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百多年風雨,北京延慶土邊長城首次被搶修!

土邊長城作為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經文物部門批准,今年本市首次對延慶地段的土邊長城進行搶救性修繕。今日,記者從延慶文物所獲悉,於今年4月底動工的岔道城長城1號至6號烽火臺及邊牆搶險加固工程上週末已全部完工。

考古仨月,摸清遺址邊線

記者瞭解到,岔道土邊長城屬延慶長城體系中的南山路邊垣,為外長城。1號至6號烽火臺分佈於岔道城北側和東側,總長205米,對整個城形成半包圍之勢。現存烽火臺以夯土夯築或石頭堆砌而成,殘高多在4米至6米,邊長約10米,部分敵臺僅存臺基,而邊牆現存高度一般為0.5米至4米。

延慶文物所工作人員時麗霞介紹,本次修繕工程的難點在於前期的考古勘探工作。“長城修繕前,需要找到邊界。由於岔道城長城修繕段落坐落在山口附近,且距離周邊村落較近,它的外觀不僅受風沙、洪水等自然因素損壞嚴重,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人為踩踏的情況。因此,牆體塌陷,面臨之消失殆盡的危險。”

該段長城坍塌的石頭、土塊堆積,雜草灌木大量生長,嚴重影響到了實際勘測和探查及定位,對此,在正式施工清理之前,延慶區文委邀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對這段長城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採用局部開挖和挖探溝的方法結合進行,考古工作接續進行了3個多月,對6個烽火臺和部分牆體進行了清理,以摸清原遺址外圍邊線及範圍,為後續搶險保護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免去工程對長城造成的擾動和傷害。

“最小干預”,旨在防止惡化

目前,長城岔道城1號至6號烽火臺及邊牆的搶險加固工程已完工。時麗霞告訴記者,由於這段長城材質特殊,在全市範圍內只有延慶地區存在土質長城,所以文物部門對它的保護非常謹慎。本著“最小干預”原則,本次搶險旨在消除危害,防止病害繼續惡化。“我們沒有補配材料,也沒有重新‘塑形’,保持了它清理後的原貌。”

對於牆體裂縫寬度小於30毫米的採用改性黃泥漿封堵加固,大於30毫米的裂縫採用灌漿法加固,對不穩定塊體採用錨杆加固,而那些坍塌或掏蝕空洞則使用土坯補砌或支護處理。坍塌特別嚴重、形成隴狀的牆體,則先對雜草和浮土進行清理,再培土。

“土邊長城的修築工藝相對於磚石長城來說規格較低,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其邊牆主要採用土、沙和石子夯築而成,敵臺則採用的是內部夯土外部包磚、包石的修築工藝,其中在用料方面還根據延慶地區的氣候情況添加了沙石等材質,以增加強度。”

米漿“封護”,防止雨水下滲

此外,修繕完畢之後,工作人員還在長城表面噴灑了一層改性黃泥糯米漿來作為封護材料,達到保護和防水作用。“我們做了噴水模擬下雨的實驗,保證‘雨水’不會聚積下滲。”未來,還將在長城上自然栽植一些低矮植被以保持水土。

時麗霞告訴記者,由於該段長城一直處於“自然開放狀態”,為了防止行人和周邊居民的踩踏,文物部門在長城兩邊用松木原木釘上了隔離用的木樁,在上面圍起了麻繩,以起到攔擋行人的作用,並設置了許多保護長城的標示。“我們還將在長城旁邊修出一條登山小步道,方便群眾上山。”

而修繕範圍內的土質烽火臺及邊牆將則將作為展示原土邊長城形制之用。

北京晚報記者 孫樂琪

延慶文物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