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祯没有迁都而是选择死守北京?

小林林的想法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来人对大明王朝历经两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深刻总结。崇祯皇帝算的上是君王死社稷的践行者,大明王朝的落幕充满了极其悲壮的色彩。

崇祯皇帝十七岁开始继位,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煤山自尽。仅仅走过了短暂的三十三年春秋。应该说崇祯在位执政期间,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做事充满雷厉风行。崇祯继位之后能够迅速的整顿朝中出现的各种弊端,打击官员之间的结党营私不正之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铲除了魏忠贤等人的乱党集团,重新任用一批有能力的东林党知识分子。

尽管崇祯皇帝在位期间辛勤理政,以身作则,但是腐朽的大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靠着崇祯皇帝一己之力难以支撑。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动荡局面并不是没有想到过迁都南京之事。迁都可以短时间缓解国内政治矛盾,能够避开大清军队和李自成部的锋芒。这些利弊对崇祯来讲应该说是很清楚的。但是迁都也是有诟病的。和平时期的迁都,那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积极作用。但是在国家发生战争时迁都,就有贪生怕死,给祖宗基业带来羞辱的成分。



崇祯是个要面子的年轻皇帝,同时他又坚信在北京城遇到危险的时候,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大军必定能赶来驰援。因此他还是没有迁都南京。而是选择与北京城共存亡,与祖宗的江山社稷共存亡。可惜后来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迅速北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队还没来得及到达,李自成部队就已经攻占了北京城。于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为了维护祖宗江山社稷的尊严而选择了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上对崇祯皇帝自尽的行为,还是有很高的评价。对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也是多有颂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论述还是非常贴切的。


折返888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二月,李自成渡过黄河,攻克太原。

接着攻下大同、宣府,夺居庸关、昌平。

三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

城破之际,崇祯走投无路,他写下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遂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自缢于煤山的一棵树上。临死之前,大呼诸臣误我!

崇祯帝死,大明王朝灭亡。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唏嘘!

那么崇祯帝为什么没有在李自成破城之前,就弃城而逃呢?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以后,经历朱棣两代皇帝,形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一个传统。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明朝历代君王就守在大明王朝的北大门,亲自戍边卫国。历代皇帝真正的做到了不称臣、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

例如明英宗时期,即使也先大军打到北京城下,也绝不南迁,誓死抗争到底。这种风气一代代的传下去,成为了明朝皇帝,乃至大臣的一种信念。那么李自成破城之际,崇祯皇帝又岂能撤退呢?

退哪怕能够苟活性命,可是轻则背负骂名,重则遗臭万年。这等罪名,崇祯显然不愿意背负。

内忧外患,退无可退

明朝当时面临的局面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军不断消耗国力,外有努尔哈赤大军虎视眈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一点点蚕食了大片的国土,北方陕西、陕西、河南等地战火不断,明朝的防线形同虚设。南方四川、广西等地也相继被占领。张献忠、李自成等人把明朝搅得天翻地覆。

在这种局面下,崇祯皇帝又能往哪里退呢?除非东南沿海诸省份,可是又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南逃还有胜算吗?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王朝。当年面对金兵的逼迫,南宋王朝渡江而去,长江以北的国土完全沦丧,偏居一隅,苟延残喘数年,却还是难逃被灭的命运。

今时今日的明朝其实还比不上宋朝,即使对于南方,明朝也很难进行有效地统治,大批丢掉的国土很容易让起义军对他们形成包围,更遑论努尔哈赤在北方伺机以动。所以说弃都南逃也不是正确的选择。

此时此刻的崇祯已无可用之臣,早先熊廷弼可用,被他杀了,袁崇焕可用,也被他杀了。一干文臣,唯唯诺诺,也毫无可用,他的内心是无奈的吧。四面楚歌的崇祯帝选择了一种决绝的方式,去永远的守护这一方国土!


听历史说话


天子死社稷,君王守国门。这是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心中所想。而明王朝迁都北京就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在崇祯时期:先是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减收。各地的灾难越来越大,不得已削减开支想要安抚民众,撤去了驿站,然后撤出来个李闯王。

关外又传来了满清鞑子的铁骑之声,举国之力讲大量的财物运送到辽东,辽东军阀为了保持利益的持续输送,在战场上都是败多胜少,将满清描绘成不可战胜,越是这样越保护了利益的持续输送,最后还投降了。

国内负责处理政务的阁老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阁老的上位都要处理一批异党,朝令夕改。个人政治倾向太明显又难以持续,政令得不到实现。

士绅阶级的小农意识导致都把自己的小家看的比较重,认为打仗是国家的事,在国家覆灭之际国库空虚之下,一个个肥的不行。等到闯王进京,空空的国库和士绅家中的白银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崇祯时期,先有天灾,又有士绅阶级为了保护自己利益的对抗,国内吏治的混乱,外有满清,内有闯王。迁都不能解决问题,也丧失了信心,心灰意冷之下选择煤山上吊死。


没人喜欢独角戏


崇祯皇帝没有像西晋与北宋那样南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明朝的首都北京被围过好多次,早年间是蒙古骑兵围过一次北京但被于谦打退了,有此先例皇帝是不会轻易向进犯骑兵妥协的;其二,崇祯朝北京被围的次数比较多,但最后后金的骑兵都退了,所以从崇祯到臣子都不认为到了非走不可的最后关头了;其三,当时有臣子提议将崇祯的太子提前送出京城以保无虞,但明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提议立刻就被否决了,理由是不能仿效唐肃宗灵武继位唐明皇被迫成为太上皇的历史;其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崇祯皇帝由于刻薄寡恩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很紧张,虽然崇祯有南渡的想法,但是臣子们由于害怕他事后算账而没有人反复吁垦崇祯南渡。

崇祯未实现南渡的原因大抵就是如此。


雨晴烟晚8


面临关外威胁,迁都就意味着亡国,迁不迁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