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 “杨家将”杨业为何撞死李陵碑而不是苏武庙?

Doris-萌


只能说是触景伤情,感同身受!杨继业为大宋江山安危而久战沙场,对大宋忠心不二、苍天可表,然皇帝听信潘仁美谗言,导致父子8人金沙滩伤亡离散。

肯先是潘仁美居心叵测,其次也是皇帝惧怕杨家将势力而乘机削弱。本来身为朝廷大将,杨继业父子根本不怕死,只是死得太怨,而且不明不白,还背受叛逆降金的骂名。

而李陵大概也是这种遭遇,而苏武虽然19年牧羊,最后还是回大汉,李陵却死于大漠,杨继业主要也是想已死明志自然是选择撞死李陵碑,很悲哀可叹!封建社会的模式大都如此!


祥哥聊历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杨业撞死李陵碑的,这是杨家将演义当中的结局,在实际历史当中,杨业是死于绝食。

公元986年,在辽国新皇初立局势不稳的情况下,苦心准备多年的宋太宗开启了著名的雍熙北伐,20万装备精良的北宋大军再一次向幽云16州发起进攻,结合之前高梁河之战惨败的教训,本次北伐作战北宋军队并没有选择直攻幽州城下,而是选择首先分兵扫荡幽州外周,20万大军兵分三路,对幽州的外围城市展开一系列攻伐作战,尽管起初节节胜利,但随着辽国主力压上,尤其是数十万骑兵云集幽州外围,北宋传统步兵的劣势在这一刻开始暴露,随着东路军曹彬的败退,本次北伐作战的失败进入倒计时阶段。



由于此次出动的20万大军,东路军曹彬就占到了十万人并且皆为北伐精锐主力,因此遭到了辽国骑兵兵团的重点覆盖,东路军近乎全军覆没,在损失过半的情况下此次北伐必须立刻进行终止,因此并未遭受严重损失的西路军和中路军还是选择回撤,而隶属于西路军副统帅的杨业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命运的改变。



而比较演义里的内容,真实的历史上杨业所遭遇的敌情有很大的区别,演义中的描写似乎更加悲壮,为了保护皇上杨家将选择冒充皇帝与辽国谈判,结果中途遭遇伏击惨杀,杨家将几乎全军覆没,杨业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撞死在李陵碑下;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杨业倒也的确担任着掩护任务,但是负责掩护的目标则并不引人注意,就是幽州城周边的汉族百姓,北伐起初虽然攻城掠地获得了大量的百姓资源人口,但随着东路军的覆灭,其他两路军队选择坚守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在回撤途中,也要尽可能的带走幽云16州境内的百姓资源,而杨业负担的就是西路军负责运送的百姓,但由于部队之间的协调失误,杨业率军离开大部队收拢百姓的期间,西路军主力部队害怕与辽国军队遭遇,又怀疑已经失去音信的杨业可能已经遭遇不测,错误的选择提前撤退,造成杨业前往汇合地点时却没有其他部队接应,造成孤军与尾随而来的辽国追并展开决战,最终战败负伤数十处而被俘,作为昔日北汉的降将,为报答大宋的知遇之恩,杨业选择了绝食三日而死。

其实可以说,真实历史上的杨业也同样死的壮烈,以副统帅的身份亲自掩护百姓撤退并且力战被俘,虽然曾经是一个降将但却在最后时刻捍卫了大汉民族的血性,宁死不当叛徒,历史上的结局也同样受人尊敬,但为何演义却做了一番修改呢?



只能说通过演义的修改,让杨业的最后故事变得更加具备感染力,掩护百姓变成了掩护皇帝,负伤被俘变成了负伤被俘前提前选择自杀,而撞击李陵碑则变得更加有喻义。

李陵,一个当年以5000步兵抗击匈奴八万骑兵的大汉将军,却因最终的兵败被俘叛变而丢掉了一生的英明,对他的定位至今争论不息,而演义中的杨业却用撞击李陵碑自杀来告诉后人,这才是一个大汉男儿该有的结局!人虽死,杨家抗击外族入侵的精神却永远留存!


辽宁资深球迷


回答题主问题之前,说明一下,有关杨家将的记载分为正史与民间演义小说两种,正史有《宋史》,演义小说有《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虽然正史与演义小说有许多不同,但是对杨业的描述都是一位坚贞不屈的悲情老英雄,也仅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两种不同的死法

①绝食而亡。

根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与契丹兵奋力交战,等退到谷口宋军设伏地点发现宋兵已撤,只得率部与再次契丹军队接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后因战马受了重伤,被契丹军队俘虏,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为报答宋太宗赵光义知遇之恩,又羞愧于军队遭惨败,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②触碑而亡。

在《杨家将演义》中,同样老令公杨业因奸臣出卖,遭遇契丹兵埋伏,兵败退到谷口宋军设伏地点发现宋兵已撤,只得再次与番兵鏖战,血映征袍。登高而望,见四下皆是劲敌,杨业劝部下仅剩百余人分散各自逃命。部下不答应,拥护杨业一路冲杀到胡原,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杨业自己寻思到:“汉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回头对众军说道:“我不能保护你们,这里是我报答皇上恩情的地方了,你们各自谋生路吧。”说完,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可是,这里没有苏武庙的出现。


在《杨家府演义》中,老令公杨业兵败退至山谷,让小兵打听结果名为“狼牙谷”,就开始寻思到“羊遭狼牙,安得复活”。于是继续率领部下冲杀到前山庙宇,发现是李陵。杨业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君是汉之将,我亦宋之臣。一般遭陷害,怨恨几时伸。”跟着辽兵退守谷口,等待宋军粮绝饿死。杨业见辽兵不来索战,绝食三日不死。于是让部下各自逃生,自己取下紫金盔,撞李陵之碑而死。这里同样没有苏武庙,而是李陵庙。


由此可见,杨业触壁而亡,只是存在演义小说之中,真正确是被俘绝食而亡。而且,在演义中杨业触李陵壁而亡,身旁也是李陵而非苏武庙。至于李陵壁旁是苏武庙,笔者才学疏浅在演义小说中没有见到,不过在《忠烈杨将军》电影中看到过,至于其他演义小说中是否存在,请读友们不吝推荐一番。


苏纪龙读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高人。

其实不管是李陵碑还是苏武庙,杨业都没有撞死过,都是小说家言。之所以说他撞死李陵碑,只是小说家的一个心理寄托而已。因为杨业死的跟李陵跟很相似。

李陵跟着李广利征匈奴,孤军深入,遇到十倍于己的敌人,步兵遇骑兵,奋战了十天十夜,但是援军一直没到,于是投降了。汉武帝听闻比此迅,就把他灭族了。换言之,他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杨业跟着潘美跟契丹人干仗,敌情不明,潘美就让杨业带人出去打探,杨业说,你们在这儿守着,十天之后我肯定把敌人带到咱们埋伏圈。结果到了第九天没动静,大家伙儿都撤了,等杨业带着残兵败将来到埋伏地,鬼影儿没一个,于是知道自己被玩了,血战到死。

赵光义大怒,给了潘美处分,给了杨业荣誉,杨府门前还有个下马石,皇帝路过都得走七步。



李陵和杨业同样被上司玩了,但是杨业奋战到死,李陵却投降了,所以杨业撞死李陵墓碑,就是恶心李陵的。如果李陵不投降,也战死了,那么他的家人就会有个好下场,他就会有个好名声,司马迁就不会为了给他洗地而写史记。同样如果杨业投降了,也就不会有杨家将了。



所以李陵就是乱臣贼子,杨业就是忠臣孝子。


唐风宋月


正史里的杨业是绝食而死的。《杨家将》作为演义小说,这样安排杨业的死主要是借李陵这个人来忖托杨业的爱国与忠心。


奔跑的五花肉0001


伪名题 杨业在山西作战被俘 李陵在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