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秘密打捞坠毁的F-35”基本不可能,美国人倒是干过这种事

4月9日,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一架F-35战机在三泽基地以东约135公里的太平洋上空坠毁。有报道称,中俄有计划在水下秘密打捞这架战机的残骸。

一个国家真的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海底打捞其它国家的失事装备吗?这听起来太像天方夜谭了吧?

不过,这还真不是天方夜谭。冷战期间,美国佬真的这么干过一回,而且至今CIA都将此次行动视为“冷战期间的工程奇迹”。要我说,这也实在是一个太精彩的故事,我打算用连载的方式讲出来,分享给大家,欢迎继续阅读。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玩了命地侦察,恨不得把对方的一举一动全都了解清楚。美国海军也是这样,对于苏联太平洋舰队在堪察加半岛的基地,他们更是维持着不间断的监视。

1968年3月初,美国海军“魮鱼”号(Barb)潜艇听见苏联人在无线电里明文反复焦急呼叫“红星,请回答!红星,请回答!”,却一直没有回音。接着他们又发现,苏联人出动了两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三艘扫雷艇、两条工作母船、十艘支援船,在海面上来回搜索。

空中还有苏联飞机来回穿梭,不停扫描洋面。这是三月初的太平洋北部,海面毫不平静,有时候甚至达到了九级海况—— 整个海面布满了稠密的浪花层,空气中充满了水滴和飞沫,能见度显著降低。苏联人却毫不畏惧,夜里也不休息,这到底是在搞什么呢?

“魮鱼”号核潜艇。来源:Wikipedia

“魮鱼”号向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部报告了他们观察到的情况,得到的指令是“继续观察”。接着,美国太平洋舰队也派出了飞机前来观察。云层下方,红海军能清楚听到美国飞机的声音,云层上,美国人只能通过偶尔出现的空隙看到红海军在忙碌。

那么,苏联人到底在找什么呢?原来,他们在找一艘失踪的潜艇。

编号为K-129的红海军潜艇,属于西方编号“高尔夫”级,也是苏联最后一型搭载弹道导弹的常规动力潜艇。在这之后,苏联所有弹道导弹潜艇全部采用核动力。K-129虽然属于常规动力潜艇,却与通常只用鱼雷作战的“常规动力潜艇”不同,它携带了三枚核导弹。

因为核导弹体积庞大,影响了“高尔夫”的机动性,为了保证安全,苏联人给它额外配备了两条核鱼雷。核鱼雷是苏联海军的独门宝贝,两条就足够摧毁美国海军的一个航母战斗群,型号为SS-N-5“塞尔维亚人”核导弹更是惊人,单枚威力超过100万吨TNT,射程可达1200公里。

K-129是一艘1960年下水的老潜艇了,它的艇长Vladimir Kobzar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这是Kobzar的最后一次出海任务。回来以后,他就要到海军司令部任职,到时候他指挥的就不是一艘潜艇,而是很多艘潜艇了。在本次出海之前,K-129刚刚完成一次任务,1967年11月30日才返回。这次任务中恶劣的海况让船员受尽了折磨,大家本以为可以像往常一样,好好休息一段。可惜司令部的一纸命令毫不留情:所有人必须在2月5日到8日之间集合,准备再次执行任务。

为了保持核威慑,太平洋舰队常年派出“高尔夫”级潜艇在太平洋巡航,保证美国西海岸大城市在其核导弹的射程之内。但是因为无线电波不能穿透海水,同时也为了保持机密,所以大部分时间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在约定通讯时间,潜艇上浮到海面进行通讯。其它时间里,潜艇都在通气管深度靠柴油机航行(UDP,Underwater Diesel Power),遇到敌情则下潜使用电池+电动机保持隐蔽。

2月25日中午12点,K-129的核鱼雷和核导弹装载完毕,驶出军港。按计划,它将朝南行驶,中途不定期按照Z字航迹行驶,避免被侦查和猜测到。穿过180度经线之后,它会改变方向朝东,确保美国西海岸大城市进入核导弹射程之内。

按计划,3月8日它会浮出海面与司令部通讯。然而3月8日到了,无线电却一直静悄悄的。这倒不要紧,苏联人从来没有损失过装载了核导弹的潜艇,而且无线电也会受天气的影响。然而到了3月9日,依然什么消息也没有。这一下,红海军紧张了。美国海军的“魮鱼”号潜艇看到的,就是苏联的搜救船队。

因为不能时刻保持联系,所以红海军司令部并不知道K-129到底在哪里。按照估测,他们在海图上画出了一块85万4千平方海里的区域——面积很大却不必悲观,出海执行任务的潜艇都携带了足够的给养,只要有空气,在海上撑3个月没有问题。

K-129的原定返航日期在5月5日,但是艇员家属们一直没有等到亲人返回。她们徒劳地一直等到9月12日,才拿到一纸通知,宣布K-129在执行任务途中损失了,“艇员全部牺牲”。事实是苏联人一直没有找到潜艇,他们也不打算声张,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说出去还会有风险。苏联海军上将Dygalo后来写道:按照国防部的命令,K-129的记录被从在册舰艇里删掉,似乎从未存在过。莫斯科认为,事情该告一段落了。

不过事情是不是到此为止,可不是苏联人说了算的。美国海军通过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已经知道了K-129的沉没。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海军已经在布置海底侦听阵列,到60年代,已经覆盖了众多海域。美国海军发现,每一型潜艇在行进过程中,其噪音——来自螺旋桨、冷却器、发动机——都呈现出独特的重复模式,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可以用来精确识别潜艇的型号。这种侦听设备的全称是SOSUS(Sound Surveilliance System,声音侦听系统)。

为了SOSUS,美国海军可谓不惜血本。在研究阶段,海军就投入了5100万美元,然后又投入3.75亿美元将其制造成型。每套侦听阵列的部署成本大概是1000万美元,之后每年还需要13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在50年代,这可真是一笔大钱。

被动侦听系统原理图,以MGK-608E为例。来源:concern-agat.ru

发现红海军的搜索行动,又猜测到K-129大致失踪之后,美国海军把SOSUS在3月1日到15日的所有数据都拉出来,反复筛选。当时还没有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全靠人力从各种噪声中分辨。可惜,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

不过不要紧,美国人还有其它的武器。

二战之后,美国人密切监视着苏联的导弹项目。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要求空军有能力从声音、尾焰等迹象识别苏联人的导弹型号,这样就可以留出足够长的时间。年轻工程师Carl Romney带领的团队完成了这项任务,只要侦测到爆炸(导弹点火也算爆炸),他们就可以识别出对应的型号。这就是美国空军的AEDS(Atomic Energy Detect System,核能侦测系统)。

之后Romney他们又想到,同样的原理可以用来发现潜射导弹,于是找到海军的SOSUS要求合作,虽然侧重点不同,SOSUS感兴趣的是“绵绵无绝”的低吟,而AEDS感兴趣的是“平地惊雷”的巨响,但还是有很多数据和技术可以共享。在空军保证维持同样的保密级别之后,双方达成了合作,最终结果就落地在AFTAC(Air Foce Technical Applications Center,空军技术应用中心)。美国海军和空军向来不睦,AFTAC虽然也能知道海里的事,空军的名字可是不能丢掉的。

1968年3月,海军情报办公室的人来找Romney,大致说明了事由。听完,Romney答应帮忙。北太平洋的AFTAC的记录显示,3月11日确实有一次强烈的爆炸。因为知道声音在海水里传播的速度,根据不同节点听到声音的时间,他们可以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爆炸的准确地点,大致在北纬40度,西经180度,也就是夏威夷西北1560英里。这个地点没有地震,没有火山,也没有大型的鲸类。而且6秒钟之后还有一次爆炸。两次爆炸的声学特征很类似,地点都在苏联人搜救的大范围之内。


K-129沉没点。来源:Wikipedia

这不会是其它东西,这就是K-129!那么,下一步该干什么呢?

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海军一直不怎么重视深海活动,他们只满足于普通潜艇能到达的几百米的深度,直到遇到一起事故。

1963年4月10日,“长尾鲨(Thresher)”号核潜艇在波士顿以东350公里处进行深潜任务时发生意外,沉入2560米的海底。当时,海面上配合的“云雀”号支援船最后收到的是断断续续的信号:遇到小麻烦…准备抬头上浮…吹除压舱水。


“长尾鲨”号核潜艇,摄于1961年。来源:Wikipedia

“长尾鲨”号沉没的深度超出了海军的能力范围,甚至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不要说营救,就连事故分析都不可能。在这种尴尬的境地面前,美国海军开始重视深海活动能力。到1968年,已经初见成效。

1968年5月22日,美国海军损失了第二艘核潜艇“蝎子(Scorpion)”号。不过这一次,海军不再束手无策。仅仅5个月之后的1968年10月,海军就准确定位到“蝎子”号沉没的地点和深度,并且拍取了照片,配合SOSUS的数据,基本可以还原事故的来龙去脉了。

不过在知道了K-129的沉没地点之后,美国海军的搜救技术要用到从来也没想过的地方了——深海打捞敌对国家潜艇,挑战截然不同。


“蝎子”号残骸。来源:Wikipedia

一开始,在仔细分析了K-129之后,海军确定了最有价值的目标:核弹头、密码本。虽然海军有深海搜救技术,但深海打捞完全是另一个问题,尤其是在5000米深的海底打捞一艘2000吨重的潜艇,谁都没有做过——到现在为止,大多数打捞仍然局限于在浅水用浮筒直接起浮。所以海军的想法很简单,派小型潜艇深入水下,在关键部位爆破,然后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对象,带上海面来。

这个朴素的想法在海军上将Thomas M.Moore将军直接否定了:在5000米的深海,在核弹头旁搞爆炸,本来就是风险巨大的操作。爆炸完成之后只会留下一地残骸。在这一堆残骸里寻宝,要找的东西大的如核弹头,小的如密码本,谈何容易?


海军上将Thomas M.More。来源:ibiblio.org

Moore想知道,残骸在海底是不是完整的?如果是,能不能整体捞上来?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美国海军注意到,海底侦听阵列没有发现异常声音。他们推断,潜艇沉没时,舱盖应当是打开的,海水灌进了潜艇,否则沉没后内部压力会引起二次爆炸。为了证实猜想,他们专门找了一艘二战的潜艇来试验,在海面打开舱门下沉。对比SOSUS数据,可以认定,K-129沉没时舱门是开的。也就是说,它在海底还是完整的。

第二个问题则非常麻烦,别说海军,整个美国都没有谁掌握过这种打捞技术。不过如果掌握了这种技术,别说打捞潜艇,攫取海底下藏着的各种宝藏都可以想象。考虑到巨大的利益,海军决定,收集完整信息之后汇报给总统。

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众多,但不是所有核潜艇都执行完全的军事任务,“大比目鱼(Halibut)”号就是例外。“大比目鱼”是美国海军比较早装备的核潜艇,经过两轮改装,它安装了国家安全局(NSA)的特殊天线,这样可以进行特别的无线电通讯,还有一套特殊系统能让潜艇悬停在水中保持不动,这样搭载的NSA和CIA的专家就可以做细致分析,甚至派出深海潜水员来近距离观察。“大比目鱼”的舰桥部分也做了改动,额外的隆起里布置了一间暗房,一个数据分析中心,还安装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UNIVAC 1124计算机。


“大比目鱼”号核潜艇。来源:nationalinterest.org

1968年7月15日,也就是K-129失事4个月之后,“大比目鱼”受命出海。虽然为了保密,只有少数核心人员知道此行的目的,但大多数人都可以猜到,他们将要朝向西北,去深海里找一艘俄国潜艇。

海军之前已经能把K-129的失事地点定位到5海里的精度,一旦到达指定位置,潜艇上搭载的专家就会把区域画成网格,按照之前的计划,放出名叫“fish”的深海探测器去寻找。专家会密切注意fish的声呐图像,找到可疑目标之后,开启摄像机目视确认。

在深海寻找了几周之后,“大比目鱼”仍然一无所获,情况开始变得恶劣,空气浑浊、压力上升、士气下降……而且本次深海搜索属于临时派给“大比目鱼”的任务,甚至没有来得及补充足够的新鲜食物,潜艇上装的全部是罐装或冷冻食品。但是,艇长仍然没有放弃。

到时间过去四周半的时候,声呐忽然发现一个小的山峰,仔细侦察,看起来像是潜艇的指挥塔。靠近再用摄像机观察,确定这就是此行的目标:苏联海军的K-129潜艇。

“大比目鱼”花了三周时间回到珍珠港,带回来了成堆的照片。所有的照片,还包括任务简报,被一群特殊人员严格看护,在第一时间送往华盛顿。

与海军将领们想的不同,这些资料事关重大,却没能第一时间交给尼克松总统,而是索要材料的是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和副手Alexander Haig,他们打算先看过,再交给尼克松。虽然这违反了保密条令,但考虑到资料最终会交给总统,海军容许中途保留24小时。

一年以前,在竞选总统时,尼克松声称美国的军力在林登·约翰逊总统任期内下降了,理由之一就是“普韦布洛(Pueblo)”号事件。

1968年1月,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在朝鲜海域从事谍报活动时被朝鲜扣留。尽管美国的军力比朝鲜强大很多,但没有采用军事行动解救人质。1968年12月,美国接受朝鲜提出的要求,承认错误、道歉、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件,作为朝鲜方面将人质释放的交换条件,但朝鲜仍宣布没收该舰。这起事件被尼克松当成了攻击的靶子。


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如今被朝鲜陈列于大同江畔。来源:nationalinterest.org

如今,基辛格递上了照片,尼克松有机会展示美国军力的复苏了。

未完待续……

冷战中虽然有很多疯狂的举动,但“打捞敌对阵营潜艇”实在太大胆,一共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上面说的K-129,另一次是中国打捞英国皇家海军“海神”(Poseidon)号。

19世纪末期开始,英国殖民者强占了山东威海刘公岛一带,将其作为海军基地。一战胜利之后,北洋、民国政府相继与英国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到1930年终于收回威海殖民地,但刘公岛海军基地仍然被英国人强行续租十年。1931年,皇家海军派出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十二艘潜艇在内的舰队,前往刘公岛示威。其中的”海神“号潜艇因为与货轮相撞,沉没于刘公岛海域。

英国皇家海军“海神”号潜艇。来源:Wikipedia

1972年,当时国内唯一的打捞机构——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启动了“威海一号”计划,确定打捞“海神”号潜艇。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主要有几个目的:

第一,避免残骸影响渔业生产;第二,获得钢材支援生产建设;第三,检验和锻炼水下作业能力;另外还有一个未公开的目的,是为海军封锁渤海的演习做准备。

1972年7月15日,打捞船只顺利起浮,“海神”号出水。原本计划是将“海神”号整体拖到上海,但综合现场情况考虑(潜艇装备复杂、空间狭小,天气也逐渐转冷)放弃了原定计划,改为现场拆解。

到1973年春,“海神”号拆解完毕,共收获钢材908吨。经有关部门指示,钢材运往吉林、沈阳等地,有力支援了当地的建设。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一直不知道“海神”号被打捞的消息。要等到30年后,潜水爱好者、记者Steven Schwankert在网上搜索时,偶然看到2002年某期《现代舰船》杂志刊载了打捞“海神”号的当事人回忆。他在香港的图书馆里阅读了完整的文章,这才确认原来“海神”号早已被打捞。

对这个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纪录片《The Poseidon Project》。

纪录片《波塞冬计划》


我是很偶然的机会知道K-129的,这个惊险而真实的故事很快吸引了我。春节期间,我看完了几本专门讲述K-129的英文书,和几部纪录片,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整个故事相当精彩,尤其是整个项目的过程,对如今的工程也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尽管K-129的故事仍然有很多秘密没有公开,但如今已经公开的各方资料能够互相印证,也就说明已经公开的不是地摊文学,不是虚构作品。

然而遗憾的是,中文世界里虽然有一些关于K-129的文章,但大多错误连篇,打捞公司的名字、船只的制造地点搞错不说,许多决策逻辑都是模糊不清。这么疯狂而神奇的工程,被当成了简单的故事来讲,实在有点可惜。

许多人大概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耐心来阅读这么多的英文资料,才把故事讲得支离破碎。如果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又懒得花时间去读英文原著,记得关注我的连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