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有小區嘗加裝電梯“頭啖湯”,最難“關卡”是徵得所有住戶同意

去年底,廣西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的指導意見》。不過,在五六年前,南寧市七星路一些單位的住宅區就加裝了電梯,這些成功通過審批加裝電梯的小區,情況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近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探訪。

早在幾年前

有人“吃螃蟹”

4月15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在南寧市七星路一老舊小區看到,36棟一單元的業主已經用上了電梯。電梯裝在防盜門後,業主需刷卡進入防盜門,然後才能使用電梯。為保障消防安全,該單元樓還配備了便梯,用於連接樓梯和電梯,以備出現火災等緊急情況時逃生通道暢通。有居民稱,加裝電梯後,他們已經很少使用樓梯了。

南寧市七星路一小區,一棟單元樓外加裝了電梯,電梯通過走廊與居民家相連。

在桃源路某小區,一棟2000年建成的七層樓房有兩個單元加裝了電梯,電梯井在樓房原有的建築結構之外,業主需刷卡使用電梯。由於結構原因,電梯只能與原樓房各層的樓梯平臺相連,業主出了電梯後,還需爬半層樓梯才能進入家門。

據介紹,在加裝電梯的過程中,除了政府部門、單位和社區發揮重要作用,業主的自主意願、自治管理也十分重要。施工前,業主們推選出負責人,從資金的籌措、分攤比例,到電梯廠家和施工單位的選擇,再到施工監管、意見協調等,都是在負責人的牽頭下完成的,確保“居民的事讓居民自己做主”。

有了電梯後

幸福感倍增

在七星路一老舊小區,一棟樓的三個單元都加裝了電梯。當天上午,一位老人提著一袋菜走進電梯,他摁下按鍵,電梯緩緩上升,十多秒就升至七樓。“以前這棟樓沒有電梯,我年紀大了,腿腳又不方便,上下一次樓累得夠嗆。現在方便多了,我有空就下樓散散步,幸福感倍增。”這位老人高興地說。

南寧市桃源路一小區,一老人刷卡乘坐住宅樓加裝的電梯。

在七星路另一個老舊小區,有兩棟舊樓加裝了電梯。其中一棟加裝在樓房背面,需刷卡才能乘坐,電梯井與樓房之間通過走廊相連。居民們在樓房背面再開一扇門,就可以通過走廊進入家中。

一名居民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當初籌劃加裝電梯時,確實有低層居民不是很願意,一是怕擋光,二是怕有噪聲。電梯安裝運行後,因為走樓梯的人少了,樓道反而更安靜和更乾淨。另外,電梯井並非外掛在住宅樓外牆上,而是通過走廊與住宅相連,也不影響房屋採光和通風。

雖然是好事

辦成不容易

市民陳先生住在七星路某小區。2013年,他作為牽頭人,成功為單元樓加裝了一部載重1000公斤的電梯。

要加裝電梯,真正操作起來,困難還是很多的。陳先生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最難的“關卡”是徵得所有住戶同意。

他所在的單元有7層樓,共11戶常住業主。“一樓的業主覺得用不著電梯,自然是不太願意加裝。”陳先生說,對於一樓的住戶而言,電梯可有可無,若加裝電梯還需支付一筆費用。但是該單元一樓有雜物間,這意味著,要進家門還要爬一層樓梯。為了順利地推進電梯的安裝,陳先生一戶戶地做通業主的思想工作。

新加裝電梯的一樓電梯口。

隨後,陳先生找到設計公司,對房屋的結構和地質情況進行勘測。確認安全後,還多次修改設計方案。考慮到公平,陳先生根據採購電梯的價格,對電梯安裝費用做了“階梯式”分攤:一樓交6000元;二樓在此基礎上多交30%,即7800元;三樓在二樓基礎上多交30%……

此後,經過單位、社區和相關部門審批,以及數月的施工,居民們順利地用上了電梯。陳先生說,目前,使用電梯的業主,需根據自己的住宅面積,每月向物業繳納0.2元/平方米的維保費用。每半個月都有工作人員維護電梯,大家使用起來安全放心。

多想辦法溝通

化解鄰里矛盾

陳先生介紹,看到他們單元樓加裝電梯,尤其是自治區出臺相關政策後,該小區不少業主都希望給自家單元樓加裝電梯。

“總結加裝電梯成功的經驗,就是熱心業主發動,權威人士牽頭,籌集經費有方,政府發揮作用。”陳先生說,幾年前,一個單元必須所有業主都簽字同意才能加裝電梯,他作為牽頭人,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好不容易做通了所有業主的工作,到各部門諮詢有關手續時,得到的答覆是,相關部門還沒有出臺具體文件或規定。最後,經社區、街道批准,他們才得以加裝。通過審批後,大家又到處考察電梯公司。這些程序走下來,需要耗費很多精力。

“最大的阻力,往往還是來自低層住戶。”陳先生說,由於高層和低層住戶的利益點不同,往往很難達成共識。他們所在的小區因為有單位牽頭推動,居民基本都是本單位的人,溝通比較容易。後來經協商,電梯廠商對原本21萬餘元的電梯給予優惠,還免收了一樓業主的安裝費用,“大家皆大歡喜,避免了紛爭”。

來源丨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徐慶成 雷倩倩/文 鄒財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