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有名的“兒皇帝”,乾爹比自己大10歲,被孫中山點名批評

唐朝滅亡之後,宋朝建立之前,中國歷史上有過一段相當混亂的時期,被稱為“五代十國”。在這段時期,各路豪傑紛紛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想體驗一把當皇帝的感覺。這中間,有的人憑本事,有的人憑關係,而有的人,更厲害了,靠不要臉。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將不要臉發展到極致的一位,為了實現當皇帝的夢想,認小自己10歲的契丹皇帝當乾爹,還割讓幽雲十六州,還被孫中山先生點名批評,這位臭名昭著的人物,就是石敬瑭。

五代十國時期,亂世當道,各路人馬打來打去,百姓苦不堪言,今天家裡的米被充公,明天兒子被拉去當壯丁,再過兩天,家裡唯一能幹活的老黃牛都被擄走,也不知道去找哪個地方申訴,也不清楚今天是處在哪個朝代的管轄中。簡而言之,這個一個武力至上的時代,什麼忠孝廉恥,什麼道德法規,通通都不管用了。除了內亂之外,外患同樣嚴重。

自古以來,中原政權就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此時,來自北方的威脅是契丹。在唐末混亂之際,北方一個遊牧民族迅速崛起,就是契丹族。契丹逐漸成為了北方的新主人,他們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政權,稱之為“遼”。到了五代十國之時,遼國已經發展趨於穩定,在每年秋冬之際,依仗高超的騎技,對中原大肆掠奪。

在一些人眼中,契丹是外患,而在一個人眼裡,契丹是可以拉幫結夥的盟友,這個人就是石敬瑭。石敬瑭從小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但是長大了之後,一個老實人就莫名變成了為了權勢不擇手段的政治人士。他為了實現當皇帝的這個畢生夢想,就當找契丹人幫忙,並許下種種好處,並主動認契丹皇帝當做父親。

給自己找個乾爹並不稀奇,畢竟多條靠山多條路,可是此時的石敬瑭已經45歲了,而契丹當朝皇帝才35歲,比石敬瑭整整小了10歲。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石敬瑭的親信都看不下了,他身邊的都押牙劉知遠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可是,石敬瑭此時沉浸在要坐上皇帝寶座的美好前景中,這種話根本聽不進去。

這種事情雖然令人作嘔,但好歹還是自己的事情,與旁人無關。更過分的是,石敬瑭與契丹人定下的那一系列優厚的合作費用,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金銀財寶無數,還要俯首稱臣,而且還要割讓大片的中原土地,其中,“幽雲十六州”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幽雲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雲州(今山西大同)、薊州(今津薊區)在內的十六個州,大致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總面積高達105271平方千米。不僅地域遼闊,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軍事價值巨大,是中原自古以來的重要屏障。正是因為幽雲十六州的存在,才能阻擋北方外族的進攻趨勢,保護中原地區不受侵害。

可是,石敬瑭卻將這塊中原的天然保護石拱手送給一直以來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契丹,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深入直到中原的黃河流域,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而且,這一送,就是400年的時間,之後一直困擾著趙匡胤及其後代,整個宋朝都為此陷入了無盡的戰亂之中,直到朱元璋時才真正收回。


筆者認為,石敬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者,為了自己稱帝的一己私利,引發了一個會禍及子孫後代的隱患。“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石敬瑭雖然如願當上了皇帝,但最後的下場也是很悽慘。942年,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契丹皇帝,由此,憂鬱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現在,提起石敬瑭來,人人唾棄,孫中山更是對石敬瑭討厭至極。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起草《同盟會宣言》時,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對於這種點名批評的話,讓人十分痛快。那麼關於石敬瑭及他的行為,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