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江:给孩子底线教育,是父母的天职!

4月17日晚上,上海卢浦大桥桥边,一名男孩纵身一跃,花样年华,停止绽放。

年仅17岁的他,是一名高二学生,因为与同学在学校发生了矛盾,遭到了妈妈的严肃批评。

回家途中,车猛地停在了危险的卢浦大桥中央,妈妈则走到后座继续责骂孩子。

很难想象,是出于何种心态,这位母亲置彼此安危于不顾,也要先把孩子骂个痛快!

随后不久妈妈回到了车里,还没坐稳,男孩就迅速冲出车门,毅然决然地翻身跳下。

妈妈来不及反应,紧跟着男孩下车,想要阻拦男孩的过激行为,当男孩跳下去的瞬间,她想要拼命去抓住男孩,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亲眼看到孩子结束生命,妈妈瘫坐在地上不停地捶打着地面,悲痛欲绝。

事件发生,瞬间引发热议,男孩的决绝,揪疼了很多人的心。


—1—

父母的失责,孩子的失望

“家是避风港,父母是靠山,如果在外受了委屈,还要接受父母的批评和谩骂,那瞬间,孩子感到世界都是恶意的,也是那一瞬间,孩子决定结束生命离开这份冷漠。”其中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孩子结束生命,妈妈方知悔恨,这样的代价太过残酷与悲哀,毕竟生命不能逆流,唯独能做的就是警醒更多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虽然轨迹会有偏差,但都希望在自己的干涉指导下,成长得更优秀。

与同学发生矛盾,本是一件小事,父母说几句,也并无大碍。但错就错在父母一味指责却不正向引导,久而久之,孩子身处这种语言暴力环境下,压抑自己的内心,身心都会受到伤害。

其次,孩子每次犯错,并不能清楚认识到犯错的成本,父母与孩子并没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底线,认为再离谱的行为也仅仅是如此而已,孩子成长地更加任性、自私、以我为中心,一旦父母与孩子再次发生矛盾,孩子便会不断刷新底线,用过激的行为来反击父母的漠视。

成长路上,父母对孩子陪伴的缺失,对孩子教育的失责,孩子出现偏激的行为究竟谁该为此买单?是该怪孩子心理太过脆弱呢?还是应该指责父母教育方式的过失?

—2—

父母要有底线意识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费尽心血抚养孩子长大,在能力范围内都是给孩子最好的,怎么就费力不讨好呢?

道理很简单,父母工作忙碌,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缺失,所以想用物质上的东西来弥补。孩子犯了错,不去过问前因后果,懒于运用正确的育儿观念,于是经常就是吼孩子两句,殊不知,到了孩子这里,便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上心。

也有很多中国父母,在子女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只有极少部分家长会摸清缘由再决定如何处理,绝大多数父母第一想的就是如何推脱责任。有的家长会以“孩子还小”为由,百般纵容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不是。有的家长不分青工皂白一味指责自己的孩子。

而无论哪种处理方式,都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表现。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父母尚且界限模糊,不分规则,又何来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的行为。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底线教育之前,先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是否有底线意识,让自己成为有底线的人,能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底线教育。


—3—

给孩子底线教育,是父母的天职!

培养孩子,最怕两个极端。一个是没有底线的放纵溺爱,一个是没有弹性的建立规则。而造成这两种极端教育方式的原因,很大程度源自父母对底线与自由的误解。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控制欲,就是站在了教育的对面,何来奢求孩子不出问题呢?用极端方式培养出来看似“听话”和“自律”的孩子,其实内心并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底线,而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让那条底线格外鲜明。

学会对孩子说“不”

很多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学会玩手机了,父母不让玩,便会大发脾气,哭个不停,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站在统一战线,以身作则回到家收起手机,对玩手机的行为说“不”。一旦孩子是有目的的哭闹,就应该有意识地去纠正。

虽然这样孩子会闹得更加厉害,但却能有效拒绝孩子的任性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让孩子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什么是底线什么是规则。


设置爱的限制

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唯有这样,孩子从小到大才能避免自私、娇宠、任性、自残等行为。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今日说法》节目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十二岁男孩,因为被母亲骂了一顿,他就服毒自杀了。

而产生过激行为的原因就是:在孩子心里,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没有限制的,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用什么来威胁你,父母依旧是爱他们的。

设置爱的防线,明确底线的边界,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之爱也是有底线的,犯了错,就要承担起接受错误的责任,不能一味去逃避,让父母抱着你走完一生。


教孩子直面挫折

17岁男孩选择结束生命,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妈妈的指责,而是他没有面对挫折的能力。

中国式父母,大包大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一味溺爱孩子,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硬生生地把孩子的棱角磨平,失去了面对挫折的能力。

几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的写道:

“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拥有直面挫折的能力,才能不被外界伤害,这便是教给孩子的最后一道底线。

我们给予孩子生命,就要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让他们明白僭越底线的结果,培养他们直面挫折的勇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地更优秀。

给孩子底线教育,是父母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