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dodo0328


赵政委的事,得看原著小说,看电视就会产生题主这种问题,在小说里,赵政委确实是个普通政工干部,军事上的弱鸡,弱到什么程度呢?野狼峪伏击战,大家扑上去拼刺刀,赵政委跑上去对着人打驳壳枪,被和尚说风凉话:赵政委一米之内,弹无虚发!电视里不对了,文武双全,三八大盖肉瞄五百米,一枪放翻日本鬼子小钢炮手,成了一位具有狙击天赋的神枪手政委,如此军政双优,更兼抗大之前,人家还是燕大的高材生,文凭拿到现在,都硬得不要不要的,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人,才给授少将衔,确实觉得低了。



但实际情况,哪怕就是电视里这样的赵政委,五五年授开国少将军衔,那也是上级相当看重赵刚,可以说破格提拔,特殊照顾了!原因不光是赵刚是政工干部,还在于他资历,他是典型的三八干部,虽然学生时代就在白区做过学生运动,组织过一二九运动,但那也是三十年代的事情了。李云龙他们铁三角哥儿仨,说起来都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资历够老了吧?其实还不止,老红军还有得细分,比方五次围剿,那次进去的?

瑞金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资历够老,在老红军里那也都是新兵蛋子,那哥仨是参加过黄麻暴动的老班长!跟建军的八一南昌起义同期,稍晚三、四个月,是四方面军的老底子,是我军的创建部队,他们的军龄,就是我们军队的军龄!一路打到抗战,遇上赵政委时,赵政委是能力突出,破格提拔成团政委,他李云龙是反复犯刺头,几起几落,在团长位置原地未动,最后这哥仨授少将,那才是低了,所以三个家伙才满心不服气,闹情绪,挨了刘帅一顿死K,老同志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来,党内风浪就过了多少次?没中将的底气,没中将的资格,敢闹情绪?你喊张大彪闹一个试试?!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是个知识点,因为赵刚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三八式干部”群体,注意跟鬼子的三八大盖没毛关系,而是指1938年起,分批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奔赴了抗日前线,而《亮剑》中的赵刚是这批干部的代表,十年之后的淮海战役期间,已升至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队伍迅速扩大,缺乏干部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老红军们政治军事过硬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像李云龙孔捷这号的大老粗大有人在,这个短板不仅制约了部队的不断发展,也使八路军的整体素质难以有根本的提升,道理很简单,在老红军中选拔军事干部相对容易,政工干部则可选范围太小了,而我军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双首长制度。

随着大批沦陷区的有志青年涌入延安,使我党我军吸收和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成为可能,毛主席曾经专门发出指示:“军队一定要收纳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要说服工农干部吃得下,不怕他们,工农没有知识分子帮忙,不会提高自己,;工作中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于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纷纷开始招收青年学生。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基本还全是红军干部,与其前身红军大学没什么区别。然而从第二期起就有609名知识青年入学,而到了1938年4月开办第四期时(注意《亮剑》赵刚的人设就是这一期),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知识青年学员已占到了83%的比例!这些学员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进行了一定的军事训练,比如赵刚在军训中被演绎成“具备狙击手潜质”的优秀学员,李云龙因此大赞:“咱们的政委那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看看赵刚的履历吧,一二九师独立团政委、团长兼政委、华东野战军二师政委、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委、总政治部二级部长。一般而言,抗大毕业生初到部队也就当个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而已,赵刚直接被任命为团政委,应该说起点很高,毕竟人家是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党员,与到延安以后再入党的青年有所区别。



这批“三八式干部”文化底子厚,理论水平高,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准确理解和贯彻延安的各种指示精神,成为八路军政工战线的主力,因而晋升确实较快,李云龙当师长的时候,赵刚擢升纵队政治部主任,这基本就是副军职了;李云龙代理A军军长时,赵刚已经实授C军政委,进步速度明显高于李云龙同志。

但是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三八式干部”虽然提拔很快,但是有两个先天不足,制约着他们肩章上的豆豆,其一是红军时期的资历,其二是战争年代的战功。从元帅到大将、上将和中将,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老红军,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或者黄麻暴动等等,大部分也经历了长征。



有人统计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红军干部战士,解放后最小的是县委书记一级,而显然,三八式干部的履历中不具备这一元素。

《亮剑》剧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红四方面军老兵出身,参加了1928年的湖北黄麻起义,这是四方面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农民暴动,李云龙喝酒时怎么说来着:“要不是赶上黄麻暴动,娃都生一炕了”。而赵刚只在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那已经是1935年发生的事情了,资历差别还是很大的。



战功则更容易理解了,三八式干部毕竟主要从事政工工作,各级军事主官仍然是由老红军和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干部担任,如果三八式干部授衔普遍过高,对于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将们肯定是不公平的,事实上,类似于赵刚这样文武双全的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三八式干部被军事主官们讥为“卖狗皮膏药的”,虽然进步较快,授衔过高总是不妥的。

尽管一肚子牢骚,最终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样的老红军也只授予了少将军衔,那作为“三八式干部”的赵刚获授少将其实已经不低了,实事求是的说,授大校也没什么问题,只因《亮剑》把赵刚塑造成这批干部当中的佼佼者,才使少将军衔成为可能。


度度狼gg


1.授衔不同于职务,没这么简单的。

2.赵刚资历其实不浅,1935年12·9运动领导者,也就是老资格的白区工作者了,抗大学员,所以一毕业就成了团政委,这也说明组织上对他的器重。

3.客观来说,虽然赵刚在军事指挥上比堪称天才的李云龙要逊色(在整本亮剑中,老李的军事才华被极大夸大),但考虑到他的文化底子和政治素养,赵刚算得上是党政军全优的干部,比如说他比老李更早提副军级,就是因为他后来在策动国军起义这统战工作中的表现,这可比留在李云龙身边做个政委更有价值。解放后迅速被调入总部也是这个道理…

4.所以我们看后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要到军事学院去回炉再造,赵刚就省去了这一过程。

5.但是不能不说,这并不代表赵刚就能在授衔中获得更多的倾斜:我党区分干部资历,界限明晰:红军时期、抗战、解放战争和建国后……

6.赵刚的资历始于1935年,勉强算红军时期,但没有在军中任职,从军应该也是在40年前后,主要的战功也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7.授衔并不仅仅针对解放战争,实际上是对军政干部整个革命生涯的评价。虽然授衔时的军职是评定军衔的基准,比如军委委员-大军区正职、副职-兵团正职、副职-正军、副军-正师、副师……分别对应着从元帅到大校、上校的基准军衔,从赵刚当时的正军级别,其基准均线也就是少将。

8.正军级高授的也有,但能否越级,取决于两点:要么战功卓著、贡献突出;要么资历极老。

9.前者中比如韩先楚、洪学智、皮定均、张震……后者中则莫过于敦厚长者詹才芳(中将)。

10.1955年时任军长中绝大多数都是授少将,只有陈康、黄欣庭等寥寥几位授中将。也说明第8.9点。

11.赵刚综合素质和表现都堪称翘楚,但第一非军事主官,军功并不卓绝;第二就是资历略浅。授少将,应该是恰到好处。

12.这么说吧,遍览1955授衔的少将以上将领,1935年前后参加革命、40年左右才从军的基本上见不到,类似赵刚这种能获授少将已经算很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刚同志的资历还不够呀……

13.比如丁伟的原型之一钟伟,1930年参军;开国少将中最年轻的吴忠,1920年生人,1933年参军……当然,你不能拿吕正操、陈明仁、董其武他们几个说事儿,吕正操虽然1937年才入党,但就凭他带来的一团人马,这个开国上将就是十拿九稳的……

14.所以单纯以亮剑来说,李云龙授少将略微有点委屈,赵刚这个少将,可真不算埋没他……


搬不动的小强


只谈原著!

赵刚,大学生,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至于入党,也是1935年以后了。这个资历,在开国少将中并不突出。开国中将,大多是红小鬼,在抗战爆发前,至少也是团级干部吧。当然,营级、副团的也有。

抗战中,长期担任团政委。这个资历,也不突出,战功也有限。这个级别,只有少数人在后来获得了中将军衔,少将和大校倒是特别多。

内战中,先是担任团政委,后来升为纵队政治处副主任,正师吧。建国后,升为军政委、总参某部政委。这个职务和级别,少将比较多,大校也有,中将很罕见。

少将,其实蛮公平的。至于大校,也不是说不过去。许多老红军,资历、战功、威望……都不差于他,才大校呢。

最后申明,这是文艺,不是真实的历史!


易安读史


军衔评定主要是看几个方面:1,资历,参加北伐资历最老。其次是南昌起义,红军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等。2,军队组建。第一是参加起义部队,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起义将领必须有一席之地。3,派系。红军时期个军团领导人,抗日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将领,解放战争兵团司令员。4,战功。恭喜度。5,政治原因,平衡各集团利益。十大元帅,有争议的元帅陈毅,他可以满足上面几条?参加南昌起义,新四军军长,兵团司令,如果叶挺不死,当然没有他了。同样,罗荣桓必须是元帅,他代表政工干部,叶剑英是总参代表,左权不死,位置应该是左权。徐向前是4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副师长,也够格。聂荣臻也必须是元帅,八路军副师长,红军时期高级将领等。至于粟裕,战功很高,但是其它几点,都够不上,除非陈毅死了,或者当时他不拒绝毛主席做华野司令员。那么赵刚用这几条评选,一条都站不住,赵刚不可能评少将。


武汉老青年


赵刚初次露面对他的介绍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抗大第四期学员。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为1935年12月9日,这个时候赵刚还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李云龙参加过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此时已是指挥上千人的红军团长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延安吸引了许多爱国的知识青年,像赵刚这种从抗大一毕业就分配到独立团当政委,简直是火箭似的上升。我军中的政委绝对不是配角儿,更不是像《亮剑》中的“团长管打仗、政委管生活”这么简单。从三湾改编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将支部建在了连一级,练级教指导员、营级叫教导员、团级以上叫政委。政委都是从红军时期参加过残酷战争的,军事素质和政治信仰都是非常过硬的。



赵刚确实先于李云龙评上正军级,但是和李云龙一样都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与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些少将相比,资历太低,能评为少将已是高配了。


历史军魂


共产党军队提倡官兵一致,无论在服装(上衣多两个口袋)还是军饷方面,差别都不是很大。1955年评定军衔时,一是受朝鲜战争谈判中无军衔我方,在与对方的谈判中出现了诸多不便,二也有“论功行赏”的用意。

至于评衔标准,一是论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二是参照在早期军队中的职衔;三是建国后已改为文职的,原则上不再授衔;四是对起义将领的授衔,不能低于原军衔。

如众所周知的皮定均军衔定夺问题上,因皮定均资历较浅,但在“中原突围”过程中,皮率一旅人马突破层层包围,一路上边打仗边行军,行程2000多公里,以较少的代价,将部队从大别山区带到了苏北解放区,为后续战役中的军事力量,做出了贡献。最后由毛主席亲自圈定:皮有功,少晋中。

在改任文职人员中,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未参与评衔。而起义将领,除个别情况外,多数都是在原军衔基础上,增加了一级。

至于《亮剑》中的赵刚的军衔,在电视剧中没有提及,但其军衔应该不会高于李云龙,原因就是李云龙是“豫鄂皖”时期的老红军,而赵刚是抗战后才参加的革命,资历上差了至少一个级别。


吴勇宁1


我没看过《亮剑》小说,只能凭看电视剧的印象回答问题。赵刚,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抗战早期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任李云龙所在团的团政委,此前应有从军经历。赵刚文武双全,一出场即有击毙日寇追兵,救出逃亡俘虏“和尚”的精彩情节。赵刚政治立场坚定,既敢于坚持原则,又善于团结同志。赵刚儒雅多才,仕途进步稳定,与李云龙的几升几降形成鲜明对比。至解放战争后期,李云龙任师长时,赵刚已升至军副政委,为副军级实职,高出李云龙职务职级整整一级。

那么,解放后,李云龙的政治前途为什么反而超越赵刚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资历。

李云龙早在红军时期,即为红四方面军团长。在我军资历类型中划为老红军,是最老资格干部。赵刚资历则为三八式。解放后,我军三八式干部甚多,若无突出贡献,其所担职务很难超越老红军。这里面有公平问题,有平衡问题,有导向问题。最终,多次犯错的团长李云龙在授衔时评为将军,担任军长,在红军资历将领中排位属于中上。一贯正确的政委赵刚担任军政委,在三八资历的干部中排位靠前。

二,贡献。

军人的贡献在战争年代清清楚楚,不会被顶替,贪窃,抹杀。李云龙虽屡有犯上情节(小说如此。现实中我并不这样认为。理由很简单,一支由自以为是,不服命令,不守纪律的军人们组成的军队,是注定会失败灭亡的),但他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多次临危受命,完成艰巨任务,战功赫赫。是我军不可多得的中高级军事主官。反观赵刚,却鲜有战功,是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工作进步的。在革命战争时期,军事工作是我党的首要工作,战争胜利,是我党最重要的胜利。赵刚是通过做好政治工作保障协助军事斗争取得胜利,而不是直接指挥部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其贡献,当然比不上李云龙。回首我军十大元帅,除排名第七的罗荣恒元帅是政治主官出身,其余皆为军事主官。这既充分肯定了政治工作对打胜仗的保障作用,又高度肯定了军事指挥官高超的指挥才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直接因素。

三,需要。

我党我军从不缺乏忠实执行党的纲领政策路线优秀政治干部,却十分缺乏富有谋全局眼光,谋局部手段,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攻坚克难,独立作战,战胜对手的军事主官。因为我军战争年代的所有军事主官,都是用时间,生命,战斗,装备,弹药之成本,锻练考验成长而出的胜利者,这种阅历弥足珍贵,不是靠党校,军校就能直接学成。随着战争的进程,军队的壮大,优秀军事指挥官更显重要和珍稀,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李云龙的军事生涯比赵刚走得更高,走得更远实属理所当然,不必为奇。

亮剑是文艺作品,不是真实史料。但它准确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胜利历程。也难怪您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风帆与浪


赵刚是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之一、另一主人公李云龙的政委。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与李云龙合作,成为了李云龙历任政委中为数不多能够合作默契的。为此,二人不仅成为了配合默契的同事、拍档,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因为是电视剧里的人物,我们不方便与真实历史挂钩,这里只就电视剧本身而言。



赵刚是知识分子出身,毕业于燕京大学,是八路军时期为数不多名牌大学出身的军队干部。正因为有文化、有能力,随着后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从为军队未来的正规化、现代化培养人才考虑,赵刚这类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因此,资历远远不及李云龙的赵刚先于李云龙被提升为彼时的准军级干部——军政治部主任,之后又被提拔为军副政委、军政委。当李云龙被任命为代理军长时,赵刚早已在正牌军政委的位子上坐了多年。



但是,为什么到了五五年大授衔时,身为副军级(李云龙是因为军长不在,以副军长的身份代理军长)的李云龙却和正军级的赵刚一样,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呢?这还要从五五年大授衔时的评衔标准说起。



五五年大授衔时,有几个重要标准:一、当时的职务,二、历史上的职务,三、历史资历,四、历史特殊贡献。以正军级为例,编制军衔是中将,资历较浅的授予少将,资历较深或者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可酌情授予上将,特殊原因除外。而这里所谓的资历,具体到操作层面主要就是以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和职务来衡量,而这恰恰是赵刚的短板。土地革命时期,赵刚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剧中的赵刚是一九三六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说是组织者有否夸大无法确定,姑且算作是参与者),这就是土地革命时期赵刚的全部经历。对照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来看,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大致也就是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的样子,应该不会早于一九三一年(按大学最长五年算,赵刚入学不会早于一九三一年)。而且,土地革命时期赵刚并没有担任什么实际职务。换句话说,赵刚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可以忽略不计。按五五年大授衔时的标准来衡量,赵刚属于典型的“资历较浅的正军级”,而且并没有特殊贡献(所谓特殊贡献,大致如中原突围时皮旅的贡献,皮将军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贡献,被老人家从本来评的少将提成了中将)。因此,按照五五年大授衔时的标准,赵刚只能被授予少将。真实历史上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五五年大授衔时,没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的将军并不太多,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那边过来的起义将领,真正八路军、新四军起步的将军绝对属于凤毛麟角。有人粗略统计过,大约只有十位上下,而且基本上都是少将。可见,剧中给赵刚设定的少将着实已经不低了。



副军级的情况也差不多,编制军衔是少将,资历较浅的授予大校,资历较深或者有特殊贡献者可酌情授予中将,特殊原因除外。李云龙是黄麻暴动时参加革命的,资历自然不算浅了,但细究起来也谈不上有多深,毕竟北伐时期就参加革命的将领还是不少的。而且,这一时期正是红军大规模发展、扩编的一个重要时期。换句话说,和李云龙资历相当的将领还是相当多的。因此,这方面李云龙并不占优势,只能归入正常范畴。加之李云龙历史上多次因为犯错误被降职,而且还有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背景,被授予少将已经是到顶了。正如剧中丁伟所说:“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没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资历较浅的正军级干部赵刚和拥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的副军级干部李云龙都被授予了少将。二人皆属于正常授衔,并不存在被刻意拔高或刻意压低的情况。但是,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像赵刚这样的将领往往升迁更快,当然,也更容易犯一些众所周知的错误。电视剧没往下拍,原著本人也没细看,就不往下深究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赵刚,《亮剑》中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政治委员,与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是工作搭档,俩人经一段时间磨合后,就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战斗中将独立团锤炼成为一支顶呱呱的八路军在晋西北的抗日主力。

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赵刚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属于军内少有的能文能武的军官,特别擅长狙击作战,用三八式步枪击毙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军山崎大队数个机枪手;在辛庄防御战中,还是用三八式步枪在500米开外,击毙一名正装迫击炮炮弹的日军装弹手。

解放战争时,当李云龙还在华野担任某师师长时,赵刚已经是华野某纵队副政治委员了,相当于副军级干部,比李云龙的师级干部级别高;全国解决以后,调任总参谋部某部政治委员,此时已是正军级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

尽管在授衔时,确实有解决军的部分军级干部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但那都是资历深特别是战功卓越的军政主官,以赵刚在军内的资历,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事实上全国大都数军级干部所授的都是少将军衔。

赵刚被授少将军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军中的资历尚浅,1935年时,还只是北平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而李云龙1927年就参与了黄麻暴动,当时都已经是红军主力团的团长了,以李云龙的资历和战功,也仅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作为八路军独立团的老搭档,赵刚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予军衔时,中央军委以级别为基础按照德、才、资条件评定干部军衔,在同等资历条件下,一般都是部队军事主官优先考虑,其次是军队政工主官,再则是军事参谋长,最后才是军队后勤主官。


在李云龙负伤住院时,赵刚被提拔为纵队副政治委员,后比李云龙早一年成了军级干部,李云龙出院后,才当然代理军长,所以在军衔评估时,也就是妥妥的少将军衔,不可能往中将军衔靠。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