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三峡大坝建好后长江水变清了?

D5花帮主


以前常说,黄河水变清了,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加大对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印象中长江没有黄河水这样浑浊,所以与黄河比较,长江水的泥沙从来不被提起,容易忘记,其实任何一条河流泥沙是不可缺少,只不过程度严重是否而已。

长江所在的流域面积气候与黄河可能较大差别,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度较好,泥沙来源较少,但在上游地区多属于山地河流,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落差也是很大,泥沙含量也是很高。川北地区,有多条支流如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雅垄江径流总量比黄河还多,落差也不小,河流下切侵蚀比较大,河水多带有泥沙,比较浑浊。三峡水库修好以后,最高蓄水位可以达到175米,很多支流受三峡水库的顶托作用,水位较原来变高,河水的泥沙由于流速的改变,泥沙有了充足的时间沉积,我们一望去,一片碧绿,河水变清了很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降水四季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其它季节多是枯水期,长江三峡大坝修好后,下游地区枯水季节我们人为地改变河流的径流量,也就相当于河流流速的改变,也会使河流的泥沙沉积发生变化。还有就是枯水季节时间较长,我们看到的长江水变清了。

人类活动的改变也会使长江水越来越清了,近十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整治,减少了对长江污水的排放,另一方面加大对长江流域绿化工作,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河水中泥沙含量也少了,河水也会变得更清澈了。

不要忽视城市化的影响,近十几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的面貌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人类活动的减少,生态环境越来越向最原始的生态方向发展了,近期黑龙江鹤岗房价变成了“白菜价”,向我们传递一个小城市衰落、萎缩的信号,这无疑是恢复原始生态环境最好的机会。

长江水变清了,不是简简单单的仅靠三峡修建才会改变,更多是多方面综合治理的结果。


地理纵横


是巧合也是必然。1999年,我就注意到山区很多地方的植被开始恢复起来,小溪来水开始变清,4、5年后,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也逐渐开始变清了。典型的事情是,发源于贵州芙蓉江在7、8月份的晴天都是一水碧绿,而乌江则是灰色,但注入长江的时候被人们称为清水(当时长江上游有洪水)。在三峡江段(其实是葛洲坝库区中段),整个冬天的江水都比7、8月份晴天的乌江浑。从小支流开始变清,逐渐推进到大支流,再推进到长江干流。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江段的水流变缓,沉积效应比葛洲坝水库明显得多,浑浊的长江水一下超越了乌江水的水平,自然就是清水了。再往后,来水越来越清,被沉淀的时候越来越多(水坝水库越来越多)、沉淀强度越来越高(三峡水库蓄水位从135米提高到156米,再提高到175米),长江水自然是越来越清啦


沐沐鑫


题主这个问题不知道说哪一段长江,以及哪个时节的长江?因为长江实在太长,流域面积也很大。虽然三峡水库对泥沙有淤积作用,但对长江整个下游流域来说,影响也不是题主想象那么大。

1,整个长江流域的泥沙输送量在减少,但径流量却没变化较小。因为题主关心的是三峡大坝影响,我们重点看一下宜昌、沙市及最后一个水文监测站大通的输沙量和径流量。这三个站多年平均(1955-2015)年径流量分别为了4304、3903、8931亿立方,十年平均值为4159、3837、8879亿立方,2017年为分别为4403,4096,9378亿立方,这些数字说明长江的径流量波动性相对较小。

而泥沙量呢?这三个站多年平均(1955-2015)输沙量为4.03、3.51、3.68亿吨,十年平均值为0.204、0.347、1.27亿吨,2017年为0.033,0.162,1.04亿吨,说明泥沙的减少得比较厉害,且这种较少,不仅仅三峡的下游,包括三峡的上游也在减少。

在泥沙量减少,径流量没有变的情况下,含沙量降低,水自然比起以前感觉清澈得多。而三峡水库2017年淤积量为0.312亿吨.

2,泥沙的输送多集中在汛期,下图为宜昌,沙市,大通三个站2017年的各月输沙的情况,大部分集中汛期6-10月份,而枯水期1,2,3,11,12月份则输沙量降低,这时的长江估计也是比较清澈。

3,为什么整个长江流域泥沙都在下降呢,因为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已有比较大的进步,2002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3.08万平方公里,而2013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8.4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27%,这极大抑制了泥沙的输送,这也正是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评论和关注!


昆仑还东国


担心坝区底部淤积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