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张天承


对于俄国人来说,寒冷而漫长的冬天永远是对抗外来侵略者的利器。只要能将敌人耗上一个冬天,俄国人总能在山穷水尽之后迎来生存下去的希望。俄罗斯的国土从温带一直延伸到北极圈内,莫斯科的冬天零下十几度是正常现象。所以,当时德国士兵进入苏联的冬天之后,面对首要问题不是战死,而是冻死!

当年,拿破仑军团来势汹汹,在俄罗斯的大雪面前,连一个滑雪板都玩不起来,更不要说行军打仗了,只得灰溜溜地退了回去。然而拿破仑的教训没有给希特勒敲响警钟,当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等闪电战中的辉煌战绩让希特勒信心倍增,他对于德军的战斗力太过高估,对于苏联太过鄙视,盲目乐观。

希特勒将攻打苏联的时间定在了秋季,并且计划只用六个星期就将苏联攻下。希特勒坚信德军完全能够在冬天之间就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备战之时,他完全没有想到给军队准备冬装这茬,更不要说考虑到低温状况下武器的运行状况了。

刚刚开始,苏联军队全线败退,德军轻松深入苏联腹地,短时间之内就俘获了300万苏联士兵。然后德军花费大量的时间管理这些战俘,安排他们的吃喝拉撒,还要派专门人员看管。浪费这些时间和精力,也给了苏联军队一些喘息的时间。

其实进入苏联之后,德军就一直没有遇到过好天气,九月份的时候,因为连日阴雨,德军在泥浆之中艰难前行。1941年10月,莫斯科竟然下了大雪,这场雪比正常时间足足早了一个月,还在为安排战俘手忙脚乱的德军彻底慌了,他们这个时候还穿着夏装和秋装,而这个时候的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多度。

德军之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冻伤,希特勒下令军需部门立刻制造出200万套的棉大衣以供前线士兵使用。然而制作棉大衣的速度哪赶得上气温下降的速度?另外不得不提,即便是做成的棉大衣送到前线也是十分困难的,当时波兰人为了屠杀犹太人,借用了大量的火车,而且德军在苏联的战争进展太快,战线拉得太长,修铁路根本跟不上进程,游击队还时常出现破坏铁路。所以,在漫漫寒冬之中,只有少量的棉衣真正送到了士兵手上。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一场雪真的是“凉凉”,让他迅速攻下苏联的计划完全瓦解。而斯大林还不忘在这个时候给希特勒的心口补上一刀,在11月极为严寒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在德军面前进行纪念十月革命的大阅兵。

的确相比于狼狈不堪的德军,已经习惯了这种天气、自备棉衣和润滑油的苏联军人就安逸许多。在德军的装备全都因为上冻无法正常使用的时候,他们已经给大炮披上了防寒套,给枪支抹上了润滑油。据统计。莫斯科保卫战之中,德军共伤亡58万人,其中冻伤的十一万,冻死的就有五万人。

苏联的气候让德军的闪电战化为泡影,但是也是一个辅助作用而已,耗死德国士兵,让德军后勤头疼不已的还是苏联人的“焦土政策”,这也是为什么德军在极度缺乏资源的情况之下,也抢不到苏联百姓一丝一毫的原因。从战争初期开始,苏联军队一边撤离一边烧毁周边城市和村庄,只要是可能会被德国人利用到的资源,他们绝对不能留下。

焦土政策可以说是俄国人面对战争时的固有政策,当年拿破仑攻进来的时候,德国就曾经一把火烧了自己的首都莫斯科。拿破仑面对着一片废墟,根本无力补充物资。而在这场战役之中,苏联人宁愿让同胞流离失所,也不要德国人得到一分一毫。德军得不到补给,后勤又一直跟不上,从势如破竹到了相持不下的境地,也为后来的彻底失败埋下了种子。


木剑温不胜


有机会去实地考察一下。

2010年因工作原因,我在12月坐着大巴从莫斯科前往斯摩棱斯克,走的大型公路就是当年德国人进攻走过的路。当然今天的路况比当年好太多了,70年前这条路不过是四车道,而且经过破坏估计也坑坑洼洼,今天要宽得多了。沿途经过很多村镇,今天的房子也比当时好多了。按照过去俄罗斯农民的建房模式,有钱的基本是坚固耐寒的石头房子,红砖房子,一般农民住的是原木或者泥砖搭建的木屋,而且房顶是用稻草铺的,一个小镇最好的房子是教堂,制高点是钟楼。村镇以外,不建议刮风的时候去,零下30度的风雪堪比沙尘暴,衣服上眉毛上结霜都很常见。

想象一下当年德国人的遭遇。经过慈父的训令,凡是德国人有可能进攻到达的路线,人畜一律离开,房子全部烧掉,不给侵略者留下有用的东西。德国人能怎么样呢?进入村镇,估计就剩下教堂还留着没有烧完,有钱人的房子就剩残垣断壁,穷人的房子压根就没有了,粮食庄稼?大冬天哪来庄稼,当然有一些农民的地窖可能会存有来不及拿走的粮食,但是不会很多。德国人能做到的就是砍柴,拆了没烧完的篱笆,烧着取暖,防着帐篷不要被刮跑了,等着后面的马车拉来吃的穿的。

德国人还有一个地图的问题。德国人进攻苏联的军用地图很大一部分取自旅游地图,三十年代苏联的旅游地图并不会明确表明村镇的位置,这是当时国防的需要,凭着这样的地图,找到城市是可以的,公路是可以的,但是野外生存就够呛,也许走着走着忽然冒出一个镇子,也许真的什么都没有,也许村子距离公路也就十来公里,但是看不见钟楼也就真看不见了。


梦中穷人77019246


德军宁愿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抢苏联人的衣服?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难道他们会选择被冻死?如果让他们战死沙场也许可以,但是如果能抢上衣服或者有衣服可以抢,我相信他们还是会抢的。不存在被冻死也不去抢衣服保暖这一说法。别忘记了,在战场上可没有那么多仁义道德。



其实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几十万德军被冻死在苏联),还是可以预料到的。当时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开始进攻苏联。当时希特勒在空中轰炸英国的战略计划失败后,也就标志着德国的“海狮计划”趋于破产。那么既然德军当时刚刚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希特勒为什么不做调整,却“回马枪”般地又在六月进攻苏联呢?

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战备资源极度缺乏了,又刚刚吃了败仗,所以急需补充调整,面对地大物博的苏联,希特勒贪婪的眼神瞄准了苏联。又因为当时是六月底七月初,苏联的天气相对暖和,不至于因为天气严寒给德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苏德战争在1941年的6月爆发了。

第一点,当时在六月发动战争的希特勒,认为新生的苏联抵挡不住德军“闪电战”的攻击,因为当时德军灭亡波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灭亡法国也仅仅用了38天,这两个国家当时是欧洲比较强的国家。结果让德军大跌眼镜的是: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刚开始势如破竹的德军居然被迟迟阻滞在莫斯科。从六月份开始,原本希特勒打算“三个月灭亡苏联”却一直推迟,到11月的时候,德军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小面积的冻伤冻死。

第二点,难道是德军不愿意抢嘛?不是的!当时在希特勒没有进攻苏联的时候,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便已经开始准备防御措施了。早在德军一向凭借“闪电战”佼佼于战场,而苏联却前期节节败退,最终引诱德军深入苏联,而苏联此前早已将防御线外围物资转移殆尽。德军与苏联在苏联国内打消耗战,无疑于自取灭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德军又没有取暖保暖用品可抢,只能活活冻死。


第三点,苏德战争持续数月,德军前期攻势迅猛,势不可挡。苏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但是苏联军队的基本武器服饰远远比不上德军,即便德军扒下死去苏军的衣服,一方面衣服薄、质量不好;另一方面,衣服经过战火也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仍然对于当时的北方极地严寒起不到明显作用。

第四点,一方面希特勒大力主张“闪电战”,命令军队尽快结束战斗,便源源不断加强兵力,一直持续战斗,军队根本得不到有效缓冲;另一方面,德军一直在期待着、在等待着本国后勤部队的给养,奈何战线拉的太长,在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御寒物资迟迟没有来到。


综合各种条件,在如此艰难严寒的外土作战,即便战斗力再强,武器装备再好,都难以抵御水土不服和后勤缺乏的条件,何况苏联红军人数胜于德军数倍,在苏联本土打消耗战,根本是行不通的。


小镇月明


二战初期,德军的战绩过于耀眼,仅仅用了27天便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即便是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德军的钢铁洪流中也仅仅坚持了39天。



德军忙于战争的同时,苏联军队也没有歇着。斯大林为了扩大苏联的领土而入侵了芬兰,结果苏联付出了37万人的代价后获得惨胜,而芬兰仅仅损失10万人。

两者比较之下,德军傲人的战绩让希特勒陷入了疯狂,他认为苏联不堪一击。为此早在1940年12月希特勒便批准了德军入侵苏联的全部计划,并且准备在次年5月全面进攻苏联。




战前,德军准备了大量的物资,但没有准备冬季的装备,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军会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很可惜,第二年由于意大利进攻希腊失利,希特勒用掉了整个4月应付巴尔干战役,德军重新准备好的时候已经是6月。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进攻苏联,仅仅18天之后,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境内600公里。战争的顺利让希特勒认为3个月内便可以消灭苏联,因此德军再一次错过了大量制作冬季物资的可能。

不仅如此,希特勒在此时还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8月底,德军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另一个选择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南方的苏联红军。

经过商议,希特勒放弃了集中力量攻取莫斯科的提议,反而是决定由中央集团军援助南方集团军,在乌克兰基辅围歼苏联的南方红军。



基辅会战确实是一次成功的围歼战,德军打的也非常漂亮,仅以少量代价俘获了65万苏军,但这也拖延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

9月底结束基辅会战以后,苏联进入了深秋季节。此时的苏联阴雨绵绵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德军的坦克、大炮,以及后勤装备供应也出现了问题。从这一时刻开始,德军的闪电战也宣告了破产。

斯大林看到基辅会战的惨败后,不仅仅要求将物资全部运往大后方,更是下达了“焦土抗战”的命令。莫斯科周围的人员、物资全部转移,不能转移的全部销毁。



当德军来到莫斯科时惊讶的发现,莫斯科周围已经成为一片焦土,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无人区。所以德军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劫掠的物资,同样也找不到任何苏联人。因此,即便是德军想去抢劫苏联人的衣物也不知去何处抢劫。

另外,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的天气异常寒冷。据苏联的档案记载,刚刚进入12月之后,莫斯科气温就一直徘徊在零下20度左右,12月7号就达到了零下29度。如此寒冷的天气,苏联军队冻死、冻伤的人员达到了33.4万人,而德军冻死、冻伤的人数仅为11万人。由此可见,苏军的物资比德军更加缺少。



综合来说,德军没有抢劫苏联人的衣服和物资,并不是德军大发慈悲。而是在苏德战争开始阶段,希特勒错误的集中力量去应付基辅会战,导致苏军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莫斯科的防御工事,并且做好了战略物资转移以及焦土抗战的准备,从而使的德军没有任何掠夺苏联物资的可能。


我是越关


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

惨烈到二战结束十几年之后,苏联依旧不能公布人口数据,并把人口统计当做自己的国家机密。由于青年人口的大量伤亡,战后苏联出现了大批的三十岁左右的省部级领导人。

也正是靠着苏联人的大量牺牲,德国的闪电战计划破产、被迫拖去入冬季。那个时候的苏联更像一座又一座血肉磨盘,每个城市、每个区域、甚至每一座房屋都要反反复复争夺好多次,哪怕在建筑因战火被损毁之后、德国和苏联还要进行反复的争夺。

图为,德国和苏联的城市战争



没有人想到苏联人如此坚韧、德国人也没有。

要知道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并不强、而德国的攻势也一如继往的凶猛。战争刚刚开始之后,很多苏联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丢掉了大量国土;很多苏联地区的战士还在苦苦等待援军、却被告知身后的数个城市早就沦陷了。

但是苏联人并没有软弱、更没有准备屈服,甚至原本因为斯大林大清洗、而有些分裂的苏联,也因为德国人的压力重新团结起来。

没有人知道苏联人准备打多久、没有人知道苏联人的决心。我们只能从一个又一个二战后封存的军备库中看出苏联人的意志,直到1960年、苏联还有大量的二战时期的装备可以提供给非洲朋友。

那个时代的苏联,食物不充足、在服装上甚至比不上没有准备度过冬季的德国人,但是每个人都有枪、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子弹。



为了更好地发挥苏联战线长、苏联冬季寒冷的优势,为了更好的抵御德国人,苏联采取了强制性坚壁清野的方式、毁掉所有的村庄,所有的苏联人都卷缩在大城市里、靠着仅有的一点点物资顽强地抵抗着。

所以德国人并没有从已经占领的苏联农村获得任何补给。

而当德国人进入城市之后、又遭到了苏联人拼死地抵抗。其实很多苏联城市都曾被德国人攻破,但是德国人并没有顺利占领城市,德苏展开了激烈地争夺,所以德国人即便进入了苏联城市、也没有时间来搜集物资,即便是搜集好了、也会在下一次苏联人的进攻后被苏联人重新夺走。

所以最前线的德军也很难从城市中得到补给。

此外,因为苏联很多地方是冻土、风又大,所以公路设施不好,极大地限制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尤其是进入冬季之后、德国人的补给效率更低。

不过,德国的衣物问题,不久后就被解决了、并没有冻死那么多人。

主要还是苏联战线太长,进入冬季之后、补给难度加大,最关键还是苏联的民族精神、东斯拉夫人就是猛!

不过,那个时候的苏联真的太惨了,虽然在战争中是强国,但战争过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千疮百孔之后,没有得到太多的喘息空间,就有面临着美英挑起的冷战。

又有谁知道?

至少那个时期、那个战争后的年代。苏联人最想要的,其实仅仅只是和平。

世界可以有冬季、可以有寒冷,但希望不要再有战争、至少不要再有大的战争。

注1:以德国为例子,二战之后苏联并不想分裂德国,只是要求德国统一之后保持中立。但是美国坚决不同意,美国坚持德国统一以后必须加入北约。


然后美苏就谈崩了,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德国政府,再以后柏林墙就建起来了。

注2: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国先在意大利、土耳其建基地,把苏联纳入自己的射程,然后苏联才在古巴建基地。

这几个例子充分说明,至少在二战后的十几年,苏联想要的真的只是和平。

至于后来,两国对抗的日子久了,什么也说不清了。


垂垂老马


怎么会没有脱下苏联人的衣服呢?1941年的冬季,莫斯科战场的德军陷入灾难,饱受伤痛且为伤冻所苦。

冰天雪地里谁都不好受,德国人会拿苏联人的衣服,而苏联人也会拿德国人的衣服,只不过多数是扒下死人的衣服。不得不说,当年的德军是比较惨的,莫斯科的天气异常,一度让他们产生撤军的念头。

1941年下半年,莫斯科的温度比往年更温和,带来致命伤害。10月6日起,中央集团军的地段下起大雨,持续的降雨让苏联的道路变成泥泞地,大军不得不收集马、驴来拉着车辆前行。

后来大雨变成大雪,尤其12月天气骤然降温后就更遭了,机械车辆瘫痪在地面、轻武器被冻住、机枪在低于华氏零下40度的气温中卡住。12月4日,帝国师侦察营抵达莫斯科市电车终点站,这是德军已经能抵达的最远之处,换句话说德军再也无法继续挺进了。

12月5日,苏军得到远东生力军的支持,对德军发动一次反攻,德军遭到重大打击。大家都预感到惨败的阴影……

“他们可以撤到哪里?往西50公里或100公里,会比较温暖吗?”希特勒钢铁般的意志,稳定德军溃败的战线,但是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1941年12月底,德军折损50万人、1300辆战车、2500们火炮以及1600多辆各式车辆。根据德国陆军的报告,仅仅12月份就有10万人冻伤。冻伤还能够接受治疗,但是更多的人,直接丧命于低温。

在深及胸口的积雪里作战,有时候多穿一件衣服也不会产生暖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呆在屋里,当然可以烧火最好。但是,苏联人的坚壁清野,早就拆掉莫斯科城外的民房、拖走绝大多数的树木。不要说没条件,就算有条件,德国人也不可能大多数人都回屋啊,那岂不是等着被苏联人歼灭?

对于德军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军需物资要跟上来,吃饱、穿暖、睡好才能提高抗寒能力。至于扒下苏联人的衣服,那只是“偶遇行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家的军需品。

那么,德国军需部门有没有准备呢?这是废话,强调3便这个词,军品、军品、军品……

尽管希特勒发动莫斯科战役有些仓促,但是军需部门是专业的人士组成的,他们会立即考虑生产各类设备。而且,军品要应对战场的各种因素,有附合高质、稳定、普适的要求,你觉得生产者、运输者会吊儿郎当吗?


根据档案记载,武装党卫军在进军莫斯科的途中,已经沿路规划好几处全天候的仓库,里面预备有食物、燃料、弹药和冬衣等。实际上,德国其他部队也得到军需的补救,只是因为是头一年加上战线过长,并非所有适合在苏联冬季作战的军需品都被运到前线。

到了1942年时,德国军需部门克服运输难度,给德军前线部队拨付大量的补给,包括可两面反穿的高品质夹克、裤子、毛皮帽和白色迷彩罩衫等,还包括防冻液、坦克润滑油等其他军用物资。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冻死冻伤,除了冬衣、燃料、食品等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骇人的环境。

德军在前线熬日子,后方的专家们也没闲着,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编写出一本《冬季作战手册》,帮助官兵们在低温环境下的生活,以及克服战斗的恐惧。

《冬季作战手册》的许多章节的内容就在讲生存诀窍,比如积极探讨穿暖冬衣、户外用餐、建造炉子的正确姿态,提供照顾军用动物的方法,以及伪装车辆、隐藏战车履带痕迹的方法等等。

这本《冬季作战手册》运抵前线后,有效帮助德国官兵解决很多冬季作战里的问题,让官兵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就像1941年里死去的很多官兵。

因此,德军冻死冻伤于莫斯科城下,绝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并非只要有充足的冬衣就行,德军还要考虑食品、燃料以及生活技能。


子屠龙


二战中,德军实行“闪电战”,仅用了14天便打下了波兰,一个月占领法国。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又想利用闪电战迅速占领苏联。战争前期,德军也占据了极大优势,却没想到苏联幅员辽阔,交通又不发达,特别是东部更是落后,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德军的机械化装备快不起来,前头部队跑得越快,战线就拉得越长,军需供应不上,闪电战不灵了。

似乎老天也知道希特勒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不愿意帮他。

先是连绵不绝的雨水把土路泡得泥泞不堪。本来可以快速运动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是德军最大的优势。可如今德军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反而成了累赘,陷入烂泥浆根本动弹不得,德军只能找来拖拉机、牛、马套着车走。

这“三套马车”不仅挪得慢,还引起交通堵塞,连士兵前进都受阻。这样的进攻速度,给了苏军转移军队和百姓转移物资的充足时间。

接着到了10月份,苏联提早开始降温,11月份,苏联的气温骤降到零下,12月道路结冰,大雪纷飞,有些地方积雪最深处齐胸。

气温低至零下,机械车辆没有防冻油,燃料被冻成冰渣子,士兵们必须找来木头和煤炭在坦克下面生火,烘烤很长时间才能够发动。

发动不了的,只能瘫痪在地面。所有火炮、机枪、坦克上面的瞄准镜,要么就是结冰,要么干脆就冻裂,完全无法使用。

连机器都冻成这样了,更别说是人了。根据德国的档案,德军冻死冻伤士兵为11万。

德军装备精良,士兵为什么会连棉衣都没有而被冻死呢?原来希特勒的作战计划是三个月占领苏联,他深信德军会在寒冬来临之前占领莫斯科,拿下这场战争。

所以德国军队只装备了秋装,并没有准备如此多的棉衣棉被。

那德军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1、找不到人可以抢

苏军在德军进攻之前,已经下令遣散当地附近的村民百姓,让他们不要留下任何物质,尤其是食物和取暖设备、棉衣棉被等,带不走的就是烧掉也绝不留下。

苏联本就地广人琋,德军好不容易找到个村子,却是没有人,没有食物,没有衣服,连木头柴火都没有的荒村。

有人的村子,藏着军队,那得先打赢了再说抢。

2、找到人了也没衣服抢

德军被冻死11万,而苏军则大约冻死冻伤33.4万人,是德军的三倍。可见苏联军队比德军还穿得差,德军想抢也没有衣服可抢,或者抢到了也不顶事,多穿件薄衣服并不抗冻。

3、德军准备了食物、燃料、弹药和冬衣等,可运送不到士兵手中。

希特勤以为苏联像英法这些国土面积小的国家一样,可以闪电突袭成功。没想到苏联面积太大了,战线拉得过长,交通又这么差,后方大量军需送不到前线部队。有时还在半路被苏联军以抢走。

4、冻死不仅仅是衣服问题,除了冬衣,还有燃料、食品、环境等重要因素。

试想在深深的积雪里作战,多穿一件衣服时间长了也不保暖,最好的办法就是呆在屋里烤着火。但是,苏联人的坚壁清野,早就拆掉莫斯科城外的民房、拖走绝大多数的树木。

德军士兵只能围在篝火旁,燃烧宝贵的汽油。而最早运到的棉衣,据说都没有扣子,因为用金属锡做的衣扣都被冻化成粉末掉了。

吃不饱、穿不暖、露天睡觉,根本就没有能力抗寒。至于没有棉衣,想“敌人给我们造”去抢苏联人的衣服,那概率真的很低。

比德军更能适应这极端天气的苏联军队,抓住机会反功,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天下无敌的神话,也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为其后成为国际大国垫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德军一开始实际上对于苏联的严寒是有着防范的,特别是希特勒本人,吸取130年前拿破仑法军进攻莫斯科遭遇严寒袭击的教训,对此十分关注。

早在夏季的时候,希特勒就指示总参谋部和陆军军需部为东线部队筹集冬装,具体标准是每个官兵两件羊毛背心、护耳、手套、绒帽。但是由于德军推进速度太快,特别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有限的军用列车都被军需部集中用来运送武器弹药,因为他们认为战争在冬季之前就结束,于是运送冬装的事情就滞后了。当时德军上上下下都认为莫斯科志在必得,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打仗,自然顾不上抢劫。等到冬季来临时,德军部队获得冬装的只有1/3,大部分冬装滞留在后方的华沙。

苏联人的状况实际上也好不到哪里去,西部地区由于物资匮乏,冬装所需的原材料都需要从遥远的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征集,甚至用军火从中国换取羊毛。因此,苏联人的冬装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莫斯科战役进行到十月革命阅兵节后都还有冻伤现象。为了赶进度,苏联政府在动员全市居民修筑防御工事的同时也赶制冬衣,并且是直到12月上旬德军停止进攻后才逐渐完成冬装的供应任务,由此可见欧洲部分的的苏联人冬装也是十分匮乏,德军即使是抢劫也抢不到多少,更不用说自战争一开始苏联马上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大量的居民和工业企业向东部大后方迁徙,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根本轮不到德军去抢。


大将军威武K


没有冻死几十万,按照德国的档案:1941年6月22日战争开始到1942年春,德军后送的冻伤伤员数字为11万。冻死的数字不会比冻伤的多,且夏季和秋季是冻不死人的,这个数字可以粗略参考为1941年9月30日-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战役期间的冻伤情况。

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也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严寒中作战,德军遭遇的冬装问题也并非全部军队,他们真正遭遇的问题是后勤。整个德军进攻阶段拉的过开的补给线才是根本问题,抢不抢苏联人的衣服并不重要。

甚至苏联方面还记载了截然不同的事:朱可夫去前线视察,发现红军战士们很多都穿着德军的军大衣御寒,为此事他狠狠处罚了军需官。

实际上德军是装备了冬装的,这方面的物资并不是很缺乏,造成前线冻伤冻死一方面因为补给条件恶劣,前线部队得不到冬装补充。一方面是严寒作战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谁告诉你冬装充足就不会冻死人的?

德军总参谋部1941年8月4日就发布了部队冬季工作的文件命令,德军《1941-42年冬季补给命令》列出了足足73项内容,网上流传的什么冬衣、防冻液、坦克润滑油等在10月中就已经拨付到位,只是受限于运输能力,很难在严寒来临前如数送到前线。

稍微参看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表就知道,德军是在攻占了基辅和明斯克后才开始威胁莫斯科,战役发动在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进攻到12月初即告罢手,然后由苏军从12月5日一直反攻到1942年的4月20日宣告整个战役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在此期间,真正严寒的时间只有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这三个月恰恰是苏军大反攻的主要月份。真正坑害德军的其实根本不是严寒,反倒是10月份和11月份的降雨,以及3月份初春解冻造成的泥泞。

德国人是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民族,他们又不傻,在防寒抗冻方面并不是无意识状态,而且军队换不换冬装并非作战人员管辖,而是后勤部门天然的职责,什么季节预备什么东西根本不用提醒。莫斯科保卫战虽然因为希特勒的命令而极为仓促,却打的是“冬季严寒前将苏联人赶进西伯利亚”的主意,他们真的会搞忘记冬装?

事实是德国人不仅准备了冬装,也相应的做出了不少应急措施,比如标题提到的“为什么不抢苏联人衣服”问题,这方面德军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干脆,他们将沿途占领区的不少苏联服装厂给接收了,直接强令生产冬季被服、帐篷、车衣。再加上大后方运上来的被服,德军断不至于表现的那么狼狈。

那么德军是怎么沦落到历史上那么悲惨的地步呢?1941年11月的莫斯科气温也就最低零下7度,相比历史温度算是暖和的。然而恰恰是这一年的气候异常,暖空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导致了10月份的连绵阴雨。这些雨水为德军的行军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卡车被陷住,沉重的物资车辆不得不分散成小份运输,运力一时之间变得非常紧张。德军不得不搜刮了大量苏联的畜力工具,靠骡车、马车来运输给养。

但是骡子和马匹在这种环境中也顶不上大用。雨水将地面化成烂泥潭,深的地方能没到人腰,人和动物在烂泥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体力耗费巨大,沾到身上的泥巴会快速带走人和动物的体温,牲口在这样的环境里大批量的病死,让德军后勤雪上加霜。唯一顶用的东西是苏联农场的拖拉机,但这点东西应付起前线几十万大军根本无济于事。后来逐渐降到0度以下的气温,让这些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后勤不足,那么服装当然只能押后了,起码进攻受阻的德军在当年还能烧汽油取暖。但没有食物和弹药真的会死人。德军在12月5日后开始撤退,当时莫斯科气温最低不超过零下20度。随着后防线的步步建立,以及运输线的缩短和天气好转,德军的冬装问题很快就不成问题了。

严寒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人的御寒,是德军的装备不适应严寒的气候。特别是上面提到过的防冻液和润滑油问题极为突出,这使得德军在最严寒的几个月很难形成自己的装甲优势。许多坦克需要在下面点把火烧上半天才能发动;许多火炮也发生了热胀冷缩问题变得极为危险。还有坦克装甲,极寒下又沾手又脆。莫斯科战役德军可不是因为没衣服穿才打输的。

看,德军俘虏们的冬装并不算太糟,严寒并非主要的问题。他们输在糟糕的补给线上,后勤方面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无能。


王司徒老百科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所谓1941年莫斯科战役德军因缺乏冬装失败的说法,是个历史错误。

德军兵败莫斯科是缺乏冬装,是个历史笑话。真实情况是1941年冬季特别寒冷,苏德双方都出现因严寒减员的情况。但真正冻死的士兵极少,严寒同样限制了苏联人行动。德军失败原因是基辅战役后,国防军反对在乌克兰过冬计划,坚持秋冬季作战。苏联世所罕见秋季泥泞道路,使得中央集团集群装甲部队全军覆没。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中央集团集群势如破竹,攻占斯摩棱斯克直指莫斯科。红军主力布置在乌克兰,并阻止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严重威胁了中央集团集群腹背。

针对局势,八月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等将领坚持进攻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要先清除南翼威胁。双方争执后希特勒作了让步:中央集团集群南下合围苏军,然后继续向莫斯科前进。


乐观的国防军将领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所以对部队冬装和装甲车辆及枪炮的防冻油运输、配给漠不关心。

基辅战役异常顺利,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联手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苏军损失了一百万官兵。中央集团集群继续向莫斯科前进,去挑战苏联恶劣的天气。

莫斯科战役中,中央集团集群只有部分部队得到了冬装补给,大部分德军就地解决了冬装问题。一向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会出现没有冬装的纰漏?

德国一样有寒冷的冬天,部队不打仗也是要过冬的。真实情况是德国本土生产的大量冬装,因为缺乏火车运输而没有运到前线。


1941年9月底,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包克元帅指挥下,集中80个师、1700辆坦克、1万4千门大炮开始大举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下令基辅战役后德军在乌克兰过冬,遭到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等将领的坚决反对。乐观的国防军将领们认为:可以在冬季到来前拿下莫斯科。

为了获得希特勒支持,布劳希奇叫来两个身穿冬季作战服的士兵,向元首保证东线德军全部能获得同样御寒装备。

希特勒最终作出让步,同意包克的中央集团集群在秋冬季度继续进攻莫斯科。正因这一草率命令,使得苏德战争胜负,在41年就决定了。

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公里纵深内,布置了3个方面军125万兵力、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担任防御。10月2日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德军分三路突破苏军防御阵地。

而此时苏联已是秋冬季节,这对苏军作战非常有利,11月30日苏军终于遏制住德军的进攻势头,在卡林努力、纳罗-福明斯克及图拉一线,迫使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

12月5日苏军开始反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受尽苏联秋冬季恶劣天气折磨的德军共死亡和失踪45378人,总伤亡17万3千人。



1941年秋冬季节苏联的道路特别泥泞,给德军装甲部队和技术兵器造成很大麻烦,而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认为这种困难德军是可以克服的。

德国参谋部所有作战参谋都无法理解,世界上居然有这么懒散的国家:通往首都的道路全是泥路;同时也没想到苏联秋季的道路是由几米厚的泥浆组成的。

德军轮式车辆在泥路上寸步难行,履带式车辆一开动,就会在几乎和车身一样高的泥墙前打转。只有骡马拉的大车可以通行,整个德军的装甲部队都瘫痪了。

在奥廖尔的德军装甲第二集团军在泥泞中损失60%的坦克,在格扎斯克的装甲第四集群第10装甲师3天就损失了35辆坦克。10月底突降的冰霜使第6装甲师动弹不得。

而中央集团军群的重炮,就因为道路原因没有抵达前线。因为道路原因,德军只能依靠有限的空投解决燃料、食品等物质补给,所有运输只有依靠少数几条铁路。

崩溃的是通往铁路的公路完全无法同行,而铁路又要优先用来运送修理公路的设备和劳工,以及装甲部队和配件,冬装等非作战物资在站台上堆积如山,无人过问。

因为秋季道路无法同行,中央集团集群重装部队损失惨重,各项军事行动规模大大缩水、战斗力和对苏军的威胁大为降低,是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冬季到来后,道路起冻硬化,德军恢复了交通和进攻。但是11月气温突然降低到零下40度,使得德军几乎陷入瘫痪。

秋季道路吞噬了德军装甲和重炮部队,虽然中央集团集群在冬季恢复了进攻,但已损失主要战斗力,剩下一个空壳。

前线指挥官已经注意到御寒问题,有些德军部队自发的在所占城镇组织制衣场,当地工人生产了大量腰带、护耳、背心和毯子,同时从民众那里征用了大量御寒用品。

到了11月底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40度,德军因严寒彻底失去了进攻能力,坦克装甲车辆因缺乏防冻液无法启动;步兵武器因缺乏防冻油拉不开枪栓。

身穿普通冬装的德军士兵抵御不了严寒,纷纷从阵地上跑入居民家中御寒,使得防线出现漏洞,苏军借机反攻并迫使中央集团集群后撤。

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一直在莫斯科西北坚持到12月5日,第二天陆军总司令签发了东线战场第一份撤退命令,还好天气同样制约了苏军装甲部队和重武器的行动,德国并没有被合围。


希特勒坚决阻止了中央集团集群溃散式的后撤,命令在热勒夫建立防线,从而避免了整个东线崩溃。

得知真实情况的希特勒暴跳如雷,下令中央集团集群坚决在热勒夫作顽强抵抗,并抽调大量援军增援;同时号召德国民众紧急为前线赶制、捐献冬装,优先运输。

莫斯科战役失败是作战计划制定者和决策者,没有考虑苏联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影响,而乐观的总参谋部计划在第伯聂河以西全歼苏军,根本没有考虑过在极寒情况下作战。

军队在冬季作战,御寒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冬装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坦克装甲车辆的防冻液;大炮、枪械的防冻油等等。

而责任最大的,应是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在1941年希特勒还没有像后来那样直接干预陆军总司令部,布劳希奇身为德国陆军总司令,直接指挥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作战。

对于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没有充分考虑秋季泥泞、严寒的影响,纸上谈兵,把前线指挥官的顾虑置之不理、盲目乐观,是战役失败的根本。

中央集团集群在莫斯科和热勒夫战役中损失了50万官兵,这些都是富有经验的精锐和技术人员;同时两个装甲集群的重装备几乎损失殆尽,这是德军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役后解除了布劳希奇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并开始对国防军将领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