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查阅关于周幽王的资料,偶然发现了他的父亲周宣王,对于宣王,该怎么评价他呢?

太史玖


一、周厉王暴虐好利酿成“彘之乱”

周王朝的西周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周厉王即位三十年“王好利”,进而宠幸“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针对这种情况,大夫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荣公若用,周必败”,令人遗憾的是“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周厉王一意孤行令诸侯列国强烈反对,最后落得个“诸侯不享”的结局。

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周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强行宣布山林川泽为王有,也就是归国家所有,不许平民上山打柴、打猎,也不许平民下水捕鱼。从而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言四起。于是举国怨怒,街头巷尾,至处都有人发泄不满。

于是召公提醒周厉王百姓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周厉王不但不罢手,反而“得卫巫,使监谤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

卫巫假托神灵,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于是,人们不敢再公开场合发表言论,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也就是通过眼神打招呼。周厉王认为,他已消除民人诽谤。召穆却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并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周厉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周厉王三十七年年,国人实在无法忍受周厉王的暴虐。于是,国人大规模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到一个叫做彘的地方。

而此时,周厉王的太子靖“匿于召公之家”,于是“国人乃围之”。无奈之下,召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交给了暴动的国人,太子靖才得以脱险。由于此次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周厉王逃亡到彘后,此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首都镐京。于是“召公、周公二相,以太子靖幼,相与和谐共理国事”,并“号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二、周宣王中兴周室

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在了彘,也就是客死他乡。“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史称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共和时代结束。

周厉王时,他不思进取,还做出了暴虐无道的事情,造成了国人暴动,最终落得个居外十四年客死他乡。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经历了磨难,成为天子后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之下“修政”,效法周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重振周王朝威风,并任用申伯、仲山甫、张仲,最终实现了“诸侯复宗周”的壮举。

周宣王亲身经历了“彘之乱”,深知人民的力量,在日常事务中常常以身作则。据《纲鉴易知录》收录的记载: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消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故仍叔作诗以美之。

《纲鉴易知录》收录了关于周宣王的王后姜氏劝政的事情。有一天,周宣王赖床,很晚才起床。为此,王后姜氏摘去簪子、耳环等一应饰品,在后宫“待罪”,并派遣保姆以“妾不才,至使君王乐色而忘德,失礼而晏朝”的说辞通知了周宣王。周宣王一听,立即明白王后姜氏以“欲擒故纵”的方式告知自己不要贪图享受而忘了国家大事。周宣王立即表示,“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自此之后,周宣王勤于政事,早朝晏罢,卒成中兴之名。

在周宣王任内,一度恢复周王室往日的雄风,出现了短暂的中兴。

三、周宣王的荒唐事

周宣王十二年,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武公,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姬括,少子姬戏。话说,这一年鲁武公九年春天,准备去朝觐周天子。于是,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随行,一方面想让他们看看鲁国外面的山水、人文,丰富一点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带他们到镐京也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周宣王见到鲁武公的两个儿子以后,特别喜欢姬戏,于是萌生了让鲁武公立姬戏做鲁太子的念头。周宣王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大夫樊仲山父的强烈反对。樊仲山父反对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姬戏是鲁武公的小儿子,废长立幼,是当时诸侯国国君传承的大忌,这也是先王留下的规矩,周天子不可能不知道,怎么能带头坏规矩。再者,周宣王作为天下诸侯宗主,却要越俎代庖替鲁国选择继承人,实在是有失身份。况且,作为周天子替鲁武公选择的还是一个不符合当时礼制的继承人。周宣王此举摆明了是在带头违法,是在教诸侯列国不遵守先王留下的规矩。

从鲁武公的角度来讲,更是左右为难。如果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废长立幼,其他诸侯也会效仿,那么先王留下的规矩就成一张废纸了。如果鲁武公不执行周宣王的命令,那就是抗命,按照规定是要被兴兵讨伐的,但是这样的讨伐却是以不义讨伐仁义。任凭樊仲山父说的天花乱坠,周宣王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非要让姬戏做鲁国太子。俗话说,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众人见周宣王如此坚持,也就不再劝他了。

鲁武公去世以后,姬戏即位做了鲁国国君,史称鲁懿公。时间一晃到了鲁懿公九年,当年周宣王废长立幼的事情本以为就此了结。令人没想到的是,姬括的儿子伯御却对此事耿耿于怀,而且一直在暗地里寻找机会,准备替父亲姬括一雪前耻,并且趁机登上国君之位。这一年,伯御带领支持者袭击了鲁国宫廷,杀死了鲁懿公,自立为鲁国国君。

当年的始作俑者周宣王在伯御弑君之后未做任何反应,却在伯御已经做了十一年鲁君之后又横叉一杠子,兴兵讨伐鲁国。最终小胳膊还是没有拧过大腿,伯御兵败被杀。此时紧握胜利果实的周宣王又摆出一副宗主的模样为鲁国选择新君。在大夫樊穆仲的谏言之下,鲁懿公的弟弟姬称被任命为鲁国国君,史称鲁孝公。

之前周宣王越俎代庖,带头破坏先王规矩,让鲁国人饱受内乱之苦。之后经过内乱的鲁国刚刚平复下来,周宣王又兴兵讨伐,还杀死了时任鲁国国君。

周宣王两次干预鲁国导致鲁国战乱给诸侯列国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并且令周天子的威信遭受了极大的伤害。从此以后,诸侯列国与周天子离心离德,违抗王命的事情多有发生。经过周宣王多年努力刚刚建立起来的宗周威仪再次摇摇欲坠。

四、周宣王昏庸

1、周宣王在恢复了周王室往日权威,令“诸侯复宗周”之后,逐渐暴露出骄狂的本性,据记载“王不藉千亩”,这句话是说,古时候为了表示当局对重视农业生产,均专门划出一片农田供天子亲耕,是周天子的专用耕田。而今周宣王竟然无视祖制,不去亲耕。为此,虢文公绞尽脑汁劝谏周宣王,但是均被周宣王拒绝了。

周宣王三十九年,周伐姜戎,战场正是周天子的专用耕田,结果“王师败绩”。

2、周宣王四十三年,“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以至于“伯之友左儒争于王,九复之而不许”,据记载,周宣王和左儒有一段对话,足以证明晚年的周宣王昏庸无道。

周宣王认为左儒竟然为了朋友而违抗王命,是重朋友而轻君王,是大逆不道。而左儒认为,如果君王是正确的而朋友是错的,那么他会反对朋友而听从王命;如果朋友是对的,但是君王错了,那么可以不惜违抗王命而听朋友的。

最后周宣王竟然威胁道,如果不听王命就会被处死。左儒坚定地认为,古时候的君子不会弯曲正义所以求死来证明,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说法来求生,所以臣子才能知道君王的过错,即使死了我也认为杜伯是无辜的。

周宣王杀掉杜伯之后,左儒也随之而死。

五、周宣王的继承者是周幽王

周宣王虽有中兴周室之功,但他的污点也是不容无视的。到了周宣王的儿子的周幽王时,更将恢复周王室中兴的艰难忘的一干二净,却将周宣王晚年的昏庸继续发扬光大,最终酿成了“烽火戏诸侯”,落得个国破、身死的下场。为此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周王朝的史料。

1、据记载,“褒人有罪,请入女子于王以赎罪”。褒姒虽然长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未笑过。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想尽了一切办法,可是褒姒还是终日不笑。为此,周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佞臣,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昏庸的周幽王竟然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这才知道被戏弄了,于是他们怀着满腹的怨气打道回府了。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又数次戏弄诸侯们,后来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2、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并且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自然而然就被封为太子。

与此同时,周幽王脑子进水了“王欲杀故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当然不能把外甥交出去了。“申侯弗予”,周幽王得寸进尺“王伐之”,申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还联合了缯侯,以及西北的犬戎一起出兵,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数次受周幽王和褒姒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了。最终,“犬戎遂杀王于骊山下,虏褒姒,并杀郑桓公,尽取周宝赂而去”。

周宣王以“彘之乱”大难不死,即位为周天子,励精图治,一时间令周王室中兴,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周宣王的继承者更糟,直接把家业折腾黄了。


历史倪说


周宣王是在厉王政治引发国人暴动而有共和行政的背景中成为周王的。

一个经历了巨大动荡的政权如何回复到往日的荣光,是摆在周宣王面前的课题。

一个充满结构性矛盾的国家,以及其尚能运转却命悬一线的经济架构,是周宣王解决课题的先决。

他应该是想做些事情的。

其一,首先我们需要体认,周宣王治下的周室,先期阶段基本还是恢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的,其对召公虎、兮甲、仲山甫、程伯休父、虢公、王舅西申公子诚、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贤臣予以重用,一方面重新团结了贵族、诸侯,另一方面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治理才能,为扭转国家颓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弥合贵族间关系,广进谏言,以善政安抚百姓,同时修建宫殿,重塑王室威严,修缮武器守备,命仲山甫前往齐境筑城,固守东疆,兴畋狩礼乐旧制,在畋猎时吩咐军士不得践踏禾稼,焚毁树木,侵扰民居,获禽尽数献纳,照次给赏,如有私匿,追出重罪。其效文、武、成、康周初遗风,四方诸侯重新入周朝王,王静在成周接受朝拜,周政一时间大有缓和。

其命太史以大篆作《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教材。秦制小篆,李斯所作字帖,皆取材其中。其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汉光武时已失传六篇,《陈仓石鼓文》是目前仅存最近于《史籀》的文字。

宣王曾在旱灾时节亲至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诚心祭祀祷告祈雨,其后六月间果有雨情,旱情得解,仍叔作《云汉》赞美宣王。这一作品,现收于《诗经·大雅》中。这一事,虽无必然的因果,却显然的有益于人望。

其二,军事上,周宣王在内部政局趋稳的基础上积极对外扩大影响,充分发挥各诸侯的力量,稳定边疆。公元前824年,宣王就曾以秦仲为大夫,领兵征伐猃狁。公元前823年,猃狁再次进犯,主力集结在焦获,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西北,先头部队抵于泾阳,今泾阳县境,对宗周构成威胁。尹吉甫受王命领兵出击,以十乘大兵车为先头,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东北地区及澄城县一带将猃狁击败,并一路追击至于太原,今甘肃镇原、平凉一带。后,南仲在朔方筑城,永驻防守。前822年,猃狁攻秦,秦仲战败身亡,宣王亲召秦仲之子其及其兄弟四人,赐兵卒七千,以报父仇。秦其大败西戎,一直追击至今陕西省北部洛水流域,大获全胜,此一战后,猃狁对周廷的实质性威胁大减。宣王大喜,封秦其为西垂大夫,将原属大骆,后为猃狁侵吞的西犬丘之地,赐予秦其。其地,在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境。

淮夷在厉王时代一战后,稍加臣服。前823年,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命令通商淮夷时不得扰乱其治安及市场秩序。后,淮夷停止纳贡,并再次反叛,召公领命出征。此战,师寰率领虎臣及齐、杞、莱等国军队,击杀冉、翼、铃、达四敌将,获俘、畜及财物,战果赫赫,淮夷大部由此彻底臣服,唯其最强的徐国,仍有不臣之心。南仲和太师皇父在太庙整备宗周六师,并与司马程伯休父出征徐国。大军沿淮河一路东进,经过激战,击败徐国。徐国亦臣,于是东南皆定。

也是在这一年的八月,宣王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领兵车三千,动用兵力三万六千余人以征讨猃狁为名震慑长期游离于周室职贡体系的楚国,收效显著。楚人向周献编钟,宣王转赐晋侯,并命召公在谢,今河南南阳建设住宅、宫室、宗庙、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将王舅公子诚的家眷、私臣迁于此地。宣王亲赴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王舅践行,亲赐宝马、玉圭,以封建申国,称申伯,镇抚南方,原姜姓吕国改封申国以西。宣王另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至运城市万荣县一带封建韩国,称韩侯,镇抚北方;封仲山甫于樊,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南,称樊伯。公元前809年,将自己的弟弟友封到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称郑伯,为周附。公元前786年,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东南,称杨侯,以大臣逑为辅。

其三,不可否认的是,宣王的锐意,也并非全然的十全十美。其即位伊始,便有我们不可忽略的枝节横生。 元年春天,宣王便有惊人之举——“不籍千亩”。千亩,即是周王室籍田。籍田的意义首先在于生产用于祭祀上帝的粢盛,籍田礼仪本身更蕴含着对于上帝的宗教情感。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籍田礼仪的存在,是周作为农本国家的形式表达与具化象征。宣王即位,从险些被杀的孤子成为了庞大国家的君主,图强之心勃然,一心集中于显见国力的壮大,对于虚礼保持轻视的态度,不仅废除了籍田礼仪,更彻底废弃了籍田,不再对其进行耕种和管理。如前所述,宣王废籍田,等于是明确宣告了国家对于农本国家战略的全面放弃,长远来看也就必然会打破固有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因此,这一行为引起了贵族的强烈反对,虢公于此曾有谏言,然而未被王静采纳。

万事万物,皆有辩证。王静的进取与征战,扭转了周廷的危局,却也是疲弱国家的最后一次挣扎,战争进一步拖累了经济,军事格局的变化则激发了诸侯政治格局的联动,各方面新的危机不觉已在酝酿和潜伏之中。

这以后,周王朝制度层面的摧毁性打击发生了。

前817年春,鲁侯敖携长子括、少子戏入觐宣王。宣王对戏颇有好感,遂有以其为鲁世子之念。这便触及了周廷维系国家的又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宗法制度。仲山甫提出了反对。仲山甫是古公亶父一系之后,素为直谏之臣,早年间曾务农、经商,颇晓民情,也因此曾大胆主持废除了公田制和力役地租,代之以私田制和“什一税”,鼓励开荒,助力工商业发展,为宣王时代的升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诗经赞其“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鲁侯一事,仲山甫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力谏周王,宣王执意立戏。同年夏,鲁侯再朝,归国后即去世,谥武,称鲁武侯,今一般统称为鲁武公。鲁武公少子戏立。前807年,鲁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在鲁国附庸曹姓子爵国邾国国君夷父颜的教唆下,联合鲁人及邾军攻杀鲁侯戏,谥之懿,是为鲁懿公。伯御被国人推举为君。前796年,宣王起兵讨伐鲁国,将鲁侯伯御及邾子夷父颜杀死,称伯御为鲁废公,夷父颜为邾武公,并采纳仲山甫的建议,立鲁懿公弟公子称为君,叔术代为邾子,邾武公子夏父的继承权被剥夺。周王对于鲁国内政的此一番干预,有违成制更造成了鲁国的内乱,在诸侯间影响极为恶劣,声望大减。自此后,诸侯违制抗命之举多发。同时,这一事件,更是为宣王身陨埋下了伏笔。

看似稳定的边疆经过短暂的平稳期,也开始逐渐松动,此时的周军,则疲态尽显,锋锐不再。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尚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前797年,宣王攻太原戎,未能克之。宣王时代对外军事行动的转折,于此开始。前792年,宣王再次出征条戎及夏县西南的奔戎,告北。前789年,宣王在征讨西申时先是获得了一次久违的胜利,后在千亩之战遭遇大败,南阳地区的精锐部队于此役尽失,幸赖其御人造父后人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西申,在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

危机四伏的另一个表现,是此一时期,坊间流言四起。前798年,宗周流传有兔子跳跃舞蹈,马化为人的消息。前795年,又流传出马化为狐的消息。甚至甚至有更为直接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政治谣谶,以表达民间对于宣王晚年屡战屡败的观感。遗憾的是,宣王未能更多思考其背后的意味,而大肆捕杀贩卖弓矢的商贩,着实荒唐。也正是在此际,夏姒姓褒国国主褒姁获罪于周,将族中女子褒姒献于周廷抵罪,宣王以其嫁与其子宫湦。

这一时期另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太原料民”事件。为补充战争兵员及物资,宣王拟在太原地区进行全面的人口清查。樊伯仲山甫提出异议,认为自古以来,君王通过百官所反馈的信息,即可了解人口状况,退而言之,亦应通过籍、蒐等农牧巡猎活动从侧面有策略的进行了解,直接的人口清查,不仅没有必要,且劳民伤财,更为重要的是,会直接暴露王室兵员、物资的短缺以及行政管理的低效。然而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化之中,原有的行政管理确乎已经无法继续运转了,宣王已经意识到,所谓的井田制正在瓦解,原有的人口推算方式已经失去作用,唯有直接的人口清查,才能将隐藏在原有统计数字背后的私田人口与奴隶人口彻底纳入统计口径。因此,宣王执意推动了直接的人口清查,中间管理层于是被摆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可以认为,国家的行政管理结构就此崩解了。

公元前785年,宣王听信谗言中伤,杀害了忠臣杜伯,同时逼死了杜伯之友大夫左儒。杜国被灭,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并以士为氏,生士蒍,为其后范氏源起。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于一次政治暗杀。当年邾武公被杀,其美貌妻子遗世,扬言报夫仇者,将以身许。于是,垂涎其美的邾子叔术,精心组织、策划了刺王行动。公元前782年,宣王游猎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叔术派出的刺客,化妆成杜伯的形象,将宣王射杀后逃逸。周人知其原委,而苦无证据,遂言杜伯着朱衣、拈朱弓、射朱箭,以影射邾子弑君。其后不久,姜王后亦因悲伤过度而亡。

周王静执政的46年,是有周一季,国运最为跌宕的46年,其魄然进取,于国力国势有救危扶败,兴滞补弊之功,一度以中兴之主的形象傲然临于四方,在诸如《云汉》、《嵩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车攻》、《吉日》、《六月》、《采芑》等篇目中备受褒赞,然亦透支了孱弱国体的最后一丝联结,其某些政策的实施直接或客观上将周廷进行统治的制度根基彻底瓦解,其中兴局面遂亦昙花一现,旋即以更大的斜率步入新的倾颓周期。

于是,宣王之后,便是幽王。

也正是自周宣王爱少子戏起,到周庄王追赐杀兄代立的鲁桓侯以册命,从周桓王爱少子所引发的王子克之乱,周庄王重蹈覆辙所引发的王子颓之乱,以至于王子带,庶少乱位,愈演愈烈。权做推想,爱少子之心,盖人之常情,想必非独此二三周王有之,然先前未有明其传位之愿且行之者,显见其宗法制度的约束力能够牢固维持着统治架构的稳定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不以某个人的私有意志而转移。当此之际,则嫡庶宗法渐趋形同虚设,王位继承制度的崩溃显示着统治集团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开始瓦解,原有的贵族阶层的集团契约政治开始向贵族阶层的代理人集权政治转化。


疾风知劲草s


既然知道了周宣王,那一定知道宣王中兴了。所谓宣王中兴,背景是在周厉王实行暴政之后,人民起义,周厉王被杀,国家当时一团糟,周宣王继位。

就从宣王中兴评价周宣王:

一、内政

1.重用召公虎、仲山甫、尹吉甫等贤臣,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

2.严禁官员贪污腐败,同时严抓纪律。

3.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

二、军事

加强防守,并大力打击戎狄势力,使其归顺周王朝,进献贡物于周王朝。保证了人民的安全与财产,也恢复了周王朝的威严。

三、经济

废除籍田典礼,即宣王承认土地私有,不归国家所有。这个举措使得百姓的劳动积极力提升。也使周王朝的农业开始恢复。解决士兵的口粮问题,军事同时也跟着发展。

料民于太原,大大加强了周王朝对人口的控制,以及解决了兵源的问题。


但是,晚年以后的周宣王,开始变得顽固易怒,不听劝谏,大举用兵,屡尝败绩,消耗国家资源战斗力。开始滥杀无辜,不乏那些贤臣。

总体来说,虽然周宣王有了中兴之治,但是后期又差点都败光了。

中年时英明神武,老了就变成老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