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漫谈君


又牵扯到两广历史,作为本地人,还是蛮乐意回答的。

广东和广西的交界城市,多有通婚,走亲戚的。语言、习俗、文化、饮食等等都是一样的。

所以,走在两省的交界地段,大家都有“两广一家亲”的说法。但是在粤东潮汕、粤北等地区和桂西、桂北河池壮族等地区,就很难听到“两广一家亲”的说法。

两广文化,渊源流长,共同继承的是岭南文化。是真正的兄弟省份。

在我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关系如此亲密的兄弟省份了。

下面就开始普及历史知识吧。 秦始皇时期,刚刚统一天下。

气吞天下的始皇帝,立即开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派50万大军,屠睢为主将,想一举吞并百越地带。

(出发,攻打南越)

秦大军顺利的击败浙江福建等地的百越民族,在进攻岭南的时候,却遭遇到当地土著联军的愤烈反击。

一个夜晚,岭南土著联军夜袭秦军大营,混乱中,主将屠睢战死,秦军大败。

秦始皇听到消息,极为愤慨,于公元前214年,再派大军10万,由任嚣和赵佗为主将,再带领之前的残兵败将,一举荡平了岭南的抵抗力量。

把岭南地区纳入了中原的版图。并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直接统治岭南。

两位主将上书始皇帝,请求迁50万中原居民来岭南世代居住,开荒垦田。

还用“为士兵补衣服”的借口为由,申请迁来了1.5万未婚的年轻女子和寡妇,缓解了秦军士兵的单身问题。

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岭南,两位秦军主将,这片岭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采用了“和辑百越”政策,尊重岭南越人的民俗习惯,并给越人一部分权力自治,大力鼓励中原居民、士兵和当地越人通婚。

于是来自中原的居民们,沿着珠江流域,寻找适合定居的风水宝地。所以珠江流域旁边或者附近的居民,基本都是说白话的,白话可不是百越话,之前的百越话,就是壮、苗、瑶等等本地土著居民,他们本来自有风俗,自有语言。


后来,秦始皇死后,二世继位,在赵高的弄权下,秦敌国飞速崩溃。中原大地四处烽火,各地的起义军延绵不断。

在此天下大乱之际,位于南方边陲的岭南,却一片祥和,安静得如世外桃源。

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之一的任嚣,却在此时挂掉了,临终前,跟赵佗说:”这岭南地方好,只要把中原进来的道路关卡派兵切断,你就可以立国了。做你的土皇帝,延绵子孙后代。“

赵佗在任嚣死后,果然派兵守住各处连通中原的关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治所在番禺。

时光到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12年,他派出大军10万,平定了南越国。岭南又重新回归中原的怀抱。


(南越国地图)

这位千古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一切都要新的。南越国既然回归了,就当是新开疆的版图咯。

于是,下诏:”初开粤(通越)地,宜广布恩信。“

在岭南的打工仔官员们,听到老板都叫广布恩信了,行,那就在古苍梧王城的基础上,重新筑城,就叫广信城好了。

广信城一直作为岭南的统治中心,统治了近300年,这段时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居民,当然是以广信城里讲的中原雅言作为时髦语言了。

于是,白话,就由此散播到岭南的各个角落。据学者考究,白话起源于古广信城,而这话继承的是中原的雅言。


岭南作为一个整体,一直被中原统治,期间虽然有自立过南汉国,但岭南依然是一个整体地域政权存在。

公元前862年,唐朝觉得岭南这块地有些大,把它分一分,于是把岭南道分成了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

这就是后世两广分开的源头。

到了宋朝立国,赵匡胤把整个岭南设为广南路。至道三年,赵光义又要搞点事情,他命令,以古广信城为界,东边就叫广南东路。西边就叫广南西路。从此,广东与广西的名称是由这开始。

元朝,开始设省,广东省和广西省由此得名。一直延续至今,到建国后,广西改成了壮族自治区。

至于“广布恩信”的广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广泛、广大、很大的意思。

《诗·六月》、《雝传》皆曰:广,大也。

刚日读史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明清时期还专门设置了“两广总督”来管理。两广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始皇的仲父(干爹)吕不韦出版了《吕氏春秋》,书中提到关于“百越”的只言片语,但没有解释“百越”的具体位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就盯上了百越,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攻打岭南;征服了百越。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为36郡。在岭南地区就设置了桂林、象、南海3个郡。 “南海”就是指“南方的海”,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等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赵佗就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派10万大军灭了南越国,设立了交州。汉武帝又将南越国分成9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并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并规定交州治所就叫广信(今梧州市)。这就是说两广的“广”字源于汉武帝诏书。 东汉13州,就有交州,管辖今两广大部分地域和越南北部。孙吴割据江东,分交州为二:交州和广州。 隋文帝杨坚废除郡置,改为州县制;隋炀帝时为避杨广的名讳,广州改名为“番州”。

唐朝设立交州总管府,又称都督府,后改为安南都护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称为“路”,岭南设立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

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有专家曾在广东封开县和广西梧州考察的时候,从《水经注》得知这里正是桂江与贺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汉时的“广信”,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 当时岭南9郡的交趾郡位于今越南河内,交趾郡与交趾部是两个概念,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9郡的监察机关,交趾部首府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

在此值得提及的是,交趾多次反抗独立,但都会被收复,其名字从交趾变为宋平、交州、安南都护府。 五代时期,南汉高祖刘岩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939年吴权(越南吴朝开创者)打败南汉建立吴朝,自称吴王,建都古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交州),从而脱离中国统治;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自称帝,正式脱离中国;赵匡胤竟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成为藩王。 1009年李公蕴趁前黎朝发生内乱夺取帝位,开创了越南李朝。李公蕴竟多次深入宋境抢掠;明朝永乐帝趁着安南内乱期间,出兵收复了安南;明朝占领安南20多年,李朝反抗起义过多;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疲于奔命,废止了交趾布政司,中国统治1000年的交趾就这样丢弃了。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还得追溯到唐宋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战乱不休,行政区域分割频繁,原属于汉武帝时期的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的划分也有了新的方式。至于广西广东之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一为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单位—“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二为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至于这个广字,它的来历就更久了

广州之名应该是起于三国,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当曹操剿灭二袁一统北方的时候,天下还只有南方的孙权,刘表,刘璋以及汉中张鲁没有归降,其实这时候的交州还有一个士氏家族,只不过交州地小民贫,它正北方的刘表又胸无大志不愿意武力吞并,这才保留了下来。

后来孙权派兵占领了这里,为了防止士家作乱,于是将交州一分为二,在番禺设立广州,而越南北部则还是交州,驻地交趾,这就是广州的由来啦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对于这两个问题,其实对于历史专业的向北来说,是很简单的,但看了一些悟空问答的回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因而向北觉得有必要再回答一下。

在宋代,行政划分以“路”为单位,岭南地区属于“广南路”,下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

对于“广”字,那要追索到汉代了。汉武帝刘彻曾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要求当地官员要用朝廷的恩惠来治理岭南地区,让当地百姓安居落业。岭南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为广信县。这其中的“广”,是广泛的意思。岭南之地,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当还包括越南,当时叫交趾郡,确实广泛。


向北行者


中国的兄弟省并不少,例如河北和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前者两省以黄河分割,后者两省则以洞庭湖为界线。

但是广东,广西这两个省名字中并没有山或者河流,所以它们并不是以其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广字开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以广字命名省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先来说明“广”字的由来,据说这个字来自于汉武帝刘彻。当时正值战国时期,河北保定有一孩童降生,他就是日后的赵佗。

到了秦朝,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赵佗受令南下攻打百越,在此之后于龙川,即现在广东省河源龙川县担任县令一职。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前的县令治理方案十分简单粗暴,而赵佗实行的政策跟之前的官员完全不一样,他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在任职期间,他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纺织和灌溉技术,大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为了纪念赵佗所做出的功绩,百姓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当地的一个古镇,也就是现在龙川县的佗城。


由于秦朝实行的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赵佗不满秦朝的暴政,他就跑到了岭南这一带,创建了南越,定都在了现在的广州市。

当时南越国的国土范围十分广泛,东至福建,向西一直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向南可以到现在的越南中部,北至现在的两广北部。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曾派下属去与赵佗谈判,想要劝降他。赵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不想两国交战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臣服了汉朝,以附属国的形式归顺大汉,还没有完全的属于汉朝。之后汉文帝执政期间,又派人继续游说他放弃帝号彻底归顺大汉,赵也答应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赵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而汉武帝也登上了帝位,直接派兵南下,统一了南越。虽然汉武帝好战,但是南越的百姓都是在赵的仁政下生活了数十年,不服汉武帝的强硬的治理方式。为了治理好南越,汉武帝只能善待他们,实行仁政。


统一之后,汉武帝为了广施恩信,他在岭南地区设立“广信”县,即现如今的广西梧州,这就是“广”字的由来,这个地方也因此被人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两广地区最早的文化政治中心。

宋朝年间,朝廷为了利于管理,以广信县为界限,广信以东的地区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的地区称为广南西路。

再之后,由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朝廷专门设置了"两广总督"来加以管理,广南东路改名为海北广东道,广南西路则改名为广西两江道。明朝时期,将其分别改名为广东省,广西省。


后来又改了一次名字,广东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广西省改为广西布政使司。清朝时期,两省的名称被改回广东,广西省。广东省,广西省名字因此而诞生。就这样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省正式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至今未变。


夏目历史君


两广之地,古时称为百越之地。

是指五岭之南,其中五岭包括都庞岭、越城岭、骑田岭、荫渚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赵佗就起兵隔绝五岭通往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汉武帝元鼎六年,调遣十万大军平定南越国,设交趾刺史部。



交趾设置首府“广信”,取名来自汉武帝圣旨中“初开粤(越)地,宜广布恩信”而得名。

所以“广”的意思就是广博,广大的意思,广信是当时统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所在地。

广信县地理位置在当今广东封开县的封川地区及其相邻的广西梧州市部分地区。

自公元前106年开始,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前后经历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东汉初改交趾为交州,唐代这一带名为岭南道,宋代淳化四年,岭南道改名为广南路。

在广信以南地区,以广信为界,东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西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

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憨憨拾遗


现在我们都知道湖南湖北中的湖就是洞庭湖,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山东山西的山就是指的太行山脉,那么广东广西的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广东广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比较认可的说法,广东广西的形成主要就是宋朝的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设置,慢慢的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在五代时期当时广东广西地区统称为广南,北宋建立之后就把广南地区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间梧州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这个也是目前最公认的说法了。

在秦朝以前这里统称为百越地区,秦始皇派军队南征之后正式把百越地区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在这里也设置了南海郡郡治“番禺”位于在现今广州的越秀区。后来秦朝末年我们都知道赵佗在这里建立了南越国,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后来汉武帝时期平定了南越,将南越地区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由交州管辖。当时的州治设在当时的苍梧郡广信县(现广东肇庆封开县),据说汉武帝当时把广信县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意思就是汉武帝光布恩泽,这条河以东成为广大,以西成为广西。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广南路是宋代时候设置的一条交通分割线。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

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到清朝初期“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

“广”,是指西江江边的一个古代交通枢纽“广信县。汉武帝刘彻曾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要求当地官员要用朝廷的恩惠来治理岭南地区,让当地百姓安居落业。后来,岭南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为广信县(原广信县址,一说为现在的梧州市,另一说是现在广东省的封开县城)。到了宋朝,朝廷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广信县为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则为广南西路。


元来大


汉朝四年(公元前203年),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起兵控制三郡之地,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军收复南越故地(包括现在的越南北部),设立了交州。为了显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的意义,将交州的行政管治所在地就叫"广信"(即今梧州市)。这就是"广"字的来历。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将交州一分为二,东面称为广州(隋朝时曾改为番禺,到唐朝又改回广州),西边称为交州。

到了宋朝的时候,将地方一级行政管理地域单位称"路",将广州设为广南东路,交州设为广南西路,这就是广东和广西名称的由来





越界说历史


宋朝初期在岭南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将广南路一分为二,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包括今日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西”之称由此而来。

“广东”一名起源于两汉时期交州刺史部治所广信县,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后称广信以东区域为广东,宋至道三年(997年)设广南东路,为今日广东省名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