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賃DVD起家,如今千億市值的它成為蘋果迪士尼等巨頭忌憚的對象


封面題圖|《黑鏡》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奈飛與 Facebook、亞馬遜、谷歌並稱「美股四劍客」。儘管其服務還未進入中國,但並不影響中國觀眾對它的熟知。

僅 2019 年,引起網民觀看和討論熱潮的《全裸導演》《美國工廠》等大片,皆出自奈飛之手。就在下週,由奈飛打造的首部華語劇集《罪夢者》也將上線。其高質量的製作水準,也讓奈飛在去年以 112 項提名的成績領跑艾美獎。

這家從租賃 DVD 轉型為流媒體的公司,市值一度高達 1526 億美元。不過,比起枯燥的市值,提起奈飛,商界人士更津津樂道的是它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01

一個有靈魂的創業靈感往往來自於創始人自身的消費痛點

,奈飛也不能例外。

1994 年,奈飛的創始人黑德·黑斯廷斯從影像店租了《阿波羅 13》的錄像帶,由於逾期了 6 周未歸還店裡,根據百視達公司的租用條約,他被罰了 40 美元。「這件事讓我不禁思考,如果能用郵寄的方式租借影片,那該有多好。」

雖然這個故事後來被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馬克·倫道夫否認,但它依然能很好地解釋,奈飛是如何打敗當時的租賃連鎖店巨頭百視達的——開創對用戶更友好也更未來的銷售模式。

成立於 1985 年的百視達,早在 1990 年就是英國第一大錄像帶租賃連鎖店,並在 1994 年以 84 億美元的價格被媒介巨頭維亞康姆收購,這進一步擴充了百視達的片源庫,巔峰時期,這家公司在世界各地擁有 9000 多家商店,也讓它成為錄像帶租賃的代名詞。

總之,在線下的視頻租賃服務領域它無可替代。

以至於黑斯廷斯在 1997 年邀請帕蒂·麥考德加入奈飛時——她後任奈飛首席人才官——凌晨兩點被吵醒的帕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因為她不相信一家租賃 DVD 的小公司能成功,也不覺得奈飛能競爭得過百視達。

「打敗淘寶的不會是第二個淘寶。」挑戰者黑斯廷斯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1995 年,輕薄的 DVD (數字視頻光盤)被推出,這讓黑斯廷斯的郵遞的設想能夠成為現實。不過,當時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黑斯廷斯正經營一家叫 Pure Software 的軟件公司,後者是他第一次創業的成果,兩年後這家公司被 Rational Software 以 7.5 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這為我提供了創辦 Netflix 的途徑」。


黑德·黑斯廷斯


於是黑斯廷斯和馬克·倫道夫於 1997 年聯合創立了奈飛——一家提供「線上選片,線下郵遞」的電商公司。

走輕資產模式的他決定改變百視達的按量租賃的遊戲規則,奈飛在 1999 年開始嘗試推行按月訂閱付費的服務。用戶只要支付 19.95 美元可以在一月內任意租借任意數量的電影,一次最多可租三部,並不設逾期罰金。

實惠的價格和便利的服務讓奈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僅過了一年,奈飛上線每週出貨量就超過 10 萬張,並收穫了 239000 名訂閱者。

到了 2001 年,奈飛員工已經達到 120 名,並計劃 IPO,但互聯網的泡沫危機和 9.11 事件的發生,讓這次計劃破產,並不得不裁員三分之一。幸運的是,那一年 DVD 播放器成為聖誕節的熱門禮物,因此瘋狂增長的 DVD 訂閱業務拯救了奈飛。

一開始,奈飛線上訂閱最快也是隔天送達,為了實現即刻滿足的服務,2002 年,奈飛為當地配送中心開設了倉庫,這極大地提高了奈飛的配送效率。也是在這一年,挺過危機的奈飛成功上市,並在第二年實現了盈利。

直到這時,後知後覺的百視達在 2003 年才推出郵件租借服務,

後者包月價格為 19.99 美元。

02

當大潤發被阿里收購時,其創始人黃明潤在辭職時曾感嘆道,「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奈飛一直將 DVD 租賃作為業務核心,恐怕早已經被人遺忘。事實上,現在提起奈飛,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一家影視原創公司——「奈飛出品,必屬精品。」

而奈飛從 DVD 租賃公司轉型為流媒體巨頭的故事要從 2005 年說起。

這一年,YouTube 橫空出世,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它的成功讓奈飛放棄「 Netflix 盒子」計劃——即通過這個盒子用戶可以連夜下載電影第二天觀看,這樣能最大程度保證影片的質量。但 YouTube 初期的模糊視頻依然能引發圍觀和討論的現象,讓奈飛的管理者明白,為了便利,用戶是願意犧牲清晰度的。於是,原本計劃於 2005 年推出的盒子業務被分離出來,他們決定將公司向流媒體轉型。

「在線看片的時代即將到來,並且在某個時候它將成為大生意。」看到 YouTube 發展潛力的黑斯廷斯曾興奮地說道。

經過兩年的努力,奈飛於 2007 年推出了在線點播服務,用戶不需等待,就能在線看電影。

轉型給奈飛帶來了新的用戶:隨著寬帶的普及,僅 2010 年一年奈飛就新增了 774 萬用戶,是其創業前十年用戶的總和。而這一年,奈飛曾經最大的對手百視達已經申請了破產保護。

不過,機遇往往和挑戰並存,轉型也一度造成公司市值蒸發 120 億美元,更增加了奈飛片源的壓力。在線觀看模式,在縮短用戶等待時間的同時,也加快了奈飛庫存的消耗,這意味著奈飛需要花更多的錢去不斷補充片源庫。

當時與奈飛簽約的多家影視公司往往要價不菲,以迪士尼為例,為了獲得其獨播權,奈飛曾支付了高達 3 億美元的支票。而且當合約到期需要續約時,奈飛也會遇到過獅子大開口的甲方,美國有線電臺 Starz 就曾在 2011 年將價格翻了 10 倍。

不斷增高的購買成本,讓奈飛走上自制的道路。

而它一炮打響的作品正是前幾年風靡全球的《紙牌屋》。但其製作過程並不容易,當時在影視製作領域毫無名氣的奈飛沒有任何優勢,為了拿到這個項目,奈飛派出自己的 COO 親自拜訪《紙牌屋》的主創,並給出了優厚的待遇:出資 1 億美元,並打破當時電臺保守的試播機制,一次就預訂兩季。


《紙牌屋》|嚴肅正劇打響奈飛自制第一仗


這部劇也奠定了奈飛自制劇的基調:優秀的製作班底、自由的拍攝環境,以及大筆的製作費用。《紙牌屋》之後,奈飛成為頂級製作人們青睞的對象,在此機制下,《女子監獄》《毒梟》《愛,死亡和機器人》等一批熱劇成功誕生。

於此同時,善於打破常規的奈飛還改變了觀眾追劇的方式,那就是一次性放出當季的所有劇集,在讓觀眾爽的同時也培養了用戶的忠誠度。

但只在美國一地發展,也總免不了僧多粥少的困局。開展海外業務也成了奈飛的必要選擇,從 2010 年進入加拿大開始,到目前奈飛已經進入全球 190 多個國家。

到了 2018 年 5 月,市值一度達到 1526 億美元的奈飛超越老牌傳媒巨頭迪士尼,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傳媒公司,該公司的訂閱用戶也超過 1 億人。

03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一直在與許多人競爭,但從 11 月開始,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不斷成長的奈飛從曾經的挑戰者角色變成被挑戰者。

在今年的蘋果春季發佈會上,Apple TV+ 被正式推出,該服務將在第一年向購買 Apple 設備的客戶免費提供。迪士尼也宣佈旗下流媒體 Disney+ 將在今年 11 月上線,月費 6.99 美元,僅有奈飛的一半,而亞馬遜旗下的 Prime Video 也不容小覷。

「這將是艱難的競爭,消費者將有很多選擇。」黑斯廷斯說。面對同行的降價競爭,他不滿地吐槽道,「總有一天王冠看起來像是討價還價」。


美國流媒體服務商每月的價格


另一方面,為了儘可能地保證本土化創作,以更好的開拓海外市場,奈飛花費在自制劇的成本也在逐年上升,過去一年奈飛內容支出高達 120 億美元,據華爾街分析師預計,未來奈飛的內容支出只增不減,到 2020 年可能近 180 億美元。

巨大的投入打造了奈飛的品牌的同時,也掏空了奈飛的錢包,截至今年一季度,奈飛的長期債務超過 100 億美元。

但奈飛沒有辦法,和其他主流視頻網站不同,奈飛是美國唯一一家沒有廣告的流媒體,既不做廣告投放,也不做廣告植入,會員的訂閱是其唯一的收入來源,而要留住觀眾,不斷做出精品劇是唯一正確的途徑。

在一些媒體看來,奈飛的護城河並不堅固,巨頭的圍堵和債務的飆升都是懸在奈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此時,他們往往忽略了奈飛是如何成為今天的奈飛的。

奈飛文化是其另一項不容忽略的財富。早在 2009 年,奈飛就是谷歌創業者學習的榜樣,那份由黑斯廷斯發佈在網上的《奈飛文化集》的 PPT,閱讀和下載數量超過 1500 萬次,並被 Facebook 的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稱為「谷歌最重要的文件」。

「我數次研讀了這份 PPT,多次被其中的要點擊中,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愛奇藝創始人龔宇說道。


奈飛某處辦公室接待處


2018 年,這份 PPT 的撰寫者之一帕蒂·麥考德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奈飛文化手冊》一書出版,她在奈飛工作過 14 年。在這本書裡,奈飛文化被她凝練為八大準則,包括「我們只招成年人」「只有事實才能捍衛觀點」「離開時要好好說再見」等

事實上,奈飛並不是第一個以文化為導向的組織,奈飛文化的有名離不開黑斯廷斯的有意經營,奈飛公司頁面和著名的奈飛文化平臺上都有詳細的奈飛文化介紹,這些公開的文件,除了可以讓員工更好地瞭解公司的文化,在將奈飛與競爭對手區分方面也十分有效。

聰明的黑斯廷斯有自己的打算和夢想,有記者曾問他「是什麼激勵著你不斷前進?」

正喝著咖啡的黑斯廷斯回答道,「 是 20 年後的夢想——擁有一家全球娛樂發行公司,為電影製片人和電影製片廠提供一個獨特的渠道。」但這還不夠,他想讓奈飛成為電影的代名詞,並舉例說

,「星巴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想成為霍華德·舒爾茨。正如星巴克是咖啡,奈飛是電影。」

和奈飛一樣,星巴克的企業文化也為人樂道,其首席執行官曾談到要一次一杯地打造品牌,而奈飛的品牌也正是一部部精品影視打造的。

1.《The Netflix Effect》WIRED

2.《The inside story of how Netflix transitioned to digital video after seeing the power of YouTube》Vox

3.《Reed Hastings on the Streamer Wars: ‘It’s a Whole New World Starting in November’》Variety

4.《奈飛文化手冊》帕蒂·麥考德著

5.《奈飛20年:一個好萊塢親手培養的行業公敵》稜鏡


本篇作者|黍風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