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安徽全部乡村建设为”粉墙黛瓦马头墙,青山绿水幸福乡”如何?为什么?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徽式建筑的粉黛马头墙,确实很有特色,很有看头,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如果安徽全省的乡村都建成“粉墙黛瓦马头墙,青山绿水幸福乡”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

一、乡村旅游最忌讳的就是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旅游元素最为重要的就是其独特性、唯一性、地域性等等,每个地方的民居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即便徽式建筑大的类型是马头墙,但具体到每一个县乡还是有细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化就是乡村建设的地域性特点,要给予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差异化的表现形式来吸引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如果安徽全省都是清一色的民居样式,不论是外省游客还是本省游客,看过第一个乡村是震撼,惊叹其魅力,但看了第二个,其审美感要明显降低,如果第三个旅游目的地的乡村还是同样的民居,就会有审美疲劳,甚至有厌烦之心,绝不会再去看第四、第五个乡村了。

二、民居建设只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要素之一,单靠民居建设,不是乡村旅游的全部。

乡村旅游除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外,还要规划建设好山水景观、发掘开发地域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地方特色小吃之类的饮食文化等等。切莫陷入民居的单一品种之中,形成“驴屎蛋外面光”的一层皮乡村,缺乏乡村厚度和文化底蕴,经不起游客生活的体验,更经不起历史的考证。此类美丽乡村最大的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全域乡村


看到粉墙黛瓦马头墙这几个字,我的眼前立马出现了西递宏村,还有粉墙黛瓦映衬下的油菜花。我特别喜欢徽州建筑,喜欢那种古老的文化底蕴,也喜欢那悠长的石板巷,还有出门脚下就是潺潺流水。只是有一点儿我不太能接受,可能也是南北方的生活差异,我看见当地人洗菜洗碗都在门前的流水里,洗衣服也在同一个地方。这一点儿让我感觉,似乎有那么一丝别扭,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徽州,喜欢那里的粉墙黛瓦马头墙。



记得我是五年前去过徽州,第一次接触徽州建筑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建筑布局跟我们北方完全不同,所有房子显示的都是徽商的人文气息,无论多么宽敞高大的房屋,他们的窗户都是非常非常小,跟我们北方人追求的大窗户完全相反。记得当时我很是好奇,徽商都是那么有钱,为什么要窗户这么小?难道他们不喜欢家里亮堂一些?后来才知道,男人出门经商在外,只有女人留在家里,窗户大了不安全,所以家家都是很小的窗户。由于徽州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所以防火意识很重要,每家院子里都有一个大水缸。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设计了马头墙。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题主说把安徽的全部乡村建成粉墙黛瓦马头墙,似乎有一点点的不现实,毕竟现代建筑跟过去全部木质结构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建筑基本都是水泥钢筋结构,是否再建成马头墙都无所谓。再者说,水泥钢筋建出来的粉墙黛瓦和马头墙,也不可能取代西递宏村的那种味道。人们之所以喜欢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喜欢有历史底蕴的那种古建筑。走在清明时期遗留的徽州古建筑里面,人的心似乎可以穿越了悠久的历史,跟着去了那个年代。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毕竟是生活在21世纪了。粉墙黛瓦马头墙,或许适合那个年代人的生活,但是未必完全适合现在人的审美。粉墙黛瓦马头墙可以作为徽州建筑一种过去式的象征。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或许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建筑格局。


至于说到青山绿水幸福乡,我想不光徽州人喜欢这样,所有农村地区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青山绿水幸福乡。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天蓝蓝水清清,渴望小时候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是所有农家人的心愿。


灵子


题主提出把安徽都建成“粉墙黛瓦马头墙,青山绿水幸福乡”,这个愿望是好的,我也十分赞同,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其理由如下:

(一)徽派建筑都是在安徽皖南偏西南的山区,一般在宣城市的绩溪县、黄山市下属各县区、已经划走的婺源县。而在总体布局上,徽派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这就是徽文化的特色,而徽文化只是地域文化,不能包容整个安徽省。(二)安徽有淮河和长江,淮河以北是淮北大平原,没有山脉,江淮地区是丘陵地区。因此安徽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这里的农村,已经先富裕起来的,喜欢盖小洋楼(似乎是西方的小别墅)一般是三层,这是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的
(三)在安徽16个地级市的市区,对于土地来说,那就是寸土寸金,不断地往农村扩展,许多农田被征购,以便建设高楼大厦居住小区。而房地产开发商是化巨额资金购买土地,他要把投资的钱赚回来,因此住宅楼越盖越高,在城市里根本找不到“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唯美景像。
(四)安徽为了发展经济,各地市都在引资招商,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尽管抓环境保护,也难以控制。例如,在我们安庆市就有央企大型的石化总厂,就在市中心区域,而且不断向城外扩展,像建设八百万吨炼化一体化工程。虽然石化厂在大抓环保治理,总有废气、废水往外排出,因此在城乡结合部,很难建成“青山绿水幸福乡”。


安慶雜談


你的概念,粉墙黛瓦马头墙代表什么?创建一个新的建筑文化?如果用来代表徽州的建筑文化,最后我上传一张粉墙黛瓦建筑群楼房给你们看看,也是黄山市强力推行尤其是公路边上建的房子一律加筑马头墙。马头墙是代表徽州建筑文化呢?还是像征徽州的建筑文化?火柴盒的房身用上马头墙不觉得不伦不类。过去是木质结构马头墙是用来防火挡风之用,如今是钢筋水泥结构,里面的布局,厨房,卫生间都是迎合现代生活须要,那有徽派建筑气息。第二来谈青山绿水幸福乡村,在我们晥南一到春天山就青水就绿,而如今的水与以前不同清而不干净,就今年正月去密川做姑夫吃酒,走到村口小溪边闻到很浓的臭味,一问是个养猪场也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小溪流入沧源河,遇到天气闷热臭气熏人心肺,村民向沧溪政府反映,如今还是他养他的猪,据说养猪户还是个预备党员还真有点来头。沧源河是流入新安江的,那电视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你看到这种现象你敢喝吗?密川离沧溪有三里路左右它也归沧溪村,就因为不在面子上,环保口号喊从源头抓起,源头在那里?这里的村民有幸福感吗?以上组图大家可以作些比对。下午再来看沧源河支流源头的绿水青山!我在石潭村下汰自然风光旅游摄影基地拍的青山绿水作个比对。











孤独的心1135


安徽历史悠久,徽派文化源远流长,安徽取安庆跟徽州合取安徽,可见徽州对安徽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历史上徽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名人辈出,从古至今不论从政从商从艺术举不胜数。徽州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至今影响着江南各地,青瓦黛墙,小桥流水随处可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恋,如痴如醉的怡人景色美不胜收,精妙绝伦。徽派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更加要倍感珍惜,发扬光大,流传千古。






西天一本经


回答,𡽪派建筑是我们祖宗流下遗产,是安𡽪的古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但守护,更要保护,要代代传承,这是我们祖宗的积德,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众人周知,𡽪派建筑是古老的形象,世界上前所未有,屋面有小青瓦,还有琉璃瓦,屋至两测和中间不同样的马头墙,门前屋后走厢木字吊刻,各色各样非常精制,最好看,更美观,门前明柱,上系着龙凤和系珠,多么引人注目,也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保护,人人都要珍惜,更要爱护。


万则红


我不是安徽人,不反对安徽全省的乡村都建成“粉墙黛瓦马头墙,青山绿水幸福乡”。关键是后面的“幸福乡”,都建成粉墙黛瓦,能否真的成为幸福之乡呢?这个问题要事先想清楚,安徽人自己要想清楚。

如果是农村都富了,要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统一规划乡村村落,符合当地居民的愿望和期盼,未尝不可。如果是背后的潜台词是为了发展旅游,千万要小心,那可能只是良好的愿望。旅游是一个可持续性的产业,看点也在于他的稀缺性,都千村一面了,旅游价值反而少了。

徽派建筑风格的代表村落是宏村、西递。宏村、西递开发较早,知名度很高,其建筑文化的稀缺性和历史厚度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巷,雕梁画栋的百年古宅,纵横交错的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的规格布局,中国建筑风水大有讲究。宏村、西递的建筑,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其选址、布局、风景都离不开中国风水,是经过严谨、科学规划的古村落。我去过三次宏村,被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深深地吸引。

但是,历史是不能复制的。现在许多地方借口旅游这个筐,搞房地产开发,修路种树,建筑仿古,投资很大、甚至政府和当地老百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房子建好了,游客却不买账。这给当地居民带来幸福了吗?欠钱还债的滋味好受吗?

旅游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产业,跟房地产开发是两回事。








永永游记


皖南的徽派建筑,本来是为了防范女人红杏出墙的,却被美化成风情标志!皖南地瘠人稠,男人历来就有外出经商的习俗,形成远近闻名的徽商帮。他们赚到钱之后,最担心的,就是家里女人红杏出墙。于是,通过建牌坊,对她们进行思想防范;通过建祠堂,对她们进行制度防范;通过建粉墙,对她们进行技术防范。


气吞万里如猴


有钱还是把农村的路修修吧。人家江西都在试点村村通公交了。安徽很多村子连条水泥路都没有!还指望着全省注重房屋外表文化……注重历史文化就不会把徽州改成黄山。 看看人家婺源到江西之后发展多好,那是真的全域旅游。随随便便抓一个村都赶上了徽州其它一县吧。


亲一口给你电子竞技


徽派建筑是安徽的骄傲。也是江浙、江西、皖南一带的建筑特色。但是,安徽南北跨度,有着不同的文化区域,也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徽派建筑虽好,都建成这种房子,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也没了文化差异。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产业。把农村都建成一个模式,那还发展什么旅游?因此,农村建设应当因地制宜,最好能一地一景一特色,到一个地方就应有不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