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見漢武
希特勒咬著英國不放是沒有結果的,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無法實對英國本土的大規模登陸,而不列顛空戰又沒啥效果,總之只能乾耗著
希特勒閃擊波蘭之後,整個歐洲大陸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中,英法和蘇聯都在盯著德國看,看看德國下一步到底是啥?
對於英法來說,倫敦和巴黎都希望德國能夠“再進一步”,繼續向東進攻蘇聯。而它們不知道的是,早在德國閃擊波蘭的前一個星期,德國就跟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不僅相約保持和平,還瓜分了東歐。
在這個條約中,蘇聯明顯佔到了更大的便宜。根據該條約規定,德國和蘇聯將依據寇松線瓜分波蘭,而且德國也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多瓦的統治。於是在德國入侵波蘭後,蘇聯也緊跟著出兵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摩爾多瓦和波蘭東部地區,將版圖基本恢復到了沙俄帝國時期。(德國和蘇聯聯手把波蘭瓜分了)
此時的斯大林是絕對不會相信德國將攻打蘇聯的,雖然斯大林也知道《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靠不住,但他還是堅信德國不會在短時間內襲擊蘇聯,起碼五年之內不會(《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是10年)。
英法、德國、蘇聯互相的觀望持續了大半年時間,次年4月,德軍發動“白色閃電戰”,閃擊西歐,英法直接傻眼了。德軍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橫掃西歐,並差點在敦刻爾克全殲40萬英法聯軍。
其實對於當時的形勢而言,德軍只要開動馬力就能輕易的將這40萬人給燴了,但希特勒卻在臨門一腳時下令前線部隊停止最近,坐視33萬人逃回英國。
對於希特勒放走這30多萬人,後世大多認為這是希特勒為了英德談判做出的示好。希特勒心中明白,德國雖然在綜合國力上碾壓英國,但卻唯獨在海軍方面無法與之抗衡,德軍想登陸英國是幾乎不可能的。希特勒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也不過就是停留在紙面上,德軍根本不具備大規模灘頭搶登的能力。
不過英國方面拒絕與德國和談,最後引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德國希望通過空中打擊迫使英國回到談判桌前,然而德國空軍沒有讓英國屈服,於是希特勒最後只得放棄攻打英國。但是要指出的是,如果德國全力對付英國,那麼英國估計很難挺得住。(遭到轟炸的倫敦)
在拿下西歐後,德國的戰略中心開始轉向東部地區,當德軍閃擊蘇聯時,德國空軍在東部地區共出動了4900架飛機,這些戰機如果拉到西線對付英國,能把倫敦送回到石器時代,恨不得炸個倫敦湖出來。
但是希特勒的主要目標不是英國,作為一個陸上強國,希特勒的願景是統一歐洲大陸,蘇聯才是希特勒最大的對手。對於希特勒而言,只要英國能和德國媾和就足夠了,希特勒還是想最大限度的避免兩線作戰。
可是德國也不能總在英國人身上耗著,要想拿下蘇聯必須儘快動手,若是再等上個一年半載,德軍想拿下蘇聯就更加困難了。
所以希特勒根本沒有心思跟英國耗著,雖然自己拿不下英國,但英國也奈何不得德國,英國當時的實力緊緊只能維持自保,想要反擊?根本沒戲。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聞訊立馬驚呆了,斯大林做夢也沒想到德國敢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就跟蘇聯開戰,兩線作戰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希特勒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什麼兵家大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貴險中求,只要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蘇聯則大功告成了。
那麼假如希特勒死磕英國呢?
答案這不好說。
如果不去招惹蘇聯,以軍權全部的空軍實力對抗英國是綽綽有餘,英軍在北非的殖民地也肯迪是保不住了,若是德軍拿下埃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甚至進入西亞產油區,那麼英國能否抗住德國的打擊,這個就真的難說了。
但是如果把精力都放到英國身上,東面的蘇聯難保不會有動作。斯大林也知道德國遲早要跟蘇聯撕破臉,斯大林選擇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和戰略空間。假如德國在西線與英國僵持住了,斯大林這邊萬一惹點事,對德國打擊就太大了。
所以按照當時既定的戰略目標,德國已經沒有功夫在英國這消耗時間了,趕在冬季之前,閃擊拿下蘇聯對德國來說更加重要。
千佛山車神
希特勒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雖然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70多年,但圍繞二戰的討論始終經久不衰、餘音繞樑,尤其是作為二戰發起者的希特勒,長久以來一直是後人爭論不休的對象。
作為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希特勒在帝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絕對是舉足輕重、有目共睹的,但當二戰開始後,遠離戰場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同志卻“昏招迭出”,最終在二戰中輸得一敗塗地。
看起來也的確如此,比如在進攻英國這個問題上,希特勒幾乎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最終將苟延殘喘的英國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
那麼如果希特勒再執拗一點,打定主意不消滅英國不罷休,他的第三帝國和二戰最終將會如何走向呢?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會更好,因為希特勒很聰明,但其他人更不傻,這決定了希特勒如果強行和英國死磕,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面臨的幾個致命缺陷,註定了他不會打敗英國:
1、尷尬的短腿海軍
在歐洲的地界上談海軍,英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雖然英國的本土面積只有24.4萬平方公里,但作為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強國,海軍實力長期一騎絕塵。
雖然希特勒在1932年上臺後迅速擴充軍備,將德軍從10萬迅速武裝到800多萬,但常言道“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德國陸軍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擴充並形成戰鬥力,但海軍卻力不從心,因為無論軍艦還是軍港都是巨大的開支,非百年列強不能擁有,而且培養海軍的消耗也遠大於陸軍,這就決定了希特勒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武裝德國,只能重點發展陸軍。
而這也決定了希特勒在進攻英國時幾乎是力不從心的,因為英吉利海峽雖淺雖窄,但卻需要比英國海軍還要強大的海軍力量,而很明顯希特勒沒有。而要命的是,期望以空戰取勝的希特勒也敗在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中,這讓希特勒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相比之下,進攻蘇聯才能充分發揮德國陸軍強悍的戰鬥力,規模空前的閃擊戰讓強大的蘇聯在戰爭初期也猝不及防。
2、頑強的大英帝國
征服英倫三島,絕不意味著征服了整個英國。
雖然一戰後,殖民統治力不從心的英國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治領獨立,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但印度等地區仍然被英國牢牢掌握。
也就是說,此時的英倫三島只是英國的一部分,希特勒即使征服了英倫三島,也不等於徹底消滅了英國,因為英國完全可以遷都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等地繼續頑抗,而海軍力量薄弱的德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英國趕盡殺絕的。
而不能消滅英國,希特勒的西線就不能穩固,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危險就始終存在。
一直以來,德國的最大敵人始終是蘇聯,因為德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最缺的就是生存空間,俗稱土地,而很明顯蘇聯能比英國給得更多。
在希特勒的設想中,英國和德國同屬西歐國家,又都是日耳曼人,理應手拉手心連心,之前的綏靖政策兩國也合作得天衣無縫。但無奈丘吉爾是個硬骨頭,一個字就是幹,這讓惱羞成怒的希特勒不得不展開海獅計劃,結果一敗塗地。
事實證明,意識形態的相似並不能成為兩國親密的根據。對英國而言,最大的價值就是抵抗,至於勝敗無所謂。只要堅持抗戰,就能夠讓希特勒自顧不暇,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國的援助,這一點,丘吉爾心知肚明,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征服英國。
3、躁動的美蘇同盟
德意志第三帝國崛起後,為實現鯨吞歐洲,征服世界的夢想,希特勒可謂殫精竭慮,二戰前為了避免英法的干涉,拼命向東擴張,擺出一副和蘇聯決戰的架勢。
但被英法和德國同時針對的蘇聯並不傻,幾乎是從納粹德國崛起的那一刻開始,斯大林就一直在謀求和英法合作扼殺德國,但沉浸在“綏靖政策”中無法自拔的英法斷然醜拒蘇聯,絕望的蘇聯只能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秘密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存在,一方面為蘇聯贏得了足夠的備戰時間,可以抽出精力對付日本;另一方面為希特勒橫掃西歐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但希特勒好斯大林都心知肚明的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隨時可以撕毀的廢紙,蘇德戰爭終將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專心致志地橫掃西歐時,斯大林也馬不停蹄地開始構築“東方戰線”。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佔據波蘭西部後,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寇松線以東的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薩拉、貝柴摩、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後將其強行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強行索要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由此蘇聯國境線向西平均平移300多公里,增加了對德戰爭的縱深,蘇聯也在新國土構建了巴普洛夫防線這樣的國防工事。
但這絕不意味著蘇聯腳步的停止,事實上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雖然和資本主義的法西斯國家有本質不同,但為了全球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蘇聯也有向外輸出革命的勃勃野心。所以這意味著如果德國執拗於徵服英國而不對蘇聯先下手為強,那麼當蘇聯主動進攻德國時,希特勒勢必更加被動。
另外,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未參戰,但註定無法和德國同流合汙,美國對英國的支持註定了德國不可能贏得不列顛之戰,如果德國耗在英吉利海峽,那麼就只能被耗死。
所以,既然沒有了和英國媾和的希望,希特勒也不應該繼續在英國身上浪費時間,除了英國根本打不死,即便打死了也不能提供德國急需的資源和空間,而蘇聯毫無疑問更適合做德國的目標。
所以對希特勒而言,耗在英國必死,適當放棄尚可有一線生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兩面作戰,一直被認為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如很多人想象的一樣,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希特勒並沒有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突然進攻蘇聯,而是堅持攻打英國,結局會怎樣呢?他能否將英國滅亡呢?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英國會因此損失慘重,但卻不會因此被德國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作為高超的戰略大師,我們所擔心的兩面作戰問題,希特勒絕非沒有考慮,而且早已做出計劃並付諸實施,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1940年7月16日,在閃擊法國並將其滅亡之後,希特勒就開始了入侵英國的16號指令,這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
鑑於英國無與倫比的海軍優勢和間隔英吉利海峽的地理優勢,希特勒明智的將進攻的希望選擇在了空中,計劃利用德國的空軍優勢消滅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利用制空權徹底摧毀英國的防禦,進而登陸英國。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實力是極為強大的,當時的德國空軍主力擁有三個航空隊,高達2669架飛機,其中戰鬥機和轟炸機各有一半。同時,這些飛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而作為對手的英國,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
可以說,在空軍對比方面,德國空軍無論是先進程度還是數量,都佔據了巨對優勢。因此,狂妄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甚至向希特勒作出了“只需四天,就可向進攻波蘭那樣戰勝英國”的保證。
然而,英國的空軍顯然不像法國軍隊那樣毫無抵抗意志,在首相丘吉爾的帶領之下,應用雷達等預警設施,英國空軍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頑強,而英軍的飛機也絲毫不弱於德國戰機。
因此,戰爭初期雖然德國空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也嚴重破壞了英國的飛機工廠,雷達站和機場,但英國空軍一直有一戰之力,且給德國空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尤其是當德國空軍佔據上風后,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戈林卻改變轟炸目標,給了英國空軍喘息之機。最終,不列顛空戰德軍雖然給英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但單純以空軍而言,英國的損失比德軍更輕,英國取得了空戰的勝利。
利用空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之後,希特勒並沒有甘心,德國空軍再次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已經精疲力竭算慘重的英國空軍,也被迫再次與德國空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
但是,不列顛空戰德國最終都沒能取得勝利。德國的失利,除了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外,美國因素成為極為重要的原因。因為美國也開始插手這場戰爭,並大力援助英國。同時,由於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準備就緒,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轉向東線戰場,不列顛空戰徹底結束。
那麼,在兩次空襲受挫之後,德國是否有餘力繼續進攻英國呢?如果放棄進攻蘇聯,德國當然是有能力繼續進攻英國的,但是,德軍的手段依然只能僅限於空軍空襲。
看歐洲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作為島國,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任何歐洲大陸上的國家,無論陸軍多麼強大,只要沒有一支能夠擊敗英國海軍的艦隊,英國就可以高枕無憂。德國也是如此,希特勒的坦克大軍無論多麼強大,戰術多麼先進,也不可能跨越英吉利海峽。
而德國唯一能威脅英國的軍隊只有空軍。如果持續對英國進行空襲,的確可以給英國的工業及軍隊帶來慘重的損失,也可以給英國人帶來巨大的傷亡。但是,僅靠空襲顯然無法摧毀一個國家,而英國先進的科技,如雷達的應用也使得英國空軍絕非毫無無還手之力。
而英國佔據世界第一的廣闊殖民地,也決定了英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爭潛力。雖然損失極為慘重,但在意志力極為堅定的丘吉爾帶領下,英國完全跟德國耗得起。更重要的是,英國背後還佔著一個工業生產能力近乎bug的國家。
而事實上,早在1940年5月15日,也就是海獅計劃之前,剛剛上臺的丘吉爾就給羅斯福發了求援電報。美國也進行了積極響應,尤其是當美國被德國可怕的閃擊戰震驚後,美國人開始大力援助英國。羅斯福甚至將當時美國軍火庫的所有物資全部給了英國。
在租借法案通過之後,1941年3月11日,美國更是一次性就撥給了英國70多億美元的援助。藉助財大氣粗,且工業能力超強的美國,英國完全可以跟德國繼續耗下去,而德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致命短板——石油短缺決定了,在持久戰中,德國反而不是英國的對手。
因此,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一心一意的攻打英國,德國的結果也絕不可能更好,雖然可以給英國本土帶來巨大損失,但英國等國在美國的支持和幫助下,依然有能力拖垮德國,對德國唯一不同的大概是,進攻英國並最終戰敗之後,德國人不會遭遇如蘇德戰場上那般慘重的傷亡。
鳶飛九天2018
德國轟炸英國,帝國元帥戈林過於自信了,認為僅憑藉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就能讓英國徹底臣服,乖乖地簽訂城下之盟。
於是,自信滿滿的德國空軍,開始了對英國空軍基地、軍港等戰略目標的大轟炸,初期,德國空軍取得了空中優勢,但英國空軍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導致德國空軍的戰損情況也非常嚴重。
在戰機數量遜於德國的背景下,英國空軍憑藉雷達的優勢,率先鎖定德國來襲的機群,起飛戰機予以精準攔截,特別是重點打擊德國的轟炸機,儘管有戰鬥機護航,但英國人往往有備而來,出其不意地集火攻擊,讓德國空軍損失慘重。
此外,由於德國始終缺乏大航程高載彈量的戰略轟炸機,無法形成對英國的戰略轟炸;且護航的戰鬥機也由於航程短的原因,在轟炸機投彈的英國本土上空的滯留時間非常短暫,也是德國空軍轟炸機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儘管德國空軍飛行員異常優秀,作戰經驗也很豐富,戰機數量上也佔有優勢,但因為轟炸機、戰鬥機存在的先天不足,最終,無法形成對英國空軍的絕對優勢,隨著轟炸機、戰鬥機的數量不斷消耗,轟炸英國的行動不得不收工。
此時,德國軍隊規模已經不斷擴張,如果不能獲取維持戰爭的石油等能源,德國本國的資源又非常有限,就不可能將戰爭長期維持下去,因此,只能放棄對英國的轟炸,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獲取高加索的油田和烏克蘭的天然糧倉,以達成以戰養戰,提高德國民眾生活水平之目的。
希特勒不進攻蘇聯,也無力持續攻打英國,英吉利海峽是道天然屏障,德軍統帥部自始至終不敢啟動風險極高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如果是一馬平川的陸地,英國命運估計也和法國一樣,絕難擋住希特勒滾滾而來的機械化鋼鐵洪流。
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遠在德國海軍之上,由於海軍力量的薄弱,在德國空軍進攻英國時,其強大的陸軍包括海軍,事實上都成了這場驚心動魄大空戰的旁觀者,隔了英吉利海峽有勁使不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空軍的轟炸機和戰鬥機最終熄火。
國平軍史
現在的人們常會說,希特勒在二戰時期選擇進攻蘇聯這個巨無霸是一步臭棋,直接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敗亡。
是的,蘇聯擁有廣袤的領土和寒冷的氣候,在戰略縱深上已經佔據了極大的優勢。納粹德國的裝甲兵團天下聞名,但是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以重工業和軍工產業為優先發展的對象,一旦戰爭機器啟動,無數發鋼鐵洪流被迅速製造出來投入戰場,並不遜色於德國多少。
實際上,在當時的背景下,進攻蘇聯也是納粹德國深思熟慮下的一種選擇。
在德國閃擊波蘭,然後繞過馬奇諾防線長驅直入攻佔法國後,德國在整個歐洲大陸上實際上只有兩個值得重視的對手,一個就是遠離歐洲大陸本土的英國,另一個就是橫亙在歐洲東北的蘇聯。
實際上,希特勒是想先攻克英國,然後在消滅蘇聯。在佔領法之後,希特勒馬上實施了對英倫三島的進攻,名為“海獅計劃”。
本來,希特勒準備海空兩路同時發起對英國的進攻,但是在二戰初期,德國的空軍和陸軍都是相當強悍,但是海軍實力卻不算出色,再加之英吉利海峽比較複雜的氣候,最終希特勒還是選擇了只以空軍空襲英倫三島。
光以實力而言,德國的空軍要遠強於英國空軍,但是在海獅計劃中,相對弱小的英國空軍卻出人意料的抵擋住了德國空軍的進攻,在雙方僵持不下的進攻中,德國空軍的戰損比甚至還超過了英國空軍。
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的兩個強點就是空軍和陸軍,但是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德國強大的陸軍發揮不了優勢,等於少了一條腿。最終德國在久攻英國不下,才會調轉槍口,多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
如果說希特勒一直選擇進攻英國,而放棄進攻蘇聯,那麼結果會怎麼樣?其實,不管怎麼樣,對於二戰的結局不會產生太多的影響。
德國強大的陸軍發揮不了優勢,德國海軍實力又有所欠缺,希特勒只能靠著空軍對英倫三島實施轟炸。但是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複雜氣候的加持下,戰鬥力並不弱。
而且當時希特勒暴露出來的野心,讓當時綜合國力第一點美國頗為忌憚,羅斯福不會置之不理。在美國的援助下,德國想要拿下英國的難度極大。
而且不要忘了蘇聯,蘇聯的野心可一點都不比德國小。一旦希勒特與丘吉爾僵持不下,斯大林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定會找理由去德國的屁股後面統上幾刀,想必希特勒也很不好過。
小鎮月明
許多人通常將納粹德國的失敗歸結於兩線作戰,認為希特勒貿然下令進攻蘇聯是他做得最蠢的一件事。事實上,即便希特勒繼續進攻英國,德國也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戰爭雙方雖然只有英德兩國,但在這種表象背後,卻涉及著許多國家的利益糾葛,其中美國和蘇聯的態度對局勢發展的影響最為重要。而在這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矛盾點就在於國際秩序的控制權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開始衰落,美國開始崛起,於是美國順勢開始謀求國際秩序的主導權。儘管美國與德國一樣,都希望打破凡爾賽體系,但它卻不願意出現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的局面。法國戰敗後,美國很快就通過了《租借法案》,隨即開始向英國提供大規模的物資支持。除了物資上的援助外,美軍甚至還直接派出軍艦協助英軍護航,其意圖也由此暴露無遺——一旦英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美國絕不可能坐視不理。
從表面上看,蘇聯是德國的盟友,蘇軍似乎也沒有進攻德國的打算,然而《互不侵犯條約》又何嘗不是斯大林的緩兵之計!當德軍與英法聯軍激戰正酣之時,蘇聯不僅趁機佔領了立陶宛,還曾逼迫羅馬尼亞交出薩拉比亞。這些舉動不僅違背了蘇德雙方的秘密協議,也損害了德國的利益。看看斯大林在蘇德邊境線部署的兵力,要說斯大林沒有野心,恐怕誰也不會相信!種種跡象都表明,斯大林也不會允許德國坐大,他極有可能會趁著英德激戰正酣之際,勒索希特勒,向西拓展蘇聯的勢力範圍。
德國繼續進攻英國,時間拖得越久,美蘇介入的可能性越大,最終德國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即便不考慮美蘇勢力的介入,單憑德國也很難戰勝英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再弱那也是老牌強國,其軍事實力仍不可小覷。德國海軍又先天不足,沒有海軍的幫助,德國陸軍根本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消滅英國空軍的計劃失敗後,德國已經喪失了征服英倫三島的機會。在此形勢下,即便希特勒強行進攻英國,那也未必會取得成功。
自從進入二十世紀後,各國之間的利益聯繫越來越緊密,任何軍事衝突都有可能牽扯到非常多的國家,在利益的驅使下,第三方也極有可能會介入衝突。法國被擊敗後,英德之間的衝突也超出了它原有的範圍,美蘇的介入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德國繼續打壓英國,其他國家也絕不會坐視不理,最終德國依然會變成“公敵”,失敗也成了必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戰情解碼
德國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攻打了國士面積大,在歐洲人口多的蘇聯,德國已橫掃了歐洲,當時的蘇聯為了把戰事抗之門外,蘇聯邊境的羅馬尼亞國家軍隊潰不成軍進入了蘇聯領士,遭到了蘇聯軍隊的驅趕,蘇軍還打進了4進入了蘇聯邊境的國家,希特勒錯誤地認為蘇聯有霸佔希特勒的戰果從而發怒把矛頭指向蘇聯,當時的蘇聯在蘇德條約下認為德國不會進攻蘇聯的,萬沒想到的是,德國怒氣地對上了,戰爭的初期德國把蘇聯打過措手不及,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情況就不一樣了,英法的聯軍已被打到撤出了戰場,德國如果不進攻蘇聯,守住英吉利海峽,英國就沒有了捲土重來的希望,德國不進攻蘇聯,意大利的非洲戰場也不出什麼大問題,英國唯有希望的就是今後非洲戰場的勝算,德國不進攻蘇聯,站在中立場的美國也不會捲入到歐洲的戰場中去,蘇聯抵住了德國的進攻從而反擊,歐洲是在蘇聯的無形的幫助下在德國的鐵蹄解放出來。
樂信8
希特勒要是把所有資源放到打英國上,顯然英國會被打爆。
英國能夠撐到美國參戰,不是自己有多厲害,而是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對英國的支持,還有就是德國沒有花血本和他戰鬥。其實,早在德國打蘇聯之前,英國已經被德國人打的奄奄一息了,希特勒不知道,要是他再堅持一下,英倫三島就隨他姓了。
海上破交戰
早在二戰剛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9月初,德國就已經開始和英國在海上打起來了。1939年9月17日,德國潛艇還成功擊沉了他們的航母“勇敢”號。英國這個國家生性謹慎膽小,“勇敢”號航母被幹掉之後,剩下的幾艘航母就趕緊撤回了英倫三島。
(勇敢號沉沒現場照片)
缺少了航母的支援,整個大西洋航線被德國的破交戰搞的焦頭爛額。好在這個時候,德國人還沒積累足夠經驗,讓英國方面能勉強維持。但到1939年12月份,僅僅3個月的時間德國就擊沉了盟國114艘商船,平均每個月38艘。這個時候德軍漸入佳境,到1940年1月擊沉了盟軍40艘商船,2月份增加到45艘,共11.7萬噸。
(大西洋上被U型潛艇擊沉的商船)
在德軍的打擊下,英國的大西洋航線是極為脆弱的。這種脆弱也是非常致命的,因為英國是個島國,70%的物資需要從海外進口,如果對外聯繫的航線被切斷,那麼英國就會陷入崩潰。
(正在大西洋上行駛的英國船隊)
等到法國戰役結束後,希特勒開始加大對英國的攻擊,在破交戰方面也增加了籌碼,在6月份,德軍成功擊沉盟軍25萬噸商船,是2月份的1倍還多。
從此以後,以U型潛艇為主的狼群戰術開始在大西洋上肆虐。
(德軍U型潛艇,在大西洋海戰中共造成盟軍2000萬噸商船的損失)
而這個時候,英國人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不得已只好向羅斯福總統求援,讓他們支援了50艘老舊的驅逐艦才將將撐下來。所以,沒有美國支援,僅靠破交戰英國就跪了。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
除了海上破交戰,德國人和英國人打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不列顛空戰。這場空戰一共進行了3個月又21天。空戰中英國出動了1963架飛機,德國出動了4074架飛機。最後英軍損失飛機1547架,戰損率78.8%,德軍損失飛機1887架,戰損率46.3%,從絕對數量上看,德軍損失更大,但從相對數量上看,顯然英軍損失更大。
在空戰的第一階段,英國方面大量機場和飛機制造中心遭到打擊,飛機的生產、維修都遇到了困難,而德國空軍在法國和德國本土的機場和飛機制造中心卻可以不分晝夜地生產,將戰機源源不斷的送上藍天。
從8月中旬開始,英國已經是後繼無力,難以支撐。直到希特勒命令德軍對英國進行全面轟炸,目標從軍用設施轉變為民用設施,才讓英國人喘口氣。雖然如此,英國還是付出了重大代價。整個不列顛空戰中,英軍飛機的損失大多在這一階段發生的,計有1250架,約佔整個空戰損失的80%。在這一階段,英德雙方的戰損比大約為1.01:1,以英國和德國當時的生產力來看,繼續打下去這種戰損比會讓英國人死的很難看。
好在希特勒把大部分資源用在對付蘇聯人上了,所以到10月份之後,德軍對英國的攻擊開始減弱,而將注意力放到了東方。經過半年多的準備,1941年6月22日,德軍開始大規模攻擊蘇聯,英國得救了。
(圖為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攻擊路線,主力東移讓英國人得救了)
可見,沒有美國人的幫忙,僅大西洋破交戰就夠英國喝一壺的。如果沒有蘇聯人吸引火力,希特勒只需和英國拼消耗也能耗死英國空軍。
假如希特勒不打蘇聯全力攻擊英國會是什麼結果?
為了攻打蘇聯,希特勒準備了550萬大軍、60萬輛汽車、70萬匹馬,坦克準備了將近4000輛,裝甲車3000多輛,還有4000架飛機(約佔德國空軍的60%)。
假如希特勒不進攻蘇聯,只想和英國打,戰爭的進程會這樣進展了:
破交戰:德國會生產出更多的潛艇,擊沉更多英國商船,英國物資很快會告罄。有美國支持也不怕,因為不打蘇聯德國有能力把潛艇數量翻倍。
再看空戰:上面說了,到不列顛空戰後期英國空軍快打沒了,而且雙方的戰損比非常接近德國還有一定優勢,很快英國空軍就會消耗一空。德國接下來只要加大對英國的轟炸,依靠空軍優勢破壞英國工廠和民用設施,摧毀英國人的抵抗意志。
在取得完全制空權的情況下,德國就可以集中百萬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本土。英國雖然海軍強,但不要忘了海軍的天敵是空軍。假如英國派出海軍阻擊,在德國空軍的攻擊下英國海軍可能會全軍覆沒。而且,那時候英國海軍根本抽不出身,因為他需要保護脆弱的大西洋航線。
最後英國只好投降。
歷史風暴
希特勒之所以捨棄英國攻打蘇聯,不是他突然對英國發善心或者沒有興趣了,而是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這個天然屏障和強於德國的海軍,使得德軍久攻不下,還白白的消耗實力,希特勒是在無可奈何之下才轉而進攻蘇聯的。
希特勒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如果德國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時間來補充國力、建設強大海軍,不但無法打下英國,甚至折戟沉沙,在實力消耗殆盡時遭到群狼攻擊分食,所以,他必須先下手為強,將歐洲範圍內唯一能夠威脅到德國的蘇聯幹掉,德國才能高枕無憂的背靠歐洲,俯視世界。
再者,對英國久攻不下,使希特勒意識到德國的優勢是陸空軍的閃電戰,而英國的優勢是海空軍的保衛戰,德國打英國是以己之短攻英國之長,在這種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他必須調整思路,調轉進攻方向,而蘇聯與德國陸地接壤,進攻蘇聯能夠發揮德軍的優勢。
所以,德軍不進攻蘇聯繼續進攻英國的戰略選擇根本不存在,如果說一定要做出更優化的選擇,他應該充分評估蘇聯的實力和韌勁,先把戰爭的腳步停下來,認真經營西歐大陸,全力深化西歐社會融合和治理,憑藉西歐大陸的強大製造、科技實力和資源,打造一個強大的超級國家。
這期間,只需要一小部分力量去消耗英國,阻止英國的發展,待到德國實力足夠,海軍強大時,再一口吃掉英國。
因為德國背靠富饒的西歐,無論空間還是資源,都是英國無法比擬的,其發展速度和前景英國更是比不了,如果以局部力量來消耗整個英國,英國基本上死定了。
金眼看世界
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兩線作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希特勒的擴張之路為何要選擇四面開花的軍事行動!是希特勒的盲目自信還是另有苦衷?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戰爭。由法西斯同盟國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率先發動戰爭。世界上其他幾個主要的國家以及無數附屬的國家殖民地和地區則被迫進行戰略防禦。但最終的戰爭結果則是法西斯徹底失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結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產生的。二戰期間,人類已經不同於冷兵器時代。現代化的軍事武器以及工業機械設備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因此有人說戰爭消耗的是白花花的銀子。但實際上戰爭消耗的是有限的能源。人要靠吃飯來維持戰鬥力和生產力。機器只要靠能源來維持動力和運行。
因此希特勒進攻蘇聯,實際上是因為隨著戰爭的擴大,使得德國的自然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和維持戰爭所需要的能源開支,因此希特勒急需通過佔據蘇聯西部的重要能源產區來繼續維持其統治下的上千萬納粹軍隊這一戰爭機器的運行。
德國在選擇執行進攻蘇聯之前,實際上正在跟海峽對岸的英國進行著慘烈的空戰。德國在發動戰爭以來。可以說前期一直十分的順利。希特勒堅信的閃電戰戰無不勝這一軍事理論屢試不爽,不斷的給希特勒帶來戰爭勝利的好消息。無論是對波蘭的戰爭,還是對法國的戰爭。德國都憑藉著閃電戰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對方的防線和重要軍事節點而取得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但是英國不同,英國與歐洲大陸沒有直接的陸上交通。一灣英吉利海峽將英國與歐洲大陸分隔開來。德國強大的陸軍此時派不上用場。因此德國在1940年制定了海獅計劃。負責執行該計劃的這是希特勒手下的干將戈林將軍。由於德國在飛機的數量和性能上都優於英國。因此戈林盲目的自信,曾信誓旦旦的向最高統帥希特勒承諾將在幾天內便把英國精英有的空軍力量全部摧毀,並且將英國國內重要的軍事工業基礎破壞。
但實際上德國犯了個嚴重的錯誤。英國首相丘吉爾此時早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雖說在戰機數量上不足德國的一半。但是丘吉爾深知,德國強大的陸軍暫時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而德國的空軍看似強大,實際上有自己的短板。因此英國憑藉著陸上雷達系統的精確判斷,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了德國的瘋狂進攻。明確的說,英國憑藉著更少的戰機拖住了德國空軍的轟炸和襲擊。甚至英國還發動了對德國柏林的轟炸,進行了一波反攻。
戰爭開始白熱化,希特勒面對受到的挫折開始瘋狂的報復。原本戈林一直沒有對英國的首都倫敦進行轟炸。但是此時希特勒已經顧不了許多。命令戈林向英國首都倫敦進行大規模轟炸。這樣的行為不僅僅沒有摧毀英國人民反抗的意思,反而激怒了英國人的情緒。德國遭遇了更為猛烈的抵抗。英德戰爭就這樣不斷的僵持著。
此時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已經刻不容緩。根本原因在於戰線的擴張使得德國國內的自然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尤其是對石油和煤炭電力的需求嚴重無法滿足。因此迫使希特勒不得不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倘若德國繼續跟英國死磕到底。而不選擇在沒有拿下英國之前,進攻蘇聯。德國真的會改變二戰的結局嗎?顯然不會。德國對能源的需求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德國軍隊對外作戰的效率和能力。倘若不採取對蘇聯等能源大國的軍事行動。能源的缺乏,也勢必會影響到德國進攻英國的速度和步伐。尤其是德國的空軍對於石油電力的需求十分巨大。而且英國還有著廣袤的海外殖民地,可以為其提供能源和經濟支持。這點是德國比不了的。
其實後來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最直接的導火索。也是由於美國不斷的支持反法西斯聯盟國家並且切斷了日本的石油補給。日本才不得不將美國拉入這場戰爭的漩渦之中。儘管日本心中明白,將美國拉入這場戰爭意味著自己取得戰爭最終勝利的不確定因素大了許多。
但日本也不願意看到美國暗中參與這場戰爭並且左右這場戰爭的戰局和結果。日本相信正面的與之交鋒,尚有一線生機。這便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後期所做偷襲珍珠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