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银币都是以两、钱、分、厘、毫来标注,为什么宣统银元的面值是一元呢?

陆弃


这涉及到一次币制改革。在清朝宣统二年之前,清朝的银币确实是两、钱、分、厘、毫来标注的。说起来这银币也是舶来品,起源于欧洲,大约于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在明朝万历年之前,中国是没有银币流通的。清朝使用银币,是在乾隆58年,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但中国的银币计量一直比较混乱,一直存在着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且没有结果。到了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铸币权由地方分散统一于中央,至此国币以圆(元)为单位,除了国币以外,还有辅币,辅币有银、镍、铜币,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统一定名为“大清银币”。所以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大清银币,有许多是宣统三年正式出品的大清银币。但因为这个时侯大清的运数已到,很快进入了民国,大清银币未来得及全国发行,就寿终正寝了。只有少量用作军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