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里藏着的教育哲学:尊重、自由、引导

1

梦中的巴学园,曾经真实存在过

1937年的日本,曾经出现过一所特别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日本一位特别了不起的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

小林宗作先生经常说这样一段话:“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正是因为小林先生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孩子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并茁壮成长,最后也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可惜的是,这所充满爱的巴学园,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从此,世上再无巴学园了。

幸好,小林先生的学生黑柳彻子女士在1981年,利用她丰富而细腻的文字,化身成为小豆豆,才让我们没有错过这所梦一般的学校。

黑柳彻子女士将巴学园永远地记录在了这本轰动全球的书中——《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在1981年出版之后,迅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被译成33种文字,介绍到了全世界。而且,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是后无来者的。

那么,这样一本看似简单地记录着小豆豆的校园生活的故事书,为什么会如此的受欢迎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些藏在书中的教育哲学吧。

2

对孩子的教育中,尊重是基础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我们生活在这个人与人的社会中,总是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也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基本条件。

可是,我们常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缺乏这最基本的尊重。父母习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随意呼喝;而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难做到对孩子保有一种平等的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孩子想和大人聊天时,大人们会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说“你好烦啊,就不能安静会吗?”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一手拿着试卷,一手指着孩子说“你看看你,才考这么一点分数,真丢人!你看看别人家的谁谁,考得多好!”

当孩子在做一件看似危险的事情的时候,大人们也会说“在干什么蠢事呢?快停下来!”

没玩没了地不耐烦,没玩没了地指责,没玩没了地不信任,其实说穿了,就是没完没了地不尊重。

不信,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以上的3种场景中,我们将孩子替换成和我们一样的成人,你还会说出那些话吗?

所以,当小豆豆被上一所学校退学时,为了不让小豆豆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小豆豆的妈妈决定隐瞒住小豆豆的转学原因。

她没有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要你了!”

而只是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

小豆豆的妈妈在极力地维护着小豆豆的那颗自尊心。我想,

这便是尊重了

当小豆豆来到巴学园时,见到了我们的小林校长,他们的面试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事实上,这场面试是小豆豆在一直说,小林先生一直认真地倾听。小林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

而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大人肯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讲话。这给了小豆豆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其实,小林先生是将小豆豆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的。小林先生用他那颗充满爱的心,尊重了小豆豆说话的权利。

想一想,如果我们易位而处,我们能做到这些吗?我们能做到尊重吗?

席勒曾经说过: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3

对待孩子的教育中,学会给予孩子自由是重要的一环

费斯克说: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希望孩子最终可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我却发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家长们的行为却始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一方面想让孩子独立,另一方面却始终不肯放手。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们总是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一边拿着饭碗和勺子,一边求着孩子吃一口。

其实,当孩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想要自己吃饭的意识,这个时候是让孩子学习吃饭好时机。而孩子到了1岁半的时候,想要自己吃饭的愿望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一个孩子学习吃饭最好的黄金时段。

可是,偏偏就有很多家长因为各种“担心”,然后剥夺了孩子学习吃饭的权利和自由,阻止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等到孩子长大了又开始抱怨孩子为什么吃饭那么困难。

其实,吃饭是孩子的本能,可却被家长们教育得本能倒退。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当我们限制和剥夺孩子的自由的时候,就是我们折断他们翅膀的瞬间。

所以,当我看到书中写到巴学园的图书室的故事时候,我是激动的。

在图书室里,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不要说什么‘几年级的学生该读哪些’这样的话。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如果有想借的书,也可以带回家读,读完之后,再把书还回来。如果你家里有什么好书,希望大家都读一读的话,老师非常欢迎你拿来给同学们看。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

小林先生说的那句“不要说什么几年级的学生就该读哪些”

的话,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们最大的读书自由。

读书自由,是一种多么可贵的自由啊。

还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总是认为除了上课需要考试的书是“正途书”,其余的一切书籍都是“杂书”、“歪门邪道书”。

他们总会说:“你不应该看这本书!”“你应该看那本书!”

大人们一直在尝试干涉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想要干涉孩子的思想。

孩子们的自由愿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

卢梭说:孩子们生来就是人,并且是自由的;他们的自由属于他们自己。除了他们之外,任何别人都无权加以处置。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也将还你以独立。

4

对待孩子的教育中,引导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斯宾塞说:教育,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着一名引导者的角色

孩子的成长中,充满了变数。孩子们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先生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引导者。

小林先生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所以,小林先生通过韵律操,引导孩子们学会“用心去听、去领会”。而韵律会使身体和心灵能够理解节奏,帮助精神和肉体达到和谐,从而唤醒人的想象力,促进人的创造力。

小林先生希望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大家不挑食,做到营养均衡。

但是小林先生从来不会说:“嘿,孩子,不要挑食啊!”

小林先生总是说:“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吧!”

于是,孩子们瞬间就对什么是“山的味道”什么是“海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实啊,山的味道就是泛指陆地上的所有动植物,而海的味道则是指水里的动植物了。

瞧,小林先生的引导多么有意思。

好的引导者,总是在内心里充满了爱的。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我们发现孩子内心的细微世界,才能帮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引导者。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5

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同时,我们都能成为孩子们好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陶行知说:先生(老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孩子的教育,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当父母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予孩子自由、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那么,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就已经成功的迈了出来。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学校和老师,当整个教育系统都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给予自由、引导成长,那么,孩子一生的基石便已经打的格外牢固了。

而社会则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同时,社会也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上,孩子终将成为一颗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