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抄书不如背书,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寻日常乐点享美好生活


我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能互相借书,大部分是人情世故以及对知识的认识与深化在主导。

我们在借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书的价值,好书,大家都会十分珍惜,在手里磨索了好久,还舍不得撒手借给别人。

我们借出去的书,如果是最心爱的书,损坏了一点点,我们会心疼得要命。

我鼓励小孩子互相借书,自己买的有书,不会去好好珍惜,不会去认真看的,一般都是搁置在那里,我们看书的时间观念不强。

借别人的书不同,时间会很紧张,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看完。

我们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生怕自己没看完,别人就要要回去。

互相借书看的目的,是以书易书,二个人互相借不如三个人互相借,三个人互相借,不如四个人互相借。

在借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担心书还能不能还回来;担心借出去的书,别人看完了没有,是不是又借给别人了?我借给他的书,这么有价值,我早点拿回来,应该可以跟别的人交换更有价值的书。

这个书,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思索。

这都是由借产生出来的。

借书不如抄书,这个我没有话语权,我看到这抄书的一般都是高手。

自己也抄过。

我不支持抄,抄书的目的一般是以一辈子为基础的。我们抄的书一般都会跟自己一辈子。

抄书,占用太多时间与精力。

也会影响人生观。

要慎重考虑。

抄不如背,我觉得后面应该要再加一句话,背书不如化书。

站在写书作者的角度,去看读者,无论读者如何努力,对书的理解都达不到作者写书的境界。

理解出来的意思总会有偏差,毕竟,有很多东西作者不愿意明说。

借图书馆的书,没什么意思,借私人珍藏的书,才更有意义,私人珍藏的书,都是从泛读里沉淀下来的精华,珍藏的书与书之间一般都有内在关联。

这个时候读的是人,借书的人的文化内涵。





创新国学


“买书不如借书”,这一观点虽非绝对,但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清代的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明确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曰:“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注: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自身的读书经历,从正反两进一步阐释:“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注: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明代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有同样的叙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也许“失去的”才知道珍惜,抑或“物以稀为贵”吧,但借书或者买书孰优孰劣全在于你的求知“初心”。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凝结,不论是借来或是买来,都需倍加珍惜,不是吗?




羊头丹水


好东西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好书也是一样。

重复读10遍和读1遍的效果肯定是千差万别的,每读一次,理解和收获都会不一样。

买书不如惜书,借书不如抄书,抄书不如背书,其实就是要我们去深度的啃一本书,读透,吸收透,而不是去追求数量和速度。

同样,知识付费让我们越来越焦虑,很多人都买了很多课,但是都只听了一次,甚至有些一次都没听过,而当再看到好课的时候,又不断去买。

与其买那么课,不如把一堂课多听几遍,多做笔记,多思考成功人的思维和做法,然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才能发挥一门课真正的作用。否则,你买再多的课,也是看起来努力罢了!

好东西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刻意重复去读、去听、去写、去背,这才是真的学习。


小马七月


这样的话,有些矫情。

读书是好事,搞的这么严肃,有些迂。


读书的过程是同作者交流的过程,一起回忆、经历、分析、探讨的过程。作者的见识、能力有高低之分,其书自然也有高低之分。


况且时代变迁,旧知识被新知识替代,甚至修正。旧时的观念适合当时,可能不适合当今。


再说今天的书,上千万种上亿种有了吧?有几条命来抄背?


不同的书,用处自然不同,文学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学科书籍增长专业知识,工具书用来查询、解惑 ...... 种类繁多,无需概述。


倒是这种轮调,怪吓人的,小朋友们是最怕最恨抄啊、背呀的了,这不是驱赶他们去看熊大熊二,去吃鸡吗?


牛和一片叶子


我觉得没有什么其他意思吧,这个买书不如借书,这个可能只是因为这样会使读书人更感珍惜,包括后边的抄书背书,这些都是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他能坚持去学习,所以他才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