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等原子弹,导弹,研制出来,晚几年发动战争,结果会怎么样?

乡村二十四


结果毫无疑问会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作为二战期间真正的主角,德国从来都是后人争论不休的焦点。虽然纳粹德国身上背负了数不尽的罪恶,但依然有很多人为德国的战败而扼腕叹息。

因为德国比美国更早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所以理论上如果德国先行拥有了原子弹,那么二战的结局必然改写。

而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原子弹以及核导弹的成功与否,本质上是差在了时间上。也就是说如果德国能够晚几年挑起二战,最起码等原子弹或者核导弹横空出世再行动,那么二战的结局必然会大相径庭。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因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蘑菇云虽有毁天灭地之功效,但绝不是一统天下之良药。

现实中作为世界上第一颗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国的核垄断一直持续到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告结束。

作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美国比任何国家都有称霸甚至统治全球的野心,但在1945~1949年这4年时间里,美国却并没有使用原子弹平推世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初代原子弹威力不足。除了巨大的心理威慑力,实际破坏效果有限。比如美国投在广岛上空的小男孩原子弹,有效毁伤半径为1.9公里,这意味着想要毁灭一个国家,尤其是苏联这样的巨无霸,理论上需要大量原子弹,但由于原料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原子弹的生产力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原子弹污染危害太大,虽然为达到最大毁伤效果,原子弹投放时一般选择在600米左右的高空实施空爆,对地面核污染危害较小,比如今天的广岛能够居住大量人口。但没有人能保证所有原子弹都能凌空爆炸,而一旦因核爆炸产生严重的核污染,必然也会令德国得不偿失。毕竟德国发动战争甚至投放原子弹的目的旨在掠夺土地和资源,而核污染的同归于尽毫无疑问是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静夜史认为,即便德国能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核导弹,晚几年发动战争,因为技术条件的严重滞后以及扩张国策的南辕北辙,原子弹和核导弹并不能让德国无往不利、战无不胜。

而比原子弹本身更尴尬的,是德国的内外环境根本不允许希特勒一直等下去。

作为德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演说家,希特勒靠着无与伦比的演说天赋不断扩张和壮大纳粹党,并最终登上了德国历史的舞台。

但在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长期不温不火,他们的收入来源,几乎来自于西方大财团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大财团。而洛克菲勒、摩根等美国大财团之所以对希特勒倾囊相助,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势力制约英法,并阻挡苏联的西进。

而在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阵营后,深受冲击的德国社会行将崩溃。这时,除了纳粹党前后奔走收获了一大票粉丝之外。美国大财团对希特勒的支持也是再接再厉、无怨无悔,这最终使得德国总统兴登堡妥协,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逐渐成为德国元首。

所以,既然有西方大财团的知遇之恩,登上德国元首宝座的希特勒自然是投桃报李、涌泉相报。

依靠大财团的启动资金,希特勒上马了高速公路等诸多大型工程,并推行以物易物的形式根治通货膨胀,此举吸引了大量失业人口,迅速降低了失业率。

为了讨好军队和西方大资本家,稳定了社会秩序的希特勒大力扩充军备,短短数年间,德国军队由数十万陆军猛增到700多万,并恢复了海军和空军。

恐怖的军队规模需要的是海量的军火,这大大刺激了大财团的军工生产能力。

但无论建设大型工程还是扩充军备都是一项异常庞大的开支,如果不能迅速回本,德国势必会首先被拖垮。

所以,为了第三帝国的生存,希特勒必须开战,而且越早越好。通过战争掠夺以战养战,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并不划算,但比起在和平中被撑死,这种方法毫无疑问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所以,为了帝国的生存,希特勒不能等。

当然,比希特勒更着急上火的,是背后的西方大资本家,因为苏联已经快要闹不住了。

虽然上帝给了德国不公平的空间,却给了任何人平等的时间,在德国抓紧时间搞生产、聚精会神搞科研的同时,红色帝国苏联正以最恐怖的速度在膨胀。

因为共产主义制度超乎寻常的资源集中和动员能力,即使苏联起步时社会基础薄弱,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搞建设。再加上钢铁领袖斯大林的领导,苏联的重工业化道路极其迅速。

而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在几乎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同时,也成为苏联更进一步的宝贵机遇。因为资本主义阵营市场秩序失灵,产品严重羁押,苏联由此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帮助苏联在1937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革命的导师,斯大林和列宁一样,也有将无产阶级革命向全球输出的梦想。而斯大林和列宁最大的不同在于:斯大林认为应该先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做后盾,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在全球成功。所以当苏联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后,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先发制人。所以就算德国能等,苏联也不能等。

概括起来,二战的爆发看似偶然,实则是历史的必然。而德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宿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曾在在一次高级军政官员会议上提出,在1943 —1945 年发动战争。因为希特勒认为,在这个时期内, 德国“陆、海 、空军的装备以及军官的配备大体上完成了,物质装备和军火是新式的”。不过最后,希特勒还是推翻推翻了自己的原有计划,提前发动了战争。

希特勒提前发动战争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1.晚几年发动战争,反德同盟出现,德国会被两面夹击

德国地处中欧,欧洲十字路口, 在具有联盟性的世界大战中, 它的最大弱点是可能在两线面对强 敌的共同夹击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两线作战就是德国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战之前,德国的西面是美、英 、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东面则是社会主义的苏联。东西两面都是强敌。如何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问题,在德国的战略中就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1939年前后,英法苏三国曾进行过不少谈判,希望可以遏制。不过由于英法苏三国的互相猜忌,以及德国的暗中破坏,英法苏三国组建反德同盟,扼制德国扩张的谈判均已失败告终。

反德同盟暂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形成,这给了德国一个有利的战机,让其可以将对手各个击破,不必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中。

而如果再拖几年的话,随着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英法苏三国可能会在德国的威胁下,暂时放下彼此间的成见,联合在一起东西两面夹击德国。这对于德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德国自己就能把自己拖垮

1933 至 1939 年间, 德国的军费总开支共计 900 亿马克 ,占同期国家支出总额的6成以上。疯狂扩军备战中 ,消耗掉了全部资金 ,黄金外汇极其短缺 ,国家债务超过 600 亿马克。德国经济再也难以支撑,不发动战争德国就只有破产一条路可以走。

3.“秘密武器”不再秘密,无法做到出其不意

德国在二战中,能纵横欧陆所向披靡,靠的是强悍的装甲部队,和跨时代的“闪电战”。而发动战争的时间拖得越久,德国的“秘密武器”坦克和“闪电战”战术的秘密很可能不能长久保 存下去。毕竟美、英 、法、苏等国的情报部门也不是吃干饭的。

一旦“秘密武器”被敌人获知,敌人肯定会做针对性的部署。到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做到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争就会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哪种消耗战。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来说,消耗战就相当于慢性自杀。

4.德国准备好了,敌人也准备好了

英法两国虽然本土面积不大,但是却又有着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英法可以从这些殖民地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苏联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那也自是不用多说;

美国综合实力世界第一,且地处美洲有大洋做为屏障易守难攻。

德国虽然凭借一波疯狂扩军备战,使军事实力暂时超过了其他强国,但德国的战争潜力终究还是有限的(无法与美、英 、法、苏等国相比)。

随着美、英 、法、苏等国不断加强军备建设 ,并采取各种措施对付德国, 德国就会失去军事优势。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如果,德国在二战前没有迫害犹太人,所进行的核子物理研究和火箭技术研究,的确在当时是最早也是最领先的!那么,如果希特勒政府所能调动的资源和金钱能够跟得上,不出意外,应该是德国首先研制成功!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千金难买早知道!你1937年告诉希特勒,V2导弹配上原子弹,只需要几发就能让英国彻底屈服!他会信吗?那时候的人对核武器的破坏能力可是无法理解的!第二,以1937年德国的财政赤字,那么在持续从苏联等国进口资源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已经很难在不进行战争资源掠夺的情况下支撑到1941年!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通过掠夺(包括迫害犹太人没收其财产所得)要么减少军事工业和公共事业建设开支,要么降低全民福利待遇!你选哪个?选哪个希特勒政府都可能会下台!因为德国民众的格局已经被你带起来了!包括民族复仇精神格局!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政府不宣布国家破产的情况下,又不出门掠夺,又能维持高昂的投资以及福利呢?这个题目有点难度!


8岁开始发呆


任何事情要实事求是!

如果希特勒知道;德国一定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造出威力异常巨大的铀炸弹!也许他会等一等,推迟发动二战。

可惜没有人能够拍胸口告诉他;“能!”

二战前,德国在核裂变研究的确走在世界的最前面。

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经过6年探索,发现了铀裂变规律,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

奥托·哈恩

1939年4月,德国陆军工兵署秘密成立了“德国铀协会”。

1940年初,由物理学家魏茨泽克、海森堡、布雷格和施罗德等制定了德国核研究“U工程”计划。

他们很快便设计并建造出了第一座用于试验的核反应堆。

但非常遗憾(今天来看也非常幸运),海森堡在理论计算上出现错误,认为需要巨大的核装置,耗费数吨铀235,才能装配一枚铀炸弹。

沃纳·海森堡

提炼这么多铀235,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无数的金钱,而且能否用于实战、以及效果还未知。

(要知道;美国后来兴师动众的“曼哈顿”研制核武器工程,也只不过提炼出200公斤右右铀235和钚239,装配了三枚原子弹)。

由此,德国核武器研究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显然不能指望等待用铀炸弹来打天下。

随着德国1941年进攻苏联,德国科学家铀炸弹研究才获得显著进展。

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尔运用一个球形装置使小型核反应堆获得成功,打开了制造实战原子弹的大门。

但时间已晚,罗斯福已经得到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警告,德国可能搞出威力无法想象的新型原子能炸弹。在他们的指路下,英军出击破坏了德国设在挪威生产重水的维莫克化工厂,

美英战机不间断轰炸德国有关涉核工厂设施设备,最终使德国核计划胎死腹中。


谌人


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

大家可能知道,希特勒在发动战争的同时,也组织德国科学家研制了很多的新武器,比如:

用轨道推动的巨炮;

潜艇及鱼雷;

喷气机;飞艇;

v1,v2火箭;

豹式坦克等等,

但令人最可怕的是德国当时就已经在研制核武器,为此,英美等国组织了特工去炸掉德国的重水工厂。

如果,真的让希特勒研制出原子弹,那么二战的局势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希特勒在垂死挣扎的时候动用原子弹,那时的苏联,英国和法国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失,要打败希特勒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了。


丛中笑6603


任何事情都一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年希特勒抓住机会横扫欧洲,如果不打等于坐失战机。

其他各国也不会等待希特勒去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他研制成功了,别的国家也研制成功了。如果真的导弹打起来,可能战火更烈,还可能德国没有了。

希特勒看的机会是世界经济萧条,如果他不动手,别的国家也会动手,可能结果更糟。俗话说成者王侯败者贼,如果希特勒成功了呢?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历史假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做出的最优选择。优秀对优秀,更优秀者胜,这才是现实。



大志远思想空间


那题主是觉得只有希特勒可以率先造出核武器?!而不是其他国家,比如美国。


希特勒如果不发动战争,研制核武,那就需要大量核武生产原料,研制费用、生产费用都很高昂;那这对纳粹德国而言,一定会限制其他方面的投入,发动战争,仅靠核武器?!这是不可能的,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也是不具备条件的。

美国其实一直在研究核武,但是纳粹德国要美国以举国之力提前研发出来原子弹罢了;而且纳粹德国这些举动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特别注意,往纳粹德国派出间谍。这样纳粹德国要想万无一失,那就别发动战争了,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万无一失。


过去即历史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上的巧合太多了。借用茅海建老师的一句话:

“在总体上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伍;

在具体叙说上又认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坚持抵抗,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在总体方面承认,清王朝昧于世界大势,无力挽回颓势;

在具体叙说上又认定,林则徐等人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只要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中国就有救。”

这句话同样适合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