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有人说朝廷下令让旗人去东北种地,旗人誓死不从,这是为什么?

无心冰冷的唇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清早上老梁就被闺女从被窝里给挖了出来,顶着俩乌青眼蹲在电脑跟前开始刷题,转手就刷到了题主的问题。

老梁扣着鼻屎就想糊题主一脸,知道啥叫胡咧咧吧?就您这问题,这要是被满清那些个皇帝知道了,棺材板都摁不住他们,他们爬出来非抽死你不可!

说实话满清他啥也不好,唯有一样做的不错,对自己的族人那叫个捧上天。放在手心怕掉了,吞进嘴里怕化了。自打满清入住中原,就有了铁杆庄稼汉的名称,这指的就是旗人。

那年月只要脑壳顶上贴着旗人的标签,您这“噗”从一出生,“啪”这一装棺材板,这辈子都屁股上都会烙着四大字八旗大兵,这就是铁饭碗,这就是工作证。每个月定时定点的到了衙门口一撅屁股亮出那工作证,这工资可就领上了,接着就可以逗个蝈蝈,玩个鹰,耍个隼啥的,那小日子不错!

朝廷下令让这帮人去东北那嘎达种地,老梁就问一下,他们舍得吗?真不舍得。所以题主这事就拿着个鸡毛非要当令箭使唤的胡咧咧。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哪满清是缺心眼还是咋的?咋就这么养着这帮废物?”

其实道理很简单,满清入住中原这嘎达,他人口就不多,满打满算就一百万人,这其中还得把满八旗和汉八旗算上(注:汉八旗是满人入关之前家养的奴隶),而明末记载汉人有六千万到一亿的人口。咱就按六千万的算,他旗人一百万的人口,五对一也就出二十万的兵丁。这么多的汉人他能看管的过来吗?不能啊!

所以这满清的皇帝就想了一损招,把旗人圈养起来,旗人这辈子就干两件事服兵役,生娃子,其他的生活所需满清政府包了。好嘞,这政策就这么定下来,可执行了没几年,这旗人被养成了那啥,就只懂的生娃子,遛鸟,逗蛐蛐,玩鹰!

打仗您一提这八旗大兵,这就成了废物点心的代名词。

不过话说回来,题主这问题也不是空穴来风,也是有依据的,但这依据被您这嘴巴一过滤,咋就夸那么大呢!

依据

旗人他不事生产,而且是个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存在,最为重要的人,这帮人越来越多,对于满清政府来说,这白吃白喝的玩意实在是太多了点。而满清政府到了后期,光给白皮猪们的各项赔款就有好几亿(马关条约那破纸片子就两亿,八国联军进北京玩了你的紫禁城,您还得拿出9.8亿来让人家开心),每天满清的领导人别的不做,一闭眼一睁眼这就得从口袋里掏出个十几万的雪花银给白皮猪当零嘴吃。

白皮猪们的零嘴不能停,这一停他们那洋枪洋炮就顶脑壳上吓唬你,这满清的领导人没辙了,转过脸来就想到了八旗这帮人的口粮来。

于是在光绪三十三年的时候,就下了这么一道旨意。大体意思是,咱政府已经是个穷光蛋了,你们这帮瘪犊子也该自谋生路了,当然你们要自谋生路咱政府可以给你提供优惠政策,比如低价从汉人手里购买土地,也就是官面说的劝课农桑,让旗人不要光玩那蝈蝈和鹰了,咱弄个农业玩玩?

这铁庄稼没了,旗人傻眼了,这就要闹事了!

慈禧那老婆娘一看这不行,所以借着洋务运动,这就开工厂办学习班,让那些个满人进去换换脑子,玩个商业啥的。咱说实话开工厂这玩意,那一定得是个有脑子的人来干才成,您这旗人玩蝈蝈都玩成废物了,有几个能带上脑子的?想多了吧!您说玩工厂不行,退一步当工人?那就跟不行了,人家每天蹲大太阳下晒个太阳,抓个虱子多惬意,您一张破纸片子就把人家踢到了工厂里面,这不要人家命了吗?所以这一条基本上就被否决了,推行不下去。

不行,咱再还一个,当兵?这其实就是旗人的祖传手艺,一般来说这应该可行。但旗人一瞅,您这是招兵?不玩弓了,该玩枪了,还天天的跑步,玩体能!

“大哥,都小三百年了,咱旗人就不玩这个了,您让俺们天天的玩体能,俺们死的心都有。人家以前天天大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您这天还没亮就玩跑步?您这是诚心玩我们是吧!”

“那咱不当兵了,咱当警察?行不?”

就这么一顿扯皮下来,京师里就搞出了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的大头兵,而这禁卫军还都是一帮子废物,仅仅比原来的八旗兵好那么一点点,至于北洋第一镇还凑活,但比起北洋其他几镇还差那几丢丢。

至于警察,这玩意还是太少!毕竟旗人的人口他增加了不少,不够!

这剩下的,慈禧这老婆娘想不出来了,这就又回到了原点,政府出政策搞优惠活动,自谋生路,搞农业种地!

满清最后没的办法了,这就给每个旗人发畜生,发种子,发房子,发路费,只要您能找到地,政府还给发买地的钱。

可旗人脑瓜蛋这么一转,发现这地都在汉人的手里,他们都不愿意卖。

咋办?

像清初那会咱搞个圈地运动,弄匹马拉个绳子,跑一圈,不管里面的地有没有主,都是你的?

想多了吧,这会汉人手里的权利不比你满人少,你敢这么干,慈禧的屁股就相当于坐上了火箭,等着升天吧!

“那,咱去东北!咱大清的龙兴之地哦!就是冷了点!路不好走了点!苦了点!”

“滚!别一点两点了,俺们北京的旗人不去!”

“对!俺武汉的表示支持!”

“四川的顶一个!”

……

得,全国上下除了奉天一带的旗人积极响应外,其他的都蹲在家门口等着喝西北风,也不愿意出去。

好吧,这事就这么在一年以后就黄了。慈禧天天的被旗人给骂醒了!不过这事整到最后,没地的汉人们挺开心,都拉家带口的去闯关东去了。对于汉人来说这闯关东就三个字,他们是没有政府支持的,这一路走下来,活着过去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当然到了地头这一半人多半还是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这是后话,和本文无关,老梁也不提这事,糟心!

说句老实话,满清这政策不能说不好。但用的方法真不对!

当年咱大华夏对面隔河相望的,那矮地瓜小鬼子们搞明治维新,也有些享受特权的武士不愿意改变现状。那天皇小子做的到是决绝,您不是不想改变吗?得,拿着刀全给剁了脑袋,扔到大海里喂鲨鱼了。

您满清政府要是有着决心,旗人还能这么像废物点心一样的存在?乱世就得用刀子说话!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分析一下,大体有三个原因

旗人不事生产,全靠朝堂补助发钱,历代帝王几次削减旗人数量后,领钱的八旗子弟还是太多,到了清朝中后期,凭借朝廷收入实在不堪负重,从嘉庆开始,后面的帝王都琢磨着让部分旗人返回东北老家去开荒种地,可收效甚微,旗人们都不愿意去

第一个,东北之地苦寒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按道理讲应该加大发展力度,可惜早期清朝害怕苦寒,把人口统统的转移到了关内,只留一些兵丁驻守。连早期的盛京都成了流放之地,比如立下大功的周培公,康熙把他安排成盛京将军。再远一些的地,比如宁古塔,那是正儿八经的流放

东北太冷,女真族自己受不了进了关内,汉家子孙也被强制迁徙,龙兴之地全是汉人算啥事嘛。这一迁徙不打紧,享受了中原繁华的八旗子弟,再也不愿意回去了

第二个,八旗子弟废了

对明战争中,清朝是胜利者,清朝强势入关后,自然享受胜利者待遇。跑马圈地占据了大量“无主”土地,大量的百姓也变成了包衣奴才,八旗子弟自此再也不用劳作,享受天上掉钱的待遇。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是建立在挣扎搏命以求生存基础之上,而这些不可敌们的子辈天生有好饭吃,享受到长久奢华之后,八旗子弟们无所事事成天遛狗逗鸟,废了

废了的八旗,让他们去开荒,可能嘛。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三个,认为家里有矿

清朝占据天下,八旗各个都是从龙子弟,他们认为,辣么大的天下都是自己的,怎么能少的了吃的呢。让自己去东北开荒,完全是奸人伎俩,皇帝被蒙蔽了……

其实,就算没了朝廷发钱,自家家里头还有祖传的宝贝呢,随便卖俩,不就有了么,有祖宗在,不怕

三点原因,八旗们宁愿砸断胳膊揣兜里,也不愿意去干活赚吃的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我是不务正业的灵石蕴,喜欢点赞加关注,常聊聊呗


灵石蕴珠宝


清朝就像是一个大国企,其发家之根本——他们的旗民待遇相当于原始股东,只要朝廷不倒,大家子孙长大后都安排工作(旗丁),无需土里刨食,领受铁杆庄稼,都有饭吃。

效益好、人数少的时候当然没问题,到了中晚期,问题出现了,效益差了(老是对内镇压、对外赔钱,哪样都要糜耗巨资),人员多了,人口自然繁衍,数量呈几何基数式增长,坐吃山空,赤字明显,不改革是不行的,必须减员增效。

效益的问题不好解决,相对易于操作的是减员降薪,早在肃顺掌权的时期就提出过削减旗民薪俸的办法,得罪了不少旗人,最后,改革没有进行下去,连自己的脑袋都被慈禧和鬼子六给革掉了。

肃顺虽然死了,问题依然存在,今天不面对,明天就能爆发给你看。慈禧掌权多年后,危机一个接着一个,但主要手段仍是增效,靠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当等到庚子国难后,赔银9.8亿两,分39年还清,朝廷每天一睁开眼,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不见了,增效的脚步跟不上赔钱,慈禧只好捡起政敌肃顺扔掉的办法,开始实行新政,从旗人的铁杆庄稼上面开刀。

关于旗人的出路,清政府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

一、办厂劝学。开设各类培训学校和加工厂,与民族资产阶级争利。

二、择优征兵。京师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两三万号人,包括各地培训上岗的警察,基本都是从旗人里的精壮青少年择优录取的,本质上其实还是八旗制度的缩小版和升级版。

三、自谋生路。其实一些中下层旗民不用号召,早就开始探索这条道路,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旗人,还是有勤劳的传统,出去开开荒种种地,总有一碗饱饭吃,比半死不活的吊着强。

以上三条均不流行。或者说,起到的作用杯水车薪。

办厂劝学都需要钱,朝廷本身还缺钱呢,办了厂子还需要跟民间的工厂抢生意,这种官办工厂欠缺运营能力,对旗人的就业率提高不大。

参加军警只是小范围获益,无法扩大覆盖面,扩大后跟原有的八旗制度又有什么区别?

自谋生路在绝大部分封闭的满城行不通,旗人闲散惯了,你让他们去跟汉人做买卖开店种地都拉不下面子,丢不起那人,出租房屋“吃瓦片”倒是能接受,关键也没有那么多房子。

真正拉开架势普遍推广的还有一条——劝业归农。

朝廷并没有像题目中臆测的那样逼着旗人去东北种地,硬来肯定行不通,在花花绿绿的江南已家族传承二三百年,你现在让我去东北吃冰溜子,真要强行推广,估计起义的就轮不到汉人了。作为朝廷来讲,旗人驻扎在各地才能对各地区局势有所威慑,戳在那里就比不戳强,回东北,岂不是相当于自毁基业?

话虽如此,毕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清廷各地的督抚也确实上奏过“移旗实边”的建议,但在各地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仅在奉天受到过当地旗人普遍欢迎,奉天当地本身很多旗人也爱劳动,当地政府给田地、给牲畜、给种子、给房子、给路费,让往土地广阔的延边一带整体搬迁,奉天一带的旗人还是很拥护这项政策的,报名者很踊跃。

同样的政策,北京一带的旗人就怨声载道,死活不肯去长白山深山老林那块“龙兴之地”,朝廷也没办法,不能强制拆迁。

除了旗人的观念很难转变,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习惯也无法改变,且不说入关之后吃的是铁杆庄稼,入关之前咱们何曾种过地?让咱种地咱也不会不是?直到解放后,有汉人看到旗人种田,都跟看光景似的,该插秧的,人家却撒种子;该撒一粒的,人家撒一把,种上以后就不闻不问了,大有靠天吃饭的意思,能养活家人才怪。

“劝业归农”这项政策在执行之中,要求地方上筹资买地,再分给旗人,仅这一条,地方上就叫苦不迭,原因很简单,一是没钱,二是有钱也买不着地,土地资源在中原和江南都是稀缺资源,汉人都被无地逼着去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四海无闲田,哪儿有多余的卖给你?

各地督抚手中仅有的官地也多半或早已出租,或用于马场、操场军事训练,算是军队产业,各地督抚在操作收回时也阻力重重。

端方曾经提出过类似于“买断旗人工龄”的建议,给予旗人一次性补偿十年薪俸,以后就不发补助了,旗人固然有被一下子推出去的悲苦,但朝廷也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没有被推广。

感觉不爽的不只是旗人,当各地在探索买田授给旗人时,又遭遇了汉人的强烈抵制,各地报社(尤其是租界)在报纸上纷纷痛骂这是非法占田,强买强卖。

看出来了吧,从各级官府,到旗人,到汉人,全都怨声载道,再加上清政府又没钱,文宣工作也做不到位,所以这种新政直到清政府倒台,也没有得以全面真正的执行。


历来现实


就好像如今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人们,现在突然让他们回山里去,有谁会愿意呢?

关外东北地区虽然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是历经两百多年的封禁早就已经感情淡薄,而且关外虽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而且土地肥沃,可仍旧需要付诸劳动。对于过惯了靠朝廷养活的旗人来说,自然是太辛苦了。

清末新政虽然只是封建势力所做出的垂死挣扎,但有一些内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对于旗籍民众的裁撤削减。满洲依赖于“八旗制度”而崛起,但时移世易,当年这些“功臣之后”越发成为了清朝沉重的负担——不仅不从事劳动生产,每年还要花费朝廷大量财政支出,而且这失去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

所以,裁撤旗人成为了必须进行的项目。但也不能直接就给撤了,始终是“自己人”,要给他们想好去处。

无论是曾经的肃慎还是女真,亦或是后来的满洲,都是崛起于东北。清末《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虽然使得东北的范围大幅萎缩,连出海口都丧失了,但剩余的东北地区仍旧是一块宝地——地广人稀,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数不尽的森林、矿产、动植物等。


让旗人前往东北开垦的提议由来已久,尤其南方各省督抚,“移旗戍垦”一来能够解决各地旗人的生计,减轻各地的财政负担;二来使得龙兴之地再次兴旺;三来移民实边也是应对沙俄等最好的办法之一。

然而满清入关以来,拥有特权的旗人在各地兴建的“满城”过得逍遥快活,依靠朝廷养活,早就已经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让旗人前往东北,一来当时的东北寒冷,生活自然比不上已经高度开发的关内;二来清末的旗人早就已经丧失了各种先人们的生存技能,前往东北压根无法生存。

清末,有些非常穷困潦倒的旗人宁愿变卖祖先的财产苟且偷生,也不愿意学习一技之长谋生。


澹奕


查遍清末新政的档案,我们没有发现有鼓励旗人去东北种地的内容,要不就是无中生有,要不就是故意歪曲。在光绪33年(1908年),清廷颁布上谕,要求各省督抚、将军、都统查明驻防之地旗人的数量,和他们的家产,意思是说政府没钱了,你们无产者旗人以后要自主谋生了,政府可以向你们提供帮助,例如以低价买汉族的地给你们种,就是劝课农桑,让旗人发展农业。

(旗人)

在著名的影视剧《茶馆》里面,就深刻刻画了旗人生活的落魄,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旗人,常四爷一身好武艺,在八国联军的时候还杀过洋鬼子,可是无奈,清王朝垮台了,志向得不到伸展。松二爷呢,整天斗蛐蛐,视蛐蛐如命,最后不得不变卖家产,他们品德虽好,但都是四九城下层的落魄旗人,到了民国那些仗势欺人的小吏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茶馆)

东北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在清王朝以前,东北就跟现在的生态保护区一样不得进行开发,汉人不得进入,但到了清朝晚期就不行了,列强侵略东北,为了保家卫国,只有往东北大量移民了,所以有了闯关东,要说旗人也可以去,他们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财政供养,早已经失去了他们祖先在东北生存的能力,旗人这个时候已经变得懒惰无比,所以光绪33年那个上谕下达后,引来的一片抗议,不得不在后面又恢复政府供养了。

(北京八旗)

参考文献:

清代旗人的军饷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5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或者说,是故意歪曲了清末新政。

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后,无论是京师八旗还是各省驻防八旗,都作为职业军户聚居,不参加农工商等社会经济活动,由政府供养。结果由于八旗人口繁衍日众,政府难以负担,旗人生计便渐成问题。

旗人:我家世代都是当兵的,都是吃皇粮的

政府:你家太能生了,我已经养不起了,吃自己好不好

清廷虽然想了诸多办法,但由于不敢改变恩养政策,八旗生计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八旗从清王朝的支柱变成了包袱,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来“恩养”八旗,而大多数旗人依然穷苦。

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八月二十日,清廷颁布上谕:"着各省督抚,会同各将军、都统等,查明驻防旗丁数目。先尽该驻防原有马厂、庄田各产业,妥拟章程,分期区域,计口授地,责令耕种。其本无马厂、庄田,暨有厂、田而不敷安插者,饬令各地方官于驻防附近州县,俟农隙时,各以时价分购地亩,每年约按旗丁十分之一,或十数分之一,授给领种,逐渐推广,世世执业,,严禁典售。即以所授田亩之数,为裁撤口粮之准。”

这道劝业归农的上谕,就是题主所谓的“让旗人去东北种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里面根本没有提到东北,只是让各地政府先把官地分给八旗旗人耕种,官地不足或没有的,政府买地授田,不准旗人变卖。

但是,这个上谕是行不通的,不仅仅因为旗人抵死不从,是因为没有地,也没有钱买地。

第一、土地问题

新政期间,清政府筹划旗人生计,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清政府财源枯竭,只好把包括关外在内的一切旗地都准许旗民自由买卖,所得地价钱款,被充作开办旗人工厂、学校及安置旗 户从业归农的费用。清朝政府所控制的旗地本就不敷分配,又因筹划生计而大量售为民田,这样一来差额就更大了。如果购地授田,则既没钱,也买不到这么多地。

旗人:把地卖给我吧,我想种种

汉民:呵呵,偶们都没地,只有闯关东了

以山东为例。“山东青州驻防所属马厂已经开垦收租,款项用来改练新操”,原来所圈占的旗地,"或陆续典当,或绝嗣失迷,现正从事调查,其势已难规复,是授田之举,东省原有马厂、庄田已属无可筹拨……况东省负山带海,地狭人稠、田亩奇昂,居民无地可耕……赴东三省以苦力糊口者不下数十万”。汉族老百姓的地亩已不敷耕种,被迫离乡谋生,更何谈购买大量的土地来安置旗人呢?

二、资金问题

各地驻防大员纷纷上奏,声称地价高昂,难筹资金,无力购田。如凉州副都统玉岜奏:"购置尚能得所,但价值昂贵,非无米所能炊,值此度支奇绌,司农仰屋,就地实无可筹之款",提出归农宜缓。察哈尔倒是地广人稀,已经预留了2000顷地,"以为有此地亩,只须给以牛、粮、籽、种,先省购田价值,较之内地当易"。可即使这样,安置旗丁就需要一百五十万两银,无处筹措。

让旗人去种地是因为政府缺银子了,可是让旗人去种地先得要一大笔银子,这是个恶性循环

三、旗人懒惰问题

部分旗人好逸恶劳,不愿意靠劳动自食其力。"自计口授田之诏下,颇闻各省驻防旗民竞有痛哭流涕,群谋抵抗,不谅朝廷之苦心者”。这是因为旗人"食安好逸,业已习为固然。”四川旗人因成都将军绰哈布 "奏裁旗饷",到将军衙门抗议,甚至还打伤了旗官。此外,西安、广州、浙江等地也发生旗人抗议事件。结果第二年清政府只好又发布上谕:“所有钱粮、兵饷仍均照常,毋使八旗人等妄生疑虑”。

旗人:我还是喜欢听戏抽烟玩鸟,不喜欢种地

四、汉人不满问题

汉族人民对购田授地也极为不满,虑其有强买民田之扰,抨击清政府以"化除满汉畛域为名,强夺汉人膏腴之地,来安置旗丁。”

五、旗人不懂农业技术的问题

旗人几百年来长期不从事生产劳动(造反前也只会打猎挖参,不会种地),农业生产技术非常生疏,政府又不组织培训。例如宣统年间,政府曾将内蒙古大黑河十三圈耕地分给旗人,由于不善耕种,所以收成不高,极端贫困。

旗人:射箭我懂,种地咋弄?


总之,清政府的想法虽好,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里外不是人,实在是一个末路王朝日暮途穷的写照。

但这个政策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一、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放弃恩养政策,鼓励旗人自食其力,旗人也从原来只能当兵到有了多方面选择职业的自由。例如在北京,旗人做小商贩,做零工的已经很常见。

坐人力车的有旗人,拉车的也有旗人,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

二、政府无力安置所有的旗人,准许旗人外出自谋生计,改变了聚居不与外界来往交流的旧生活状态。

三、的确有一部分旗人生活得到改善,这里真要说到东北了,因为东北搞得最好。一是设立了八旗兴业银行,用以振 兴实业、移旗实边等。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安置旗丁。如黑龙江省"近年以来,拨地以赡官兵,设学以教子弟,以及齐昂筑路、陆防征军,凡所以为旗丁谋者固已"。同时,东北旗人有长 期从事生产劳动的习惯。奉天省"本省旗人家有地亩,世为农工,并不专恃饷项,皆自食其力者居多,故筹生计易”。

日本杀了一部分不愿意放弃特权的武士,实现了明治维新。大清一个旗人都不敢杀,大家同归于尽

可惜的是,清政府既缺乏决心(日本为了解决与八旗类似的武士问题,不惜以死亡数万人的内战来搞定),亦缺乏能力,只有一部分旗人得到学习或工作的机会,穷途 末路的清王朝已经没有时间来解决旗人生计问题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在清末新政时期,朝廷没有明确指令让旗人去东北龙兴之地种地。但是,此时旗人和家眷仆从每年的钱粮耗费,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

因此,旗人的待遇也越来越低,补助不断削减折扣,朝廷也要求让他们自谋生计。

过惯了不劳而获日子的旗人,被人伺候习以为常了,严重蜕化,失去锐气,老爷太太们是吃不了苦的,自然怨声载道。


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禁关令瓦解后,经过清代中后期规模宏大的闯关东风潮,大量汉人涌入,东北的土地其实开垦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旗人就是回到东北,也没有多少土地可以种,地方官员没有太多钱赎买土地,旗人大部分也不会种地。

在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清廷颁布上谕,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说了三个问题:

第一,清查旗民人口,授予土地,要求必须种地谋生。

第二,给了旗人土地,就要裁撤之前的待遇,朝廷也缺钱,钱粮每年就不发了。

第三,如果不会种地,地方官找人教给旗人,发给种子,然后土地世世代代流传,不允许私自买卖,以免又伸手要钱。朝廷养着臃肿的旗人确实花钱,就以各种名目为理由,一来同意旗人脱旗,取消待遇。二来也不规定旗人必须练习骑射了。三来在继承制度上,也非常苛责,减少朝廷的负担。可见,在缺钱面前,清代朝廷也很无奈。

另外,清末新政在设计上,对于东北地区很重视。特别是日俄战争波及东北,影响了清代祖宗陵寝,因此朝廷不断派出能臣开发和建设东北,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这个问题不不存在的。

清末不愿意去东北的基本上只有和皇族沾亲带故的黄带子红带子的宗室族人,底层旗人别说朝廷让他们去东北种地了,就是在新政没实施前底层旗人都有大量因为生活困苦不堪而“逃旗”的。

旗人在明末清初是满族人定鼎天下的重要武装力量,而满语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又是明朝边将李成梁家的武将,在建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吸纳了明朝的各种优劣政策,八旗制度就是其中一种。清代旗人世袭当兵,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底层旗人在清末每月大概一两五钱左右的军饷,然而清末不是明末,清末的白银贬值,购买力不像明末那样坚挺,旗人一家经常吃不饱,还要经常受朝廷征召参战,可谓是苦不堪言,自从肃顺当政后贯彻削减旗人钱粮以用国事的政策后,旗人的日子俞加困苦,即使到了后期恭亲王执政时,这一政策也没得到改变,因此在清末才会出现大规模的逃旗现象,即放弃旗人身份,逃离八旗驻地,到其他地方谋生。清末八旗钱粮平均一年要消耗2000多万两白银,却让底层旗人生存艰难,可谓庸政。


霧雨丶


首先旗人们认为他们本身就是高贵的民族,比汉人高贵,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代表旗人的利益的,满汉一家本身就是当政者巩固江山的一种宣传口号,根本就不是真的。其次旗人们吃喝玩乐惯了,要他们骑马玩耍还可以,而要他们向农民一样去种地,这不是剥夺了他们民族的高贵和优越感呢?谁还能傻到回东北去种地呢?再就是满人是个以骑马打仗打猎为生的民族,对于种地根本就是一窍不通的,哪里还会同意回去种地?


倭寇的煞星


他们可能还感觉感觉全国就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