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什么德云社在相声界一枝独秀?

西海情歌666


相声市场为什么会不景气?

从1990-2004年这段时间,相声这门艺术进入了一个低谷期,除了偶尔在电视台能看到一场被精心剪辑过的相声以外,其他时间老百姓很难接触到相声。直接导致相声的受众群体大幅度萎缩,一个没有观众的艺术形式,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与此同时,在电视上看到的相声已经变味了。娱乐已经不是第一功能,教育和宣传才是其主要思想,老百姓慢慢的不接受这一套了;由此对相声形成了非常直观的第一印象:那个玩意儿不好笑,没意思。相声的观众群本来就很狭窄,再加上电视相声成为了负面典范,让相声的观众流失越来越严重。


德云社为什么能够崛起?

郭德纲及德云社的相声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一片低迷的时候异军突起,最重要的原因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被大量唤醒,我们现在熟知的夜店、泡吧、追星、网吧等等娱乐方式,就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不断涌现的。郭德纲及德云社在偶然之间顺应了这个趋势,把相声的娱乐化功能加以强化和突出,同时弱化其他的功能,让相声重新又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选择方式之一。

拿现在的眼光去看,要说郭德纲当时就能够看清楚社会大趋势,并顺势而为,我是不信的,这只能是一种巧合。郭德纲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于是就成为了弄潮儿;这就是传说中的命中注定吧。


除了顺应趋势以外,郭德纲在德云社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不断的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德云社发展初期,观众都是资深相声迷,所以郭德纲及德云社的作品都是很正宗的传统相声内容,只是结合了时代特点,加以翻新而已;既保留了传统相声的包袱结构和表演技巧,又接地气,所以去过现场的相声迷都能被转变为真爱粉。


随着德云社不断的发展壮大,观众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德云社的吸引力,大量新观众涌入剧场听相声,但是他们并不资深,对于行业的了解几乎为零;如果此时再像对待资深观众一样表演相声,那么效果肯定不行。郭德纲在2011年德云社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带着后台上百人连着好几个通宵排练的相声剧《中国相声史》可谓用心良苦,想告诉观众相声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才是好相声;但是观众不买账,现场有大量喝倒彩的声音,郭德纲第一次在台上对观众发了火。


通过这件事,郭德纲深刻的认识到,情怀卖不了钱,只能聊以自慰。德云社想要发展壮大,就得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观众喜欢什么,演员就演什么。观众不是只想听搞笑的相声嘛,这个还不简单?从此以后,“屎尿屁”和“骚浪贱”逐渐成为德云社相声舞台上的主要内容。


2016年底,随着张云雷的爆红,郭德纲又一次看清了观众需求的变化,观众开始喜欢长的好看的演员,于是顺势又推出了孟鹤堂、郭麒麟、王九龙、秦霄贤等一批小鲜肉,让德云社的业务又迈上了一个台阶。2011-2016年这段时间,德云社的相声很少有需要抢票的时候,小剧场大部分时间都是卖不满的;然而现在,所有的小剧场都一票难求,不得不佩服郭德纲,再一次成为大赢家!

郭德纲不仅仅会说相声,更会营销

郭德纲是一个成功的相声艺人已没有争议,但是怎么把自己的一身能耐告诉观众,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呢?这就是营销领域的问题。不得不说,事实已多次证明,郭德纲是一个营销大师。


关于“人设”这个词近几年比较常见,但是在德云社发展初期,郭德纲就已经在给德云社的演员们设置“人设”了,只不过那时候叫“标签”。于谦的“抽烟喝酒烫头”,李菁慢吞吞的性格,徐德亮的“新文哏”相声第一人,王文林的“有点意思”,张文顺的“肩膀一高一矮”,都通过郭德纲的相声,在相声迷中广泛流传,这就是“人设”的雏形吧。这些标签在每一个演员的走红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德纲更是将自己塑造为“一身能耐,没有用武之地,饱受同行打压的非主流相声艺人”形象,这个标签成为他最为成功的“自我营销”。

小结

在相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郭德纲为什么能一枝独秀?因为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将相声的娱乐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观众口味的变化,不断的自我调整,所以一直站在赢家的位置。


相声演义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并非只有相声这个行业不景气,而是整个娱乐市场都不景气。小品也同样收到了多元文化节目的冲击,大家能很强烈的感受到,现在的娱乐节目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比如脱口秀,相亲节目,求职节目,电视剧,电影。很多种文娱节目都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现在市场是供过于求,只要你想看,没什么看不到的。相声小品杂技魔术这一些很传统的节目正遭受着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每一个行业都在寻找一种能轻松挣钱的节目形式,所以竞争非常惨烈。

而德云社,虽然是全中国最大的相声团体,有四五百口子的员工,但是也同样过得并不容易。原创的节目少之又少,大家都是用简单方便的别人的段子整天没完没了的讲,年轻演员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好包袱,其实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就连郭德纲和于谦,他们的相声段子,即便苦思冥想的编纂了一个相声段子,也会被在场的观众第一时间发到网上,点击量肯定一下就上去,不过这么原创的段子很快就被人们所熟悉,新鲜劲很快就过去了,原创的东西很难快速高质量的完成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德云社的相声我觉得郭德纲于谦,岳云鹏郭麒麟张鹤伦等人的段子还有的看,有点意思,有很多包袱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德云社是中国最大的相声团体,相声演员在一起也可以切磋技艺,有很好的培养相声演员的土壤和养分。而其他的相声社团,因为也没有几个出类拔萃的角儿,可能对相声甚至幽默的理解有失偏颇,角儿都不红,更别说年轻演员有出头之日了。主要还是其他的相声演员的段子,其实还是有一些差劲的,确实是技不如人,所以也怨不得人家德云社三俗。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什么叫一支独秀?!应该说相声市场都不景气,只有德云社等少数相声个体得以苟延残喘,到目前才略有转机。德云社几百人,我估计能保温饱的未必过半数,这还是这三五年来相声市场回温后的景象。相声现在要做的是好好珍惜,提高水平,齐心尽力净化相声市场,如果还象现在这样相互拆台,争抢地位,就是做死,下一个相声寒冬就不远了。我大胆说一句预言:如果只有郭德纲和苗阜等少数几个人被封做大师,再没有更多更好的相声人才冒出来,相声不久的将来必死!我绝不相信我们泱泱大国,在这蒸蒸日上的年代里,会在相声这么有魅力的行当里出不了人才,衷心希望几十年后郭德纲和苗阜等真成了相声的泰斗,而在他们之后有很多更优秀的相声人才脱颖而出,让相声重现老一辈人才济济的辉煌,甚至超过他们,开创一个相声的新时代。(真心拜托所谓的钢丝们,别再给郭德纲封官封神了,这是害他!也拜托郭德纲先生,别再体制内体制外的抱怨了,真有人违法了就去告他,真有人欺负了你就像个爷们打回去,别搞得像个怨妇似的,敢爱敢恨是真性情,可要做大事还得有格局。)


用户4901092293238


黄宏讲过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这是相声人和观众的共识,正因如此很多相声演员改行,充实了别的工作了,再有很火的赵本山和他的徒弟逐渐淡出了春晚,国内观众需要的娱乐的节目越来越少,相声演员又分分改行了,郭德纲没有竞争对手了,市场需要看的节目又少,所以郭就如鱼得水了,他把相声都搞成赝品相声了,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喜欢,有句话说的好,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市场运作规律,比如现在的鸡蛋有时就好卖,有时就不好卖,同样的鸡蛋,为什么有两样结果呢,这就是市场供需关系,现在人想看的节目太少,人口又多,有钱的人又多,所以文艺市场空虚了,低劣的节目也抢手了。


小火196661319


因为整个相声界不景气的时候只有郭德纲讲的有趣啊。



骑猪看马桶


德云社是贫嘴相声,的确娱乐性很强,我认为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也会过时的,更不要得瑟,笑话老一辈相声演员没作品,所表演的节目不搞笑


静观人间百态1


因为德云社郭德纲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他们在相声事业上的坚持才有今天的成果,老百姓喜欢相声,德云社给老百姓带来了欢笑,这就是德云社把相声融进了老百姓的生活里。


南方本色


正是因为整个相声圈不景气才显示出德云社的一枝独秀也!老郭说的好~“是同行的衬托”


伟岸儒雅


曲协搞不好👎还搞不坏么?


玩ipad的小老头


不得不承认,相声能翻红,一是老郭的确具备非同凡响的才华,再是最好的小品演员都进军更赚钱的电影行业。可以看出近年最火的小品演员沈腾一个人的电影票房基本比德云社总市值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