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到底有多强?为何给人极盛一时却又迅速败亡的感觉?


东汉的末年的北方边境,乌桓部落正在练习骑射,而弓箭纷纷瞄准的是一副画像。画像中一个英伦挺拔的汉朝将军身骑白马,左右两测还画有数十余汉将,也是身骑白马正在作战。只要有人射中中间那个汉朝将军,乌桓军队中就爆发出一阵欢呼,士兵们高喊“万岁”。忽然,有人报告说:“白马长史公孙瓒来了!”士兵们一阵恐惧袭来。并没有多激烈的战斗,乌桓部落便逃出了塞外。因为这个叫公孙瓒的汉朝将军,实在令他们太头疼了,惹不起还躲不起么?而汉军的领头将帅正是乌桓口中所说的白马长史公孙瓒,护卫在他两旁的数十白马骑兵,就是这只军队中的名声大噪的“白马义从”。在群星璀璨的汉末混战中,公孙瓒并不很出名,可是他也曾是那个时代划过天际的一颗明星。



一,汉末好女婿,帅哥公孙瓒。

公孙瓒出生于官僚家庭,然而由于自己母亲出身低贱,只能在家乡辽西令支当一个小吏。然而有一句话叫做“长的帅的男人,运气一般不会太差。”公孙瓒就是一个身材高大,面目英俊,而且头脑很灵活的年轻人。当时的太守很看好他,觉得公孙瓒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她。有了这么好的老丈人,公孙瓒得以游学,他师从于当时著名的学者卢植,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顺便说一下,他还有一个很穷困潦倒的同学,此人就是后来建立蜀汉的刘备。

学有所成的公孙瓒很快被推荐做了上计吏。负责向东汉中央政府统计上报所在州郡的人口,钱粮,土地,赋税等等情况。就这样,公孙瓒从一个地方小吏奋斗为东汉征服的公务员。而他的老丈人因为犯了错误,被关在囚车里准备就放到日南郡。就是现在的越南南部,当时属于偏远荒蛮的毒瘴之地,犯人就放到那里基本就回不来了。公孙瓒装作伺候太守的仆人,对老丈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听说要就放到日南郡时,他跑到自己的祖坟上向祖先辞别,准备和太守一起去日南郡。



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或恐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后汉书. 公孙瓒列传》

看到的人都无不感叹,公孙瓒是多么仁孝的人呀!当公孙瓒陪着岳父刘太守朝流放之处出发时,朝廷下召赦免了太守。公孙瓒回郡后,举孝廉,不久被任命为辽东属国的长史。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名将生涯。

二,儒生也能打仗,乌桓闻风丧胆的白马长史。

辽东属国是东汉时期管辖臣服于汉庭的乌桓等游牧民族所设计的行政机机构,隶属于幽州。公孙瓒虽是儒生出身,但对付起游牧民族来一点也不含糊。在辽东,乌桓,鲜卑等民族时常爆发叛乱。公孙瓒与手下数十名骑兵在边境上巡视时,曾遭遇几百鲜卑骑兵,但是公孙瓒手持两刃矛,击杀了数十鲜卑人,带着手下逃了出来。汉末天下大乱,汉朝叛臣张纯煽动乌桓也趁机反叛。在汉朝境内大肆烧杀掠夺。公孙瓒率军在石门打败胡人部落,自己也因为孤军深入,被乌桓首领丘力居围困在管子城二百多天。但是他们并没有投降,而是分散撤退。乌桓军也耗不起了,也只得撤退。因为平定乌桓有功,公孙瓒一路升迁,成为降掳校尉,封都亭侯。专门负责对付北边的游牧部落。公孙瓒以消灭乌桓为己志,每次都拼了命的往死里打,胡人闻之色变,远走塞外。



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其声,惮其勇,莫敢抗犯。《后汉书. 公孙瓒列传》

初平二年,青州,徐州,三十余万黄巾军进入渤海郡,公孙瓒率领两万人马,大败黄巾军,杀敌三万余人。黄巾军兵败后渡河逃跑,渡河到一半时,公孙瓒突然杀来,死伤无数,被俘虏七万多人,粮食辎重不可胜数。这一战,使公孙瓒威名大震,朝廷封他为奋武将军,蕲侯。此时东汉政府已经进入军阀割据状态,而公孙瓒也由名将走向割据争霸的潮流。

三,军阀本性,吞并幽州。

公孙瓒是靠镇压胡人叛乱和黄巾起义起家的,这与汉末军阀一样。对待乌桓等胡人的态度,公孙瓒的原则是彻底杀光,并且在战争中纵容部下残害百姓,掠夺民间。这与当时的幽州牧刘虞起了冲突,刘虞这个人主张以温和的态度拉拢胡人,并且对百姓也很好,在乌桓和老百姓心中是仁义的化身。并且,刘虞也是公孙瓒的顶头上司。由于政见不合,公孙瓒常常派兵劫夺刘虞赏赐给胡人的财物并且大肆杀戮百姓。并且暗中联络袁术,想要谋取刘虞的兵权。矛盾越来越深,刘虞和公孙瓒由上下级关系转变为政敌。

而公孙瓒为了与袁术结盟,又把自己的堂弟公孙越派到袁术身边,袁术又与另一个军阀袁绍正打的不可开交,公孙越在与袁绍作战时中了冷箭死了。于是他与袁绍也成了仇敌。公孙瓒上表天子例数袁绍罪状,并出兵讨伐。两军又交战了两年,士卒疲惫,互相之间抢夺百姓,最终袁绍这边胜利,公孙瓒败回。与此同时,由于公孙瓒杀戮百姓,屡次不服刘虞的节度,刘虞也对他恨的牙痒痒,便派兵十万讨伐公孙瓒,临行前,他对士兵们说:“我只杀公孙瓒一人,不得伤害无辜,更不许破坏百姓的住所。”公孙瓒收到消息后吓的半死,连忙挖地道打算逃跑。但是刘虞的士兵久疏战阵,又爱惜城内的居民房屋。久攻不下,公孙瓒挑选精壮士兵,随着风势纵火,直接突破了刘虞的包围。然后调兵击败刘虞,并将其斩首。从此占据了幽州。

因为杀死了刘虞,公孙瓒把自己推向了败亡的深渊。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并且在幽州一带民间百姓中和塞北的胡人中有很好的名声,刘虞死后,鲜卑,乌桓,袁绍等各路人马纷纷以替刘虞报仇为口号攻打公孙瓒。而由于公孙瓒残杀百姓,嫉贤妒能,也导致了幽州各地爆发民变,民间起义军迅速与各路讨伐公孙瓒的军队合并。公孙瓒在占据幽州后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又要防备各路人马进攻,又担心内部发生叛乱。吞并幽州,杀死刘虞,开启了公孙瓒这个集名将,军阀,小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的败亡之路。


四,孤守高楼,难逃覆灭。

公孙瓒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逐渐力不从心,采取了鸵鸟政策。在幽州建立坚固的城堡,自己每天躲在自己的城堡里。又担心身边的人害他,于是培养了一群娘子军,每天大声的替他向城堡下的士兵宣布自己的命令,男子七岁以上的不允许靠近他。

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

就这样,公孙瓒不信任任何人,与自己的谋臣猛将逐渐疏远。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想当初我扫荡黄巾,驱除胡人,自以为可以平定天下,可是如今兵革日起,看这情况,我已经也不能决断以后要怎么办。不如休息兵马,积蓄粮草,静待形势出现变化吧!”

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变成了一个逃避现实的迟暮之人。但是,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该来的还是会来。公孙瓒把自己关在城堡里与世隔绝的时候,袁绍率大军再次来临。公孙瓒真的变的很怯懦了,而他作为汉朝将军的节操也彻底丧失。他派出儿子向黄巾军残党求援,并约定援军到达城外后举火为号。黄巾军还没到达,他等不及了,便写信摧儿子, 并说“如果我死了,你也无法活下去。”这封书信落到袁绍手中,于是将计就计,袁军在城外举起火把,公孙瓒误以为是援军。开门后,敌军攻入城堡。在绝望中,公孙瓒杀死姐妹妻子,自杀而亡。一代军阀就此陨落。



总结:

公孙瓒的前半生是一个名将,一个无所畏惧的将军,后半生是一个软弱无能,不相信任何人的小丑。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从一个国家栋梁蜕变为一个军阀,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叛徒。我认为他的败亡在于才能与志向不符合,从他杀刘虞那刻,便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导火索。他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可是却又急于称霸。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身死为天下笑。正应了清代袁枚的那句名言:“才欲其大,志欲其小”。志大才疏,是很危险的事。


闰土看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公孙瓒就是其中重量级的人物,在其势力最鼎盛时期,据有四州之地,是军阀中的最强者之一。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公孙瓒却一点一滴地丧失优势,最后被袁绍所灭。其中的原因何在?故事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呢?

第一,东汉末年边疆名将

公孙瓒出生于贵族之家,其家族历代出任二千石官员(相当于郡守一级),但由于他是庶出,地位偏低,长大成人后,只担任一名小公务员。公孙瓒相貌不凡,是个帅哥,口才特别好,雄辩滔滔。太守刘君对他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儿嫁给了他,还让他投奔卢植门下深造,与刘备成了同学。

后来岳父刘君犯了事,被朝廷问罪,用囚车押解进京。公孙瓒有情有义,亲自随岳父进京由于孝心可嘉,他被举荐为辽东属国长史,其发迹由此开始。

所谓属国,就是东汉帝国内少数民族的自治区。辽东属国地处边界,经常受到北方鲜卑族威胁。有一回,公孙瓒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杀伤鲜卑数十名骑兵。鲜卑人大骇,不敢恋战,匆匆离去。这一战,令公孙瓒扬名边塞,鲜卑人对其勇武十分惮忌,不敢轻易入塞侵掠。

讨伐张纯的叛乱,令公孙瓒真正成为一名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张纯叛乱后,与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结盟,进攻蓟中,公孙瓒率所部迎战张纯叛军,因功升迁为骑都尉。公元188年,公孙瓒在辽西属国的石门与张纯叛军展开决战,大破叛军,俘虏张纯的妻儿,张纯狼狈逃出塞外。

然而,经此恶战后,公孙瓒的部队损失颇大,被乌桓首领丘力居乘虚而入,反而被包围于辽西管子城。管子城保卫战持续了二百余日,这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斗,公孙瓒的部队粮食耗尽,宰马匹为食,马匹杀尽,煮弩楯为食,最后突围而出。

管子城之战,公孙瓒虽败犹荣,其展示出来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令人钦佩。战后,朝廷升迁他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同时兼任辽西属国长史。公孙瓒是东汉帝国边塞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在他镇守辽西时,威震边关。东汉末年,帝国内忧外患,北方边境却没有遭遇异族的大规模破坏,此公孙瓒之功也。

第二,向冀州发展

刘虞出任幽州牧后,成了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当时幽州的经济已面临崩溃,刘虞力主以怀柔手段招抚乌桓。作为武将,公孙瓒不理会什么民生政治,他把打击乌桓部落作为首要任务,立志要扫灭乌桓。

刘虞要怀柔,公孙瓒要打仗,两人的立场完全不同。由于刘虞政绩卓著,威望很高,乌桓许多部落前来归降。这下子公孙瓒更愤怒了,他暗地里派人截杀乌桓使臣,破坏怀柔政策。刘虞对公孙瓒的作法相当不满,便撤了边防驻军,把公孙瓒及其手下一万骑兵安顿在右北平。

此时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激化,这被袁绍看在眼里。当时袁绍为了实现夺取冀州的野心,怂恿公孙瓒进攻冀州牧韩馥。由于公孙瓒在幽州混得不开心,便决然南下,进攻韩馥。韩馥慌乱之下,把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

在袁绍巧取冀州的同时,青州三十万黄巾军涌入冀州勃海郡,与之正面相对的,正是公孙瓒南下的幽州兵团。

面对黑压压的黄巾军,公孙瓒尽显英雄本色。

他率两万人马对抗三十万的黄巾军,取得杀敌五万以上,俘敌七万的辉煌战绩。这一战,让公孙瓒的威名远播,震动天下。后来,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来投奔公孙瓒,从这个阵容,可以想象其当时之强大。

第三,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

当初袁绍借公孙瓒之力,逼迫韩馥下台,巧取豪夺冀州。当上冀州牧后,袁绍就想把公孙瓒的势力赶出冀州,公孙瓒是何许人,当然不干了。于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战争已是不可避免。


公孙瓒野心勃勃,他甚至不满足一州之地,一口气任命三个刺史,把冀州、青州、兖州都当作自己的地盘。

公元192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爆发。这时袁绍的实力要远逊于公孙瓒,然而公孙瓒过于自负,在界桥之战中意外地输给袁绍。这一战,对袁绍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战。此后,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青州展开多轮战斗,双方打得昏天暗地,谁都无法取胜。

袁绍与公孙瓒都为陷入战争泥潭而暗暗叫苦,最后两人决定握手言和。两人采取联姻的方式,结为儿女亲家,各自退兵三舍。

与袁绍的战争告一段落后,公孙瓒与刘虞的关系已是降至冰点。

公孙瓒是幽州牧刘虞的部下,不过两人关系紧张,形同水火。刘虞是皇室成员,他是朝廷委派的幽州牧,遥领大司马之衔。刘虞是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努力下,幽州成了乱世中的一块乐土。然而,刘虞的地位不断遭到来自公孙瓒的挑战,公孙瓒根本不把顶头上司刘虞放在眼里,擅自任命几个部将为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冀州刺史,大有土皇帝的味道。

刘虞深知公孙瓒难以约束,拒绝向他提供军粮。公孙瓒得不到粮食,恼羞成怒,索性纵容士兵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根本不把刘虞的命令放在眼里。

第四,公孙瓒杀刘虞,这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当时幽州政府所在地是蓟城,即现在的北京,是刘虞的大本营。公孙瓒在蓟城东南筑了一座小城,当作自己的大本营,与刘虞分庭抗礼。刘虞断定公孙瓒迟早会叛变。与其等着他叛变,不如先下手为强。

刘虞暗地里集结十万大军,出其不意地进攻公孙瓒的大本营。

刘虞的军队,要远远多过公孙瓒的驻军。这次战斗,看上去似乎一点悬念也没有,如同瓮中捉鳖,手到擒来。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公孙瓒吓坏了。可是定下神来后,武将出身的公孙瓒就一眼看穿刘虞的弱点,他的十万大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估计是临时招募来的部队,毫无战斗力可言。

不仅如此,刘虞还发布一条命令:“不要多杀无辜,只杀公孙瓒一人。”并强调严禁放火,以免烧了平民的房屋。刘虞不放火,公孙瓒可不管这么多。他派数百名壮士溜出城外,纵火焚烧刘虞兵营。这一把火,在风势的作用下,迅速蔓延开,刘虞兵营大乱。公孙瓒乘机引兵出战,大破刘虞。

紧接着,公孙瓒包围蓟城,刘虞慌乱出逃,被公孙瓒的追兵生擒。

要如何处置刘虞呢?公孙瓒找了一个借口,谎称他与袁绍勾结,密谋当皇帝。最后,幽州牧刘虞惨死在公孙瓒手中。

公孙瓒杀了刘虞后,据夺幽州,表面上看是春风得意,事实上这是他由盛而衰的开始。刘虞任幽州牧期间,政绩卓著,深得士人百姓的拥戴,是少有的好官。公孙瓒为一已之私,杀害长官,尽失人心,从此,他的运势一路下滑,直至最后覆亡。

第五,公孙瓒之死

公孙瓒杀害刘虞后,把幽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一股反公孙瓒的势力悄然兴起,为首的是前幽州牧刘虞的部下鲜于辅。

由于刘虞素对乌桓施以恩信,鲜于辅起兵后,联合乌桓骑兵,与公孙瓒对抗。公孙瓒不能无视这支反抗力量的存在,他派渔阳太守邹丹率军镇压。双方在潞北血战,邹丹大败,阵亡四千多人。

同时,鲜于辅也得到袁绍的支持。袁绍派遣麾下第一猛将麹义率部与鲜于辅并肩作战。奉行武力至上的公孙瓒已是四面楚歌。南有袁绍虎视眈眈,内有鲜于辅的强势兴起,北有乌桓、鲜卑杀气腾腾。鲜于辅振臂一呼,乌桓与鲜卑积极响应。乌桓峭王派自己所部精锐骑兵参战,鲜卑也出动七千名骑兵前来助阵。一时间,鲜于辅手中的兵力已达十万之众。

兴平二年(195年)底,鲜于辅率幽、冀、乌桓、鲜卑联合部队,向公孙瓒发动大举进攻。公孙瓒在鲍丘河迎战联军,被杀得大败,弃尸两万。此役也成为公孙瓒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他的势力从此一落千丈,直至灭亡。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诸郡,纷纷起兵,杀死公孙瓒任用的官员,响应鲜于辅。

很快,公孙瓒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弃守蓟城,把大本营迁到易县。在这里,他大力修筑防御工事,挖掘十道堑壕,在堑壕边上修筑许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上面建碉堡。在巨大防御工事的中心处,堆起一座大土丘,比其他都高,有十余丈高,公孙瓒自己就住在这上面。这样还不够,公孙瓒不得人心,担心有人想刺杀他,便在自己的小堡垒入口处安了铁门,连左右侍从都严禁跨入门内。

在公孙瓒势力衰落的同时,袁绍却高歌猛进,地盘拓展到冀、幽、青、并四州。

公元198年,袁绍开始发动对公孙瓒的最后一战。易县之战,一直打到次年,即公元199年。由于易县防御工事极为坚强,给袁军进攻造成很大麻烦。最后袁绍采取地道战术,挖到公孙瓒苦心修筑的堡垒地底下,掏空其地基,最后堡垒轰然倒塌。公孙瓒最后自焚而死,这位曾经盛极一时的枭雄,就此灰飞烟灭。



君山话史


公孙瓒最强的时候占据幽、冀、青、兖四州之地,威振北方,以贵族庶子而与四世三公的袁绍争雄而不落下风,在三国乱世其实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但还是因为性格偏执,骄矜自满,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自然不可能长久兴盛,败亡只在旦夕之间。


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却是庶子,是靠着被人赏识提携,以及个人勇武脱颖而出。靠着在北方边境与游牧民族的征战,他屡立功勋,封侯拜将,并且长期手握重兵,又以勇武聚拢了一批精兵强将,号称“白马义从”,胡人不敢越境牧马。


他真正名震天下,从东北小舞台走到中原之地,是因为在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黄巾,以少胜多,并且缴获无数,实力大涨,也因此有了与袁绍一争高低的资本。

公孙瓒的败亡源于他的性格,过于自信,过于相信武力,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杀害了他的老上级、仁爱百姓的原幽州牧刘虞,虽然让他扩大了势力范围,但是失去了民心士气,也失去了大义,加上他狭隘自满、性格偏执,导致被他镇压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势力联合起来反对他,一次失败之后不吸取教训,反而屡教不改,屡败屡战,又不搞好内部团结,最后只能是众叛亲离,举火自焚。所以一夜之间,十年功业化为乌有。


温酒观史灬煮茶读书


199年,易京,万念俱灰的公孙瓒端坐在燃烧的宫殿中。

他有三个问题想不明白:1、百楼不攻,为什么他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就这么被攻破了?2、几年前,他还坐拥数州,是个超级诸侯,怎么这么快就落到这般田地?3、他曾以仁义和勇略闻名,为何到最后众叛亲离?

以偶像派出道


骑白马的,不管是王子还是唐僧,都很帅!

公孙瓒干的第一件猛事,就是被太守看上了,招去做女婿!

要说公孙瓒的出身,倒不算太差,可是,这样的青年才俊,在城里怎么说也是能装满几个班的。公孙瓒能被一眼看上,至少是校草级别的外貌和本土偶像级的个人魅力了!

既然是这样的偶像级人物,自然吸粉不少,得道多助了!


随后,公孙瓒干的另外一件事情,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扩大了粉丝圈!

当时,太守刘其获罪流放。树倒猕猴散,自然没有人再去靠近这个倒霉蛋了。可是,公孙瓒却假扮成士兵护送太守。路途中,这位太守被赦免。

一时,公孙瓒的义名迅速传开,众人纷纷赞许这样的义士!

人长得帅,又讲义气,这种人放到今天,估计也是国民偶像级的人物了!

散发偶像气质的实力派

随后,公孙瓒开始了偶像气质的实力表演!


他带着十几个骑兵一起硬扛几百鲜卑骑兵,勇武之名开始传播。

北方游牧民族、内地叛乱者、黄巾军,各种大汉朝头疼不已的对手,这位帅哥打起来就跟切豆腐一样! 不仅如此,他还选拔了能战之士一起,组建了偶像天团“白马义从”。


公孙瓒“白马将军”的传说在大汉流传起来!

最好的领导,也是最坏的领导

公孙瓒实力和功绩增长最快的时段时间,他的领导叫刘虞,一位威望极高的汉室宗亲。

这位德高望重的汉室宗亲,加上勇略惊人的公孙瓒,他们珠联璧合,很快在华北地区稳定了局面,他们一文一武,胡萝卜加大棒,搞定了各种不稳定势力!

可是,原本应该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的两位大人物,却因为一文一武,开始抬杠了。他们都认为对方的方法有问题,自己的效率最高!两人从抬杠到搞小动作,再到翻脸,逐渐敌对!


表面上,公孙瓒的势力已经极大,但他与领导刘虞的关系,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爆炸,就足以令公孙瓒粉身碎骨!

月盈必亏

就在公孙瓒和刘虞开始撕逼的时候,另外一位大人物来到了河北地区。 这位大人物人狠话不多,随便打几个电话,就把冀州搞了下来。

这位大人物注定是公孙瓒的宿敌。因为,早年他在和朋友吹牛时,就说要占据河北的。他来这里就是来抢地盘的!

开打吧!

意外元素打乱公孙瓒的设想


尽管界桥之战足够精彩,足够有名,但他仍然算不上是公孙瓒与袁绍战争的转折点。 总的来说,双方的直接交锋互有胜负。

原本,公孙瓒是把握击败袁绍的。 当时,他和袁术、陶谦都是盟友,这两位实力派如果可以一起夹击袁绍,保证让袁绍吃不了兜着走!

可是,公孙瓒很快就发现,他失算了。


南线战场,袁绍的好朋友,一个叫曹操的家伙把他和他的盟友袁术打得叫苦不堪!

得,别夹击了,陶谦,我把老同学刘备给你,你给我顶住!兄弟们顶住,等我处理好后方的事,就回来和你们一起干袁绍,干曹操!

后院起火

可是,青州、徐州的兄弟,没有等到公孙瓒回来。 因为公孙瓒烧了把火,这把火玩大了。

志在安民的刘虞当然受不了公孙瓒这样穷兵黩武,他决定教训下公孙瓒。


得道多助,刘虞很快浩浩荡荡带了一打波人去捉公孙瓒。一起去的兄弟,都希望刘虞能放火,烧了公孙瓒丫的。刘虞拒绝了,像刘璋一样,皇室有个皇室的样子,伤害民房的事情不能干!

于是,早已对乱世规则了如指掌的公孙瓒放火了··· 刘虞大败,被公孙瓒俘虏。

一开始,公孙瓒还只是想弄个傀儡,帮忙糊弄糊弄。可是,就在汉室来嘉奖刘虞时,公孙瓒干脆把刘虞杀了!

这下闹大了。 刘虞打仗是不行,可是,刘虞的粉丝们打仗狠呀! 于是,鲜于银、阎柔招募那些“服刘虞,恨公孙瓒”的势力一起反抗!

后方起火,并不是最严重的! 最严重的是,士族、皇族、少数民族,现在全部都成了公孙瓒的敌人!公孙瓒还怎么混?

公孙瓒或许忘记了:他之前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刘虞以他的怀柔,帮他搞定了北方游牧民族,也是因为刘虞以他的皇族威望,帮他的军团获得了与大士族袁绍竞争的政治资本!

193年公孙瓒杀刘虞;194年刘备转会陶谦。

后果严重,土崩瓦解

公孙瓒随后开始了一段风急火燎的灭火历程。 北线,和阎柔等人连番大战!南线,田楷、刘备和袁绍激战!

在一番努力后,公孙瓒绝望了。 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他的军事才能依然足以支撑他抵抗住袁绍和少数民族的联合进攻。 但是,青州丢了、徐州独立了。

很显然,在皇族、士族纷纷不支持他的情况下,他在青州等地原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根本就扛不住!


那么,不如我就先躲起来吧!百城不攻,我搞个千橹,你们总搞不到我吧! 等你们玩得差不多了,我再出来! 于是,公孙瓒在易京修筑高城,开始了宅男生涯。

不想让依靠,就不再有人效忠

正如之前所说,公孙瓒最强大的,是他出色的战场才能。 从公孙瓒的指挥风格看,他是一位善于使用精锐部队的人。 他虽然部队曾经很多,但白马义从等精锐部队的出色表现,是支撑战局的关键!


如果,公孙瓒能在部属遭遇进攻时,及时率领精锐前往援助,未必不能鼓舞人心,击败对手。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公孙瓒敏锐地发现部署对他的依赖性。开始强调“独立气质”了。部属被围,他不再去救。

于是,本来就指望精锐来救的下属人心涣散,或逃或降!

人心不固,千楼何足恃?

既然外面的兄弟都散了,现在,该是公孙瓒苦心打造的易京城出来亮相了!


其实,公孙瓒想的不是没道理,易京不好打!所以,袁绍本来是想讲和的。哥,咱不打了好不好,你在那里好好待着,我着急回头和小弟曹操干一下。可是,公孙瓒不干!

打吧!

什么百楼不攻,千楼不攻?孤城不守才是最靠谱的法则。要想守住坚城,还是要内外夹击。 公孙瓒要出去请援军时,被劝阻了:大家之所以还在抵抗,是因为您还在,您要是出去了,恐怕大家就散了!

这个建议历来被很多人嘲笑。可是,平心而论,这不过是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公孙瓒前面“不救”的先例太多,他要是离开,部队真是说散就散! 于是,派出去的人还要与公孙瓒保持书信往来···于是,他们的信息被袁绍军捕获了! 袁绍假装“举火为应”,引公孙瓒出城,趁机猛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


大偶像公孙瓒本人出去吃了个大鳖,大家看在心里,最后的一点支撑的勇气也没有了!

不久,袁绍军从地道攻入,城破!

公孙瓒早期的迅速强大,得益于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众人依赖他的才能得以安心。这是一种凝聚力,但有时也会滋生过分依赖。

公孙瓒盲目地切除了依赖,也干掉了自己的凝聚力。

公孙瓒早期的迅速壮大,得益于刘虞的支持。刘虞的怀柔使他军事上的胜利得以固化;刘虞的政治声望也使名为下属的公孙瓒事实上提高了政治影响力。

但有影响力的人,天然也是你的竞争对手。


刘虞要除掉公孙瓒,献帝又何尝不想除掉曹操?公孙瓒除掉刘虞而一败涂地,曹操挟天子而称雄中原!

凡事有利必有弊,对问题,要全盘考虑而后行,万不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愿君决策稳重,步步顺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公孙瓒当然很强,在汉末时期,除了董卓能稳胜一筹之外,可称最强军阀,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公孙瓒对袁绍礼敬有加的剧情,就像玉帝听见孙悟空打进来,吓到桌子底下一样的不可思议。史书中明确提到过,袁绍对公孙瓒的态度是“畏惧”!

第一,谈战力

大汉朝有两个地方的士兵战斗力闻名天下,且多出骑兵,一个就是西凉铁骑,一个就是幽州突骑。注意,这个说的不是三国时期,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官方军队,是打出大汉赫赫威名的军队。西凉军就不说了,一直是汉朝中央军征兵重地,而幽州最为出名的就是“幽州突骑”,后世乃至隋唐之后的“突骑兵”名号都来源于此,后代“突骑兵”象征着精锐骑兵,李广霍去病等人在对外作战时,都曾调集幽州突骑,同时幽州突骑也是光武帝刘秀的起家军队,他靠着幽州突骑兵纵横天下。

大名鼎鼎白马义从也是幽州突骑的一支,除此之外,幽州也是边关重地,常有对外作战,民风彪悍自不必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古已有之,因此谈军队战力,公孙瓒绝对强势。

第二,谈兵力

在袁绍讨伐董卓失败后,准备某夺冀州时,公孙瓒刚刚以两万步骑大败三十万青州黄巾,威名大胜,被封为蓟候。当然这还不是公孙瓒的全部兵力,反观袁绍既无精锐,也无骑兵,更谈不上大规模兵力。说到谋夺冀州,没有公孙瓒,袁绍未必容易掌控冀州。《后汉书》有记载荀谌劝降韩馥的一段话,有确凿依据:公孙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且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当今之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必厚德将军,公孙瓚不能复与之争矣。

真相就是,韩馥是因为怕公孙瓒才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刚坐上冀州之主,当年年末,公孙瓒就和袁绍开战了,当然这里边还有渊源,不是重点不提了。只说当时兵力,公孙瓒本身拥有幽州势力支持,又占领冀州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论兵力也是上风。

第三,谈局势

公孙瓒崛起正逢乱世初期,要兵有兵,要地有地,攻打袁绍,是挟大胜黄巾军的威势,可谓士气高涨,军心日盛。反观袁绍,讨董失败,各诸侯分崩离析,空有名望,入主冀州也是借了公孙瓒的威势,且时隔数月,位子还没坐稳,就要面对公孙瓒的进攻,时间太短,难以整合冀州所有力量,以步兵对骑兵,天然劣势,整体处于明显下风是可以肯定的。史书中提到,袁绍因为畏惧,把自己的合法官位“渤海太守”让给公孙瓒族弟,也没能阻止公孙瓒南下。

第四,失败原因

公孙瓒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总结下。

首先就是,性格暴戾,太过依靠武力,属于有勇无谋,不懂文武制衡之道,还没个像样的谋士,吕布还有个陈宫呢。

其次,仕途相对平顺,导致自大轻敌,有致命影响。须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界桥之战败与鞠义,史书明确提到了轻敌的原因,要知道以步破骑,同时以少胜多,自古都不常见。战前拥有的巨大优势丧失,白白浪费了一战灭了袁绍的机会。

最后,也是根本原因:杀刘虞。败给袁绍不足以打垮公孙瓒,事实上,公孙瓒第一次与袁绍交战两年,最后是以朝廷介入调停,以平局收场的。杀刘虞带来引发巨大后果,至少四股势力的敌对:第一股,幽州内部军民纷纷杀死公孙瓒所置地方官员;第二股,刘虞旧将聚集汉胡兵马数万,攻打渔阳郡;第三股,乌桓峭王感戴刘虞的恩德,率本部兵马及七千鲜卑骑兵迎刘虞之子刘和,为刘虞报仇;第四股就是袁绍了。四方人马合力,聚集十万兵马,于鲍丘一战打垮公孙瓒,之后他躲在易京,自此一蹶不振。

最后说一句,刘虞,你丫的是真厉害!仁者无敌不是吹的。

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书僮聊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公孙瓒可以说是汉末诸侯割据中一位实力强、潜力大的一位军阀。但是公孙瓒实力那么好,却被袁绍打的一败涂地,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原因在哪?

公孙瓒先天不足,人才匮乏

公孙瓒母亲出身低微因此只能出任书佐。而袁绍出身贵豪门,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一出道就身居要职,做事一直顺风顺水的。袁绍家族可不是一般有名气。在袁绍出任渤海太守的时候,就被十八路诸侯举荐盟主,在夺得冀州之后,天下的人才更是纷纷归附。而公孙瓒因为出身低微,手下人才更是缺乏像样的人才武将。这还没打起来呢,就输在起跑线了。






公孙瓒对比袁绍资源不足

公孙瓒占据幽州,兵马虽多但地瘠民贫,而袁绍占据冀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百姓富庶,公孙瓒能短期占据优势,但时间一久公孙瓒就耗不过袁绍了,界桥之战后公孙瓒一直被袁绍压着打。此外,公孙瓒不但杀了极有名气的刘虞,还和北方的鲜卑和东边的乌桓等一些游牧民族有仇,造成了四面楚歌的困局。袁绍、乌桓、鲜卑、刘虞残部几方联合围剿公孙瓒,公孙瓒岂能不败。




站错阵营,和袁术结盟

公孙瓒是属于袁术阵营的,袁术是个什么人,一个做梦都想当皇帝的地方军阀。连自己的亲兄弟袁绍都看不上他,公孙瓒和这种人结盟,不是和东汉作对么。而且袁术远在南方,也帮不上他什么忙。而袁绍阵营的主要势力在北方,公孙瓒周围的袁绍、曹操以及依附袁绍的张杨诸势力将公孙瓒围的水泄不通,公孙瓒孤军奋战,最后被袁绍一点点吃掉。



所以,综合来看,公孙瓒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既有自己的原因,又要同时面对多方敌人,盟友又没几个。袁绍战术得当,据有三州之地,还有鲜卑和乌桓这样的盟友,击败公孙瓒也就不足为奇了。


橘子2g在线


公孙瓒初期强大,是因为初期他掌握了一支比较能打的部队,所以很强势。

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人,虽然出生于豪族,不过因为他母亲地位低微,所以在家族中没什么地位。不过公孙瓒“有姿仪”,而且做事“无有忘误”,因此被太守看中,把女儿嫁给他。公孙瓒后来还师从卢植,也就是这时候认识了刘备。

公孙瓒为人很讲义气,太守被流放南方时,他一路跟随,在出发前还特意去祭拜祖先,表明自己的决心:

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

结果太守半路遇到赦免,公孙瓒回来以后名声大噪,被举孝廉,从此正式踏上仕途。

不过公孙瓒成名,还是因为在边境和鲜卑、乌丸等族交战中作战勇猛,表现出色。渔阳刘纯勾结乌丸丘力居等造反时,公孙瓒率幽州突骑三千人与刘纯等激战,屡建战功,升为中郎将,都亭侯。

等到刘虞出任幽州牧,招抚乌桓部落的时候,公孙瓒部下已经有“步骑万人”,这在当时是很大一股军事力量。而且这支部队究竟战阵,其中的白马义从更是当时最好的骑兵,远非其他诸侯临时招募的士兵可比,这也使得公孙瓒可以在初期称雄一时。


然而公孙瓒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懂政治,只会打仗。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矛盾,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刘虞出任幽州牧以后,认为对乌桓等族要以招抚为主,和公孙瓒力主武力剿灭的想法起了冲突。公孙瓒还担心刘虞独享大功,于是派人暗杀乌桓使者,故意制造冲突。不过最后刘虞还是撇开公孙瓒,成功招抚了乌桓等族。张纯逃亡到鲜卑以后被杀,叛乱被平息,刘虞因功升为太尉,公孙瓒也受封为奋武将军,蓟侯。

当时幽州屡经战事,地方已经残破不堪,刘虞的主张应该说是正确的,也得到了幽州士族的拥护,公孙瓒的举措无疑私心太重,也不合时宜。

之后不久,刘虞儿子刘和奉献帝之命逃出长安,想找刘虞率兵勤王。然而刘和在南阳被袁术扣押,袁术命刘和写信给刘虞,让他派军队来南阳讨伐董卓。公孙瓒知道袁术不可靠,劝刘虞不要上当,但是刘虞还是派了几千骑兵前去。

公孙瓒担心袁术心胸狭窄,知道自己曾经劝阻会报复自己,于是命堂弟公孙越率一千骑兵一起前去,以结好袁术。同时鼓动袁术夺了刘和的部队。此事让刘虞和公孙瓒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大。

而在此时公孙瓒却又和袁绍结仇,又树了一个强敌。

公孙越不久就在袁术和袁绍之战中被杀,公孙瓒迁怒袁绍,率军进攻冀州。袁绍畏惧公孙瓒,于是将渤海让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希望和公孙瓒和解。

应该说公孙越之死不过是一个误会而已,并非袁绍故意要和公孙瓒做对,事后又做出和解姿态,公孙瓒此时和刘虞有矛盾,和乌桓等族又长期征战有仇,不适合再和袁绍对立,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袁绍和解,专心巩固幽州。

然而公孙瓒却不肯罢休,借大破黄巾军之威,进军界桥,最后被袁绍击败,损失惨重。不得不逃回蓟城。

公孙瓒多次擅自兴兵,引起了刘虞的不满,刘虞于是出兵讨伐公孙瓒,却兵败被捉,最后被公孙瓒杀死。刘虞是汉室宗亲,曾任宗正,又久在幽州,“恩信流著”,他的被杀引起了了众怒。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阎柔等人招募了数万人,联合袁绍一起对抗公孙瓒。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等于是三面作战,同时要对付袁绍、刘虞旧部和乌桓等族,自然就吃力了。

而且公孙瓒出身低微,没有什么人愿意投靠他,手下只有田楷、田豫和一度依附他的刘备能力还稍微强点。而袁绍出身名门,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投奔他的人很多。除了田丰、沮授、颜良、张郃等人外,郭嘉和荀彧一度也慕名前来投奔。

所以公孙瓒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衰落,随着袁绍平定了青州和并州以后,他的失败其实已经成了定局。

而袁绍和公孙瓒打了多年以后,也感到疲惫不堪,因此派人送信给公孙瓒,表示愿意和谈。这对于处于劣势的公孙瓒来说是一个喘息之机,此时曹操已经势力不断增强,如果公孙瓒和袁绍停战,那么他可以等待袁绍和曹操起冲突的时候再享渔人之利。

但是公孙瓒不仅拒绝了袁绍和解的建议,还加强了守备。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也只能继续和公孙瓒死战到底。

最终在袁绍、鲜于辅、乌桓单于蹋顿等人联合下,公孙瓒兵败自杀。他这么做,除了给曹操争取到了发展的时机外,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可以说白白为人做了嫁衣。

所以公孙瓒初期的强盛,只是因为他掌握了一支强大的边军而已,但是他不懂政治,又缺乏人才辅佐,自然只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不沉的经远


汉朝有一种说法,叫做“将军不敢骑白马”,这可不是民间白话,而是出自汉代名著《淮南子》中的原文。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一是因为白马的颜色过于鲜明,容易使主将成为敌人的靶子,二来白色是丧服的颜色,将军骑着白马指挥作战,很不吉利。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公孙瓒就是白马将军第一人。

骁勇善战的白马将军

能在东汉末年那种乱世中存活下来,并且称霸一方的,都不是平庸之辈,公孙瓒也不例外。

公孙瓒举孝廉后,做了辽东属国长史,所谓属国,是边地少数民族归降后,政府专门在接近边塞的地方为他们安排的居住区域,这里设置的官职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公孙瓒做了属国长史,也就意味着自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一次次的凶险接踵而来。

有一回,他率领数十个骑兵巡逻边境,突然遇到几百个鲜卑骑兵。公孙瓒心知寡不敌众,退到废弃的亭障当中,但转念一想,又感到死守不是办法,对手下人说:“我们如果不决一死战,恐怕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去。”

他身先士卒,手持双刃长矛,径直冲向敌阵,众士兵紧随其后。经过一番激战,杀伤鲜卑数十人。公孙瓒虽然也损失一半的兵力,但士气依然不减,最终得以突出重围,幸免于难。

后来,公孙瓒特意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这些骑兵都是白衣白袍,武艺高强,骑射精湛,对公孙瓒忠心耿耿,跟随公孙瓒冲锋时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在辽东与少数民族的战斗中,乌桓、鲜卑骑兵看见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避之不已,无人敢当。

公孙瓒成为史书所见第一个白马将军,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边地民族不忌讳白色,早在刘邦被围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时候,匈奴人在平城西部

部署的就是一色的白马骑兵,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也曾经射杀过匈奴的白马将军。而公孙

瓒生长于边疆,受少数民族风习的影响,他骑着白马领兵作战,也就不奇怪了。

和幽州“一把手”刘虞产生矛盾

公元187年,辽东发生了张纯叛乱,为了稳定幽州,朝廷派了皇室宗亲刘虞担任幽州牧。刘虞到任后,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平定了张纯之乱,刘虞也顺利成为了幽州的一把手,而和叛军一直血战的公孙瓒,成了刘虞的下属。作为幽州本地的实力派,公孙瓒当然不满意朝廷的安排。而且公孙瓒好战,不折手断的拉拢士兵,扩充军队。为了笼络部下,竟不顾原则地纵容手下,成为扰民的一大祸害。这也引起了刘虞的不满,于是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191 年冬天,青州、徐州的三十多万黄巾军入寇渤海郡,公孙瓒以两万的兵力迎击,前后斩首数以万计,车辆辎重也得了好几万,另外还俘虏七万多黄巾军。此战令公孙瓒威名大震,实力剧增,袁绍管辖的冀州也有不少地方望风归附。朝廷奖励战功,升他做奋武将军,晋爵为蓟侯。

但这个时候的公孙瓒已经没有报效朝廷的心思,心理盘算的就是凭借战胜余威,向袁绍开战。他带着三万精兵摆成方阵,安排一万骑兵为方阵的左右翼,兵锋貌似锐不可当

。而袁绍只派一个部将率领八百人,操持强弩一千张,匿于盾墙后。公孙瓒望见对方人少,下令骑兵冲击。待他们进入射程后,袁军万箭齐发,公孙瓒的骑兵顿时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此后,公孙瓒与袁绍陆续又发生了多次战斗,但他输多赢少,又有刘虞在后掣肘,不得已只好退回幽州。

刘虞极不赞成公孙瓒穷兵黩武的做法,一来对百姓伤害太大,二来假如公孙瓒得胜,自己身为幽州牧,恐怕再也难以管束他。因此,每当公孙瓒要与袁绍相攻的时候,刘虞都不允许。虽然最后往往挡不住,但刘虞也不能公孙瓒太得意,他不再按时拨付粮饷,这让公孙瓒很被动。

为了支撑军事行动,公孙瓒纵兵抢掠,甚至一次次地把刘虞赏赐胡人的东西也在半道上给夺了。时间久了,俩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刘虞参奏公孙瓒不听号令,名为官兵,却行强盗之实,公孙瓒告刘虞故意克扣他们的粮饷。互参的奏章一道接一道,朝廷也管不上,任由两人的积怨持续发酵。

处死上司刘虞

公孙瓒再也不愿见到刘虞,他担心自己若去相见,很可能就有杀身之祸。而刘虞多次召见,却望不到人影,一把手的尊严扫地已尽。交流困难,彼此猜忌,他们的关系终于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193 年冬季,由于公孙瓒屡次不听约束,刘虞再也不堪忍受,发兵讨伐公孙瓒。公孙瓒原本还很担心,但是刘虞大军到来后,公孙瓒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心原来是多余的,因为刘虞一向崇尚以德服人,他的士兵看见房屋也不舍得焚烧。就这样缩手缩脚地攻击了一阵,刘虞迟迟没有取得突破。而公孙瓒则抓住时机,挑选了数百精兵,先是趁风纵火,使对方阵脚大乱,接着又展开突击,将刘虞的部队冲击得七零八落。

吃了败仗的刘虞奔入居庸县,公孙瓒尾随而来,经过三天猛攻,居庸城最终陷落,刘虞和他的妻儿悉数被擒。公孙瓒本想立刻杀掉他们,但刘虞毕竟是朝廷命官,况且又是他的上司,杀之非但没有充分的理由,恐怕还会落下以下犯上的恶名。出于这样的顾虑,公孙瓒暂且不杀刘虞,但剥夺了他的实权,只让他做傀儡,在往来的公文上签字。

但是刘虞或者终究是公孙瓒的一大威胁,恰巧这时朝廷的使者来到幽州,本来是给公孙瓒和刘虞加官进爵的。公孙瓒趁机向使者说,刘虞对朝廷怀有二心,曾经和袁绍密谋称帝。其实,事实上,当初袁绍劝过刘虞在辽东称帝,但是被刘虞拒绝了。但是朝廷使者不知道其中原委,在说公孙瓒现在是幽州的实际掌权者,编织诬陷还不是手到擒来。而且,朝廷此时也是朝不保夕,于是只得同意将刘虞处死。

众矢之的,被袁绍击杀

刘虞死后,公孙瓒没了掣肘,接着,他又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但是,公孙瓒的局面依然堪忧。当时,刘虞之子刘和已从袁术那里逃出,投奔了袁绍,得知父亲被公孙瓒杀害,内心悲痛万分,准备向公孙瓒复仇。渔阳大姓鲜于辅原是刘虞部下,刘虞死后,他决心给主君复仇。而乌桓人感怀刘虞恩德,也不服公孙瓒。这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准备南下迎接刘虞的儿子,共讨公孙瓒。

公孙瓒已是众矢之的,袁绍自然窃喜不已,他做了个顺水人情,派部下领兵与鲜于辅

、乌桓人合击公孙瓒。195 年,公孙瓒遭遇一次大失败,损失了两万人。他不敢再战,回到易县大兴屯田,靠着充足的粮草储备,与联军僵持了一年多。而袁绍的部队因为缺粮,不得不匆忙撤退。公孙瓒出城追击,夺取了全部辎重。联军一散,公孙瓒暂时转危为安。

后来,幽州地区旱灾蝗灾接连不断,民间不断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公孙瓒为了保住军事实力,迟迟不肯开仓放粮。百姓求生无门,纷纷揭竿而起,杀死了公孙瓒任命的地方官,并加入鲜于辅、刘和的部队。公孙瓒闻听官员一个个被杀,很担心自己的安全。他

搬到一个高台上居住,将闲杂人等一概赶去,并规定 7 岁以上的男人不许靠近,只让

妻妾陪伴左右。至于公事,若是有公文到来,就用绳子从台下拉上来。

要是自己有话要说,那也不要紧,他已专门让女人练习过大嗓门,传达口令的时候,几百步外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做了“宅男”的公孙瓒逐渐成为孤家寡人,将领们不再为他尽心竭力,他也很少出兵作战了。有人不理解,他解释说:“目前天时不利,不如暂且休兵,广积粮草,静待时机到来。再说我的部队营垒坚固,攒下的谷子有三百万斛,就凭这个,我肯定能等到天下大变的时候。”

可他等来的却是末日。公元 198 年,袁绍大军来攻,公孙瓒让儿子公孙续去找农民军,希望农民军能来支援,而他自己则打算带领骑兵绕道截断袁绍退路。属下关靖说万万不可,坚守城池进行持久战,袁绍攻不下,或许自会退兵。若是主帅弃城而出,本来就军心不稳,袁绍一旦进攻,谁还愿战?易城恐怕很快就会陷落。公孙瓒觉得有理,没有出城。袁绍没了后顾之忧,步步进逼,公孙瓒不得不缩小防卫圈,建造了三重壁垒作为防御的核心。现在公孙瓒只有寄希望于农民军来帮他了。公孙续没有让他失望,农民军首领张燕带了十万兵力,分三路来救公孙瓒。

部队还在路上,可公孙瓒已丧失耐心。他派人送信给儿子,说袁绍军队“状若鬼神”,攻击十分强大,易城危在旦夕!你我是骨肉至亲,不用我说,你都会忧心如焚的。但要快点,再快一些!要是为父死了,天下虽大,怕也没有人容得下你。你到了以后,别急于攻击袁绍,先带五千骑兵到城北的低洼地带埋伏,夜晚举火为号,为父一见信号,就杀出城去。不料,送信人在路上被袁绍的侦察兵逮住,袁绍决定将计就计。由于公孙续压根没接到信,因此就没有以最快的速度如期赶到。到了约定的日子,袁绍派自己人在城外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已经部署妥当,开城出战。袁绍早已布下重兵埋伏,公孙瓒大败而归。他料想这次难逃一死,竟丧心病狂地下令将自己的姐妹妻儿全部绞杀,然后引火自焚。袁绍的士兵看见高台起火,为了抢功,蜂拥而上,公孙瓒就这样死于乱兵的刀下。 而公孙瓒的首级,则被袁绍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许都。

总结

公孙瓒在辽东从一个长史做起,以武力一刀一枪打下了辽东这么大的地盘。成为北方和袁绍并列的一大势力。但是他只会使用武力,不知道体恤怀柔,处死刘虞后,搞得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让袁绍看到了机会,最终兵败身亡,终究只是个“武夫”而已。


一卷青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小明,很高兴能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当初的公孙瓒的实力远远在袁绍之上,由于其多次打败北方游牧民族,其名声也是非常的大。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当时的公孙瓒可谓是傲视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当时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大战,便是公孙瓒先挑起的,由于当时公孙瓒的实力过于强大,袁绍本意求和,但公孙瓒却没有答应,这更助长了公孙瓒的士气,让公孙瓒觉得此战必胜,本来公孙瓒的军队实力完全可以碾压袁绍,但是由于这会的公孙瓒太轻敌了,完全没有把袁绍放在眼里,变派了手下的一支精锐部队白马义作为先锋部队去跟袁绍大战,结果被袁绍打的落荒而逃,而这支公孙瓒军队中的精锐力量惨败而归,让公孙瓒的军队慌了军心,结果袁绍乘机追杀。公孙瓒的军队。

虽然公孙瓒这次败了,但他的实力依旧存在,依旧可以和袁绍对抗,但公孙瓒作就作在杀死了刘虞,而刘虞可是当时的汉室宗亲、幽州牧、更是公孙瓒的上司。公孙瓒这么做,无疑是与天下人为敌,自寻死路。由此便被天下群雄抓到了把柄,多方势力结合起来开始围剿公孙瓒。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公孙瓒在强大,也不是天下群雄的对手,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荒而逃,最后引火自焚。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就给我点个关注吧。


夫百说历史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和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迅速崛起,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同时也由于其飞扬跋扈的军阀作风,不施仁政,四处攻伐,掠夺百姓,最终导致迅速灭亡。

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孙瓒就是一个土匪山大王,不懂政治,缺乏管理智慧,昙花一现,也就不足为奇啦。

01

威震塞内外

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因其母地位卑贱,只做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刘太守的赏识,成为了太守的女婿。凭借老泰山的提携,公孙瓒对北方游牧民族采用强硬的对抗态度,作战勇敢,屡获战功,逐步崭露头角,升迁涿县县令。

公孙瓒经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部属都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进击或抵御鲜卑,乌桓等的侵略,朝廷诏拜降虏校尉,封都亭侯。

中平六年(189年),因平定渔阳张纯的叛乱有功,升迁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公孙瓒率步骑两万在东光南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多人。趁黄巾军渡河之际,再次将其击败,死者数万,俘虏七万多人,辎重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

后来,公孙瓒与其堂弟渤海郡太守公孙范联合,又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

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此时的公孙瓒盛极一时,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02

军政不和

黄巾军起义初期,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袭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此时势力还不足以强大,无法抵御。

朝廷派遣宗室刘虞任幽州牧。刘虞采用怀柔政策,对游牧民族晓以利害。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任,就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

公孙瓒担心刘虞立功,暗中杀害这些使者。

但游牧民族还是绕道到达刘虞处所,表达依顺的意愿。

中平六年(189年),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

刘虞因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后升迁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封为奋武将军。

但由于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不统一,公孙瓒与刘虞关系恶化。

公孙瓒自恃兵力强大,放纵部队,多次抢掠百姓,而刘虞十分仁爱,体恤民情。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欲节制公孙瓒,决定率兵十万对其攻击。但被公孙瓒击败,活捉了刘虞。

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联接谋取帝位,胁迫段训斩杀刘虞及妻子儿女。

从此,公孙瓒占据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军阀作风完全显露出来。

03

最终覆灭

兴平二年(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等为了替刘虞复仇,联络鲜卑,乌桓等汉胡兵马共两万多人,在潞河大败公孙瓒的部队。后又联络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部将曲义共十万兵力,攻打公孙瓒。

在鲍丘大胜公孙瓒,斩首二万多人。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纷纷斩杀公孙瓒所置官吏,与鲜于辅,刘和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

两军相持一年多,袁绍部将曲义粮尽退兵,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曲义,尽得其辎重。

公孙瓒临易河深挖战壕,高筑土丘,筑成营垒。

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许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做起了缩头乌龟。

公孙瓒又叫妇人练习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以此传达命令。

公孙瓒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部将都渐渐疏远啦。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与公孙瓒传书,想与其释和,但公孙瓒没有答复。

袁绍于是大兵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一个部将被袁绍围困,公孙瓒不与相救,说“救一人,以后众人就会等待救援而不肯力战。不去救他们,他们就会自我勉励进取。”主帅如此,军心可想而知。

袁绍直接攻到了界桥城门下,由于公孙瓒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截获公孙瓒求援的密信,将计就计,击败公孙瓒。挖掘地道,逐步攻到公孙瓒居住的楼台之下。

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

一时军阀诸侯,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04

昙花一现

公孙瓒的迅速崛起和覆灭,集中反应了汉末时期社会现状。

中央朝廷权威消失殆尽,地方势力凭借一时的骁勇善战,扩充军力,占据地盘,称王称霸。

朝廷无力掌控但又不能坐视不管,只能派遣官吏管理,又不能与地方诸侯处理好关系,矛盾激化,最终又是相互攻击,局面愈加混乱。

军阀政权往往胸无大志 , 不知体恤百姓,除了混战就是抢掠财物,民不堪其苦,得不到民众支持。

部将之间利益冲突,相互攻伐,不受节制。

整个局势就是:中央掌控不了地方,地方军阀又约束不了部属。

最终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公孙瓒最初凭借骁勇善战迅速崛起,终因胸无大志 , 不能施行仁政,稳固政权,被同样迅速崛起的袁绍一战而灭,又迅速灭亡啦。

公孙瓒的崛起与覆灭,仅仅是汉末三国时期许许多多大大小小诸侯势力发展的一个缩影,集中反应了那个时期社会混乱的情形,是再正常不过的历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