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70年:认识几位海军中的“兵王”

【方阵尖兵】孔军,海军某潜艇支队声呐技师、一级军士长,仅凭两只耳朵,就能准确辨别舰艇型号、锁定攻击目标;先后圆满完成远航、联演等20余项重大战备训练任务,连续8年被海军评为“潜艇维修专业一级技术能手”;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大洋深处“顺风耳”

“报告艇长,声呐发现2批目标,1号目标方位×××,速度×节,方位增大,距离减小;2号目标方位×××,速度×节,方位减小,距离减小。”

“报告艇长,鱼雷出管,噪音清晰,跟踪正常。”

“报告艇长,声呐信号消失,攻击成功。”

这是海军某潜艇支队316艇参加实战化演练的一个场景。为指挥员实时报告“敌舰”信息的一级军士长正是声呐技师孔军。演练前,导调组并未给予该艇关于对抗兵力的信息。潜艇进入伏击阵地后,一连十多个小时均未捕捉到对手任何蛛丝马迹。孔军凭借多年经验,建议潜艇做“S”形曲折机动,主动搜索目标,才最终完成海底突袭。

从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旱鸭子”,成长为一名骑鲸蹈海的潜艇兵;从最初无人知晓的声呐专业“菜鸟”到如今鼎鼎有名的技术大拿。孔军的“华丽转身”,让人为之赞叹:在海军首届潜艇艇员维修技能竞赛中,他以总分接近满分的成绩和领先第二名近20分的绝

对优势,从百名人才方阵中脱颖而出,取得全海军声呐专业第一名。

当然,一名优秀的潜艇声呐兵,并不只是能在比武场上摘金夺银,更要在深海大洋中处变不惊,抓敌于无形,破敌于千里。

那年,某艇执行实弹射击任务,孔军作为技术骨干随艇保驾。任务中,海上刮起6级大风,3条机动靶船的噪音夹杂在海洋噪音中难以分辨。眼看任务时间节点临近,却不能锁定目标。关键时刻,孔军从杂乱无章的水文杂波中准确分辨出靶船的螺旋桨噪音,并最终确定方位。艇长口令下达,3枚导弹先后出管,直刺靶船。这次任务,同时也创下了支队3弹连射的新纪录。(茆琳 苏芳亭)

【方阵尖兵】赵峰,海军某潜艇支队雷弹技师兼潜艇士官长、二级军士长,先后参加中俄联演、导弹实射等30余项重大演习任务;连续10年被评为技术能手、精武之星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二等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蓄力雷弹攻击

众所周知,导弹和鱼雷是极具攻击力的武器。

某新型潜艇雷弹技师赵峰,入伍21年来,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助推鱼雷、导弹精准发力。

新艇组建时,赵峰被任命为导发班长。此前,他是一艘老艇上的鱼雷兵,从不知道潜艇导弹什么模样。

新艇系泊试验,赵峰跟着厂家技术人员边看边学。白天上艇熟悉设备,晚上学习研究相关资料,遇到疑难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虚心向专家请教。凭着一股认真执着的劲儿,赵峰的专业学习进步很快,逐渐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最终在专业比武中取得了第一名。

学习不停步,研究无止境。从接装新艇到现在,赵峰啃下了多本业务书籍,为完成重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某潜艇参与执行联合军演。演习前,潜艇组织第一次实射导弹。赵峰在潜艇离码头前再次深入组织对发射系统进行联调检查,突然发现发射装置控制台信号传输出了故障。在艇长“必须立即排除”的“死命令”下,他仔细排查,很快找到了故障源,及时更换电路板。潜艇准时到达指定海域,扑向“敌舰”,准确命中目标。演习中,潜艇初显身手,与水面舰艇和飞机配合默契,打得“敌”方舰艇“灰飞烟灭”。

翻开赵峰的军事训练学习笔记,有这样一段话:“攻击,不仅是一种作战样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不仅要摧毁强劲对手,更要实现人生升华……”(茆 琳 董存金)

【方阵尖兵】王东,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海口舰柴油机班长,曾参加首批、第10批、第27批护航,以及“环太平洋—2014”演习、马航搜救等重大任务;多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海军人才奖、舰队人才奖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舰艇“心脏”守护者

湛江,初冬。正在厂修的海口舰静静地停泊在某工厂码头。厂修期间,柴油机班长王东每天都会来到舰上,和厂方一起对柴油机的每个零部件仔细检修,精心守护着被誉为舰艇“心脏”的柴油机。

王东清楚地记得回老家休假的次数,陪妻子过的每一个结婚纪念日,给女儿过的每一个生日,却记不清抢修过多少次装备,在多少个夜晚巡查过机舱。

2014年3月,海口舰奉命紧急前出执行搜救任务。风急浪高,右巡航柴油机突遇滑油大量泄漏,王东带领柴油机班经过详细排查,判断为滑油冷却器冷却芯块部分破损。危急关头,王东迎难而上,在高温、高噪音的机舱中连续奋战了16个小时,终于顺利排除故障。

王东的“超能力”并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力挽狂澜抢修装备的结果。第27批护航任务中,海口舰柴油机增压器突然漏水,一时间紧张氛围弥漫全舰。这是一项远超舰员自修要求的挑战,舰艇的摇摆也大大增加了更换难度。王东带领战友经过31个小时的连续作业,终于将重达400多斤的增压器精确无误地安装到位,再一次刷新了舰员级维修纪录。

动力系统是舰艇的“心脏”,王东说,每次排除故障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十个小时,机电兵不仅要挑战身体上的极限,更要挑战心理极限。(王 栋 刘泽淼)

【方阵尖兵】蔡灵机,海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先后执行重大演训任务数十次,安全飞行数千小时,全程参与海军某新型国产三代战机改装任务,带出了一大批训练尖子,总结出特情处置、低气象条件下训练等10余条飞行经验,海军新飞行训练大纲试训特聘讲师,为兄弟部队宣讲20余场。2次被评为海军军事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

永不熄灭的蓝天梦

“因为热爱!”去年5月下旬,46岁的海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蔡灵机顺利完成夜航训练走下飞机,他对记者坚定地说道。这次夜航结束,标志着他完成了所有的恢复性训练课目,真正意义上重返蓝天。

蔡灵机曾多次立功。作为海军第一批改装某型三代机的骨干飞行员,他本该如鹰般一路奋飞,却两次面临是否停飞的抉择。

那一年,蔡灵机从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选调至海军首个装备某型国产三代战机的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师。他和战友们把全部心思放在改装上,带出了一大批训练尖子。然而,2013年底的一次体检将他推进人生的“断崖”。诊断书上的“肾母细胞瘤”让他不得不切除左肾,医生建议停飞!

蔡灵机曾屡遭险局,从未动摇过飞行的信念。仅在2012年,他就惊心动魄地5次遭遇空中特情。这一次,面对身体的“特情”,蔡灵机依然选择不屈服。他回到战友身边,积极进行飞行准备,身体在地面,心依然保持着飞行姿态。

一年后,经过严格的复检,医生终于在他的健康记录簿上填入了熠熠生辉的4个字——“飞行合格”。

2015年7月,蔡灵机又一次驾机升空。然而,当年底,海军需要选调一批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参与某集训任务。蔡灵机被派前往,一去就是两年。

2017年12月,蔡灵机完成任务归队,考虑到身体、年龄等因素,很多人再次建议他停飞。蔡灵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继续飞!”如今,46岁的蔡灵机三代机安全飞行时间已经有1400多个小时。

“不要特殊待遇,让我飞行就是最好的待遇!”他不摆资格,不追求“特殊照顾”,事事当先锋、作表率。一切为了实战,一切为了打赢,蔡灵机都时刻准备着,他不遗余力地作着自己的贡献。(谢旭峰 高宏伟)

【方阵尖兵】田木乃,海军陆战队某旅班长,2018年参加“国际军事比武—2018”海上登陆赛获障碍赛第一名、求生赛第三名,曾被评为“优秀义务兵” “优秀士官”,荣获嘉奖2次,荣立二等功1次。

陆战班长扬威国际赛场

田木乃的家乡位于偏僻的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家人除了靠山吃山几乎没有其他谋生手段。肤色黝黑、笑容腼腆的他从小就期盼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2015年9月,带着憧憬,田木乃踏上了开往部队的军列。

“旅队组织军事体育运动会,难点课目是武装5公里,有没有人愿意参加?”新兵连连长在全连面前问道。

“报告!我想试一试。”田木乃那瘦小的身躯在人群中发出响亮而又自信的声音。2015年10月,田木乃代表所在新兵连参加此次运动会武装5公里比赛。众多高手角逐的赛场上,作为唯一一名新兵,他获得了全旅第六名。

第二年年底,田木乃带着满满的信心,再次出现在旅角逐场上.这次他以全旅武装5公里第一名的成绩打破全旅纪录。

两年的坚持和努力,让他初露锋芒。田木乃作为旅队代表参加“国际军事比武—2018”海上登陆赛选拔。封闭淘汰制集训历时5个月,在一次次奋勇拼搏、一次次挑战身心极限中,他从218名集训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参赛队15人中的一员,并成为中国队三班班长。

2018年7月29日,“国际军事比武—2018”海上登陆赛在福建泉州拉开帷幕,5个参赛国200多名参赛队员同台竞技。在这场勇者云集、艰苦卓绝的比赛中,田木乃带领全班连续奋战,顽强拼搏,勇夺障碍赛第一名、求生赛第三名,以7分51秒的成绩打破了障碍赛赛会纪录。中国队三班成为全场最为闪耀的“明星团队”,被授予“最佳陆战班”的称号,田木乃也当选“最佳陆战班长”。(吴浩宇 贾成露)

【方阵尖兵】许晓飞,海军陆战队某旅“猛虎连”班长,获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海军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全域作战的“尖刀”

夜色降临,星光微烁,灌木丛中,3个“敌目标”若隐若现。500余米开外,狙击手许晓飞悄然匍匐前行,身上的伪装服巧妙与环境融为一体。

在最佳射击位置,许晓飞如同鹰隼警惕注视四周,一根黝黑的狙击枪管从草丛间隙探出,仿佛蓄势已久的利箭,等待时机给予目标致命一击。“砰!”“砰!”“砰!”随着枪响,刚刚探出头的3个“敌目标”应声倒下。“微光条件下20秒全部命中!”海军陆战队新排长集训队集体拍手叫绝,“许班长真是名不虚传!”

许晓飞何许人也?海军陆战队某旅“猛虎连”班长,名副其实的“最佳狙击手”。国际比武、中外联训、跨区演训等关键时刻都有他的身影。

那年,一场跨区实战化对抗演练在冰天雪地中打响。对手是全军闻名的王牌蓝军劲旅。两军对垒,战场态势一度胶着。“擒贼先擒王”,许晓飞主动请缨,带领本班战士组建尖刀班,趁着夜色武装奔袭至10公里外。最终,许晓飞一行配合主攻兵力成功地把红旗插上敌方高地,为演习胜利打响第一枪。

2016年,“国际军事比赛—海上登陆2016”如期展开,5国10余支参赛队跻身赛事。许晓飞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地拿到了比赛的入场券。

正式比赛那天,目标是700余米外的起倒靶,只有5至8秒射击时机,瞄上必须立刻击发。许晓飞看着摇动的树叶和海面泛起的白色浪花,明显感觉风速不低,再伸出手,估判风速,接着枪响靶落,3发子弹全部命中目标。许晓飞成为参赛国中唯一一名精准命中600米外全部目标的狙击手,荣获“最佳狙击手”称号。

荣誉只代表过去,打赢永远在路上。近年来,许晓飞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开展实战化训练,练兵足迹遍布各种复杂地理环境,全域狙击的技能越来越精湛,总结整理出《复杂条件射击理论要点》和《快速射击方法》。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许晓飞,依旧活跃在全域作战的征程中。2018年的福建将军山国际军事比赛中,许晓飞作为参赛选手和教练员,其所在小组再次夺得冠军。(陶佳伟)

【方阵尖兵】李成伟,海军某岸导团发射营发射班班长,建团时期的“元老”级人物,组织参与过团里第一枚导弹发射,是国庆60周年阅兵时坐在基准车上接受检阅的标兵,曾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荣立三等功1次。

“元老”班长有点“板”

李成伟有一个被战友公认的绰号:老板。

大家之所以叫他“老板”,是因为他有一张经常板着的脸。一次演习中,中士张健利在导弹发射前检查装备时没有分清前后次序,李成伟一嗓子吼住他,严肃地说:“如果在错误情况下继续操作,极有可能影响设备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张健利听后心服口服。

他不光对别人“板”,对自己更“板”。一次演练任务中,李成伟带头在一米多高的杂草丛中铺设线缆。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强忍被野蜂蜇后钻心之痛,带领大家完成任务。

做任何事情他都要做到极致。2009年,李成伟被选拔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作为方队成员,他坐在基准车的副驾驶位置上。每天迎着太阳练眼神,一开始只坚持5秒不眨眼,到后来能够坚持1分钟。

在阅兵前的关键时刻,李成伟家中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去世。他把悲痛埋在心底,只调整一天就投入到高强度的训练中。“不能把领导和战友的关心当成自己降低标准的借口。”李成伟把悲伤和哀思记在日记本里。最终,他圆满地完成了阅兵任务,并受到了表彰。 (隋一范)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