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祁祿山鎮地名

引子

祁祿山系山區,崇山峻嶺重疊連綿,大部分村莊在群山峽谷之中。地勢東南高北面低,溪水彙集往北流入小溪河。

境東有二山,高入雲霄。傳說,唐代有一打獵人路經山下,見二白鬚老人在路邊下棋,便問:此處何地?日:“棋路山”。後人奇傳二山有神仙,為祈禱福祿,將二山名為:祁山、祿山。1958年元月,幹部上山下鄉,到此建立墾殖場,以二山名各取一字,稱“祁祿山墾殖場”,解放前夕屬第二區(利村區)豐溪鄉,解放初屬小溪區,1958年9月塅水、馬嶺、qia嶺三鄉劃屬墾殖場,1968年10月墾殖場撤銷改為祁祿山人民公社。



祁祿山地名及人口變遷

新qia嶺圩 於1963年新建圩場,故名新qia嶺圩。農曆一、四、七日當野。

【井前大隊】屬山區小盆地。以井前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井前大隊。1968年屬部祿山公社稱並前大隊。

上灶前 新嶺圩東北面田塅上。以位於下灶前上方得名。明中張氏從禾豐遷入。

新開田 在上前西北面嶺腳下。張氏於清中從並前遷此開新居,故名。

【塅水大隊】以水片村命名。解放前タ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塅水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1968年11月屬祁祿山公社,稱塅水大隊。

新屋裡 在新嶺圩北偏西。清末鍾氏從禾豐遷入。

屋背山 在新屋裡西北面路旁。以屋背是山得名。初張氏從福建遷入。

廟前 在新裡四南面嶺腳下。位水廟的前面,故名。清中劉氏從禾豐遷入。

金沙嶺下 在新屋裡南偏西,金沙和塅水分界嶺腳下。清初張氏從小溪遷入。

藍田 在新屋裡西南面山坑小溪邊。因村前是良田,取蘭田種玉之意命名。清末張民從禾豐遷入。

界竹 在新屋裡西偏南山坑裡。因與縣長洛周家大隊交界,原稱界址,後改名界竹。清末張民從安遠遷入。

紅溝山

在新屋裡南偏西高山頂上。第二次國內草命戰爭時期,搬水駐過蘇維塊鄉政,系游擊區,故名。據說清舉人張丙請了個先生在此辦過私塾,撰寫學校門牌為“塞雲山館”。清中張氏從船坑大村遷入。

馬嶂 在新屋裡西南面高山上。從前毛竹茂密,盛產竹麻(造紙原料),原稱麻嶂,後諧音馬。鄭氏開居,謝氏繼遷入。鄭、謝外遷,駐大隊林場(於1972年建立)。

石角灣 在新屋裡西南面山坑石角灣裡。1973年鍾氏從小溪遷入。

【金沙大隊】以金沙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塅水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金沙大隊,1968年11月屬祁祿山公社稱金沙大隊。

井下崬 在新qia嶺圩北面路墈上。以該地山腳下有口井得名。袁氏於清中從qia嶺遷入。

新屋裡 在井下崬東北面路旁。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刁子藪 在井下崬東北面路旁。以地形得名。1820年氏從水南遷入。

楊屋 在並下崬北偏西嶺排腳下。1940年楊氏從小溪遷入。

周屋 在井下崬北偏東山坑裡。清中周氏開居,故名。周遷,張氏於解放前夕從小溪船坑遷入,同居袁氏。

水口樹下 在井下崬北偏東雜木坑水口楓樹下。張氏於清朝從嶺遷入。

大木嶺 在井下崬面山腳下。以後山大樹多得名。清中袁氏從qia嶺遷入。

金沙口 在井下崬東偏北坑口上,以盛產鎢沙得名。清中袁氏從大木嶺遷入。

大小片 在井下崬東偏北路旁。該地有塊大河壩,靠公路這邊稱大片,河對岸稱小片,故名大小片。198年建林場。

安前灘 在井下崬東偏北山腳下小河邊。原有一庵,始稱庵前灘,後改為安前灘,舒氏於清末從里仁遷入,隨後鍾氏從小溪遷此。

蘭花圩 在井下崬東偏北路旁。原系蘭氏開居,擬作圩場,故名。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背壟 在井下崬西偏北山腳下。因屋背是田壟得名。1963年劉氏從墁水遷入。

琴子坑 在井下崬東面山坑裡。因有林檎樹,原稱檎子坑,後演變成琴子坑。繫於都鎢礦工區。

馬嶂下 在井下崬西南面嶺腳下。屋後山形似馬,故名。清中袁氏從嶺遷入。

草塘裡 在井下崬南偏東山排上。曹氏開居,原稱曹塘裡,後諸音變今名。清中曹氏遷入。

老屋裡 在井下崬南偏西嶺排下,清中陳氏開居。陳遷,袁氏於清中從qia嶺遷入。

高圳 在井下崬西南面山腳下。以屋背水圳得名。清中蒙氏從qia嶺遷入。

【上嶺崗大隊】以駐地上嶺崗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前進大隊。1968年10月屬祁祿山公社稱番嶺大隊。1980年分開稱上嶺崗大隊。

上嶺崗 在新嶺圩東南面嶺崗排上。唐中張氏從福建遷入。

太婆廟 在上嶺崗東北面山腳下。原系太婆廟,故名。滑宋羅氏從小溪大塘遷入。

老屋裡 在上嶺崗北偏東嶺腳下。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對門山 在上嶺崗北面山腳下。因大門對山得名。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新屋裡 在上嶺崗北偏東小溪邊。清中袁氏從老屋裡遷入。

羅坑 在上嶺崗東偏北山溝裡。羅氏於清末從小溪大塘遷入。

中心塅 在上嶺崗北偏東塅中心。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圍裡下 在上嶺崗北偏東小河邊。以國牆得名。清中張氏從福建遷入。

龍下 在上嶺崗東偏北山坑小溪邊。後山形似龍,故名。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荷樹嶺 在上嶺崗南偏東山腳下。以荷樹林得名。屬祁祿山共大校舍。

山家 在上嶺崗東南面山溝裡。以對門筆架山得名。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另居有張氏,從上嶺崗遷此。

深度 在上嶺崗南偏東山溝裡。雨季水深,故名。清宋張氏從qia嶺圩遷入。

大坑 在上嶺崗南偏東山坑。是幾條坑中最大的一條。故名。屬縣文教服務站。

油店背 在上嶺崗東南面高山腰上,古代對面有家油店,故名。清末張氏從油菜田遷入。

蛇洞 在上嶺崗東南面高山腳下。地形似蛇,故名。清末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大水面 在上嶺崗東南面高山腳下。山畫寬闊,有山泉水,故名。清末張氏從倉前遷入。

【qia嶺大隊】群山連綿,森林茂密,以駐地番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1968年10月屬祁祿山公社,均稱番嶺大

隊。

qia嶺 在新qia嶺圩南面河邊。原是畚皊老圩,因屋後山斜,故名(方言)嶺。清末張氏從井前遷入。

觀坑 在qia嶺北偏東田塅中。村北一條坑溪,終年流水不斷,能灌溉全坑農田,故名灌坑,後改稱觀坑。清初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倉前 在qia嶺東面山腳下。該地從前做過糧倉,村建在糧倉前,故名。清中張氏從上均田遷入。

下均田 在qia嶺南偏西小溪邊。位上均田下方,故名。清末張氏從上均田遷入。

上均田 在qia嶺南偏西小溪匯合處。該地農田大小較均勻,居下均田上方故名。明中張氏從萬安遷入。

堯屋場 在qia嶺南偏西山腳下。以堯氏開居得名.張氏於清朝從井前遷此。

中屋 在qia嶺南偏西嶺腳下。該村有三隻屋,此屋居中間,故名。宋氏於清朝從新陂遷入。

排腦 在qia畚嶺南偏西嶺排腦。清初張氏從上均田遷入。

苗坑 在qia嶺南偏西嶺腳下。此坑盛產苗竹,故名。張氏於清中遷此。

大坑窯 在qia嶺南偏東坑口上。因此坑較大,燒過窯,故名。1930年淩氏從贛縣茅店遷入。

【坑溪大隊】以坑溪村命名。解放前タ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鄉。1959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1968年屬祁祿山公社均稱坑溪大隊。

流頭 在新嶺圩西南面路邊。居坑溪上端,故名。清中張氏從布村遷入。

雞籠山 在流頭北偏東山腳下。地形似雞籠,故名。清中杜氏開居,解放後杜氏遷回峽山。張水狗於1979年從qia嶺遷此。

安湖腦 在流頭北偏東山腰上。原有一庵,稱庵湖腦,後改為安湖腦。清中張氏從嶺遷入。

大面 在流頭北偏東山腳下。以山坡面大得名。清中袁氏從qia嶺遷入。

下斜 在流頭北偏東山腳下路邊。後山懸陡壁,故名。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芒苳坑 在流頭西偏北山坑裡。因芒草多得名。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斜婆嶂 在流頭北偏西山腰斜坡上。原稱斜坡嶂,後改為斜婆嶂。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馬牯坪 在流頭北偏西嶺腳下。地形似馬,故名。明中袁氏從嶺遷入。

紐樹下 在流頭西北面山腳下。以原有很多紐樹得名。明末陳氏從馬嶺遷入。

坑溪壟 在流頭西北面坑溪口田壟上。清中黃氏從信豐金雞遷入。

橫嶂下 在流頭西偏南“洋嶂”山腰上。因該山橫貫與贛縣小坪交界,故名橫嶂下。原系山寨。

下斜 在流頭西偏南嶺腳下。因地勢傾斜得名。清末張氏從斜婆嶂遷入。

連塘 在流頭南偏東嶺腳下小溪邊。因很多坑塢連在一起,故名。1974年丁氏從新陂遷入。

茶葉坑 在流頭西南面嶺腳下。以產茶葉得名。清末曾氏從橫壟遷入。

道堂 在流頭南偏東山腰上。原是道堂。1962年鍾氏從新陂遷入。

福地嶂 在流頭西南面山坑。從前此地因很多狐狸,故稱狐狸嶂,後改為福地嶂。清中張氏從贛縣茶山裡遷入。

【鄧屋大隊】以鄧屋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鄧屋大隊。1968年11月屬都祿山公社鄧屋大隊。

沙龍 在新qia嶺圩南偏西溪邊。每遇大雨,山上泥沙衝入田壟,故名。明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大壩 在沙龍北偏西山腳下。門口原是大沙壩,故名。唐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鄧屋 在沙龍南面路旁。鄧氏開居,故名。宋中鄧氏從廣東梅縣遷入。

背hen 在沙龍南偏東溪邊山坡背面。明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歐丘 在沙龍南偏西路旁。因村旁有丘田象甌子,故名甌丘,後寫成今名。宋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頂峰寨 在沙龍南偏西嶺腳下。後山頂形似寨,故名。明末鄧氏從廣東梅縣遷入。

【橫壟大隊】高山峻嶺,森林茂密,山溝峽谷,人煙稀疏。以橫壟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三聯大隊。1968年11月屬祁祿山公社,稱橫壟大隊。

下橫壟 在新qia嶺圩南偏東山坑溪邊。位上橫壟下方,故名。清初張氏從qia嶺遷入。

矮嶺 在下橫壟東北面山腰上。以門前山嶺矮得名。清末袁氏從嶺遷入。

黃竹坪 在下橫壟北偏東山腳下。因門口黃竹多得名。清末孫氏從新陂遷入。

溪井 在下橫壟西偏北小溪邊。溪水如井泉,故名溪井。1977年曾氏從贛縣遷入。

歇腳廟 在下橫壟東北面山腰上。過路人到此,都要休歇聊天,故稱歇腳聊,後諧音變為歇腳廟。清末黃氏從新陂遷入。

爛泥塢 在下橫壟東偏北山坑嶺腳下。因爛泥田多得名。清中賴氏從禾豐牛角山遷入。

蛇坑 在下橫壟東偏北山腰上。有條很長的山抗,蜿似,故名。清中劉氏從利村上坪遷入。

野豬塢 在下橫壟東偏北嶺腳下窩裡。地盤小形似野豬塢,故名。清中鍾氏從會昌白鵝遷入。

燈盞離 在下橫壟東面山腰窩裡。以形似燈盞得名。清中賴氏從禾豐牛角山遷入。

祁山坑 在下橫壟東偏南祁山腳下坑裡。清中劉氏從利村上平遷入。

相見嶺 在下橫壟西偏南嶺腳下。因地盤小,開門見山,故名。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天字地 在下橫壟南偏東山腰上。地形象天字,故名天字地,清中胡氏從福建遷入。

下坑尾 在下橫壟東偏南山坑尾。張氏於清中從上嶺崗遷入。

黃連 在下橫蕘南偏東嶺腳下。以原有黃連樹得名。清末胡氏從天字地遷入。

石崗上 在下橫壟東南面山腰上。因石頭多得名。清初張氏從嶺遷入。

羅屋逕 在下橫壟南偏東嶺腳下。以羅氏開居得名。羅氏遷,丁氏於清末從新陂遷入。

排仔上 在下橫壟東南面嶺排上。清中曾氏從靖石遷入。

圓山 在下橫整南偏東圓崬坪上。1950年陳氏從會昌桂林江遷入。

【馬嶺大隊】以駐地馬嶺圩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馬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馬嶺大隊。1968年11月屬祁祿山公社稱馬嶺大隊。

馬嶺圩 在新qia嶺圩西南面路邊。因地形似馬鞍故名馬嶺,後開設圩場,稱馬嶺圩。袁氏於元中從贛縣黃地遷入。

角田 在馬嶺圩北偏西嶺腳下。門口農田成角形得名。明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豬欄門 在馬嶺圩西偏北山坑裡。坑口兩邊高山聳立如欄門故名。陳氏開居,陳遷。1967年設於都礦業社。

社背 在馬嶺圩西北面山腳下。以下畫有個社公廟得名。陳氏於明朝從福建遷入。

七十地 在馬嶺圩北偏西嶺腳下。謝氏開居,稱謝十地,後陳氏遷入,稱陳十地。現居袁氏,稱七十地。清中袁氏從贛縣黃婆地遷入。

社坑 在馬嶺圩西偏南嶺腳下。因坑口有個社公廟得名。明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正塅 在馬嶺圩西南面田塅邊。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青蘭 在馬嶺圩南偏西嶺腳下。從前滿山生長大冬青樹,故名。清中袁氏從河田遷入。

祠堂裡 在馬嶺圩西南面嶺排腳下。陳氏於清中從福建遷此建了祠堂,故名。

小車壩 在馬嶺圩南偏西山腳下。在門口小溪中裝有水車,故名。清中陳氏從福建遷入。

河公斜 在馬嶺圩西南面嶺腳下小溪邊。因屋後山斜(陡之意)原稱河坑斜,後改為河公斜。原是劉氏和韓氏開居。兩姓遷後,邱氏於1968年從西郊倉前遷入。

下塅 在馬嶺圩南偏西嶺腳下。以方位得名。清中賴氏從羅江遷入。

白竹塘 在馬嶺圩南偏西嶺腳下。清中賴氏從羅江遷入。

石han 在馬嶺圩南偏西嶺腳下。以屋後石洞得名。清中丁氏從禾豐遷入.

【嵊背大隊】以嵊背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馬嶺鄉,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豐富大隊。1968年11月屬都祁祿山公社稱嵊背大隊。

下嵊背 在新qia嶺圩南偏西。位嵊背下方。1973年謝氏從野豬坑遷入。

野豬坑 在下嵊背北偏西山腰上。深山密林,雜草叢生,野豬多,故名。明末謝氏從安遠田心遷入。

坳腦 在下嵊背東北面山坳上。袁氏於清光緒從qia嶺遷入。

張家山 在下嵊背東面嶺腳下。以張氏開居得名。清中張氏從qia嶺遷入。

上嵊背 在下嵊背西偏南嶺腳下。位山逕背面上方,故名。明中蘭氏從贛縣長洛遷入。

石壁塅 在下嵊背西南面嶺腳下。元末陳氏從福建遷入。

老村 在下嵊背南偏西嶺腳下,是當地建村較早的村莊,故名。元初蘭氏從贛縣大田遷入。

鴨婆崬 在下嵊背東南面山腳下。屋後山似鴨婆形,故名。清中袁氏從qia嶺遷入。

西坑 在下嵊背南偏東嶺腳下。此地分東西兩條坑,其坑屬西,故名。胡氏於清朝從水塢遷入。

犁壁石 在下嵊背南偏東嶺腳下。此地有個大石壁,形似犁壁,故名。1974年劉氏從贛縣小坌遷入。

【水塢大隊】四面環山,中間小盆地。以水塢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建國初期屬小溪區qia嶺。1958年9月屬祁祿山墾殖場稱水塢大隊。1968年11月屬祁祿山公社水塢大隊。

崗上 在新qia嶺圩西南面路邊。原是個小店,1967年改建為大隊部。

中塅 在崗上西北面山腳下。此處有三個塅。該塅在中間,故名。清末袁氏從白石坑遷入。

白石坑 在崗上東北面嶺腳下。以坑內白石頭多得名。清末袁氏從qia嶺遷入。

牛軛嶺 在崗上西面嶺腳下。原名上,因地形象牛軛,故改今名。清初胡氏從利村學堂排遷入。

石灣裡 在崗上南偏西山腳下石灣裡。清末袁氏從楓樹下遷入。

楓樹下 在崗上南偏西山腳下。以楓樹林得名。清初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李屋 在崗上南偏東山腳下。清末韓氏從圓墩背遷入。

籮墈下

在崗上南面田塅中。屋後三個土墩象籮,故名。清光緒初年黃氏從州佛嶺寺遷入。

廟灣裡 在崗上南面嶺腳下山灣裡。原有一廟,故名。清末袁氏從易屋圩遷入。

圓墩背 在崗上南偏東山腳下。因後山圓形,故名。清末賴氏遷入。

高田腦 在崗上南偏西高排上。清末王氏從西郊遷入。

長坳 在崗上南面山坳下。清末黃氏從野坑山遷入。

【片村】

塅水 合井塘壩、屋背山、廟前、金沙嶺下、羅屋、白竹山等8個自然村。相傳從前該地有塊石壁形似老鼠,巖下藏鼠很多,嚴重危害莊稼,故稱“塅鼠”。後來石壁被雷擊,巖毀鼠散,改稱“斷鼠”。由於莊稼不受鼠害,又諧音為塅水。清初張氏從福建遷入。還居有劉氏。

雜木坑 含楊屋、周屋、水口樹下等自然村。以生長雜木多得名。周氏於清中遷入,另居有楊、張氏。

金沙 以產鎢沙得名。含井下陳背龍、馬嶂下、老屋裡等自然村。袁氏於清中從qia嶺遷入。另有劉氏。

下村 位qia嶺村的下方,故名。含老屋裡、新屋裡對門山等自然村。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南坑 以村莊方位得名。合山家、橋背坑、油店背等自然村。清末張氏從油田遷入。

qia嶺 含qia嶺、上嶺崗、井前等大隊。居有袁、張、劉、郭等姓氏。

均竹村 以盛產毛竹得名。合苗坑、中屋、排腦、早屋排、堯屋場等自然村。清初張氏從上均田遷入。

坑溪 以山坑小溪多得名。含紐樹下、坑誤壟自然村。陳氏於明朝從馬嶺遷入,黃氏於清朝從信豐金雞遷此。

馬嶺 含馬嶺大隊和鄧屋大隊的馬嶺圩、背hen、頂峰寨、歐丘、鄧屋、沙龍,大壩等自然村。居陳、鄧、張等姓氏。

橫壟 村前田壟橫向南北,故名。含上,下橫壟、黃竹坪、爛泥塢、祁山坑等自然村。清初張氏從縣遷入。

嵊背 含上、下嵊背、石壁塅、老村等自然村。元初蘭氏從贛縣大田遷入。另居有胡、郭氏。

水塢 含石灣裡、楓樹下、李屋、羅ト坳、廟灣裡、圓墩背等自然村。清初袁氏從西郊河田遷入。

〔農林點〕

布村 清中張氏從qia嶺遷此,後遷往流頭,此地成為生產隊的田寮。駐于都煤礦。

長落水(紙廠)在橫壟大隊東北面山腰上。屬公社造紙廠和生產隊的山寮。

東林寺 在馬嶺大隊西北面山坑裡。原是一隻廟,稱東林寺。(注: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




編 輯:肖章榮

支持單位: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