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杀了岳飞后,金国为何没有趁机消灭南宋呢?

大帅252990946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金国为何同意跟南宋朝廷议和,并最终签订绍兴条约。其实金国同意议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金国已无力再战。自1127年金国攻破北宋都城,灭北宋占中原后,金国与宋国就开始了长达15年的混战,金国国内早已怨声载道,再加上金国与西夏、高丽等国也时常发生战争,显然金国已无力再负担如此频繁的对外战争。



同时随着南宋逐渐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再加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刘錡、吴阶等南宋军队已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所以此时的金国早已不能再向对付北宋那样的轻松。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自1140年,金国名将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宗翰都已相继去世。再加上在1139年金熙宗又以谋反罪诛杀了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等大将,及解除了完颜昌的兵权(后被完颜宗弼所杀)。



此时的金国能够与南宋的将领们匹敌的就只剩下完颜宗弼一人而已。但是完颜宗弼这位金国此时唯一拿的出手的将领却又接连被南宋的将领所打败。先是在顺昌之战中被刘錡的八字军所败,后又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被岳飞的岳家军所败。所以此时的金国精锐可谓是损失惨重,金国历经数次之败早已有了退却之心。



其实本来早在1137年金熙宗皇帝就打算听从金国内部主和派领袖完颜昌的建议与南宋议和。但是由于主战派完颜宗弼的干涉,所以最终没有成功,而后随着主和派完颜昌的被杀,与南宋议和就更别奢望了。但是自主战派的完颜宗弼在多次大战中被南宋打败,而后金国内部又矛盾重重,最终金熙宗就又想起了要与南宋议和的事情。



1141年金国在经过数战被击败的情况下,开始没有了往日的嚣张跋扈,反而开始频频对赵构示好。金国皇帝先将死去的宋徽宗的爵位由昏德公改追封为天水郡王,后又将宋钦宗的重昏侯改为天水郡公。但是这场大好的局面,却最终让赵构和秦桧等主和派的人所破坏。

南宋最终在可战而不战的情况下,在赵构剥夺了韩世忠、岳飞、刘錡、杨沂中等主战派的兵权后,南宋至此无力再战。后最终南宋与金国在10月达成了议和,并签订《绍兴和议》。而这就是为什么金国同意与南宋议和的真相。



后南宋虽然自毁长城,杀掉了岳飞,又解除了韩世忠、刘錡等主战派的军权。但此时的金国依然无法再对南宋产生毁灭性的伤害。究其原因在于南宋在自毁长城,金国同样也在自毁长城。其实早在1135年金国太宗皇帝去世,金熙宗继位后,金国朝廷上的内讧就屡见不鲜,而也正是因为金国内部的争斗,最终才给了初期的南宋一个喘息的时间。



金国自熙宗皇帝登基后,整个朝堂就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个派系。主战派以完颜宗弼为首,主和派则以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和完颜昌为首。前期由于主和派的三人牢牢控制住了金国的朝政大权,所以金国一度希望以归还河南、陕西等地与南宋,然后达成议和。



但是后期由于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等人专权乱政,导致让金熙宗很愤怒,最终在经过无数次的争斗后,完颜宗隽、完颜宗磐被杀,完颜昌被解除兵权,后又被以与宋国私通的借口杀害。但是原本金熙宗以为干掉了他们就可以重掌朝中大权,不过没成想主和派被打压,主战派又起来,最后朝中大权又被完颜宗弼掌控。


而完颜宗弼掌控金国大权后,就开始了对金国官场的血洗。先是左丞相完颜希尹被杀,后田钰、奚毅等重臣也被清洗,自此整个金国大权就被完颜宗弼所掌控。而后作为金国的皇帝金熙宗因为权力长期被夺,后虽然夺回权力,但是却开始彻底变得的堕落,他开始滥杀无辜,朝中的那些宗室如完颜元、完颜查刺、完颜特思、完颜阿楞以及阿楞弟完颜挞楞等相继被杀,所以此时的金国上下早已人心惶惶。



最终在1150年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完颜亮自立为帝。而完颜亮自立为帝后为保证自己的帝位能够稳固,他开始对太宗一脉的子嗣采取赶尽杀绝的策略,完颜卞、完颜宗哲、完颜京、完颜宗雅、完颜宗义等太宗子孙相继被杀,太宗绝嗣。而后为了更进一步的掌控全国的权力,完颜撒离喝、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完颜宗懿、完颜秉德等完颜亮认为对其有威胁的重臣也相继被杀。



也就是在完颜亮这样近乎疯狂的杀戮下,金国有能力的宗室与大将几乎被屠戮殆尽。而金国各地也因完颜亮残暴的统治下,开到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了造反之路。先是在西北的契丹族叛变,而后金国的宗室远在东京辽阳府的完颜雍自立为帝。所以此时的金国内部可谓是矛盾重重,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就这样的金国又哪有能力再去进攻南宋呢?



而后衰落的金国虽然在完颜亮死后,被金世宗拉回到了中兴,但是无奈的是完颜亮对金国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了。而这段时期,虽然金国又开始与南宋发生了几场大战,但是金国已无力再对南宋产生太大的威胁,而且曾经南宋向金国称臣的地位,也变成了两国互为平等。



金世宗之后,金章宗前期虽然继承了其爷爷的国策,此时的金国的确也在稳步的提升国力。但是正当金国有望回归巅峰的时候,却因金章宗晚年宠信元妃和李氏外戚的缘故,再加上后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如黄河泛滥等,金国的国力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又再一次的极速下降。而后因金国国力的衰退,曾经被金国牢牢压制住的蒙古部落开始有了崛起地位意思,金国也被搞的是焦头烂额的,所以此时也就更没有灭亡南宋的实力。



而自金章宗之后,随着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金国就再也没有进攻南宋的心思。此时的金国无时无刻不再承受着蒙古的威胁,南宋不进攻它都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了,金国又哪有精力去对付南宋呢?章宗之后的金国唯一的目标就是抵御蒙古对其领土的蚕食,对于南宋它大都采用的都是守势,只要南宋不进攻就万事大吉。


澳古说历史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谈起精忠报国,我们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宋爱国名将岳飞;一谈起治军有方,“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宋朝大将岳飞。岳飞在从军的二十年间,组建岳家军三次北伐,消灭伪齐收复大片土地,屡建奇功。

金军面对这个优秀的对手,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岳飞在世时,金军大将兀术、完颜宗弼等人南下攻宋,都曾在对战岳飞时铩羽而归。可是等到岳飞被迫害致死,金国却没有立刻挥师南下,而是选择了维持暂时的“和平”。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不在岳飞身上,而是在金国内部。

北宋政和五年(1115),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竖起称帝的大旗,取国号“金”,正式建立与辽、宋对峙的政权。新生的金地处东北,受中原文化影响浅,仍保留了大量女真族传统习俗,其中一条就是勃极烈制度。在完颜阿骨打称帝后建立的勃极烈队列里,他的弟弟、女真大将吴乞买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吴乞买汉名完颜晟,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即位。但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岳飞逝世时,完颜晟早已去世七年。还在北方对南宋步步紧逼的,是金国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颜亶。

完颜亶继位时,只有十六岁。因而宗翰、宗干、宗弼等开国功臣都成为了他的辅臣,完颜亶只是临朝听政,观摩学习。直到皇统八年(1148),宗弼去世,二十九岁的完颜亶才正式亲政。而在岳飞逝世的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宗弼还是金国的一大掌权者。

在前一年,宗弼组织了他在位时的最后一次南征。此时的金国,一方面国内趋于稳定,开始谋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常年征战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加大了金国的负担,使得金国已经有了议和的念头。实际上,南宋绍兴九年(1139)金国就提出过和南宋议和,不过最后主战派更胜一筹,议和不了了之。

而宗弼这次南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恐吓,逼迫南宋主动与金议和,为当时的金国争取更多切实的利益。也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南宋和金正式签署书面的议和文件《绍兴合约》。

在合约中,双方约定宋、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为界,确定两国疆域。南宋把之前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都割让给金国。而宋给金的岁币,定为银每年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虽然签订了合约,宋高宗心头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暂时排遣,但他还有另一个心病——他的生母还在金国,宋徽宗的遗体也还在金国。为了换回这二人,宋高宗答应金国,杀死抗金大将岳飞。

所以说,并不是金国没把握住岳飞被杀这个好机会,而是岳飞的死去也有金国的手笔。刚刚签署议和合约,金国也需要时机恢复和发展国力,所以并未选择当即南下灭宋。况且岳飞虽死,但岳家军尚存,抗金大将韩世忠也还在。要灭南宋,对当时的金国而言,还不是一件轻松事。


邓海春


宋金议和,与岳飞被杀并没有什么关系。岳飞被杀,是因为赵构想削夺岳飞的兵权,但岳飞却表现得不情不愿,甚至在被迫交出兵权后,不老实待在帝国都城,反而跑到庐山隐居。这种行为,已经隐约在挑战赵构的权威。因为,庐山距离都城临安太远,而距离岳飞从前的军区太近。

凭岳飞这种行为,你们说他是想干嘛?南宋有那么多可以隐居的地方,可岳飞却偏偏要到岳家军的驻地附件隐居,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赵构,说是岳飞正在和岳家军的高级将领们密切联系,你们说,赵构会怎么看这件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当岳家军中有人站出来揭发张宪和岳云正试图用武力让岳飞重新回到军中时,赵构立马让人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很快处死。对于赵构来说,张俊、杨沂中、刘琦、韩世忠、岳飞这五位统帅,只有岳飞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算得上是赵构的嫡系,所以理应该是最听话的。

可结果呢?岳飞在进军中原时试图绑架国策,增援淮西时拖拖拉拉,调入京城又妄图再掌兵权,俨然成了中兴五将里面最不听话的,在赵构看来,岳飞真是太让他失望,所以他最终才对岳飞痛下杀手。



至于宋金和议,却是宋军和金军在在战场上实打实打出来的,并不是某个人一拍脑袋弄出来的。当年,宋金在黄天荡、富平之战后,就一直以秦岭淮河对恃,整整十年之久,谁也无法真正突破这条线。

换句话说,宋金双方的分界线,是多年战争打出来的。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淮西之战,南宋的柘皋大捷,让金军明白,金军对宋军的军事优势已经变得非常有限,并且越靠近长江一线,金军的这种优势就越小,甚至渐渐变成劣势。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征服南宋几乎已经是不可能,而金军即便是想占据淮南,也是困难重重,除非金国愿意能把军事主力,长久的驻扎在靠近淮河的地方。但是这样争夺淮南的部分地区,成本实在太高,高的有点得不偿失。而正因为南宋有这种胜利垫底,才有资格与金国和议。否则,南宋连和议的资格都没有。



与此同时,南宋的濠州之战惨败,也让南宋明白,就整体而言,金国仍然占据军事上的优势,尤其是越靠近淮河一线,金军的优势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只能重新都回到谈判桌上面,因为这样打下去,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惨重,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许多人喜欢说,岳飞之死,是金国逼迫南宋的结果。但其实,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宋金在谈判的时候,如果金国提出这种要求,那不是明显对南宋示弱吗?如果金国真提出这种要求,就算南宋愿意和谈,也不可能接受称臣纳贡的条件。因为,大不了,咱们再打上一架,反正咱们大宋有你们害怕的岳飞。

所以,从最后议和的结果看,显然应该是金军这样说得多,总而言之,你们南宋要是不服,那咱们就继续再打,打到你们服为止。虽然说,金国没有夺取淮南和江南的能力,但问题是,他们却可以到这些地方大肆抢劫和搞破坏,而宋军显然无法将其直接拒于门外。这样一来,南宋的损失肯定要更大些。

在这种背景下,宋金最终以秦岭淮河划分界限,同时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定期交纳保护费。后来,金国曾试图打破这个和议的结果,结果以失败告终;南宋也试图打破这个和议结果,依然以失败告诉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宋金和议,就是双方整体实力决定的。


我是赵帅锅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再次(第一次是绍兴七年,那一年宋徽宗去世)向金国提出和议的请求。金国回答说,要议和可以,你们得杀掉岳飞。杀掉岳飞,我们就和你们议和。于是,宋高宗与秦桧合议,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以及岳飞的部将张宪。

(岳飞剧照)

当宋高宗和秦桧杀掉岳飞以后,立刻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金国。金国果然很守信用,也立刻就把宋高宗的母亲韦氏送回南宋,并且和南宋签订了《绍兴和议》,结束了宋金之间的战争。

照理说,金国之所以一定要南宋杀岳飞,就是因为他们最怕岳飞。既然岳飞已经杀掉了,南宋就不足为惧了。那么,当时他们为什么不立刻提兵攻击南宋,趁机把南宋给灭掉,而是要老老实实地和南宋签订协议呢?难道是因为金国很有契约精神吗?

显然,所谓的“契约精神”,是不存在的。金国之所以遵守协议,是因为他们也希望订立这个协议。这个协议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是比提兵攻击南宋,更优选的一种结果。

说起来,这个协议,金国是赚了大钱的。政治上,南宋向金国称臣,成为金国的藩属国,南宋皇帝由金国册封,过年过节还要朝贡金主。版图上,南宋承认之前金国占领北宋的地盘,并且把岳飞打下来的唐、邓两个州,以及商、秦两州的一大半再割给金国。经济上,南宋每年向金国岁贡银25万两、娟25万一匹。

(宋高宗剧照)

不过,假设金国能趁机把南宋给打下来,那么,无论在政治上、版图上、经济上都是绝对的大赚。金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认为,金国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能力拿下南宋,就算把岳飞除掉了,他们依然没有这个能力。

金国之所以没有这个能力,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金国和南宋的战争,从靖康二年一直打到绍兴十一年,已经打了10多年,金国国内的消耗已经太大了,这仗实在打不下去了。

二是金国的一些主帅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宗翰等人已经先后去世,只剩下完颜宗弼一个主帅。而完颜宗弼又连续不断地打了几次败仗。这些败仗不只是败给了岳飞一部,还败给了刘錡部、杨沂中部等等,甚至差点被韩世忠给全歼。所以,就算没有岳飞,依靠完颜宗弼可能依然不是南宋的对手。

(完颜宗弼剧照)

三是金国初年,中央集权制并没有完善,皇族的权力很大,各自为政,又把持朝政。在岳飞被杀后,就算完颜宗弼能够打败南宋,并趁机灭了南宋。那么,完颜宗弼很可能成为一个权臣,金国的江山,很可能落入完颜宗弼的手里。这一点,作为皇帝的金熙宗不得不防。也就是说,金熙宗的处境和宋高宗是一样的,宋高宗担心岳飞做大,金熙宗自然也担心完颜宗弼做大。

四是如果等南宋杀掉岳飞后,立马就举兵南侵。做这样的事情,不但不会很容易消灭南宋,而且还容易让南宋同仇敌忾。因为被骗,连宋高宗也可能羞愤不已,下定要和金国死战到底的决心。那样一来,相当于无意中,金国帮助宋朝搞了一场战前动员。到时候,金国可能死得更惨,连“绍兴和议”那样的好处,也赚不到了。

所以,金国绝对不可能在这时候提兵攻击。要攻击,也只有等过一段时间再说。(事实上,二十年后,完颜亮又再次提兵攻打南宋。)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金国知道把岳飞杀掉,它依然在和南宋的对战中,占不到多大的便宜,他为什么还一定要南宋杀掉岳飞呢?

这是因为,岳飞是一个风向标,是抗金的一面旗帜。杀掉岳飞,不只是杀岳飞一个人,而是浇灭抗金的火焰。让南宋的军民们,在把目标对准金国的时候,就有所顾忌。慢慢地,抗金的风潮就会过去,抗金的火焰就会熄灭。这一点,对于金国来说,是最重要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赵构杀了岳飞后,金国与南宋的和议同时达成,他们签订的和约叫《绍兴和议》,和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金人把俘虏到金国后在五国城去世后的宋徽宗的棺材交还南宋,同时将赵构的母亲韦太后送回;南宋君主向金国君主称臣,要求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国册封赵构为皇帝;金国和南宋,东边以淮河中流为界,西边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向金国纳贡,每年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和约签订后,金国和南宋休战,赵构将行在安置于改名为临安的杭州,从此偏安一隅,不图进取。而金国也捞足了好处,自然见好就收,再来趁机消灭南宋,不就出尔反尔了?作为一个国家,没有这样苍黄翻覆的,按照常理不会这样。此为不趁机消灭南宋的第一个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金国多年征战,对生产和国力的影响损耗也是不小的,他也有部众,也有赖以立足的黎民百姓,他们也要休养,如果一味征战,老百姓抽丁、征粮、补给、供需,无异于敲脂吸髓,把他们的老百姓逼急了,也怕后院失火,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上面这些原因还不是最主要的,让人哑然失笑的是,金国开始压根儿就没打算占领江南之地。南宋无论经济和文化都远远发达于金国,侵略文北宋,靠的是人高马大的武力和杀人不眨眼的残忍,烧杀抢掠才是他们的强项,至于要统治整个华夏民族,就眼高手低了。

北宋灭亡后,金国攻打南宋,他们最初的预期,也只限于秦岭淮河以北,对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是力不从心的。金国先后不遗余力地扶持张邦昌和刘豫政权,就是缺乏底气和信心的反映。但是,赵构开始没能力,后来没骨气,丢城弃地,落荒而逃,让金国觉得打南宋,比当年打北宋还容易得多,所以才会沿着赵构的逃跑路线,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1129年,被追杀得惊恐万状的赵构曾经给金军左副元帅粘罕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八月日,谨致书国相元帅阁下,某昨遣洪皓输恳切之诚,惧道途梗塞,或不时布闻,则又令崔纵进书御者。既遣使者于庭,君臣相聚,泣而言曰: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况方军兵挠败,盗贼侵交,财贿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师一来,则束手听命而已,守奚为哉。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某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鳃鳃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恭维元帅阁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

真是极尽摇尾乞怜之态,极尽奴颜婢膝之状,面对这样软弱可欺的对手,金兵怎么不好好地干上一票、抢掠一番然后得胜归朝呢?金国打南宋也有一个在试探性的过程中逐渐扩大战果的过程,至于不灭,本来就没这打算和能力,如此而已。


帝国的脸谱


这个问题似乎在给我们传递一种论调,那就是岳飞活着金国就不能消灭南宋,岳飞死了,金国就能轻而易举消灭南宋......

岳飞虽然很能干,岳家军实力也不错,但是,却并不是两国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中兴四将中的另外三家势力,就兵力规模而言,其实都在岳家军之上,再者而言,岳飞一人身死,岳家军依然还是存在的,并没有被消灭,只是被朝廷收编了。

事实上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南宋中心四将加上其他将领如刘錡、吴玠等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公元1140年,金国大举侵宋,打算一举灭宋,然而各路金兵接连惨遭失败,在顺昌之战中,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兵,后来郾城之战,岳飞岳家军大破金兵。

短短一年间,一扫自北宋灭亡以来的颓势,似乎北望中原,收复故土有望。然而这时候,金国内部也似乎意识到侵宋已然不再现实,为了榨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打算跟宋议和。

宋高宗或许有想要媾和偏安心思,又或许接议和接除诸将兵权,以防尾大不掉,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于是两者一拍即合,绍兴和议遂成。

绍兴和议的背景是在金兵节节败退,宋军取得一定军事优势的前提下才得以签订的。金国在军事上相对而言还是保持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足以灭亡南宋,同时到了这一时期金国中央的政治斗争也十分尖锐,早在金熙宗即位之初主战和主和派就已经形成,主和派的声音一度压过主战派,只是当时首次洽谈议和割让河南、陕西等地让主战派完颜宗弼十分不满,才有了1140年的这次侵宋,结果金兵大败,考虑到灭宋已经不可能,强硬的完颜宗弼遂与南宋主和派和谈,最终签订了和议条约,并且要求杀掉在郾城大败金兵的岳飞。

为了说明金国没有实力侵宋,笔者接着就即介绍一下发生在绍兴议和20年之后的金国再次大举侵宋。

1150年,金熙宗被左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完颜亮称帝,为了完成攻灭南宋统一天下的壮志,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准备。他迁都于燕京(北京),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驻扎上京会宁府金世宗一系的衍庆功臣完颜宗干和完颜宗翰的军队收归金廷管制,金国到了这一时期,算是整合了所有军队。

到了1161年,金国遣使南宋要求重新划分国界,实际上这是完颜亮开展的借口,因为南宋必定不会答应。在南宋拒绝之后的同年 完颜亮亲率大军兵分四路由汴京出发,开始大举侵宋。

金军东路水军在胶西(山东胶县)被宋将李宝水军所败,之后金国西北契丹叛乱,镇守东京辽阳府的葛王完颜雍自立为帝,在后院起火的危急时刻,完颜亮不管不顾,继续渡江,他的先遣部队在采石一战被南宋名将虞允文所败,战船被焚毁,完颜亮仍然不死心,还想强渡长江,部下极力反对无效后,发动兵变干掉了完颜亮。自此以后,一直延续到金国北方被蒙古占领迁都汴京后金国最后的岁月中试图攻宋,就再也没有灭宋之举。

120年的金国,其实实力最强的时期也就是灭契丹和灭北宋的那30几年的时光,金世宗之后,到了金熙宗时期,对南宋早就丧失了绝对军事优势。如果金国具备灭亡整个宋朝的实力,何必在建炎的四个年头里一路追杀宋高宗无果,打到江南却最终还是被赶回江北?


文话史


因为此时金国已经没有能力消灭南宋了!

1141年南宋与金国之所以能够议和成功,就是因为金国已经没有能力消灭南宋。

对于这一点,金国自己看的很清楚。所以才会同意议和。以金国做派,能吞并南宋,就绝不会和谈。最后实在打不动了,这才放弃吞并南宋。

对于这一点,赵构也看的很清楚!

1141年,再一次打退金兵对淮西的进攻以后,赵构自信满满的说,现在金兵就算大军再次南下,也不能怎么样了。






他不是盲目的自信。他的底气,来自于南宋军队对金兵的连续胜利。

此时的南宋,有兵30多万,而且都是久竟战阵的老兵,经验丰富,战力十足。南宋内部稳固,各地乱兵、盗匪全部剿灭。南宋已经度过了最初几年混乱而脆弱的阶段,沿秦岭淮河一线建立起巩固的防线。


相对应的,金国实力下降。金兵在与南宋军队的作战中,伤亡巨大,战力迅速下降。

一升一降,南宋与金国实力接近了。

所以,赵构敢杀岳飞。所以,金国愿意议和了。

实力、实力、实力。一切都是因为实力。


上将嗳福斯


岳飞被杀,影响很大,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对宋朝的“高管”们心生各种怨恨,赵构和秦桧的行为真地做到了“亲者痛仇者快”。这个仇者,自然是金国了。

对于金国来说,没有比对手自斩大将更高兴的事了,即使如此,金国也没有乘机南下去“消灭南宋”,这是为什么?难道是金国人笨吗?当然不是。

岳飞虽死,但能战的将军还有好几位,这种情况金国要考虑的

岳飞非常出色,但绝对不是“一枝独秀”,因为还有韩世忠、刘锜、李显忠等“中兴”名将。

韩世忠,大家可能都知道,其人虎背熊腰,有勇有谋。出生在贫寒之家,但军事指挥能力天赋异禀。在和西夏的对战中,在和金国的对战中,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岳飞死时,韩世忠绝对是南宋的脊梁,虽然已经五十二岁了,但不容小觑。

刘锜,年龄与岳飞比较接近,先是建功立业在西夏,公元1140年,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军,后来在“柘皋之战”中再次大破金军。岳飞死时,刘锜正是年富力强之时,金人绝不敢轻视。

李显忠,比岳飞小几岁,此人胆子大,武艺高。曾经数次率军抵御金军入侵,岳飞去世时,李显忠才33岁,而且对金有着血海深仇。不仅如此,李显忠深知金国内部情况,因为延安失守时,曾被迫降金,后来找出机会南下,全家老幼被金所杀。在和金对战中,李显忠不惜力,敢拼命。

魏胜,弓箭手出身,岳飞死时,已经小有名气,胆略过人,枭雄善战,是个很有实力的年轻小将。

基于南宋还有一战之力,所以,虽然岳飞死了,但金国不敢大举南下。

金国实力差点意思,连年征战,积累还不够

金国灭了大辽,又灭了北宋,连年征战,实力受损。

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打仗就是打钱。南宋国防和军队实力一般,但钱还是不少,特别是南方更是富庶繁华之所在,如果金国一时半会拿不下南宋,那么势必会被拖入战争的泥潭。

一旦开始打持久战,战线拉得很长的金国,就不占优势了,一方面要对抗南宋,一方面也要防范蒙古草原各部落,虽然此时的蒙古草原并没统一,但如果发现有好的机会,谁能保证,大点的蒙古部落不会偷袭自己的大本营呢?

事实上,后来的金国还是没稳住,继续攻击南宋,但南宋没攻下来,自己真被统一后的蒙古抄了后路,直接给灭了。

金国此时的领导者和军队,灭了北宋后,开始追求安逸。岳飞死前,金国和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

金国刚开始建国时,非常猛,靠一个万人团队,就能叱诧风云,当时流传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

就是靠勇猛无敌的团队,金国打败了大辽,成为了一方霸主。当了霸主后,继续南下攻打北宋,金人再次证明了他们的勇猛,北宋被打趴下不说,还俘虏了两位皇帝,众多王公贵族。

随着在大都市的生活,被宋朝文化影响,金人开始注重享受了,从上至下,汉化的很厉害。

俗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样的状况下,金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而此时的金国皇帝是金熙宗,这个皇帝不喜欢战争,喜欢汉人文化,喜欢和平,喜欢任用主和派人员。

在岳飞死前,金熙宗和南宋赵构于1141年11月签订了“绍兴和议”,协议规定,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南宋属于金国的附属国,南宋皇帝有金国册封,金国重大事宜,以及领导人过生日等,南宋需要派使臣庆贺。

大家想想,金国这任皇帝不好战,而且已经和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南宋已经称臣了,还能再去战吗?短期之内,是不能了。

十多年后,金熙宗不在了,金国撕毁了协议,战事重启。

岳飞死后,金国没有乘机攻打南宋,有三方面的原因:南宋还有众多名将,还有一战之力;连年战争,金国实力还是不够,怕被拖入泥潭;皇帝不喜战,军人不愿战,签订了和平协议。


蓝风破晓


题主这么问,显然是太过于高估当时岳飞的地位了。

岳飞是抗金主力,这显然是不用质疑的。

但是主力,不代表全部。

不是说岳飞一死,南宋的防务就瘫痪了。

这就像是人类发明了电之后,生活显然会更好。但是如果没有电,也不至于活不下去。

当时岳飞对于南宋朝廷来说,就是这个状态。

如果岳飞一死,南宋的防御系统就瘫痪了的话,借宋高宗十个胆子,他也不可能杀岳飞。

所以即使岳飞死掉了,金国也无法轻易的灭掉南宋,这是其一。

其二是当时杀岳飞的背景,是宋金两国都想要休战。

杀岳飞,一方面是高宗皇帝自己想杀,另一方面也有一点给金国投名状的意思。

所以宋金两国停战已经是迫在眉睫,和岳飞之间的关系其实不大。

所以在高宗皇帝杀掉岳飞之后,金国并没有出兵南下。

我是@盗帅夜留香,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我们传统观念里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固有观念,比如岳飞很能打,完全可以收复失地,灭掉金国,比如秦桧是汉奸等等。



我们重点讲秦桧,以此来论证这个观点。

一千多年来,我们给秦桧的定性就是汉奸,那么他到底是不是汉奸呢?要我说,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他都不是汉奸。

汉奸,在现代汉语中的定义:泛指背叛中华民族,投靠侵略者,充当其走狗,出卖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来分析:

一,秦桧有没有投靠侵略者,肯定是没有。有人说他被金国俘虏过,俘虏后答应了金国的要求,从此就做了金国的走狗,回来就一味的和谈。对于这个看法,我只能呵呵,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表明秦桧投靠了金国,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秦桧所做的事是受到金国的指使。



二,先抛开当时和谈对还是不对,是不是对国家有利。假定和谈就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那么我们也要搞清楚,当时的国家是赵家的,赵家就是国家,而和谈是赵家的本意,也自然就是国家的本意,秦桧所做的是赵家也就是国家的本意,怎么能说秦桧出卖了国家的利益。

三,当时主战就是正确的?确实,岳飞将军的确是不世出的名将,训练出了大名鼎鼎的岳家军,并且建立了赫赫战功,当年郾城大捷时确实举国欢腾,然后秦桧和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这就是卖国行为。很多人都认为赵构和秦桧这么做是怕破坏和谈,怕岳飞一旦真的顺利北上,迎回二圣,自己地位不保,这其实根本就不是关键。

关键是当时宋金已经达成初步和议,因为双方都认识到目前的国势下,谁都不可能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如果岳飞继续北上,很有可能刺激金国举全国之力再次大举南下,和谈成泡影不说,现有的政权也有覆灭的危险。要知道,当年宋连软弱腐败的辽的残兵败将都打不过,而当时女真力量不大的情况下灭辽灭宋,如今金国已经统有北方,力量庞大,南宋怎么可能没有忌惮。



其次,今人很难理解宋朝皇帝对武将拥兵的忌惮程度。宋朝之前的五代皇帝被拥兵大将走马灯般的造反的噩梦始终萦绕着宋朝皇帝,而岳家军本质上是岳飞的私人武装,不受国家节制,岳飞在皇帝面前确实比较骄横,岳家军正在一步步坐大,岳飞正在成为最能打的私人武装的最高军事将领,赵构不久前又被武将苗傅、刘正彦造了一次反……这些因素加起来,你要是皇帝,你想不想弄死岳飞?

四,秦桧真的不是汉奸。汉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出卖国家利益来获得敌国给予自身的好处。秦桧在南宋已经贵为宰相,他还有为金国卖命的理由吗?金国就算给予秦桧最高的奖赏,也只能是让他当宰相,难不成还能让他当皇帝?宰相也不可能让他当啊,就算让他当金国的宰相,那么金国宰相和南宋宰相孰优孰劣,不也是一目了然的吗?



结合以上来看,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站在现代国家的角度,秦桧确实是奸臣,汉奸,但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秦桧不仅不是汉奸,更不是奸臣,而是忠于皇帝的能臣,贤臣。二,宋金当时的国力情况来看,和谈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是双方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