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登基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余坚锐


刘基做事向来勇毅果断,但是,刘基过于公正严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却害了他们父子两代三人。朱元璋在闻知刘基的大名后,重金聘请刘基出山相助。刘基并不是朱元璋的濠州嫡系。刘基投奔朱元璋之后,献时务十八策,并帮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刘基劝朱元璋不用尊奉韩林儿,而是鼓励朱元璋自立;对于江南的义军,可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则可天下一统。

刘基相比诸葛亮,才能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基不但善于谋划天下大局,还善于临阵指挥,在对阵陈友谅时,刘基就是妙计不断。

刘基献策诱陈友谅入龙湾,大败之;又劝朱元璋亲征,直捣陈友谅老巢江州,收复了江西驻郡;后又亲侍朱元璋旁,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彻底剿灭了陈友谅。

鄱阳湖一战,刘基甚至还上演了英雄救主之举,“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刘基比诸葛亮还妖呀,一看战场变化,就知道陈友谅要直击朱元璋旗舰了。

陈友谅死后,天下已无人可与朱元璋争锋。朱元璋之后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按照刘基的天下大略,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是,刘基的厄运也就从此时开始。陈友谅死后,战事无需刘基操心了,朱元璋就让刘基去做律法和整肃纲纪的事情。结果呢,刘基得罪了不少朝廷大员。

刘基在祈雨期间,斩杀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得罪了宠信李彬的宰相李善长。李善长借机诬告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大不敬之举。加上这次祈雨正好失败了,惹得朱元璋大怒,开始怪罪刘基。刘基吓得借妻子去世之故,告辞还乡。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刘基也仅获封食禄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然后,刘基再次战战兢兢的告老还乡。刘基还得罪了胡惟庸。胡惟庸在刘基返乡之后,派人构陷刘基,说刘基想霸占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来作为死后的安葬之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有人造反,谋他的皇位,虽然没有怪罪刘基,但还是相信了胡惟庸的谗言。刘基听说了胡惟庸诬陷的事情,担心朱元璋起杀心,马上战战兢兢的跑到了南京,待在了朱元璋眼皮之下。

根据《明史》和《国朝献征录》的相互印证,刘基之死,类似于韩信之死。刘基偶发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治病。刘基服药后腹中出现拳头大、石头一般的异物。刘基抱病觐见了朱元璋,说了胡惟庸给他看病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仅仅讲了一些安慰的话。在刘基病情加重之后,朱元璋专门派人护送刘基返乡。

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忍亲手杀了功高盖世的刘基。但是,跟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一样,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杀了刘基。

刘基的长子刘琏,颇有文采。刘基死后两年,在朱元璋朝任职。朱元璋本想重用,但是被胡惟庸一党胁迫,坠井而亡。

刘基的次子刘璟,作风跟刘基颇有相似之处,通晓经学,并善于用兵,而且为人正直,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曾想让刘璟袭刘基的爵位,但是刘璟说自己的侄子尚在(刘琏的长子刘廌)。刘璟的正直、谦让之风,让朱元璋很高兴,于是就让刘廌袭爵,并给刘璟设置了专门的职位,指派给了谷王。也正因为刘璟长期在谷王府,躲过了胡惟庸的迫害。

但是,跟刘基一样,刘璟的正直也害死了他。

刘璟在靖难之役前,曾和朱棣下棋。朱棣让刘璟让他,结果刘璟却说,该让的地方让,不该让的地方不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被任命为李景隆的参军事,随军出征。兵败后,曾上书建文帝,陈述利害,没有得到答复,辞而归乡。

朱棣登基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被朱棣抓到了京师。结果呢,刘璟坚决不称朱棣为“陛下”,继续称之为“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为了摆脱“簒逆”的嫌疑,连亲妈都不认了,自然容不得刘璟这么说他,下令将刘璟入狱。刘璟坚贞不屈,自缢于狱中。自此,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全死了。刘璟因为是次子,并未袭爵,其后人史书没有记录。而刘琏的后人,一直在明朝为官。

结构顾问


刘伯温之死,死于其的正直,严格执行律法,实事求是,以至于他树敌太多,最后被胡惟庸带去的太医毒害了(有人认为胡惟庸能这样做是收到朱元璋的指示)。刘伯温的儿子刘璟之死,没有任何争议,因为他站错了队,又不知变通,拒绝投靠朱棣的阵营,以至于被朱棣下天牢后自尽而死 。

刘伯温之死

说起刘基刘伯温,大家应该家喻户晓,其能力与古之姜子牙、诸葛亮齐名。在朱元璋最迷茫的时候为他指明方向,建立和稳定根基,从而有机会与陈友谅、张士诚逐鹿天下。

在面对强敌陈友谅时,他沉着冷静地分析: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伯温的几句话坚定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一站的决心,同时采用杀主降派来稳定军心,使得上下一心共同抗敌。

在天下已定,刘伯温奉命留守国都,辅助皇太子整顿吏治,恢复民生。刘伯温吸取宋、元灭亡的经验,要坚定吏法,严格执行,不能徇私舞弊。正因为如此他树立了太多的政敌,其中就要李善长,胡惟庸等。他们处处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使得他寸步难行,最后只能因妻子病逝而辞职回乡。

大明王朝的根基已定,朱元璋开始分封功臣,又将刘伯温召回了国都。不久刘伯温染病,胡惟庸就带领太医来为他瞧病,太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不久刘伯温就病逝了,因此有人就猜测胡惟庸能有如此大的胆子,一定是受了朱元璋的指示,才能使他公报私仇。至于刘伯温死因也无从得知。

刘伯温的儿子刘璟

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刘璟坚定的站在了建文帝这边,面对来势汹汹的燕王朱棣,刘璟给建文帝献上十六策,但是建文帝并没有采纳,然后又让他给李景隆参赞军事,刘璟给李景隆出了好多计策,李景隆同样没有采纳,最后李景隆大败,刘璟一看大势已去,就回到老家隐居了。

朱棣登基以后,可没忘记这个刘璟,因为朱棣曾和刘璟下棋,刘璟可以一子都不让,而且他知道刘璟的才能,于是派人请刘璟入京,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把他抓到京城来,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称呼朱棣还是殿下,不承认他是皇帝,并且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下让朱棣恼羞成怒,因为他的确是篡位而来的,虽然他成功了,但始终不光彩,而刘璟却直戳朱棣的痛处,朱棣非常的害怕,于是就把刘璟关入大牢中,最后死于狱中。


安夏历史君


在我国历史的众多文人谋士之中,刘伯温绝对是属于拔尖儿的一位,甚至在民间还流传着他有诸多神奇的能力,当然了,这只是他被加上了神话的色彩,实际上他是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以及严谨的分析对还没发生的事情做出了精准的推断。

也是因此,在朱元璋听到了有关他的事迹之后就邀请他来协助自己,刘伯温欣然应允,在此之后他一路辅佐朱元璋直至建立了明朝。可是自古以来帝王都是疑心颇重,朱元璋也没能例外,他尤其是对这些有功之臣颇为忌惮,所以最后即使刘伯温已患病离开京城,他还是借着胡惟庸的手杀死了他。

在他离开人世之后,他的长子与次子先后入朝为官,可惜大儿子被胡惟庸害的坠入井中而死。而他的小儿子刘璟与他颇为相似,为人正直不说能力也很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他的正直,最后害他丢失了性命。

刘璟对朝廷无比忠心,自然心中所效忠的就是朱元璋钦点的建文帝,对于朱棣他并无好感,他们二人还曾因下棋结下过梁子。后来朱棣安耐不住起兵发起了靖难之役,他作为随军参赞军机出征,可惜的是他所提出的建议均不被重视,无奈之下,他便回乡隐居。

在朱棣登上位之后,曾派人找他回京面见,可是他却说自己生病了拒绝入宫,这下可惹恼了朱棣,叫人把他抓了回来,可是,刘璟却说他不管多少年之后都会永远背负着篡位的骂名。这下可真的说到痛点上了,于是刘璟被关入牢中,最后也死于牢中。不过他说的话却成了真,在后世明史编撰完成之后对朱棣的评价就有着篡位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