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盈森强势走高!或受益于工业大麻、人造肉?

美盈森强势走高!或受益于工业大麻、人造肉?

10月25日,

在A股上市的美盈森开盘即报涨停,

且全天封板,

或受益于“人造肉”这一新业务。

美盈森大跨界、印刷圈内企业大跨界,

从人造肉、工业大麻,

到房地产、教育、互联网,

再到养牛乳业、养猪、石雕销售,

跨界的路到底能够走多远?

美盈森强势走高!或受益于工业大麻、人造肉?

美盈森在北京时间10月25日09:26分盘口异动快照,来源:东方财富网

//

美盈森股价突然走高,或受益于“人造肉”这一新业务

//

10月25日,在A股上市的美盈森开盘即报涨停,且全天封板。

在当前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下,这样的强势对一家印刷圈上市公司来说并不多见。

显然,美盈森股价的突然走高与印刷包装主业没有太多关联,而主要受益于此前的一纸公告。

10月24日,美盈森公告表示,将于11月25日在无锡举办“新产品•新经济——植物蛋白食品发展趋势主题论坛暨美盈森新产品品鉴会”,邀请与会嘉宾探讨植物蛋白食品发展趋势,品鉴plantmeat 牛肉汉堡(牛肉味植物蛋白肉饼)、plantmeat 鸡柳(植物蛋白鸡柳)等系列产品。

植物蛋白、牛肉汉堡、鸡柳,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家印刷企业的产品。然而,这却的确是美盈森正在尝试拓展的新业务。

这里所说的“植物蛋白”,其实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爆火的“人造肉”概念。

此外,美盈森在公告中还提到,与地处无锡的江南大学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由后者利用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优势,为实现工业大麻麻籽在人造肉等食品饮料产品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工业大麻种植及产品深加工,是美盈森另外一个正在推进的新业务。

这些年,印刷不是太好搞,不少老板都琢磨着转型、跨界。可是,没有多少人能想到,有圈内企业能一步跨出去这么远,又是种工业大麻,又是研发人造肉吧?

印刷企业跨界的路究竟能够走多远?

//

美盈森的大跨界,种工业大麻,研发人造肉

//

美盈森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深圳,主要产品为运输包装、精品包装、电子标签等,是圈内知名企业,还是苹果公司的包装供应商之一,实力可见一斑。

早在2009年,美盈森便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是圈内资本意识觉醒较早的企业之一。

上市当年,美盈森实现营收7.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1.33亿元。到2018年,营收升至32.49亿元,净利润升至4.01亿元,9年时间分别增长了3.63倍、2.02倍,走势相当不错。

美盈森有多牛?还有两项指标更能说明问题:2018年,其毛利率、净利润率分别为32.40%、12.08%,在非烟包类印刷企业中可谓相当出色。

可为对比的是:同期,圈内大佬裕同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8.50%、11.41%,还要稍逊一筹。

2018年,纸包装产品为美盈森贡献营收31.25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96.20%,是绝对的创收主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纯正的包装印刷企业,却在2019年出人意料地迈出了跨界的步伐。而且,第一步就跨得相当远。

5月16日,美盈森发布公告表示,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云南古耕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工业大麻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由美盈森与云南古耕成立合资公司,在文山州境内实施“美盈森集团工业大麻产业发展项目”。

这个项目手笔颇大,计划总投资额约5亿元,种植工业大麻50万亩。

所谓“工业大麻”是相对于毒品大麻来说的。简单说来,工业大麻的有毒物质含量低于一定水平,不具备毒品利用价值,反而被认为浑身是宝,在食品、药品、纺织、造纸、日化等工业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今年年初,“工业大麻”概念在资本市场突然爆火,相关上市公司都受到资金的疯狂追捧。

实际上,工业大麻的种植和应用在我国仍受到严格管控。

今年3月,国家禁毒委员会便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严把工业大麻审批关,并声明:我国目前从未批准工业大麻用于医用和食品添加。

即便如此,仍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涉足工业大麻种植、产品研发和深加工。

美盈森与云南古耕的合资公司于6月初完成注册,定名为“云南文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盈森持有70%股权。

在一步跨入工业大麻领域的同时,美盈森还将“人造肉”纳入了跨界的目标。后者同样是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热门概念。

今年6月,在回复有关股民提问时,美盈森有关人士表示:人造肉是美盈森工业大麻产业发展项目重要的产品之一。

在此之前,美盈森已经与江南大学签署为期一年的合作协议:由美盈森提供技术服务费及大麻麻籽,江南大学为实现工业大麻麻籽在人造肉等食品饮料产品中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半年未到,美盈森与江南大学合作的人造肉产品已经实现阶段性成果。当然了,离真正实现产品化,并投入市场创造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盈森强势走高!或受益于工业大麻、人造肉?

//

印刷企业大跨界,从人造肉、工业大麻,到房地产、教育、互联网,再到养牛乳业、养猪、石雕销售

//

如果说圈内企业在不同印刷细分市场之间的拓展为“小跨界”,由印刷主业迈步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则是名副其实的大跨界。

近年来,随着部分印刷细分市场的饱和,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范围,扩大覆盖市场空间,小跨界早已见怪不怪。

至于,像美盈森这样由纸包装一步跨入工业大麻、人造肉领域的大跨界,虽不多见,但也绝非个案。

只不过,相对于刚刚起步,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工业大麻、人造肉领域,其他一些企业选择的跨界行业相对笃定。

比如,作为圈内老牌上市公司,界龙实业、陕西金叶、紫江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行业。2018年,房地产业务分别为3家公司贡献营收2.72亿元、9466.48万元、1.16亿元,在各自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19.96%、9.70%、1.28%。

此外,陕西金叶早在1999年就涉足了教育行业,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办明德学院。2018年,教育板块为陕西金叶贡献营收1.6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17.00%。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看,陕西金叶对教育板块显然寄予厚望:在2018年收购教育软件企业北京华唐中科科技集团无果而终后,又在今年5月宣布拟收购山西最大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山西大任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51%股权。

这次收购仅保证金就达到1亿元。

与陕西金叶一样涉足教育行业的还有盛通股份。

2017年1月,盛通股份以4.3亿元的对价完成对儿童机器人培训公司乐博教育的收购。此后,又陆续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和布局。

2018年,乐博教育实现营收2.35亿元,净利润4335.80万元,在盛通股份相应指标中的占比分别为12.73%、34.92%。

吉宏股份、环球印务的选择则比较类似。

两家公司在2016年前后脚上市,又分别在2018年上半年、下半年,以1.88亿元、1.32亿元的价格收购互联网广告公司北京龙域之星、霍尔果斯领凯。

有所不同的是,吉宏股份还布局了跨境电商业务,环球印务则以1.22亿元的价格收购圈内企业北京今印联70%的股权。前者还是大跨界,后者则算是小跨界。

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业务分别为吉宏股份、环球印务贡献营收7.90亿元、1.99亿元,在各自营收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6.64%、44.52%。

比上述几家公司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的是东风股份。

2015年,东风股份在澳大利亚收购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家族牧场Mcdonald饲养奶牛,后又成立澳洲尼平河乳业有限公司从事液态奶生产。

2019年上半年,乳制品业务实现营收8834.14万元,在东风总营收中的占比还不大,为5.37%。但增长很快,同比增速达到84.31%。

上面说到的都是上市公司、大企业。其实,大跨界不是大企业的专利,有些中小印刷厂也进行了尝试。

比如,在新三板挂牌的标签印刷企业法兰智联,2018年营收只有837.39万元,却在2019年初收购了一家从事家禽、生猪饲养销售的公司,谋求业务转型。

另一家新三板挂牌印刷企业柯创文化,2018年营收为739.05万元,更是在几年前便涉足了青田石雕销售业务。

//

大跨界帮助企业跨越式成长?跨界的路能够走多远?

//

从人造肉、工业大麻,到房地产、教育、互联网,再到养牛乳业、养猪、石雕销售,为什么印刷企业无论大小都有跨界的冲动,而且跨的看上去还很远?

从最基本的商业动机来说,这不难理解。

但凡是做老板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不希望生意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的。一旦有新的商业机会点出现,那些有能力又有野心的老板,总会希望将它变成自己的买卖。

当既有业务成长性良好,还有足够上升空间时,这种欲望可能还会被暂时搁置。一旦既有业务遭遇瓶颈或天花板,大跨界的冲动便会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既有案例看,大跨界的确也帮助有的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比如,吉宏股份。

上市之初的2016年,吉宏股份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70亿元、4299.61万元,到2018年分别达到22.69亿元、2.13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21.62亿元、2.32亿元,接近或超过2018年全年水平。这其中,跨界拓展的互联网业务功不可没。

再比如,环球印务。

今年前三季度,环球印务营收同比大涨130.23%,达到8.42亿元;净利润大涨177.35%,达到4466.53万元,同样与其跨界收购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密不可分。

既然跨界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是有好机会便能上,走得越远越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吉宏、环球,包括盛通跨界后良好的财务表现,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以收购作为跨界手段,被收购的企业原本具有完整的团队和良好的业务基础。

而且,由于都签有业绩承诺和补偿条款,被收购的企业想方设法也要保证业绩增长,兑现既有承诺。

如果圈内企业只是凭一腔热情、一己之力,贸然闯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会是另外一番场景:没有团队、没有业务基础,一切从零开始,需要的培育周期更长,潜在的未知风险更多,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完全是未知数。

因为所谓的跨界,一旦走得远了,便相当于一次全新的创业。既有的资源和经验积累,有时候不仅帮不上忙,反倒会成为桎梏和牵制。

而且,一旦瞄准的领域过于热门,圈内企业即使使出浑身本领,怕也是很难占据主导,因为总会有更加重量级的选手在虎视眈眈。

其实,即使是收购跨界也有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一是被收购企业的业绩,是否具有足够的可持续性;二是新旧业务之间,如何实现互动与融合。

如果没有合适的交汇点,不同业务就会像两条平行线各自运行、互无交集。

假如圈内企业跨界都是量力而为,即使选择的目标领域看上去远一点,也问题不大。怕就怕,在看上去前景远大的陌生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始终不得要领,而原有优势业务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萎缩与倒退。

END

本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本公众号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平台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有涉及侵权等,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