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劫匪,谁是黄金大案背后的第四名罪人,《雪暴》终极揭秘

“他们,他们太聪明了!”剧中人物郭三不止一次用“聪明”来评价黄金案中的三劫匪。

的确,抢劫三人组在电影中一亮相,便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犯罪天才。

三人打算抢劫的黄金,被两辆运金车和人数大于4的保安押运在雪后的山路。论人数,三人组不占上风,论装备,枪械方面双方应该相当,但保安的运金车能够专业防弹,而劫匪则开着一辆装满原木的拖拉机。退一步说,如果抢劫失败,劫匪是无法利用现有交通工具逃之夭夭的。

最后,为了实施这个计划,三人组中武力值最高的老大并未出现在犯罪的第一现场。所以当犯罪团伙与保安接触时,是一个二对多的局面。

不过,“聪明”的三缺一人组很快利用地形、伪装和拖拉机顺利干掉了第一辆运金车。然而,此时此刻,保安依旧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想象一下,如果发生正面枪战,他们完全可以以运金车为掩护,即使不能反败为胜,对方也不可能抢走黄金。

恰在此时,远在山顶,一直像是在作壁上观的老大出手了。他挥斧,砍绳,动作如行云流水,被绳索拦住的原木挣脱了束缚,从天而降。

保安和运金车在呼啸声中砸到谷底,与此同时,拖拉机和两名劫匪却毫发无伤。

犯罪时间十分短暂,从过程看,也非常简单。初看这段,劫匪的凶残和胆大妄为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然而,转念一想,劫匪绝不仅仅如此,因为他们是一群高智商的罪犯。

首先,没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是不可能设计出这场犯罪的。其次,即使用理科知识建立出虚拟的原木滚落轨迹模型,要完成这次行动,还需要山上山下劫匪完美的配合。

唉,行文至此,小编不由感叹,谁说出校门就可以不学习了,人家劫匪都这么拼,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电影进行到此处,三名劫匪都已一一亮相,并向观众展示了魔高一丈的巨大实力,那么,作为警察的一方。是怎样道高一尺的呢?

主角王警官的出场和他的姓氏一样,可谓平平无奇。

电影用王警官的扮演者,演员张震的独白作为画外音,向观众介绍了他的情况。为了阅读方便,小编下面都用演员的名字称呼角色。

张震是南方人,毕业分配来到吉林,当了一名森林警察,辖区是一片原始森林。三劫匪的犯罪现场便是他和李光洁(在剧中扮演张震的同事韩警官)的工作区域。

当年,这片原始森林因伐木业红红火火,但禁伐令出台后,林中只有一家生意清冷的旅馆还在开业。张震变得无事可做,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无穷无尽的苍莽林海中巡视,偶尔抓个偷猎者和盗伐者。

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男青年,张震打算调走。正好,局里也准备从他和李光洁中挑选一人到市里工作。张震之所以还留在此地,是放不下喜欢的姑娘,倪妮扮演的孙医生。

随后,我们知道,李光洁也是倪妮的追求者。不过,这场两男一女的三角恋刚刚开始,便以李光洁的死亡结束了。

原来,李光洁与张震巡视原始森林时,遇到了带着黄金打算开车离开的劫匪。李光洁下车盘查,发现了劫匪的秘密,被廖凡(在剧中扮演劫匪老大)一枪打死。张震也被劫匪打伤,不过幸运的逃得一命。

劫匪闹的这么大,无法顺利运走黄金。于是,他们把黄金藏在了一个秘密地点,烧了犯罪的车辆,划着雪离开了这片原始森林。

我们看到,劫匪和警察第一个照面,张震便失去了同伴。对方则是一个配合默契,拥有专业犯罪知识的团队。

黄金案三劫匪

时间匆匆过去了一年,张震并没有调走,而是选择留在这片原始森林,继续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森林警察。此时的他已经脱胎换骨,从一个心不在焉,一心想走的的警察,变成了一名仁智勇兼备的英雄。

此时,黄金案的风声已经渐渐过去,劫匪重回故地,打算起走黄金。恰在此时,一场罕见的雪暴即将来袭。

作为警察的张震本来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但暴风雪割裂了这一切。他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独自内面对三名凶残的劫匪。

而且,张震并不仅仅是一对三那么简单,他的敌人还有两拨。一拨是以开旅店为掩护的偷猎者,郭三和聋子;还有就是张震的女朋友,关键时刻会跑出来扯后腿的花瓶倪妮。

张震如何伸张正义,完成对战友的复仇呢?电影《雪暴》在接下来的情节上没有让我们失望。

尽管小编从开始就知道,作为国产电影,《雪暴》的结局必然是邪不压正,但张震如何在人数、实力都处于下风的状态下利用地形、设施、敌人之间的矛盾成为最终赢家,这个过程还是值得一看。

此外,电影的音乐、画面和气氛也非常出色。尤其是廖凡和张震在芦苇中那场射杀戏,让小编忍不住想到了《卧虎藏龙》中经典的一幕——周润发和章子怡在竹林中的对剑。在我看来,芦苇射杀比竹林对剑更加紧张和富有压迫感。

不但枪战,正邪双方的心理战也十分精彩。张震正是用心理战对强大的敌人进行分化和瓦解,从而一一击破。

《雪暴》虽然是导演崔斯韦的处女作,却拥有张震、廖凡、倪妮等一大票神仙阵容。他们也为这部电影提供了精湛的演技和逆天的美貌。总之,《雪暴》绝对值得五一小长假,在《复联4》强大的攻势下,花上几十元钱和112分钟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国产片。

不过,如果《雪暴》仅仅如此,那么它不过是一场包裹精致的爆米花片,谈不到什么更深层次的内涵,看完,就看完了。拿剧中人物的话说:大雪之后,没有人会记得一切。

小编第一次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部片子虽然优点很多,却缺了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从《雪暴》的宣传中,我们知道,导演是编剧出身,而且为这个剧本打造了整整五年,但小编最不满意的反而是剧本,因为这个故事乍看之下,说不圆。

举个例子。最近,一场真实的案件引发了一众吃瓜群众的好奇心,那就是北大学生吴谢宇的弑母案。其实,这个案子在传统意义上没有丝毫悬念,凶手已经落网,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然而,大家依旧无比好奇,因为除了凶手,几乎没有人知道吴谢宇这么干的动机。试想,如果不是罪行真真正正发生了,谁会想象得到,一个前途似锦的北大学生会杀死自己的母亲呢?

同样,作为观众,我们也需要知道张震的动机。他是怎么从一个心不在焉的警察变成尽职尽责的英雄的?

张震是南方人,他的根本来就不在这里。李光洁不过是张震在异乡的同事,小编并未看出他俩之间有超过普通好哥们的友谊。

刘备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因此,在以前的电影中,既然是好兄弟,衣服就可以换着穿,所以编剧会设计出“让女友”这样的桥段。小编有段时间对周润发颇为不满,就是因为他在《英雄本色3》中,把喜欢自己的梅艳芳让给了梁家辉;又在《纵横四海》中,把对自己心怡的钟楚红让给了张国荣。

《雪暴》则不同,张震别说没有动过把倪妮让给李光洁的念头了,即便他知道倪妮喜欢自己,面对李光洁,他也没有表现出一点不好意思。

那么,李光洁之死怎么可能促使张震完成如此巨大的改变?如果说不通,作为主角,张震即使有逆天的演技,也没法把这个人物立起来。而由此引发的情节也会如同建在沙滩上的大厦,经不起推敲。很多看过《雪暴》的朋友对张震不感冒,反而对廖凡等人扮演的劫匪印象更深,原因也是如此。

然而,编剧出身,曾经写出过《无人区》、《疯狂的赛车》等神级剧本的崔斯韦怎么可能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就在这时,一个细思极恐的想法出现在小编的脑海,为了证实,小编专门花三十大元去电影院又重撸了一遍。

果然,在三名劫匪背后,还隐藏着第四位罪人,他才是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

不错,这个人就是张震。

下面,小编便根据剧情对电影《雪暴》进行终极揭秘:

电影中张震与李光洁初次碰面,是在倪妮的生日宴上。看到张震,李光洁冲口而出:“你不是进山了吗?”

张震回答:“我下午再去!”

这两句对话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

那一天是张震当班,他需要上午就进山巡检,但为了给女友过生日、买礼物,张震选择在上午翘班。

那么,假如张震按时巡检会怎样呢?

我们知道,作为森林警察,张震的职责之一就是禁止不法分子盗伐树木。而三劫匪在抢劫案中,使用了大量的原木。那是冬天,大雪封山,这些原木,三人组必然是就地取材。

假如张震在现场,他一定会以警察的身份制止他们。劫匪虽然凶残,但绝不嗜杀。换句话说,他们杀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黄金。如果张震能够在劫案的准备阶段就阻止三人组的行动,那么黄金劫案很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生日宴过后,李光洁与张震驱车前往森林。

路上,对讲机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作为观众,我们从字幕中得知,运金车失联一事已经被外界得知,上级正在一遍遍通知两人注意一切可疑车辆。

不过,车内的李光洁和张震是听不清的,所以李光洁对张震颇为不满的说了一句:“你也不帮我修修?”

从后来二人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修理对讲机是张震才会的技术,而且,对讲机已经坏了一段时间,但张震因为一心盘算着调走把妹,把修理工作忽略了。

试想,假如张震早一些修好了对讲机,他和李光洁一定会对骤然遭遇的三劫匪产生应有的警惕。

李光洁之死

不久,则是毫无准备的李光洁下车盘查,被劫匪老大一枪秒杀。此时,张震已经修好了对讲机,随后,他在三人组的合力射杀下以主角光环顺利逃脱。但坏就坏在,他偏偏在这个时候修好了对讲机。劫匪们从对讲机传来的讯息中,知道了警方已经在前面的路口开始盘查。否则,这场黄金劫案将会在几个小时后告破。

因为失职,张震在无意中一次又一次帮助了劫匪,从而成为抢劫案背后的第四名罪人。所以,他才会对李光洁之死如此内疚。从此,他再也不敢看轻森林警察这份工作,也把生死置之度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英雄的转变。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空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

尽管犯错,张震却并未沉沦,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赎罪和补救,因此赋予了这部电影新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倪妮向张震告别,她说她已经调到了北京,并邀张震和她一起去。张震没有说话,转过头去看无边的原始森林。

这是无言的拒绝吗?

就在这时,屏幕变暗,打出一行字幕:“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此时此刻,小编似乎听到了张震没有说出口的话:“亲爱的,为了你的岁月静好,我选择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