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回向有多少种吗?为什么说回向非常重要?

用户65934200861


回向是佛教用语,是佛法“三殊胜”法中的“回向殊胜”。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行善修法结束后,要做的一个总结动作。那么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假如有10人,只有1个人有食物,他愿意把只属于自己的食物与人分享就是回向。就是说大乘修行人把自己行善修行应的的善报分享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根本内涵。


回向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毒的回向,一种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带有执着的回向,就是以我为主的回向,跟有毒的食品一样。。无毒的回向就是利益众生的回向,完全无我的回向。无毒回向又分真实的无毒回向和相似的无毒回向。真实的无毒回向只有登地菩萨才可以做到,凡夫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做相似无毒回向,比如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回向

,我就如何回向,这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最殊胜的回向就是念诵《普贤行愿品》以下四种情况。

做完善事,一定要马上回向。因为善业没有成熟前,有可能遭到破坏,什么情况可能遭到破坏呢,有以下四种情况:

1、发嗔恨心。在大乘佛教里,生起严重的嗔恨心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也就是我们说的“火烧功德林”;

2、自诩功课。自己做了一点功德,就到处跟人卖弄炫耀,这样也会毁了自己的善业;

3、对善业后悔。自己做了善业,比如为灾区捐钱后,自己又心疼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之前做的善业;

4、颠倒回向。把自己做的善业回向来消灭自己的敌人,这就是颠倒回向。

如果我们做了善业后不及时回向,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之一,就可能立刻毁坏我们的善业。

还有回向一定要具足四个条件:1、对镜是一切众生2、一定是遣除他们的痛苦3、要由我来遣除4、必须祈请上师三宝来加持。

也许有人还会问,我把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了,我自己的功德不就少了吗?当然不会,善根回向给众生,这个功德永远也不会耗尽。《慧海请问经》中说,“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尔,未获菩提其不尽。”

所以我们做了任何善事,都要马上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


玉洪说人文


首先回向文有很多种。但是回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大回向。

二是小回向。

大回向就是回向的范围广。比如有人发大菩提心将读经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这就是典型的大回向。



小回向:

比如说您今天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发心来读经,然后回向时也只回向给了他一个人得,这个就是小回向。

例如念完经之后,跟菩萨合掌说:“弟子某某某,

注:弟子是指已皈依三宝的弟子,女众也是称弟子。但如果没有皈依女众则只能称信女。

男子皈依与否都可以称弟子。

然后开始说愿以今天读某某经一部的功德回向给某某某以及他身上的冥阳两界。祈求佛力加持某某身上的冥阳两界全部离苦得乐。某某身体健康,或者学业进步....


但是您做小回向时,最好前面也加上一个大的回向偈。

如下图:
把这个念完,再回向给某某某。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有漏之身,比如说您今天发一顿脾气那就很容易把功德烧光了。但是如果您先回向给诸佛菩萨,那么您的功德就比较牢固,也放大了无数倍。

因为诸佛菩萨已经功德圆满,福德圆满,他们不会跟我们凡夫一样,嗔恨,妄语,造业等等,所以他们的功德永远在。

如果您修持的功德回向诸佛菩萨,回向三宝,那么您的功德就与三宝同在,与佛菩萨同在。


最后再讲一点就是,回向非常重要,但发心同样重要。因为在您发心的当下,功德就已经产生了。

修学过(地藏经)的师兄们都知道菩萨救母的故事。

菩萨见母受苦,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大悲大孝大慈生就无量功德,菩萨之母当下立即脱离三途之苦,最后得成正觉。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你起心动念要行善的当下,功德力就已经形成。

当然回向文依旧要读,这样功德就更加圆满殊胜。

当然修持六度不要贪功,贪功德就功德就极小。以清净平和喜悦的心去读经,功德无量!

文中若有错误的见解,愿听善知识们的教诲。

(文中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侵删)


灯见居士



回向是佛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大概就是念几句偈语,发一个心愿,什么心愿?就是自己按照教规做了一系列行为,比如诵经、念佛、忏愧、放生、施舍……等等,然后心里发愿:愿所做一切所得的功德都奉献给所有众生,自己不据为所有。

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人彻底清除心中的贪念。人做事都有目的性,学佛修行也是同样,而且在境界没有达到足够高度之前,不仅有目的性而且出发点都是围绕自己,只有成佛之后,我执法执都已消除,他便没有了个人的目的性,而是一切为世间众生而想、而作,所谓佛法就是佛为我等而设的阶梯、修的桥梁,那个时候,便不存在回不回向了!


但是,我们距佛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准确地说是我们的无明障碍太厚重了,也就是遮盖我们自性的污垢,这污垢就是生命轮回的业力,这个业力就是一个我字,有我才有我的一切,但我又同时是一条铁链,把我们牢牢地跟这个世间捆绑在一起。

佛法是让人解脱之法,佛法是开启人智慧之法,倘若不从根本处入手,纵然拜佛叩破了头,诵经倒背如流,施舍数不胜数,到头来还是门外之汉。而根本处,就是从我下手,先从心里把我破掉,倘若心里不肯舍弃一切为我的观念,在行动上更不可能做到舍己为人,那么在修行上就没办法取得真正进步。

所谓回向,不过是时时提醒自己,我本是众生中一员,众生即是我;回向众生实质上也是回向自己,真正得利的还是自己,因为随你如何回向,属于你的并不会消失和减少,甚至因为你心念的力量,那功德如发酵般扩大了……


ii小小孩


回向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回向呢?“回”就是回转,“向”就是朝向,“回向”的意思是修行者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这么做可以使修行者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关于回向的分类,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说法,比如:

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将回向分为三种:菩提回向,回转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众生回向,回转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给予其他众生;实际回向,回转自己的善根,以求平等如实法性。

华严宗认为有十种回向,分别为: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净土宗认为有两种回向:往相回向,将自己过去及今生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与众生共同往生净土;还相回向,往生净土后,生起大悲心,慈航倒驾,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普度众生,希望与众生共成佛道。

但是,不管理论上讲回向分为多少种,只要记住回向是将自己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转给众生,就可以了。


回向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回向中孕育着悲和智的种子。

所谓悲,就是大悲心,愿意普度一切众生。回向是将自己的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希望能和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因此体现了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

所谓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领悟诸法皆空的智慧。因为明白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不执著于修行的功德果报,将其回向给众生,这体现了修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华严经》中说:

不以取著业故回向,不以取著报故回向,不以取著心故回向,不以取著法故回向,不以取著事故回向,不以取著因故回向,不以取著语言音声故回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回向,不以取著回向故回向,不以取著利益众生故回向。

“悲”和“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涅槃解脱的关键所在。



梦露居士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请大家现在把这句话抄写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这句经文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句经文已经是石破天惊了!佛在过去的讲解中把这个《金刚经》《华严经》说为胜义法。那么在《楞严经》当中呢?佛把这部《楞严经》讲为胜义中真胜义性!也就是讲胜义中的真胜义!言外之义,《金刚》《华严》也是往《楞严经》中引导的一个过程而已,并不究竟,唯有这部《楞严经》是胜义中的真胜义!这句经文大家一定要记好,是在《楞严经》第四卷的开头部分,《楞严经》的第四卷是整个《楞严经》的重点!佛以前所讲过的三乘法,小乘法就是指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位。中乘法就是指缘觉乘,最后证得辟支佛果位。大乘是指那个时期参学《金刚经》《华严经》的菩萨,是不了义大乘。而《楞严经》是了义大乘,被说为胜义中的真胜义!所以《楞严经》啊,是引导三乘人归入大乘了义菩萨法当中,大家还可以参考《法华经》当中的三车喻,在那个故事中,佛举例子来比喻自己是怎么样把三乘众一步一步的引导到一佛乘当中。这段讲解大家可以去参考《法华经》。


「漏尽无学」就是指四果罗汉;「诸阿罗汉」是指初果罗汉到三果罗汉。在这句经文之后,佛马上就要为富楼那及与会大众宣讲:一乘实相大法,即如来藏法理,这个胜义中的真胜义!了义中的真了义!
「定性声闻」是指只满足于证到人我空境界的这样的修行人,他不愿意再去参学大乘佛法,也叫钝根阿罗汉;不愿意从空出有,去现六道众生之相来教化众生;他与菩萨的境界差别的很大,你就是指着他的鼻子去骂他,他也不愿意再现出肉团身去六道当中像菩萨那样去教化众生,他不愿意;他已经定型了非常的固执,就固执的认为自己解脱了六道轮回啊就已经成圣了。「定性」就是指自利的意思,如果他能悟到菩萨的境界,他愿意去教化众生行菩萨道,那就叫利根阿罗汉,他直接就会去修行大乘菩萨法。这个阿罗汉在因地叫声闻;在果地叫成阿罗汉。阿罗汉已经证到人我空,还没有证到法我空。「未得二空」这个‘二空’呢,就是指‘人我空’和‘法我空’。佛在这里即将就要开示这个如来藏法理,要让这些定性声闻啊,能够回小向大把定性转为不定性。在这里大家还要知道,阿罗汉所认为的这个‘人我空’啊,是指没有了这个肉团身的这种空,他认为就是‘人我空’了;他证得是第七识,认为这个第七识就是最究竟处了,他并不知道这个第七识叫‘定果色’本身也不空,第七识后面还有第八识。而证得法我空的人啊,他已经破除了第七识;我们所讲的这个圆教境界的分真佛呀,就是圆教的菩萨;他是指从初住位一直到等觉位这之间都属于分真佛!「回向上乘阿罗汉等」这里呢就是指利根阿罗汉了,是指大阿罗汉已经能够回小向大广行菩萨道去教化众生的,这一类叫上乘阿罗汉。你可以理解为大阿罗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就是让这些各种境界的修行人啊,都能够悟到如来藏一心三藏的法理,达到圆教菩萨究竟了义的寂灭境界。这里的“寂灭场地”,大家要注意一下!不是通教的那种寂灭,通教的寂灭~是入无形无相的空性。而现在要讲的是胜义中的真胜义!是要讲这个圆教的“寂灭场地”!这里的“寂灭”可以理解为‘空性’,“场地”理解为‘妙有’;‘寂灭’‘场地’放在一起,就是指三个如来藏,指这个一心三藏!「真阿练若正修行处」这里的“练若”是指修清净心的,是指小乘人这种条条框框,把自己框起来修的是整天提心吊胆,每天回去啊都要反省,一条一条检查一下,有没有破戒犯戒。「阿练若」是指小乘修行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比如说躲在深山老林里啊,或者是闭户不出门啊,男女相见要相隔一百步才能讲话呀,而且男众对女众传法如果超过五句话就视为破戒。「真阿练若」这是指大菩萨入世修行,在烦恼中证菩提!什么叫入世修行啊?他不像小乘修行人那样,把自己密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接触,认为这就是清净了、这就是修行了,不是这样!大乘菩萨就是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环境中去磨练自己,在烦恼中证菩提。「正修行处」就是点名了下面即将要讲的《楞严经》的重点!就是要让众修行人归到这个这个正修行处上来。「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们现在要仔细的听我讲啊!我现在就为你们开示这个如来藏真实义,开示一乘实相大法!要讲这个胜义中的真胜义了。大家要仔细听了!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在《楞严经》的第四卷,富楼那尊者作为当机众来向佛请法!「钦佛法音」“钦”这个字是唯有皇帝才可以用的。是表对于佛的教诲视为至尊、至诚的,「默然承听」是指去掉自己一切的妄想与杂念,用恭敬心柔软的心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啊?随着佛的讲解仔细地去想,跟着佛的思路去观照去理解,用智慧去听,专心的听!这句经文讲到这里,富楼那及与会大众屏息凝神,要专心致志地去听佛的开示了。下一讲我们将正式契入《楞严经》重点内容168字,168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深理解!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是佛准备要回答富楼那尊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上一讲富楼那尊者来问佛的这句经文,大家看一下就是这一句: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是富楼那对佛的第一问?佛正准备要回答他的这个问题!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佛说:富楼那呀,正如你前面向我问的这个如如不动,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心,如何生出这些有形有相的万法?这些山河大地啊,风云雨雾啊,都是怎么来的呀?富楼那尊者现在是站在自己的境界上,他现在认为我们的真心是如如不动,清净本然,是一个空性。既然是空性,它怎么忽然间能够生出这些山河大地啊,有形有相的万法出来了呢?大家看一下这句经文,富楼那尊者用的这个‘生’字,足以代表他现有的境界并不是圆教菩萨的境界。他认为这颗心是如如不动,无形无相的,就应该是一个空性;这就是典型的通教境界,我们的心就应该是空性啊,怎么突然间能生出一切有形有相出来了呢?而且他后面用的这个‘生’字,代表有次第性,别教境界采用的这个‘生’字;富楼那现有的境界,他认为无形无相与有形有相是对立的;这样世间人来看啊,世间人也会这样认为。而且富楼那尊者,他还不明白既然水火不容,比如这个房子里已经充满了火,你怎么又能讲这个房子里同时又充满了水呀?还讲水与火都是我们的清净本然,他不理解!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佛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富楼那,来解决他的疑问。往下看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汝常不闻」就是说富楼那!你不是常常地听我讲课吗?其实啊!佛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在前四个说法时期,佛在讲方便引导法的时候,常常的把《法华 楞严》的道理参杂在方便法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开示!所以啊佛前41年并没有少讲《法华经》《楞严经》,只是当初的讲法不能开门见山直接地讲给大家听,是采用旁敲侧击的这个讲法,来给大众的心里留下痕迹,等到了法华涅槃时这最后八年时间,佛才无遮无掩的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他的弟子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下来!到《法华经》中原文去找一下这句话!就是要告诉大众,以前我对你们所讲的这些法门,这些经典都是方便来引导你们啊,最终要接受我这个《法华经》的,我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来引导你们,就是最终要让你们认识这个《法华经》来学习《法华经》;所以,现在你们的机缘已经成熟,我要对你们讲这个大乘的妙法莲华经,讲这个一乘实相大法!这才是你们最终成佛必走的路,必学的经!我现在就要对你们开示《法华经》开示这个真法!我要来对大家开示这个一乘实相大法了,要把各个境界的罗汉也好,辟支佛也好,乃至不了义大乘菩萨也好,要把你们全部的引导到大乘了义的菩萨法当中来!也就是指圆教境界。

《法华经》是在法华涅槃时佛所讲的;《楞严经》是佛多时多处所讲,是分散着讲的,后来有佛弟子们会集整理出来的!我们来看这句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这个名相词是别教境界用的,别教把“性觉”讲成本来面目,在这句经文中的“性觉妙明”,我来打一个比方让大家理解!比方说我们还用拳头伸展开变现为手掌这个例子,拳头就代表性觉,‘性’你可以观照为无形无相,拳头代表这个性觉,拳头伸展开来,然后呢变现成~剪子相啊、锤子相啊、无量的手势、无量的相,这一切的相,在没有显现出来之前,就是我们当下的这个拳头,也就是说拳头就是‘性觉’;一切的手势一切的相是‘妙明’;妙在什么地方呀?妙就妙在无形无相的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一切万法!拳头是无形无相存在,眼睛看不见,但是你的心里知道它存在!就如同你的心里能够当下把你家里的电脑想起来!可是呢,你却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虽然看不到,但是电脑在你的心里存在,这叫性觉妙明!你知道你的真心能够现出一切的有形有相的万法,这叫明心,明白的明,明心!这叫性觉妙明。那么什么是本觉明妙呢?这个‘本’你可以观照为俗谛,也叫第二义谛,它代表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我们还用拳头变现为手掌来打比方:比方说 现在已经现出了剪子相啊、锤子相啊、各种的手势、OK相啊等等,用这些手势相来比喻我们十方法界一切的有些有相的万法,你眼睛现在见到了锤子相也好、剪刀相也好…比方说 你现在眼睛见到了是剪子相,你眼睛见到剪子相你明白它就是拳头,这叫在相见性;由此扩展为~你看到眼前的台灯啊、书本、电脑、佛像、茶杯、桌椅板凳啊等等,这一切的有形有相,你明白当下就是你的真心这个无形无相,这叫在相见性。所以你要明白十方法界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都是假面具!为什么叫假面具呢?它当下就是这个无形无相的空性!当你的眼睛见到了手掌相或是剪刀相等等,你明白这个相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心,当下就是我们的这个拳头,这叫见性;这叫本觉明妙!也叫照而常寂。大家听懂了吗?前面那个“性觉妙明”,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后面的“本觉明妙”叫见性;叫‘照而常寂’。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这时,富楼那尊者回答:是的,世尊啊!这里的「斯义」是指我不仅听佛说过这个道理,而且我是常常的听到!但是呢?我心里却不明白,心里不懂。富楼那遇到了这个问题也是来向我们表法的!涉及到我们当今修行人最敏感的问题!只是把经文当成佛学知识,当成口头禅去理解,而不用智慧去观照。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这句经文一连两个问号?大家来看一下,这句经文是佛来试探富楼那尊者,要看富楼那怎么样回答!「汝称觉明」佛对富楼那说呀,富楼那你所认为的这个‘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是你认为,你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明的才称名为觉呢?这里称名为‘觉’的觉是指‘正觉’;大家记一下!因为这段经文涉及的这个‘觉’啊太多了,而且左一个觉明、右一个名觉,容易把人搞胡涂了!这句经文里的这个‘觉明’啊写得是非常的含糊笼统,是一个含糊笼统的概念!再看第二个问号?「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还是你觉得你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不明,非要再加上一个眼睛能见的‘见’,你的心才能明呢?才能称为‘明觉’呢?大家注意下此处的经文,有不如人意之处,经文写得过于简练,造成了经文非常不容易理解。因为翻译《楞严经》的,是印度的般剌密帝法师和中国的房融宰相,般剌密帝法师精通佛法,但是不精通汉语;房融呢对佛法是一知半解,但是他本人啊非常精通汉语;再加上当时是出于唐朝,唐朝的语言风格不容易让人家看懂。


这句经文,就是佛问富楼那尊者:你是认为你自己的这个真心,本来就是明的,才叫成‘觉’呢?还是认为你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是不明的,非要加上眼睛能见的见,这个心才‘明’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什么呀?就好比一个如意宝珠,本身就可以发光,你要不要在如意宝珠的上面再加一个灯光呀?在灯光的照耀下,才能显出宝珠是明亮的;需不需要啊?不需要啊!这是画蛇添足!大家要明白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明的,不需要再加什么东西它才能明。这个‘明’是本有的,是自来就有,不从他有!不需要你再加什么东西它才‘明’,明白吧!如果你认为你的真心本来就是明的,自来就是明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称之为觉!是对的!如果你认为你的心本来就是不明的,非要加上眼睛能见的‘见’以及外面的光亮才能明的话,那就已经变成了‘无明’;就不能称之为‘觉’了。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大家看一下这是富楼那的回答,他认为我们的这个真心不能见,本来就是不能见的,不能明的,他的这种认识与当初阿难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当初的阿难也这样认为,必须是眼先看了,然后心才能知道。大家要注意这整段的经文,写得过于简练,而且是跳跃性比较大,不容易让人理解!这句经文 富楼那说呀,“若此不明”就是认为-他认为我们的真心本来就不明,把这个心说为‘不明’,他现有的境界是认为心是要在眼睛看到以后,才能明白的。如果不通过眼睛向外看我们的心就无法‘明’,叫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没有眼睛看,心就不能明;如果你把我们的心讲成觉的话,“则无所明” 那么我们就不能看到任何东西,叫则无所明;这是富楼那现有境界他所认为的。其实我们的这个心啊它本来就能看、就能听、就能嗅、就能尝,仅仅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啊这些为工具,随缘出来显现而已!眼睛并不能见,能见的是我们的真心!如果你讲眼睛能见,那么你想一想死人为什么不能见呢?死人也有眼睛啊,但是死人却什么东西也见不到。眼睛只是我们的真心利用它来向外景来看的这个工具,这个眼睛就如同我们的眼镜一样,是一个工具;你不能讲 这个眼镜让你看到了东西,真正能看的是我们的心!眼根是这个道理,那么鼻根、耳根、等等这六根都是同样的道理!能看的不是眼睛;能闻的也不是鼻子,能闻的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借助肉鼻这个工具,然后随缘显现真心能闻的这个能力!它是随缘来显现这个能力而已,而不是这个肉团的鼻子有能闻的能力。能见能闻能尝等等等等都是我们的心。再比方说,大家可以观照做梦,你在做梦的时候你的眼睛啊耳朵呀鼻子啊都已经休息了,眼睛也不见、耳朵也不听啊已经休息,但是你还能见到梦中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爷爷奶奶等等等等,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能见,本来就具足能见的能力,可以不通过眼睛就能见!心可以不通过耳朵就能听!可以不通过鼻子就能闻!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这里的「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是佛自问的?后面「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是佛自答!这句经文是自问自答。“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佛在自己反问?如果说没有了外面的环境没有了眼睛能看,难道就没有心里的明吗?佛感到非常奇怪,这句是自言自问?后面「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是佛的自答!意思就是说:那么按照你富楼那这种说法,这里的「有所」是指心里的那个‘有所知’,非得要加上外面眼睛能看,心里才能明的话,「非觉」那么你所谓的这个‘明’它并不是‘觉’,不是真心本来面目了,叫非觉。其实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无能无所它就是一个念,你的心是绝待法它本身就能见,如果你非要说这个‘心’呐,它要依赖肉眼、还要依赖外面的太阳光、灯光啊这个明暗,才能见的话,那就已经变成无明;太阳光及灯光的明与暗是对待法,只要你有了对待就已经陷入无明;明与暗都是无明是对待法。为什么说是对待法呀?因为明是相对于暗来讲的;暗也是相对于明来讲的;如果你只有‘明’你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暗’,你都不知道暗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你就是眼睁睁地见到了明,你也不知道眼前这是明,因为它没有暗的对比呀,你怎么知道你眼睛见的就是明啊?所以明与暗是对待的,有对待本身就是无明!我们的真心不需要借助外面境界的明啊暗啊,它就可以见!真心本来就明。


刚刚前面经文里所讲的这个「性绝妙明,本觉明妙。」这两句经文就是叫你明心见性的!你懂得了什么是明心?懂得了什么是见性?你明白了这两句就已经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就已经当下明心见性。但是有人会问:这就是‘明心见性’啊这么简单呐?可以直接地告诉你这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并不是理解的哎呀我天眼开了、天耳通了,我这些神通都出来了,能够看到一些五颜六色的庄严景象啊,这不叫明心见性!明白吗?如果你把那样的境界当成明心见性,我告诉你,你已经就进入了阴魔境界了。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往后学,《楞严经》后面会讲到五十种阴魔境界,我们会一个境界一个境界的给大家详细的讲解!这个‘明心见性’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东西,是世间人用世间人的心态来想佛法,认为这个明心见性啊,哎呀太难太难了,成佛呀太难太难了,自己障碍了自己!《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讲什么是我们的心,就是要让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并不是像外道所理解的那样的玄乎,那些都是邪门外道利用了世间人追求神通,在不明白对待法的前提下,来误导众生所认为的这个明心见性。那不叫明心见性,那叫你入魔了。有的修行人会问,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我们知道是心能见,而不是外面的灯光能见,也不是肉眼能见,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灯光还不能看书啊?大家要明白啊!有灯光才能看书,这是众生的同分妄见;是无量劫以来大家最初都这样共同的认为所造成的!是无量劫养成的这个习气!不能够一下子改掉!佛也不能转这个定业的,在我们这一期生命没有结束之前,这个定业是不能转的。


「无所非明」这里的‘无所’就是指真正的大光明!是指无所之明,就是什么也不需要依靠,我自己的心本来就明!不从他有是我自己本有,是本来就这样存在的明。‘非明’就是讲:我本有的真心的这个明,不是你富楼那所认为的那种明;你富楼那所认为的那种明,叫无明,叫妄明;不是真心本来面目的明。大家要注意,这上下文之间的经句啊非常的拗口,跳跃性非常的大!让人不好理解,经文写得太过于简练了。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这句经文是在强调重复上面的这句“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这里的‘无明’就是指必须要我们的眼先见,仅仅把这个鸟当成阿弥陀佛神通变现出来的鸟,把鸟当成另外一个东西。其实呐鸟当下就是阿弥陀佛!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觉必明」就是讲:如果你非得要在我们本来就明的这个心上,你非要加一个也能见,才能明的话,这叫性觉必明;再看后半句「妄为明觉」那么你的这个‘明觉’就已经变为了无明,‘妄为明觉’的这里的‘明觉’就是指「无明」的意思。你的心本来就能见,但是你不这样认为,你非要认为是眼睛先对外看了,然后你心里才明的,这就是你的真心这时已经带妄了,叫带妄显真;本来你不需要加眼睛就能见,你的心就是明的!你非要讲我眼睛看到了,我心里才会明;你的心啊这时已经带妄!这叫妄为。所以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弥陀佛!


如来藏4


阿弥陀佛,回向是大乘佛法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有附佛外道x灵法门说,自己修行不够不能随便回向,这是完全不符合佛陀教义的。回向有总别二种,回向给一切有情皆成佛道为总回向,回向给自己现世的善愿为个别回向。做了一切善事都应当回向,先总回向,再个别回向。或者先个别回向,再总回向都可以。


回向是回转、归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了善业以后要及时把善业归向到成佛的特定目标上去,令善业不失。如果没有回向,那所做的善业就可能随散乱心感果,那福报就有限。回向就好比用一个火把点亮更多火把,光明只会越来越多,不会损减。回向简单说,就是做完善行后的发愿,就是我们一个美好的祝愿,也是一个好的缘起。

回向在经典上有三层含义,一个回因向果,一个是回小向大,一个是回自向他,向他就是所有的众生。回因向果,就是说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干嘛;回小向大,是说本来做这个事的功德是一点点,回向之后就增长广大;回自向他,是指做这个事,得的好处大家一起用。其实就是说,我们做了善事以后,回向给的人越多,那得到的功德会越大。经典上有个比喻,一滴水,若置于砾石之上,一会就干了;若落入大海里,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滴水是不会干涸的。我们的善行回向了,就像是一滴投向大海的水,永不干涸。

简单总结一下回向的含义:

1.令所做善事不失,并且会增长扩大

2.我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是给未来一个好的缘起。

3.在祝愿别人的同时是让我们修菩提心。




法音讲堂


回答问题前,先说明一下,这些都是我以前收藏的文章 ,现摘录几段如下:

(回向有很多种,在这里我只说两种,就是简单回向 与广大回向)

简单回向:佛号经咒念诵结束后,节着念:愿将此功德,回向给(人名或事)祈愿我佛慈悲,护佑弟子达成所愿,南无阿弥陀佛!(三遍)

广大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凈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遍)

不论念经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能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 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每句字数相等的叫“回向偈”句子长短不一的叫“回向文”)


暖心177226818



所有功德都能这样回向的:

回向生生世世父母眷属、生生世世冤家债主、生生世世有缘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普愿现世得安乐皆吉祥,皆得遇佛法与善知识,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上莲台,一刹那倾往生极乐世界!
回向所有住世善知识,普愿身体健康,安乐吉泰,长久住世,广转法轮
护法龙天一切善神,普愿神力增上,相好增上,智慧增上,拥护佛法,使佛法炽然兴盛,久住不灭!

回向所有发菩提心菩提愿者,普愿业障速得消除,福报速得现前,神通智慧速得现前,能以布施忍辱神通智慧之力折摄调伏一切刚强众生,令众生知苦乐法,精进修行,早得解脱,往生净土。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个回向相对来说非常全面,回向范围由小到大,符合我们的心理,同时也非常有助于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冤业病和业障病很有效果!

向往真实的心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凡是我们做了善事、动了善念、诵了经、念了佛、放了生、做了义工护持了三宝、供养了法师、印了经书、捐款修了寺院、位寺院请了佛像、孝敬了父母、资助贫困、支边支教等等。这些所做,都应该回向。

回向分三种。一。上品回向。二。中品回向。三。下品回向。

所做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这是上品回向。

回向给我们的国家、单位,领导、朋友、同事的某某事某种病。这是中品回向。

回向给我们的冤亲债主、回向给我们有意无意所伤所害所食蜎飞蠕动等万类有情。

回向给我们自己本人、回向给自家宗亲眷属及自己的儿女、亲友的、回向给某件事或病灶处的众生,这是下品回向。

尽管是下品回向,我们也必须要做回向。因为这是增长我们本力的大问题!应该给于重视!!!这不是自私,也不是利己,这是必须!因为这也是佛的嘱托!《地藏经》云:“回向给本人及家亲眷属,增长本力……”

我们必须度人度己利己利他。这个也是我佛的一惯主张!要知道,回向是增长善根所需,消除业障的保障!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万法皆空8因果不空


那年小和尚十岁,一天,小和尚问老和尚:

“师父,为啥我辛辛苦苦念经或者出钱出力放生后,还要把功德给我不认识的人?凭什么,我不服!”

老和尚定定的看着小和尚,看得小和尚虚汗渐生,满面通红。突然老和尚狠狠的在小和尚头上拍了一巴掌,直接把小和尚打懵了,嘴一撇忍不住哭了起来,撒泼打滚半天见无人搭理,颇觉无趣便自去念经。

第二日老和尚问,可曾还疼?小和尚点点头。于是老和尚说“你头疼,我也手疼,空气也疼,周边的花草也疼,连你脚下的土地都抖了一下,你说什么和你有关系什么和你没有关系?”

回向在內去我执去私有心,在外则是能量互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以一种滚雪球的方式增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