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什么?

秋小喵miao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汉献帝)的年号。起自196年,止于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比这二十四年要长,大致指汉末魏初约三十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端尖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代。在文学上,这又是一个成就突出的崭新时代,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



我国文学源远流长,但建安以前,文学只是儒家经学的附庸,和哲学、史学并没有严格分家,例如《诗三百》就是被当作“经”来看待的。到了建安时代,文学开始摆脱经学,走向独立发展。

曹丕第一个把文学看作是“经(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了文学的价值,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级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地位的提高。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所以鲁迅说,“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建安时代,作家作品大量涌现,产生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他们的很多作品不仅能够正视现实,真实的反映出汉末动乱时代的实况,而且富于忧国之思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形成了一种情辞慷慨、语言刚健的独特风格,即后人所称誉的“建安风骨”。风骨是以刚健有力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标准,据刘协解释:风,就是情思;骨,就是辞意。“建安风骨”对改变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开拓一代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建安时代又是五言诗的重要发展时期。五言诗的创作在这个时期非常兴盛,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他各种文体也都有明显的变化和一定的成就。这些都说明建安时代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子心语


若想知道题主所问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就必须先对建安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建安文学,又称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但当时大权已被曹操控制,因此建安文学,实际是指曹氏统治下的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

建安文学代表,则以三曹居中。众所周知的,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有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更有其所写《典论 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作之一,曹植是三曹中在文学上最负盛名的,其著有《洛神赋》,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人尽皆知

最后说影响:

第一 建安文学使得汉乐府诗更加成熟,五言诗体得到发展,七言诗体由此开创。为后来盛唐时期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 建安文学摒弃了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转而以通脱的文体写文章。一代文风由此转变,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第三 建安文学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覆盖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希望您能满意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