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世界观是什么?

冯潘


儒家思想的世界观构成: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渊源春秋时代,春秋未期,郑国的子产言行云:“天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转》昭公二十五年把“天之经”与“地之义”统一起来。孟子提出“知性则知天”之说。

儒家思想中的天有人“人格神”或“意意天”之观念,认为个人的“命”系由人格的神或有意志天所支配,这个超越主宰是人类价值的根源,作为自然界之物个体的“人”,必须要承受生,老,病,死等无法逃脱的命运。

孔子承认人的生物生命受命运支配。

伯牛有个天,子问之,自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对于超自然的事孔子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认为“未能事有,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因此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当今人类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儒家主张博爱万物,人类对自然万物负有直接的义务,关爱并非为了索取。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万物不仅是属于人一个生命共同体,也属于一个道德共同体。“人为贵”,贵就在于能够以合乎道德方式对待万物。

仁,义,礼的社会伦理观。

儒家论人,强调社会和人伦关系,中国哲学传统中有“成己”与“成人”,“立己”与儿“立人”,“己达”与“人达”,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论语,颜渊》中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是什么?是个体人还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反映在仁,义,礼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上。《中庸,第二十章》中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由生也”。

自我超越的修行观。

儒家很看重人的生存品味和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证明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多么大,数千年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一直教化我们一辈辈走至今朝,无论多少人黑儒家思想,老汉都不能容忍敬老爱幼夫妻忠爱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说法!


灵官庙人孙玉龍




天人合一观说明了人秉道而生,始终不离于道,故应合于道。不违背道的理性而生活。即人法地,…,道法自然。奉天时以行: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一如,生不乱、不迷、不著,死也自在,不被虚妄之境所牵所惑。生死境界相续,生有修养、德性,死不会堕落。



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决不受声色等境界(六根六尘)的诱惑与欺瞒,造恶失本,惑乱自心,受境支配!



人生应持中庸之道,合于中庸之德,不偏激,不极端,不邪执!


1314夢中人心空及第归


儒家的世界观?是指儒者对世界的认识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儒家讲究敬天法地。

天地君亲师,天最大,地次之。

然而儒学本质修身之学、为人之学、处世之学、治世之学,并不是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所以儒学的世界观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性上。

究其根本,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诚”,这十个字是儒学的根本之所在。

而这十个字之中,又以仁为根本,仁,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合格的基本准绳。

简单说,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不仁的人,那么他就是一个残次品,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不配为人的人。

哪怕与敌对阵,也要遵守仁这个原则。

按照儒者的看法,战胜执哀礼。

也就是说,哪怕在战场上杀了无数的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也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对待所有生命的消逝都应该用哀伤之礼。

这正是仁这一精神的体现。

关于世界,儒学其实是唯物主义的,所谓的天地,其实就是指的宇宙洪荒,儒学认为万物都是由天地化育,这其实还是没有什么错的。

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句,可见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也是不谈唯心主义的。

在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上,儒学更是秉承了仁的这一原则,要知道,在我们的古代社会中,春天大都是官方规定的禁猎季节,禁猎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动物的繁殖。

在官方制度中体现仁的原则,这是我们中国人和那些野蛮民族最大的区别之一,其根本正是儒学。

万物都需要繁衍,我们尊重万物,这就是仁。

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体系,单单谈儒学,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儒学虽好,亦有其局限性。

其实在汉代之前,儒学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

汉代之后,某些朝代的独尊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其他学术的创造性,比如到了宋代,一切儒学之外的东西都被斥为奇技淫巧,这使得整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发展自然科学方面的动力,这是儒学的大弊端。

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儒学也还是有很大作用的,用来修身律己(这个东西好像是中国独有的),用来完善自己的人格,用来为人处事,等等,还是价值巨大的。

信马由缰的说了这么多,也不知算不算是答非所问,总之,唠唠叨叨,算是个人对儒学的一些体悟吧。


江左在线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是连接远古和近古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成了后来中国文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仁者爱人,义者助人,助人为乐。)儒家思想被奉为历代帝王和臣工必修经典,孔子被誉为“历代帝王之师,文武百官之首”而当之无愧。用仁义道德搭建的这座舞台上上演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历史大戏,中国人的懦弱与胆怯,勤劳与善良,气节与风骨通过这座舞台向今天和明天讲述着一个个永远都讲不完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中国人这种弃而不舍的精神?仁义道德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儒家世界观所代表的人类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我想这是有志于复兴国学的文化人首先要搞懂的问题,不然难免坠入瞎子摸象的文化怪圈。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呢?我在这里为国学下一个简单定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字和思想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儒家便是这种文化现象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中国文化殿堂里享有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通过儒家视角向我们展示的宇宙万物,人情世态和谐而安详,神秘而不惑。这是其他学派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因素。

儒家世界观里既有唯心的成分,也有唯物的成分。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言论里窥探究竟。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言论里无论是有神还是无神,观点都不抵触矛盾。子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又强调祭如在。这种互相矛盾的话对一些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既然不相信神佛鬼怪,为什么又要在祭祀它们的时候谨小慎微,虔诚如斯呢?这不是假柔造作吗?这里就有个儒家人本位思想的作用力,人鬼殊途,各安其本,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世间万物所共同遵循的原则。神鬼是未知的,现实世界是已知的,当然要以人为主了。因此,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的东西太多了,因此,我们先把已知的搞懂搞会搞好,与未知世界保持距离,正心;正德,有一颗虔诚心,敬畏心就足够了。采取的是不干预思路,这与西方的探索精神有一些出入,探索精神给我们打开了科学大门,同时也让我们世界多了太多人类干预痕迹,这种干预思路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成了二十一世纪最令人头疼的事件,西方人对大自然的亲密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可以和狮子老虎同处一室,可以搂着小狗小猫睡觉,可以视同家人一样对待野生动物,这与中国文化中不干预就是最好保护思路是截然不同的。这时候,当我们听到有一片原始森林完整地保护下来,原因是森林附近村子里有一位老人,几十年来不厌其烦地讲述着祖辈们口耳相传的有关森林的神秘故事有关。森林得到有效保护,还起到了“慎终追远,民风归厚。”的效果。

东方人含蓄腼腆,西方人热情奔放。东方人注重用心去融入大自然,心动不一定行动,西方人更喜欢把身心一起交给大自然,心动不如行动。中国人把这种人类与大自然互动行为解释为“天人合一”从儒家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就是天德与人德的和谐统一,是人向大自然学习无私、包容、奉献精神的一个过程。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主张就是儒家对“天人合一”最佳诠释。儒家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儒家世界观里没有敌人,或者说它不会主动假想一个敌人来磨练自己的斗志,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无敌。在儒家的世界观里,道德拥有至高无上地位,代表权威、尊严与荣耀。如同法器、神器一般神圣不可玷污。这种法器被儒家称之为“木铎(duo)”,相传三代之英既以此号令天下而得以天下大治。至此,三代之治便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道之行的典范。为此,孔子登高仰天感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儒家世界观里,人类所有宗教与有益于人类的文明、制度与文字,都可作为汲取与借鉴的对象,她看待这些事物如同对待左右手一样,自己所持的立场就是“中庸”。并坚信“中者天下之达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这个信条。因此,在儒家眼里:道家的东西神秘而高深,不是入世者急需搞懂的东西,佛家的东西更是玄之又玄,所以,一般百姓都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据说,在古代一些僧道活跃的地区,人丁稀少的家庭都要在门楣贴上“僧道无缘”条幅,担心自己的儿女被僧道化了去当道士尼姑,断了自家香火可是一件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大事。佛道对凡人家庭来讲,虽然可亲但不可近。

但如果没有道家,儒家就会失去很多与大自然互动的乐趣,因为天人合一对道家更具有放飞心灵的实际意义,它对步入中年的人在继续未来人生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而佛家又解决了生之何来,死之何去的问题。最终为天人合一理论划上圆满句号,消除了人类对人生的迷茫,对死亡的恐惧。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真正起到了互通共荣,取长补短作用。因此,笔者为它们的作用做了以下分割,儒家是年轻人的学问(守一:仁),道家是中年人的学问(贯一:道),佛家是老人家的学问(归一:涅磐)。在中国文化里,一是万事万物之母,守一而抱朴,这与一画开天的古代传说丝丝相扣。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儒释道皆通的人称为“通才”。这是皇权时代太子太傅(太子老师)对未来皇帝的要求。

儒家世界观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观点独到的哲学体系。之所以独到,是因为我们要抛开中国文化神传概念,回到学术流行语世界观的认知上来。

世界观无非唯心与唯物之别,也就是所谓的宇宙观,它是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这和中国传统理论并不抵触,但它特有的阶级性,就使这一哲学概念的现实价值大打折扣。这与儒家的阴阳观,道家的守一论,佛家的归一说水火不相容。一方寻求的是对立防范,一方寻求的是和谐共荣。前者,如同把乾坤颠倒,阴阳倒置。这一观念使我们看什么都不顺眼,吃什么都不合胃口。以致偏食而极端。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的局部面,而不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完整面,无法领略传统理论的精言微义。以致夜郎自大,自以为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所取的态度有大小之分。大文化大历史观是不分种族、肤色、地域的。他们的观点是「天下」,也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仁爱他人之人不树假想敌),在不完美中寻找和谐音符,在争议声中求同存异。因此,他们着重维护的是天下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己之私。

儒家之所以别于道家与佛家之处就在于它既有有神的一面,又有非神的一面。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神与非神的呢?从他的言论我们可以感到。他主张敬,反对近。因为儒家主张的是“事人”与“知生”的人生艺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曰:“未知生,焉知死?”)。不是自己该拜的鬼神而拜之,就是献媚(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儒家的责任是践仁义,修礼教……相反就是不务正业了。担心与宗教走得过近而导致迷信,信而不迷才是儒家立场。因此,你可以说儒家是有神论者,也可以说儒家是无神论者。可以说它是宗教,也可以是说它不是宗教。只是它在二者之间取了个“中庸”立场,以免脱离儒家之本。“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不然,本何以立?道何以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事,念经打坐,布道弘法是佛家、道家的事,修身的时候把“仁义”装进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把学到的“仁义”释放出来,一文一武,一张一弛,这才是儒家之道。

各自做好各自的事,这就是素(本质)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而好仁;素贫贱-贫贱不移,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几千年来,儒家就是以这种姿态与其它宗教友好相处,在合作中,从不强调自己的唯一性,和绝对性,三教之行必有吾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在不断碰撞中填补着各自的真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与宗教迫害的文化背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景观。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没有的文化现象。


文利wenli


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服从皇权,顺应天命,节制欲望。

儒家思想文化是皇权文化,是愚民文化。

是封建社会等级规范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认为,人民应该最大限度的压抑自己的生理欲望。

应该绝对服从社会等级规范。

儒家思想文化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文化。

它所提倡的世界观,是一种无欲无求,任人欺凌的囚徒文化。


用户25141777953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既三观,三观既选择,辩证。从(三)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东西(道理)。这就是中庸之道。想得到需要的技艺首先要修德行,尊师重道(有礼貌)。礼是人自小~老每个人必须保有的基础,人只要有礼貌,他即便是一无所有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孔子重礼《周礼》。


归来云朵


儒家的世界观是和谐社会的观念,俗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被有权有势的人念坏了!


兰花草143286162


儒家貌似经典是论语,其实论语是儒家针对当时人贫民的教化,其实儒家的核心哲学是易经。

针对当时学士立身的是《孟子》,孟子让中国人走了气节和骨气。

其实老子,孔子,孟子都是得道高人,其哲学观点是圆融的。


宁闻之窗


儒家就是统治人民的思想,当官的有钱的可以三妻四妾,平民就不准日嫖夜赌!有好点的黄花大姑娘,最后都留给当官的有钱的人糟蹋了!我是平民,只有干着急!


向飞飞


如果按阶级斗争观,那么儒学属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当时可称封建统治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