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心魔:世界自有計劃,教訓得了項羽也教訓得了凡人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讀歷史、感受思辨。

1.提劍舉大事

項羽為人,肝膽豪氣、任性恣意。

從來都是,一言不合便提劍、提劍直入便殺人。

會稽太守殷通招來項梁,商議要舉事叛秦。

說白了就是天下叛秦,太守殷通自然不能落於人後。

他也要舉大事、保性命;也要當老大、做王侯。

於是,叫上項梁這個豪強之徒,商議一下咱們打什麼旗號、派誰為將。

項梁這個楚國貴族,對秦之一切都是仇恨滿滿。

項梁劇照

當然,也包括太守殷通這個大秦命官。

於是,叫進項羽,目指太守。

項羽剛一上場,就是帶著血的。

提劍便直入、直入便殺人,一下就砍了太守殷通的腦袋、奪了他的太守印綬。

佩印而出、舉劍怒目,號令府衙官吏。

但這號令,也是以血祭旗、以殺立威。

楚霸王再一上場,就殺了數十百個府衙兵吏。

於是,霸王之威盡顯,整個會稽郡守府,人人自危、伏地跪拜,聽命於項氏叔侄。

2.彼代上將軍

有項梁這個叔叔,項羽自是霸氣。沒了項梁這個叔叔,項羽仍舊囂張。

上將軍宋義舉兵援趙,大軍滯留安陽46日不走。

於是,身為亞將的項羽,便挺劍而入中軍大帳,直接砍了宋義的腦袋。

再後,就是右手舉劍、左手提頭,明白告訴諸將校:宋義勾結齊國謀反,楚王叫我殺了他,現在你們聽我的。

宋義劇照

政變政變,當然都是帶著兵,先擒皇帝、再迫朝臣,就是以武屈文。

而楚霸王項羽卻直接在軍中搞了一場政變。

以一人之力威懾拿著刀劍的將軍士卒,以霸氣凌三軍,三軍誰個不服?

誰都服,因為舉劍提頭的是項羽,千古第一霸氣丈夫。

3.破釜沉舟戰河北

趙地十萬諸侯軍對陣四十萬秦軍。

這四十萬秦軍,既有章邯所部的刑徒軍,又有秦帝國的長城軍團。

始皇帝的滅國名將,此時僅餘章邯。

據說輜重將軍起家的章邯,自以兵技巧為長,“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

章邯劇照

強弓勁弩、糧食後勤,自是精益求精,無人能及,早已讓諸侯兵團領教了章邯少府的手段。

名將之後,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王離已率秦帝國的正規軍——長城軍團,趕來會戰。

王離部前出作戰,章邯部後方補給。

當此之時,諸侯軍團已入死地,只是佔了天時地利的緣故,勉強支應著。

此時,扭轉乾坤、改寫歷史的的大人物出現了。

這個人便是楚之上將軍項羽。

這一次,項羽不再是一人作戰,而是帶了整整五萬楚國精銳。

將有霸氣、兵自囂張,於是破釜沉舟渡黃河、九戰九捷擒王離。

秦帝國僅餘的一支正規軍,被楚霸王項羽全部擊潰。

秦國銳士,見到項羽,也只能低下高昂的頭顱。

於是,諸侯膝行而入項羽軍中,以項羽為盟主,會戰章邯。

王離是初出茅廬而未經戰陣的蔭庇將軍。

而章邯可是久經沙場、韜略滿滿的武功將軍。

但是,帝國已然不再、朝堂已然坍塌,戰敗有罪自必身戮、戰勝無功也難逃一死。

於是,書信往來一番、陣前對答一番,始皇帝的老將軍向後起之秀的項將軍投降了。

4.恣意仇恨入關中

河北戰前,項羽是悍將。而河北戰後,項羽便是名將。

大爭之世,以武功論雄長。

所以,楚之上將軍,儼然成了諸侯盟主,舉數十萬大軍開赴秦地關中。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此中讖語,如今應驗。

但為何是楚,而不是齊、不是趙呢?

因為仇恨,楚人恨其王受辱困死於秦、憐其將亡命遺恨於秦。

所以,項梁必殺秦守殷通,不為別的,因為你是秦官。

所以,項羽也要殺秦兵降卒,於是二十萬秦卒被項羽坑殺於新安。

流血還是流血,楚霸王但凡出場,必須霸氣、必是流血。

攻城,屠城;降卒,坑殺。項羽所過,無不殘滅,此言不虛。

早一步入了咸陽的沛公劉邦,就是奔著關中王才拼命的。

所以,受降秦之朝堂,就要固關自守。

於是,關閉函谷關,以擋諸侯軍。

以劉邦之力,擋得住燕趙諸侯軍,但是擋不住楚霸王。

秦之函谷關,六國扣關百年而只能逡巡瞭望。

但是,項羽一怒、當陽君一戰,函谷告破,諸侯四十萬大軍兵入鴻門。

5.一念之間鴻門宴

項羽軍四十萬,劉邦軍十萬。劉邦自度打不過項羽。

但項羽打劉邦也是需要勇氣的。

原因是項羽軍四十萬,是諸侯軍,而非項家軍。

而劉邦軍,可都是劉家軍,沛豐將領都是自家兄弟。

所以,項羽要打劉邦得需要理由、得需要諸侯同意,而且打起來也是很費勁的。

一念之間。

鴻門宴劇照

磨刀霍霍的項羽諸侯軍,卻迎來了劉邦的笑臉賠罪和重禮相送。

於是,不得不擺上一場鴻門宴。

與其說鴻門宴是項羽擺的,不如說鴻門宴是劉邦強要項羽擺的。

因為項羽沒向劉邦下請帖,他可是準備下戰書的,而劉邦是不請自來。

伸手不打笑臉人,惡狗不咬送禮人。

貴族之後的項羽自然是要面子、講禮儀的,於是酒宴就得擺上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但是,有豬隊友項伯的死命摻和,有猛壯士樊噲的突然巧舌,有神算子張良的臨場應變,當然還有厚臉皮劉邦的中途退場。

好好吃著飯、喝著酒,劉邦同志真能說走就走,上個廁所就尿遁了,走得還有禮有節,不忘給項羽和亞父送禮。

6.西楚霸王定章程

春秋以降,禮崩樂壞,所以自是強者定章程。

於是,項羽先是殺子嬰、燒咸陽,而後便是分封十九路諸侯。

項羽封了十八路,自己佔一路,所以是十九路諸侯。

秦帝國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都不重要。

在項羽看來,秦帝國的一切都是錯的。秦,就是一個不應該出現的東西。

所以,凡是秦的一切都是不能要的,也是不能有的。

“彼可取而代之”,他要取代的不是秦始皇的皇帝之位,而是取代秦始皇,給天下定章程。

項羽不當皇帝,而當霸王。

項羽劇照

原因就是皇帝是秦的,所以必須不能要,凡事也都要反過來,於是分封取代郡縣,霸王取代皇帝。

秦分為四,楚分為四,齊分為三,燕、趙、魏、韓皆分為二,總共十九個諸侯國。

為啥不按照戰國七雄分,而是這麼分?

一個原因:功臣太多,分不過來,分得這麼碎還打架呢,要是分成七國那就沒完了。

另一個原因:這麼分,是項羽的理想:誰也別給我做大做強、誰也別想玩什麼滅國戰爭、搞什麼統一。

於是,項羽想當然地認為大家可以各自回家,從此過上分封快樂的貴族生活。

同時,他也知道肯定有人不滿意。但是,不滿意沒用,因為我最強,不滿意也得聽我的。

而且,他也知道誰最不滿意。這個人當然就是劉邦。本來是要做關中王的,結果被分成了漢中王。所以,項羽分封了章邯三名秦將守在關中看著劉邦。

7.我命由天自刎烏江

劉邦當然不滿意,所以劉邦要還定三秦、兵出秦關,與項羽爭天下。

不僅劉邦不滿意,趙地、齊地的諸侯們也不滿意。

於是,那就打吧。

所謂十九路諸侯,以及這些諸侯的將軍們,誰也打不過項羽。

凡是跟楚霸王項羽交手的,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戰敗,而且會敗的很慘。

齊地田氏造反,項羽過去就給收拾了,而且燒城殺降,齊人死傷無數。

劉邦趁項羽一個不注意,五十六萬諸侯軍兵入彭城。

結果,項羽率三萬精兵閃電回擊,就把劉邦打得丟了媳婦、丟了爹,幾十萬大軍頃刻瓦解。

九江王英布背後搞事情,項羽再一個回馬槍,九江國滅國、九江王成流寇。

劉邦手下有一個樓煩將,就是非常厲害的弓弩手,適合在戰場上放冷箭。

如果放在現在,這位仁兄就是特種兵裡的狙擊手,射誰誰死。

成皋對峙,這個樓煩將真是出手不凡,連續射殺了項羽手下多名壯士。

於是,項羽親自披掛上陣,胯下烏騅馬、手中月牙戟,陣前挑戰。

樓煩將剛要持弓狙擊,項羽僅是一個怒目,樓煩將便手腳發抖而不敢發箭。

這是何等氣魄?

韓信言項羽喑惡叱吒、千人皆廢,就是此等氣魄。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打了八年仗,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北,從來都是所當者破、所擊殺者服。

項羽的這句自評,所言不虛。

兵形勢家: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項羽將兵形勢的精要,發展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無論是兵權謀家韓信還是兵技巧者章邯,無能出項氏之右。

項羽之敗,不再戰場之上,而在戰場之外。

劉邦對項羽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而項羽對劉邦屢戰屢勝,但一戰不勝,便只能自刎烏江。

劉邦有蕭何轉輸兵糧,所以有殺不完的兵、吃不完的糧。

而項羽缺的不是一個謀士亞父,也不是一個兵仙韓信,而是缺了一個堪當輔助補給的蕭何。

兵疲糧盡,英雄只能低頭。

戰場上的項羽 劇照

垓下之戰,項羽兵不滿十萬,而劉邦部、韓信部、彭越部以及英布部,總兵力達66萬之多。

兵仙韓信所部堪當先鋒,諸路大軍逐次推進,楚霸王便無力迴天了。

但我命由於天,戰場之上誰也殺不了楚霸王,他是自刎而死的。

8.總結:少年但識項羽猛

少年但識項羽猛,非獨少年,項羽霸氣自是眾人心魔。這個心魔就是任性。

誰不想任性而為?

只不過慫人早碰壁,被社會教訓一番,一番不夠還有好幾番,而後便成熟了。

而強人呢?逞雄天下、縱橫半生,到頭來也總會被教訓一番,但可能就來不及成熟,就匆匆作古。

項羽自是強者中的強者。

學文,棄之;學劍,棄之;學兵,樂之,但未能竟學。這是一個任性的學生。

但是,項羽“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雖未盡詩書但氣自華,有折服天下士人的魅力。

學劍中道,但提劍會稽郡府、仗劍中軍前帳,誰個不服?楚霸王之劍,霸氣懾天下。

學兵不竟,但破釜沉舟戰河北、三萬潰五十六萬戰彭城,誰能勝之?項氏兵法,天下兵家無出其右。

楚地貴族,流落吳中,但才氣過人、力能扛鼎,吳中少年,人皆懾服。

韓信有過胯下辱,而楚霸王怒目一視,樓煩將立即武功全廢,此等人物,誰敢辱之。

與秦有仇,則亡其國、滅其種。

與上將軍宋義不和,則斬其首。

與楚懷王有隙,則流其長沙、中道殺之。

丈夫生於世,一呼則百應,爽然。

不怒而自威,霸氣。

遇辱則仗劍,快意。

世仇而得報,得志。

天下由我定章程,稱雄。

有一如此,便足以自命英雄了。但楚霸王,可是佔盡了人間任性。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

世界的計劃,不需要你理解,也沒想讓你理解。

而你的任性一旦遭遇了世界的計劃,它就會教訓你該當如何為人。

所以,楚霸王只能是一時霸王,而不能霸王一世。他不能逆天,也不能改變世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