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王阳明放弃了沉溺二十多年的佛道学说,转而信奉儒学?

dodo0328


王阳明本来就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王华就曾中过状元。

从小王华就延请名士为王阳明讲学,寄望王阳明科场高中。

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王阳明是个有慧根的人,立志做圣人,渴望参透天地奥妙,而不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这当然与儒学的发展有关。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就是孔子和孟子的语录记事体,《大学》《中庸》又非常简短,反正都是没有体系的,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典籍失传。到汉代“独尊儒术”,又分为古文经和今文经,而且为真伪争论不休,到了唐宋,佛教大渐,佛家教典都是理论严密,戒、律、法齐全。道家都开始学习佛教编写教典。

儒家学徒为了对抗佛道,开始阐发儒家义理,不拘束于真伪,但求能自圆其说,体系分明,形成了义理派。

其中最过分的就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又叫“道学”,其学说宗旨是理、气。

万物皆有“理”,这是第一性,先天的;气,是后天的,有情、有状、有迹的。理为主,气为客。人生在世就要不断地格物致理。

王阳明为此参佛参道,但也没耽误他会诗会文,又学习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只是格了个把星期也没“格”出来,还把自己“格”昏了。

但后人对圣贤理解总是有偏差,王阳明转而研习孔孟原著。后来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厚积而薄发,终于悟道了。

创立“心学”,心即理,理即心。比如“孝”,你凭本心好好侍奉就是孝,而不是去想出一个“孝的理”来,你孝敬父母时自然就是孝敬心,在晨昏定省时的动作就是孝敬的理。

王阳明的“心学”也吸纳了佛家一些教义。

比如他和弟子徐爱讨论知行合一时说:“知行合一本来就是一,须臾不可分离,知而不行是不知,行而不知是妄行。”但为什么圣人设教知和行呢,因为这是为了一般人好理解。

佛家也讲,佛本一如,妄分作二。

王阳明还以“栽花除草”来说明致良知,草长在地上那是美化环境,如果长在花盆里,就会影响花的成长,所以要除掉,正所谓“芳草当道不得不除”

随后便向弟子们传授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佛陀不仅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

所以不能讲王阳明放弃了佛道而转于儒学,圣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连佛道不能容,那还是圣人么?

王阳明的心根本就没动,宗教为有大牺牲的人而设,“心学”为世俗人开了方便门。

很多答题者都被提问者给带入沟了,在那里写王阳明生活经历啦什么的,不要为答而答,我的朋友。

读者也要擦亮眼晴,不被提问者和答题者一起带入沟了。

就像你在看的这个回答,喜欢或反驳,其实无损于右手,无损于王阳明。


右手累了


王阳明自八岁起就开始喜欢佛道学说,此后一直沉溺其中。但三十一岁后,王阳明开始明确提倡儒学。这种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王阳明肺病复发,于是向朝廷上书,乞求归乡养病。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余姚,在四明山的阳明洞修建了一个草堂,在草堂里修习导引之术,“池边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还”。

王阳明独自坐在深山之中,弃绝一切俗念,在融通无碍的世界中畅游。

他追求心灵的平静,希望自己能达到佛教中“无相无想”超越世间的一切羁绊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一份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牵挂。他的祖母岑太夫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父亲龙山公对他有养育之恩,他放不下对他们的感情。王阳明心里明白,如果不放下这段感情,就不可能达到出世的境界。他也曾努力地去放下,但越是这样去做,心中的牵挂反而越强烈。

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忽然觉悟到:“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至此,王阳明心中的迷雾一扫而空,他悟出了佛学和道教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佛教追求的是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恩爱之念,这完全有悖于王阳明有志于家国民生的志向。

在王阳明的观念中,孝道是人本性的流露,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佛教和道教则将孝道视作假和空。毫不夸张地说,孝道就像横在道教和佛教咽喉处的一把刀。

王阳明三十一岁笃信儒学,此后再也没有动摇过。


华章同人


王阳明一直致力于儒学的探索,终其一生,无论讲学还是著书立作始终以儒学大家名闻于世,应该说他对于儒学的坚持是一以贯之,方有大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受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极深。

王阳明幼年的传奇故事让他身上蒙上了玄妙色彩,1492年,秋,浙江余姚,降生了一名婴儿,因为其祖母梦到是神人自云中送下的孩子,所以取名叫王云,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看上去聪明伶俐,可到五岁了还不会说话,全家上下都很郁闷,也没好的办法。直到有一天,小王云正在外面和一群孩子玩耍,有一个游方的和尚恰巧路过,看到小王云后摸着他的头叹息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玄机。”说完扬长而去,小孩们纷纷跑到王家将和尚说的话告诉小王云的祖父王伦,王伦思忖良久,终于参破了和尚的禅语,问题出在名字上,于是以孔老夫子说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作为参考,将王云改名为王守仁,立马小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这个略带神话色彩的传奇经历,大概也是王阳明以后与佛结缘的一种宿命因缘吧。

王阳明少年便立志要做“圣贤”,也是因为从小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稍大一点,对程朱理学更是痴迷不已,历史上有名的“王守仁格竹”典故便是出在这一时期,这次“格竹”的失败让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有了怀疑,不破不立,这件事也奠定了心学启蒙的基础。

在漫长的“圣贤”求学路上,王阳明很困惑也很无助,只能自己找方法寻求答案,没有人能为他解惑答疑,所以他很痛苦,转而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既然儒学没能找到答案,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佛家和道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儒学大师都精通佛道,比如王安石,苏轼等人,他们也曾无法解决政治和生活中的失意与无奈,于是徜徉在佛道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此时王阳明也是如此,他无法在儒家的学说里找到答案,只能转身在佛道的庭院里希冀找到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苦难,王阳明最终在龙场大彻大悟,开启了心学的大门。

王阳明在儒学的道路上走的很曲折也很艰难,最终在佛道的启迪下,将许久以来统治宋明思想的程朱理学做了个彻底的换血手术,将儒家学说带进了另一个殿堂,重新焕发光彩,实现了他“圣贤”的梦想。



澹台烛灭


因为,炼心、练气、做事,三者是一件事情,真正的儒,他们公正、合理、仁、义的管理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向圣道靠拢时,他们就是在炼心、练气;在家侍奉父母,养育子女,使大家庭和睦壮大,向圣道靠拢时,他们就是在炼心、练气......每一个人,尽心本职工作,就是在炼心、练气!

为何这样说?

人人皆为尧舜,只要此心时时刻刻都是天理,都是恒常,那么,干活的农夫就是圣人,讲课的老师就是圣人,掏粪的工人就是圣人,送外卖的小哥就是圣人......

只要此心,存乎天理,如如不动,感而遂通,自然中道,物来应物,事来应事,随物而生,随物而灭。

真正的圣道,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就是这么看起来和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三教一家共华夏


问题本身有错。阳明先生是儒学的改革者,不是弃释道而投儒学。

阳明先生年轻时和几个好友,按照朱熹圣人的格物致知学理一起格竹子,没格出一篇论文来,结果却大病一场。于是他放弃了格物致知,转向自修自悟。

阳明先生所在的明代,儒释道早已相互融贯,知名士大夫几乎三教皆通,他有三教的丰富知识。

而且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所说之语,非常有趣。先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不啻在说,我以前走西方科学的研究路线是错的,还是东方智慧至高无上,至大无外。这可是我的玩笑之语。

阳明先生究竟悟了什么呢?悟了心外无物。这里不得不说,儒释道所悟的都是同一个。老子悟道,说道生一。在生一之前,叫像帝之先,啥形象也没有。孔子悟道,说吾道一以贯之。一是忠恕,是道之沿用,非道本身。佛陀悟道,说无法可说。道不可说,一说就错。只是悟道后在出世修仙还是入世救人,有所不同罢了。

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就是`心物同生同灭`。他自己跟门人这样解释,比如看花,你不看时,花与心同时沉寂,你看花时,花儿在你心中一时明艳起来。

这就是所谓因心故物,因物故心。心物同生又心物同灭,故说心外无物。而心物同灭之时,正是悟道之时,非不看花儿时,乃一切不见之时。

阳明先生悟道之后创立了心学即阳明学派(余姚学派),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宗旨,削弱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次改革运动,松动了程朱理学数百年的霸主地位。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甚至提出了革命主张,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思想肇基。但是满清入关后,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了,清庭仍然坚持了程朱理学。


柒道友


佛道儒三教有许多专家学者和传人,他们都很专,深。谢悟空的信任,我打个比方也许更能说明王阳明现象。比方说一个学习医学二十年成了医学博士,并且能创造性的治病。那么这个人以后的日子主要的事物是治疗病人,而不再是把人生有限的精力再去学医学。王阳明就是研究佛道这个“哲学”医学,医治儒学这个“病人”。他通悟了佛道,并不是是放弃,而是掌握了哲学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儒学另一扇门,这扇门之内更接地气,更能理论联系实践,更易领悟,更具实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儒学这个“病人”又恢复了健康,充满了活力。人和动物的健康是由医学来保障的,儒学的健全是佛道来开启的,孔子本就是老子的徒弟。自南宋以来,三教合一,是社会存在的普遍形式,题主说王阳明放弃佛道,这种提法是错误的,应及时纠正。道创业成份大些,儒守成比例大些,一个朝代的开启都离不开道的领悟和统帅。儒学守成,以至于守亡,孕育下一场革命,,凤凰涅槃。


明地释天


王阳明少年时,正值明朝政治腐朽,民变四起之际,尤其是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一事对王阳明的影响颇大,所以他自小就立下大志读书做圣贤。王阳明少年时,多次游历居庸关、山海关,查看边关山川河流,那时他便心存经略四方之志(我们这个年纪不是在忙着打游戏,便是忙着谈恋爱,皆胸无大志)。

自宋朝起,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程朱理学,可是王阳明在研读后,发现“格物致知”并不能寻求真理,于是便对当时影响最大的理学产生了怀疑,这在当时是极为叛逆的,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可是,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人,也是这种执着让他开创了新的学派——阳明心学。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被启用任职江西,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不是空谈“格物致知”,而是讲求知行合一,靠自省和实践检验自己,他在江西期间,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兵家计谋,平定了为患数十年的匪患,威震江西,其用兵之诡诈多变更是被后人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

正德年间,江西宁王谋反,王阳明在毫无准备之下,采取疑兵之计,用假消息迷惑宁王,随后迅速集结义兵,直捣宁王老巢,最终平定了叛乱。但是,王阳明的功劳不被荒诞的武宗皇帝认可,武宗身边佞臣进谗言,武宗令王阳明放了宁王,随后上演了亲手抓反贼的闹剧。王阳明见朝中风波不断,便急流勇退,辞职返乡。

嘉靖年间,王阳明总督两广,期间又平定了少数民族首领叛乱,维护了大明统治和地方的稳定。

王阳明还兴办书院,广传心学,后世许多大儒都是其心学的再传者,其中最为出众的便是徐阶和张居正,徐阶乃是王阳明再传弟子,他用阳明心学武装自己,在严嵩把持朝政期间隐忍了整整二十年,直到抓住机会一举铲除严党,而张居正乃是徐阶的学生,是明朝救时宰相,其推行的新政对于挽救大明王朝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功勋卓著。

阳明心学还对东南亚各国产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阳明心学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对于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都起到了思想铺垫作用,以至于日本众多学者将阳明心学奉做真理。

王阳明先生一生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可流传百世,自然有资格称为儒家圣人!

 


双手合十笑看人生


王阳明应该是儒学正宗,因为,其父亲是当朝状元,有家传儒家学问。后在贵州龙场悟道,开启一代心学大家。他的这个道非道家的道,应该是道理的道。他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强大的内心,即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知万物,成就辉煌事业。晚年,致力对大学的全面解释,认为,大学之道,归于致良知三字。所以,他的心学,被认为是新儒家学说!


用户4371874437019


修佛修道修的是苦行。当然佛道里面也有许多打破常规的东西,很对年轻人的口味。美国也曾一度兴起过嘻哈禅。然而这些表面上打破常规的东西,只能带给人一时叛逆的快感。与解脱无关。一个年轻人看几句禅宗公案,偶尔参禅打坐。很容易得到满足,觉得自己简直要毗卢遮那顶上行了。但是真要遵守清规戒律,真的要青灯古卷深入经藏。大多数人是会打退堂鼓的。


北漂叔叔


王阳明二十多年的佛道之学还是一片迷茫,进入儒教方得大彻大悟。终于明白只有儒家学说才是真正的道德篇,只有仁义礼智信,才能教化万民自强自立,立于天地之间。所以他华丽转身,致力于儒家教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儒家学说进一步地升华和发扬光大,自成一家。自古以来儒释道三教文化,儒家排列第一,证实了儒教是中国正教的地位。这种说法是我个人的只言片语,有待其他网友参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