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黄兴到底去了哪里,有何依据?

密探零零发




辛亥革命爆发后,黄兴正在香港养伤。他听到其爆发的消息,就在10月28日赶到武汉担任起义军的总司令。黄兴指挥的这些他不熟悉的部队和凶悍的北洋军血战一月有余,上海光复后,他辞去职务前往上海组建临时政府。

当黄兴得知孙中山即将回到国内时,他高风亮节的说:还是等孙中山先生回来后再组建临时政府,否则容易在党内引起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力,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

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黄兴和上海督军陈其美前往迎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当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时,原本让黄兴担任总参谋长,但黄兴对这个虚职没有兴趣。

聚集在南京附近的几十万义勇军就成了国家最大的包袱,原本是准备组织这些人进行北伐,但在南北和谈后中华民国以不流血的方式建立。这些军队的成分非常复杂,有不少是由土匪、流氓帮会组成。黄兴就担任了南京留守,在袁世凯只拨付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大刀阔斧的裁撤了这些军队。



1912年6月,黄兴辞去了南京留守的职务,开始和好友宋教仁开展了组建国民党的工作。他曾经到北京游说袁世凯加入国民党,但没有成功。因为孙中山曾夸下海口要为中国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袁世凯又任命黄兴担任川汉铁路督办,但不久后他又辞去了职务。

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从日本赶回国内发起了二次革命,他要求南方革命党控制的几个省出兵北伐。对军事非常熟悉的黄兴认为南方革命党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况且民国已经建立,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孙中山执意有打败袁世凯,最终一败涂地,仓皇逃窜到了日本。这时的孙中山和袁世凯殊途同归,都认为组织涣散是最大的问题。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必须向他宣誓无条件效忠,即建立一个专制独裁的制度来管理党。

孙中山的行为让黄兴非常痛心,黄兴认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不管是建党还是建国,都要依照民主程序来操作。黄兴反对在党内搞个人崇拜,反对把党派变成独裁专制工具。



在这时,尽管在党内有识之士的调解下,孙中山和黄兴愿意就重新建党来讨论细节,但遭到了陈其美的拒绝和反对,最终两人就友好分手,各自在日本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1914年2月,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军事学校,为未来的革命储备军事干部。孙中山曾经给黄兴致信,两人从此以后只论私交,不谈国事。7月份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黄兴为了顾全大局,解散了自己的团队,也离开了日本。



没有了黄兴的孙中山寸步难行,党组织的经费都没有着落。孙中山就以出卖东北的权益为条件,希望换取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政府的一些人却以孙中山的要求为要挟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这时的黄兴痛心疾首,他联合一些南方革命党的高级军官发表声明,至此危难时刻,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专制政府,我国民党应该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暂停在国内的活动,让袁世凯政府能够集中精力,一心对外,达到团结御侮的目的。



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在美国的黄兴派出自己的亲信,帮助蔡锷将军离开北京,辗转回到了云南。孙中山和黄兴放弃党务之争,重新为中华民国而奔走合作。

1916年7月8日,黄兴回到国内,和孙中山促膝长谈,两个人重修旧好,愿意放弃过去的成见,共同为中华民国而奋斗。北洋政府表示愿意聘请黄兴担任总统府高级顾问,湖南省议会选举黄兴担任湖南督军。

但黄兴表示,平生努力,只为建立民主共和。如今中华民国已经恢复,自当解甲归田。国中政事,悉让贤者。他向外发表声明,永不进入政界。

长期的革命运动,严重摧毁了黄兴的健康。在多年的革命奔走中,生活毫无规律,饮食无节,黄兴早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为大量吐血和肝部肿大(有可能是肝硬化)去世,时年42岁。

1917年4月15日,黄兴被埋在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同期去世的蔡锷将军也埋在岳麓山,两个生前的好友加老乡遥遥相望。现在我们去湖南大学背后的一座山,就可以看到黄兴将军的墓。他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致力于维护国民党的统一。他的死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在黄兴和宋教仁去世后,国民党几乎被广东人垄断,粤军正式崛起。


新知传习阁


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他曾是一个晚清秀才,或许也曾如李鸿章一般,愿为破败不堪的清王朝当一“裱糊匠”,可是,当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知识后,看到了越来越多曾经引为至理可实际上却不过是痢疾之症的东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许多人说,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这一番话确有几分道理。

黄兴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没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张继诸人一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此后,他便领导着华兴会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后因策划长沙起义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在日本联合起来,成立了同盟会。

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这意味着所有人便会唯孙氏马首是瞻吗?显然没有,否则的话,章炳麟也不会抨击孙先生,试图推黄兴取代孙先生,只不过,黄兴为顾全局,没有答应,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气之下领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

凭黄兴当时的威望,取代他孙先生又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时刻警惕着同盟会重蹈洪秀全的覆辙,所以始终拥护孙先生。

1911年蒋翊武和孙武在武昌策划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在哪?

孙先生远在美国,辛亥之事一起,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和清军苦战,从而获得了让孙先生难以企及的威望,这是用命换来的——坚守汉阳,和冯国璋血战四个昼夜,和清军相持一个月......

如果没有黄兴的坚守,起义军被清军迅速打垮的话,翘首观望局势的诸省又怎会纷纷响应革命?

可是孙先生仍然很不开心,我才是同盟会总理,凭什么你黄克强威望这么高?

后来,众革命党人纷纷敦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的威望之高,也可见一斑。

不过,黄兴却几番婉拒,怎么也不肯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一则是因为此时他正将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计划,二则是顾虑到了仍远在美国的同盟会总理孙先生。

后来,黄兴又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统领革命军,一时之间,革命党的枪杆便攥在了黄兴的手里。

对于组织和领导政府这事,黄兴却说什么也不从,说要等孙先生回国后,让孙先生担此重任。

黄兴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余,不少人心里也在打鼓,谁知道他孙先生什么时候回国?更何况,在此紧要时刻,孙先生远在美国,什么也没有干,凭什么他一回国便要让给他?

当黄兴终于被众人说服,筹备好了经费,决定赴南京组织和领导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孙先生的来电——孙先生说自己即将抵沪。

此时的孙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黄兴将赴南京履职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电黄兴。

所以,黄兴决定等一等,等到孙先生到上海后,再决定行程。

如此一来,黄兴便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临时大总统”这一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了孙先生。

可是,黄兴对此却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先生闻讯后迅速从日本奔回国,将宋教仁案一股脑推到了袁项城的头上,意以武力讨伐袁项城。

对于孙先生的想法,黄兴却不敢苟同,一则他们一方的实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从心底他便不同意对袁世凯诉诸武力,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二则对于“宋案”也疑点重重,谁又能确定袁便是幕后操手?

然而,孙先生却坚持武力讨伐袁世凯,所以,黄兴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为了推卸责任,孙先生声称此次革命失败是因为有人不听从指挥,枪口直指黄兴!

1914年,孙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所有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于他的命令,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所以黄兴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安然出走美国。

这么一来,孙先生便顺利地将黄兴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即便身在美国,也始终在为此事奔走,后又受邀回国。

只是此时的黄兴早已经积劳成疾,病情愈发严重,回到上海后没多久,黄兴便一病不起,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黄兴一生磊落,堪为一代伟人,文学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赞誉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吾与吾国


黄兴与孙中山的革命故事

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反清革命最大贡献者为孙文先生,从反清历程来看,孙文革命的确起发起最早,活动时间最长,贯穿整个反清活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主力军。1894年孙中山创建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有组织的反清活动。

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其他革命团体的存在,1905年孙文先生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的时候,并不是兴中会自己转型升级的,而是联合了同样反清的华兴会与光复会。

这就是为什么叫同盟会,而不叫其他会的原因。

以地域来划分的话,兴中会主要活动在两广地区,以孙文、汪精卫、胡汉民等人为主要领导人,而华中会主要活动在湖南地区,以黄兴、宋教仁等人为领导人,光复会主要活动在江浙一带,以陶成章等人为领导人。

孙文能够将这些人拉拢在一起搞一个联盟,的确十分厉害,但是想要融合在一起也着实不容易,双方之间的革命理念有着巨大的差异,同盟会成立仅仅两年后的1907年就因为孙文绕过同盟会而收取日本捐资而闹分裂,先是光复会整体退出,随后孙文率领兴中会的同志到南洋另立总部。

这个时候,才彰显出黄兴和孙文的革命友谊,黄兴没有和宋教仁在一起进行革命,而是追随孙文到南洋进行革命,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革命故事。

孙文支持,黄兴领导下的同盟会反清活动

黄兴以一个湖南人的身份,放下地域成见而追随孙文,实在是值得赞扬的事情。

最值得赞扬的,还是黄兴始终身处革命前线,将黄兴比作同盟会的先锋战士也不为过。

黄兴与孙文的搭档是,孙文负责海外筹款,而黄兴负责刀剑添血,在最前线指挥革命,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参与指挥了钦州、城防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

每一次革命都是那么的轰轰烈烈,每一次的结果都是那么的惨烈。

前一段看一个电影,讲述黄花岗起义的,看得我是热泪盈眶,革命真的是不容易,幸运的是,我们的革命健将黄兴先生,虽然指挥起义失败这么多次,竟然没有牺牲,更是不容易。

关于黄兴革命为何失败,主要还是局限于地域,孙文一直都坚持从两广发动反清起义,然后遵循洪秀全反清的路线北上(孙文年轻时候自诩洪秀全第二)。

相对于孙文、黄兴在两广推动的革命,原来华兴会的宋教仁则坚持在长江流域进行革命,由此来看,实际上武昌起义的爆发绝非偶然,跟同盟会中部总部的指挥分不开。

当时湖北新军在起义之前因为经验不足,也曾邀请同盟会前去领导,结果同盟会认为武昌起义时机不成熟,没有大力给予支持,黄兴动身也很慢,最后武昌起义提前爆发,黄兴唯一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屡战屡败形象的机会。

辛亥革命后的黄兴

武昌起义10月10日爆发,黄兴一直到28日才赶到武汉,担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一直在前线与清军对战,南京临时政府未成立时,大家共推黄兴担任大元帅,结果遭到黎元洪的反对,最后担任副元帅。

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南北和谈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黄兴则被边缘化,就任没有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

宋教仁案爆发后,孙中山决定掀起二次革命,当时黄兴认为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

在孙中山的坚持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二次革命爆发没多久,南京讨袁军的后方湖南军械库又被袁世凯的奸细纵火焚毁,饷械不支,声援断绝。

黄兴见大势已去,只得于29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流亡日本。

黄兴为何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二次革命失败后,反对袁世凯的革命党人陆续都来到了日本,这个同盟会出发的地方,孙文认为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革命党的分散性,很多人不听从他的指挥(暗指黄兴之嫌),最终导致革命失败,为此,孙文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以加强革命党建设。

这个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按手印画押,宣誓效忠党首孙文,尤其是规定,不管资格多老,都要走此程序。

这个情景有点像李自成推翻明朝称帝的时候,他手下的第一大将刘宗敏当时说的话:“我与他( 自成) 同做响马, 何故拜他” 。

孙文与李自成不同的地方在于,最起码当时李自成是成功的,而孙文是失败的,所以黄兴拒绝加入,两个人最终闹掰。

脱离中华革命党后,黄兴到达美国继续发起抵制袁世凯的运动,并且也进行筹款支援国内反袁斗争。

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写信给黄兴,希望黄兴能够协助革命,在蔡锷发起护国战争时,黄兴也积极奔走,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到上海,1916年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


史论纵横


辛亥革命后,黄兴去了哪里,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和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后失败,他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辛亥革命后,黄兴有机会当总统,当时章太炎说“轮功劳选黄兴,论才华选宋教仁,论人品选汪精卫。”唯独没有人说孙中山。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情况十分尴尬。

武昌首义,是在同盟会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的。共进社和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同盟会这些人,要么是浙江人,要么湖南人,要么广东人,总喜欢到这三个省搞事情,完全不重视其他省份。当武昌首义发生时,同盟会大部分人并不相信他能坚持一个月。

当时革命党中间流传一句话,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有群起响应!大家都不愿意做出头鸟,于是最不入流的两个组织做成了。核心领导是三武——孙武,蒋翊武,方振武。

三武鼓动人们搞革命,靠的是传销手法——现在参加,就能当营长,你看上个月参加的都是团长,下个月再来,就只能当连长了!兄弟们不停拉小弟,湖北新军就这么沦陷了。

起义爆发后,三武鼓动人们坚持干一个月,靠的是忽悠——黄兴带着百万革命家来援助,孙文带着十亿元前来劳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革命军师长满地走,团长多如狗。黄兴的数十万革命军虽无战斗力,人数没问题。可是,孙中山的军饷,一块钱也没有收上来!

的确,控制范围远超过50年前的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怎么这么穷?一是新上来的革命党不会管理民政,二是帝国主义势力盘根错节不敢轻动,三是这个草台班子没人承认。

所以,孙文黄兴心甘情愿把政权拱手让人,一方面是出于和平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实力不济的无奈之举!

辛亥革命最后就以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就位的方式结束了。

此时,每个人都喊一声——完美!

唯一受到损失的就是那些满地走的师长和多如狗的团长们。不仅没有军队和地盘了,连遣散费都没有!

尴尬的是,负责遣散这些自称辛亥元勋的骄兵悍将的人,正是黄兴!

没人逼他,他自己自愿的!

如果黄兴愿意,到袁世凯身边当个总参,总理,总长之类没问题,可是他就喜欢给孙文当跟班。

孙中山拿了百万银元修铁路,黄兴跟着去了!一寸也没修出来,因为他们不会修!想从洪秀全变成盛宣怀,技术难度太大。

凑巧,宋教仁搞议会改革,宪政制度,稀里糊涂被上海黑帮杀了。孙文和黄兴立刻表示,这是袁世凯指使的!

黄兴的逻辑很“严密”——因为方振武是袁世凯杀的,所以宋教仁也是袁世凯杀的。

按照这个逻辑,袁世凯完全可以怼回去——因为陶成章是陈其美杀的,所以宋教仁也是陈其美杀的!

袁世凯的特点是,如果解释不清,宁可背锅!戊戌政变就背过一次了,不多这一次!革命党想打仗,需要准备一下!于是发起了善后大借款!

孙中山的准备更充分——报纸上大炮轰隆隆,对厚脸皮的袁世凯好像没什么杀伤力。

黄兴的战备比较务实一点,一个一个劝地方实力派起兵反对袁世凯。可是,袁世凯抵押中央权力能借钱发军饷,地方政府哪里有钱?

黄兴一急眼,跪在了江苏都督程德全面前,求求你出兵吧!

程德全,没有开拔费,士兵怎么可能听我们的的?

黄兴说,我找陈其美要钱去!

过了几天,陈其美送来了形同废纸的军票,程德全扬长而去,再也不管跪地求兵的黄兴。

二次革命就这样失败了。

袁世凯赶走了孙中山,开起了真正的”袁氏民国“,从议会到内阁,权势袁世凯的人,袁世凯发现,孙中山和黄兴帮了他们大忙!

孙中山认为,宋教仁建立的国民党根本不行,都是些貌合神离的政客!于是建立中华革命党,所有党员必须宣誓对孙中山个人效忠。

中国变成了袁氏民国,革命党成了孙氏死党。他们都喜欢上了丁春秋和东方不败那一套,这不是黄兴想看到的!

于是,黄兴劝同志们继续跟着孙中山干革命,自己一个人走了,在欧洲、美国等地活动,成立了一个松散的”欧事研究会“,对国内事件持谨慎和温和态度,主要人物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钮永建、陈炯明、邹鲁、程潜、陈独秀、谷钟秀、张耀曾等。欧事研究会,后来演变成了国民党内的”政学系“。

黄兴和欧事研究会在护国运动中,对蔡锷帮助很大。毕竟,这个团体里面的湖南人还是很多的。

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后,孙中山和黄兴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不久后黄兴因病去世,年金42岁。

黄兴留下的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牛,分别是黄一欧,黄一中,黄一美,黄一球,黄一寰。尤其是黄一寰,是真正的日本问题专家,发表了《南进还是北进》,准确预测了日本会与美国开战而非进攻苏联。

和黄兴类似的还有一个陈炯明,陈炯明离开孙中山后,创办了致公党。


历史知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国民党党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讨袁,黄兴表现反而并不积极。讨袁失败,黄兴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后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因病去世。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典型的“湖南骡子”,率真固执,路见不平一声吼。又舍得霸蛮,面对理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敢冲敢杀,敢杀敢拼,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成功、则成仁。还有一点,就是务实而执着,有韧劲,不晃虚枪,长驱直入,咬定目标不放松。

黄兴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响。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张均天下、反专制,曾经投身抗清斗争,而且誓死不“剃发”,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黄兴深受其影响,奉之为圭臬。

黄兴秀才出身,似乎学业有成,但并不热衷科举,却喜欢骑马、射击的武行。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心办洋务,培养人才,将他选送到日本留学,此后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张继、刘揆一等人一起,创立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之后,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为中国革命而奋斗的历程中,黄兴是公认的务实派,是一直冲锋在前、甘洒热血的勇士。孙中山与黄兴作为同盟会的首脑与协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起义、河口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尽管屡战耿败,但黄兴依然屡败屡战。1911年,武昌起义意外成功,给黄兴以极大的鼓舞。起义十八日后,黄兴急赴武汉,就任战时总司令,组织“阳夏保卫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毫无战斗经验的革命军,坚守汉阳,以落后的枪支弹药与训练有素、有大炮机枪的清军浴血奋战24天,虽然后来失败,但黄兴这24天的“阳夏保卫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战友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灭亡清朝的关键一战,黄兴居功厥伟。

1916年,黄兴因病去世,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

说实话,在民国元老里面,黄兴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武昌起义时,因他不在,义军推举俘虏的清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都督,黄兴到达武汉,黎元洪任他为战时总司令,他欣然接受。作为革命首脑级的人物,却屈居于革命军的俘虏之下,其胸怀之大度,可见一斑。


帝国的脸谱


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他曾是一个晚清秀才,或许也曾如李鸿章一般,愿为破败不堪的清王朝当一“裱糊匠”,可是,当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知识后,看到了越来越多曾经引为至理可实际上却不过是痢疾之症的东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许多人说,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这一番话确有几分道理。

黄兴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没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张继诸人一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此后,他便领导着华兴会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后因策划长沙起义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在日本联合起来,成立了同盟会。

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这意味着所有人便会唯孙氏马首是瞻吗?显然没有,否则的话,章炳麟也不会抨击孙先生,试图推黄兴取代孙先生,只不过,黄兴为顾全局,没有答应,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气之下领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

凭黄兴当时的威望,取代他孙先生又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时刻警惕着同盟会重蹈洪秀全的覆辙,所以始终拥护孙先生。

1911年蒋翊武和孙武在武昌策划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在哪?

孙先生远在美国,辛亥之事一起,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和清军苦战,从而获得了让孙先生难以企及的威望,这是用命换来的——坚守汉阳,和冯国璋血战四个昼夜,和清军相持一个月......

如果没有黄兴的坚守,起义军被清军迅速打垮的话,翘首观望局势的诸省又怎会纷纷响应革命?

可是孙先生仍然很不开心,我才是同盟会总理,凭什么你黄克强威望这么高?

后来,众革命党人纷纷敦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的威望之高,也可见一斑。

不过,黄兴却几番婉拒,怎么也不肯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一则是因为此时他正将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计划,二则是顾虑到了仍远在美国的同盟会总理孙先生。

后来,黄兴又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统领革命军,一时之间,革命党的枪杆便攥在了黄兴的手里。

对于组织和领导政府这事,黄兴却说什么也不从,说要等孙先生回国后,让孙先生担此重任。

黄兴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余,不少人心里也在打鼓,谁知道他孙先生什么时候回国?更何况,在此紧要时刻,孙先生远在美国,什么也没有干,凭什么他一回国便要让给他?

当黄兴终于被众人说服,筹备好了经费,决定赴南京组织和领导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孙先生的来电——孙先生说自己即将抵沪。

此时的孙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黄兴将赴南京履职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电黄兴。

所以,黄兴决定等一等,等到孙先生到上海后,再决定行程。

如此一来,黄兴便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临时大总统”这一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了孙先生。

可是,黄兴对此却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先生闻讯后迅速从日本奔回国,将宋教仁案一股脑推到了袁项城的头上,意以武力讨伐袁项城。

对于孙先生的想法,黄兴却不敢苟同,一则他们一方的实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从心底他便不同意对袁世凯诉诸武力,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二则对于“宋案”也疑点重重,谁又能确定袁便是幕后操手?

然而,孙先生却坚持武力讨伐袁世凯,所以,黄兴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为了推卸责任,孙先生声称此次革命失败是因为有人不听从指挥,枪口直指黄兴!

1914年,孙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所有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于他的命令,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所以黄兴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安然出走美国。

这么一来,孙先生便顺利地将黄兴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即便身在美国,也始终在为此事奔走,后又受邀回国。

只是此时的黄兴早已经积劳成疾,病情愈发严重,回到上海后没多久,黄兴便一病不起,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黄兴一生磊落,堪为一代伟人,文学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赞誉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华海影视工作室


黄兴是近代中国有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与孙中山齐名,人称“孙黄”。辛亥革命后,当时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奉天(今辽宁)等17省代表在上海投票选举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也得1票。

黄兴故居

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大总统为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下辖陆军部、海军部、外交部、内务部、财政部、司法部、教育部、实业部、交通部和法制局。临时政府不设总理,黄兴以陆军总长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这样写道:“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众望所归,这一首要位置落在黄兴肩上。”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此期间,黄兴则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当时南京留守管辖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黄兴是个野心家,那么他可以趁机而起,上可与袁世凯争夺江山,下也可割据一方,做个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但黄兴马上裁撤了30余万军队,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凯撤销,黄兴调任北京政府参谋总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冷衙门,黄兴不愿就职,也就自动下岗了。

不久,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沪上遇刺身亡,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兵戎相见。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此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黄兴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远走美国,从此淡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

岳麓山黄兴墓地

1916年7月,黄兴回国,与孙中山和好如初。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去世,归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民国年间那些事


黄兴,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先驱,与孙中山齐名,人称“孙黄”。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真心办洋务,培养人才,选派到日本留学,由此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一起,在长沙创办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冲锋在前、甘洒热血。孙中山与黄兴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广州等多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赶赴前线,督师汉口,血守汉阳,与清军浴血奋战24天,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为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时间,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黄兴居功厥伟。

1912年11月,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大总统,临时政府不设总理,黄兴以陆军总长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这样写道:“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众望所归,这一首要位置落在黄兴肩上。”

1912年4月1日,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此间黄兴则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当时南京留守管辖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黄兴有意可趁机而起,上可与袁世凯争夺江山,下也可割据一方,做个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但黄兴马上裁撤了30余万军队,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凯撤销。

1913年,宋教仁在沪上遇刺身亡,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兵戎相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从此淡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其间有人劝黄兴脱离孙中山,另立新党,被黄兴严厉拒绝: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

后不久与孙中山达成和解并有共商国是电文书信往来,由于长期奔劳推翻封建帝制革命,积劳成疾。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与黄兴得以回国,黄兴于7月回到上海,正准备报效国家时,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1917年4月为黄兴举行国葬,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葬于长沙岳麓山。

章太炎亲书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黄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


美丽青春您真痘


黄兴,我国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由两湖书院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长沙创办华兴会,1905年和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并为同盟会,黄兴先后领导发动多次起义均失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赶赴前线,督师汉口,血守汉阳,指挥阳夏之战20余日,旋被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副元帅,行使大元帅职权,总的来说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以孙黄并称无疑。

图为黄兴像。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参谋总长,不久为了南北议和孙中山辞职,临时政府北迁后,黄兴任南京留守府留守,统辖南方军队并负责维持地方治安,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黄兴任理事。

1905年《民报》在日本东京的合影,前排右二陈天华、右三黄兴,后排左一宋教仁。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孙中山与黄兴再次携手发动“二次革命”倒袁,黄兴策动江苏独立,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人避走日本,两人在日本总结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出现分歧,黄兴远走美国,其间有人劝黄兴脱离孙中山,另立新党,被黄兴严厉拒绝: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们在明孝陵拜祭明太祖陵后合影。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与黄兴得以回国,黄兴于7月回到上海,正准备报效国家时,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1917年4月为黄兴举行国葬,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葬于长沙岳麓山。


图文绘历史


不能抄别人的东西,但是可以概括一下;

初怀革命理想为推翻帝制而不懈奋斗,转战各地组织起义越挫越勇,最著名的是广州起义,浴血奋战只身突围,虽然武昌起义没有亲临其境冲锋陷阵,但是事前事后同样居功至伟,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成果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手中,孙中山先生发起“二次革命”失败,遂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入党者须摁指印宣誓效忠孙中山,恼了黄兴,生气了生病了,远走它国,随后不久与孙中山达成和解并有共商国是电文书信往来,由于长期奔劳推翻封建帝制革命,积劳成疾,于1916年10月31日逝世。

章太炎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黄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