月12日,科羅廖夫更是使出一記大招——將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

截至加加林上天,科羅廖夫已全部拿下人造衛星、月球探測和載人飛船這些重要節點的“三連冠”了。

後面,科羅廖夫依然花樣百出,根本不給美國人任何喘息的機會。

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宇航員上天、籌備人類第一個太空站...都是科羅廖夫一手指揮的。

加加林與科羅廖夫

當然美國那邊也沒閒著,也在努力征戰太空。

但大多數時候,馮·布勞恩總是比科羅廖夫要慢那麼一步。

例如美國首次載人航天是在1961年5月5日,僅僅比加加林遲了23天而已。

然而在世界範圍內,人人都只記得是蘇聯的加加林,而不是美國的謝潑德。

馮·布勞恩也明白,這樣追在別人後面的戰術,是行不通的。

很快美國就決定彎道超車,來個跨越式發展——載人登月,想將花樣玩盡的蘇聯遠遠甩開。

1961年5月,肯尼迪總統就向全世界宣佈“阿波羅”計劃啟動,10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

當然,總設計師還是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與肯尼迪總統

不過說來滑稽,赫魯曉夫可不相信美國當真會舉全國之力,來完成這“沒有實際意義的載人登月計劃”。

直到發現美國人是玩真的,1964年蘇聯才匆忙出臺了載人登月計劃。

這時候,已經比美國登月計劃晚起步三年了。

太空競賽的天平已向美國的方向傾斜。

而更致命的是,蘇聯的靈魂人物科羅廖夫快要不行了。

由於沒日沒夜操勞,科羅廖夫落下了渾身毛病。

1966年1月,59歲的科羅廖夫突然在醫院病逝,官方說法是患了腸道癌症。

前文提到過,科羅廖夫在服役期間曾被毆打至下顎變形。

其實這也導致了他在手術結束時,無法吸氧搶救,才不治身亡。

保持社會主義國家的一慣神秘,直到科羅廖夫國葬那一天,馮·布勞恩以及全世界才恍然大悟。

原來蘇聯能在太空競賽一直保持領先,都是因為有這麼位航天巨擘科羅廖夫。

科羅廖夫死後,蘇聯整個太空計劃頃刻陷入茫然。

此時載人登月的關鍵N-1火箭,已經失去了靈魂人物。

N-1火箭

就算科羅廖夫的繼任者瓦西里·米申歲,在1969年艱難地完成了N-1火箭的研製。

但該火箭的四連發都失敗了,蘇聯的大航天時代戛然而止。

而他另一邊的馮·布勞恩則身體健康,且躊躇滿志。

他相信失去科羅廖夫的蘇聯已經是泥足巨人,用不了幾年,太空和月球上回響的將是山姆大叔的笑聲。

從那時起,馮·布勞恩就開始創造神一樣的記錄。

他主導設計的火箭,基本上一次大的事故都沒出現過。

1967年,馮·布勞恩就設計出了史上最強的推進器——土星5號:由5臺F1引擎驅動, 第一級推力就達750萬磅 。

土星五號與美國自由女神像對比

直至現在,土星5號依然保持著世界最大、最高、推力最強火箭的記錄。

2018年2月7日,SpaceX發射的“重型獵鷹”奪下了現役運載力最強火箭的桂冠,但其運載能力還不足土星5號的一半。

“阿波羅”飛船的8到17號,就全都是由這個龐然大物送上太空的。



1969年土星5號送阿波羅11號上天

其中最著名的“阿波羅11號”,更是成功地幫美國打了個漂亮的翻身戰,完美製霸太空競賽。

但到了這個時刻,阿姆斯特朗的那一步已不能用美國的勝利來概括了。

這一步,同樣也實現了科羅廖夫的夢想,以及全人類的夢想。

然而,在布勞恩看來這只是征服太空的第一步。

“登月”並不是他的極限,他還想要有生之年探索更遙遠的星球——火星。

很快,馮·布勞恩就提出了登陸火星的建議和設想。

但蘇聯已失去科羅廖夫,美國就再也不知道威脅是何物了。

所以美國當局自然也不會同意馮·布勞恩這科幻概念的火星探險。

馮·布勞恩對登陸火星的空間設想

頓時馮·布勞恩也覺得,已經沒有新世界可以征服了。

沒有對手、失去目標,他也自覺沒有用武之地,不久後便離開了NASA。

於是,這場振奮人心的競賽就這樣悄然落幕了。

這20多年的競賽,也正是史上航天技術進步得最快的時期。

其實到最後,我們都難講他們兩人中誰更厲害。

但無論少了其中哪位,航天史都不會有如此的飛躍。

沒有馮·布勞恩,科羅廖夫可能還在勞改營。而沒有科羅廖夫,馮·布勞恩或許只能在迪士尼兒童節目上露面。

他們就像航天時代的哥倫布和麥哲倫。

一個將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加加林送上太空,另一個將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

但他們又比哥倫布和麥哲倫要清楚,自己所做一切對人類文明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