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第一股来了,猪大哥瑟瑟发抖

获得诸多商业大佬和好莱坞明星青睐的美国创业公司Beyond Meat周四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便一鸣惊人,股价暴涨163%,打响了人造肉风口的第一枪。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去年美股疯涨的工业大麻概念,今年以星火燎原之势燃爆A股,资本追逐之下,人造肉概念是否会成为A股下一个热点?

而人造肉作为肉类产品的替代品,是否会让当前A股暴涨的猪肉概念股瑟瑟发抖呢?

未来5年行业规模增至百亿美元 人造肉或成食品业新风口

很多人好奇这种人造的肉,到底是什么味道?是真正有食用价值,还是只是一个科幻概念?

科普一下,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类两种:一种是素肉,一种是培育肉。

素肉以素鸡为例,素鸡的原材料是豆腐,“素牛肉”则是把豌豆蛋白和椰子油组合在一起,制成素肉饼。为了在口感上模仿得更像,素肉饼还添加了一些改性的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血红素”的加入,弥补了颜色和香气的不足。

当前,最引人关注的是“培育肉”。如果说,“素肉”是用植物蛋白质“拼”出来的,那么,“培育肉”则是用动物细胞“种”出来。

从2014年起,硅谷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创业、投资浪潮。甚至,香港富豪李嘉诚也曾通过其投资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美国纽约的人造肉初创公司Modern Meadow注资1000万美元,用于人造肉的研发。

英国《卫报》援引分析师的话称,预计未来5年,人造肉行业的规模将增至100亿美元。研究发现,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因食用肉类导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在资本和科技的共同推动下,一个不需要宰杀动物就能获得肉类的时代正在到来。

由于“培育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价格也高得吓人。因此,当前的人造肉主要是“素肉”。但从长远看,“培育肉”无疑代表人造肉的未来。

除了健康饮食之外,人造肉还有助于抑制气候变化,因为农业,尤其是肉类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人造肉还能够解决人口与资源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联合国此前的预计,到2050年地球将迎来100亿人口,届时肉类生产商是否能够满足人类肉类消费的需求呢?

传统肉类行业将被取代?

今年以来,有关猪肉涨价的消息不绝于耳,“超级猪周期”屡屡成为谈论的话题,A股猪肉概念股遭爆炒,猪肉概念指数涨幅已翻倍,正邦股份年内涨幅超过300%。

人造肉作为肉类产品的替代品,是否会让当前A股暴涨的猪肉概念股瑟瑟发抖呢?

有分析认为,即便A股追随人造肉的风口,但由于技术因素和盈利情况未知,其投资也相对谨慎,但不排除有上市公司会提前布局。潜在布局的企业除了肉制品公司之外,食品加工领域的相关公司有天然的优势。肉类替代品最初起源于大豆,大豆类生产加工企业也有望从中获利。

梳理上市公司信息发现,到目前为止,A股并未有上市公司明确表示有布局人造肉产业。根据科普中国此前的报道,2017年中国和以色列已经达成了一项3亿美元的实验室培育肉交易。

人造肉将取代传统肉类行业吗?

就目前而言,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人造肉仍然面临诸多瓶颈。

首先,高昂的价格将是人造肉在迈向餐桌道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2013年,波斯特创造出的第一块人造牛排的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

其次,味觉上仍存在差异,人造肉是否还有肉味这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据北美媒体报道,有人大概享受了2秒钟肉食的错觉后,从咀嚼中很快清醒过来:豌豆蛋白的肉,嚼着没有真实肉类的韧性。

第三,人造肉的市场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其市场未来。相较于肉食主义者来说,人造肉更容易被素食主义者接受。人造肉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四,人造肉的食品安全性如何保证。当前普通食物尚不能完全保证安全性,人造肉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消费者的菜篮子,并最终被端上餐桌,一直面临如何监管的问题。

最后,人造肉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是畜牧业与“植物替代”新兴产业的利益博弈。这种商业利益的博弈间接影响消费者偏好,落点类似于争论“转基因食物有害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