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给沉默的中国失独家庭一个集体宣泄的机会

《地久天长》剧照

去看《地久天长》是个误会。原本要躲避它的,已为人父母,其实不太敢面对失去孩子的悲痛的。但当天约了朋友,临时时间有变,没了别的选择。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都觉得特别压抑,就像头顶上始终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稍有不慎就能把我脆弱的心多个稀巴烂。

然而,担心并没有用,该来的还是来了。只不过这种悲伤,不是迎面而来的狂涛巨浪,而是从脚底蔓延而生的涓涓细流,起初你只觉丝丝凉意,凉意越来越重,等发现全身乃至口鼻都被深埋在水里,已经来不及了。剩下的,就是挣扎了。要喘口气。

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八十年代中期,正是席卷全国的计划生育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内蒙钢铁厂的工人刘耀军、王丽云一家和同事沈英明、李海燕一家十分要好,两家人各有一个儿子,星星和浩浩,同年同月同日生,每天一块玩耍。

有一天,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去水库玩,刘的儿子星星不幸溺水而亡。多年以后浩浩对星星的父母坦诚,当时正是因为他情急推了一下星星才导致了这个悲剧。而王丽云当年怀的二胎是被当时负责计生工作的李海燕带人强行拉去流产的,也是导致刘家成为失独家庭的一个主要因素,让两家人的恩怨更加复杂化。两家人由此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刘家远离家乡,四处漂泊来逃离伤痛,而沈家,尤其是李海燕,则终其一生被自责和愧疚吞噬,日日不得安生。

这大概是国内第一部重点着墨失独家庭的电影,其话题性十分被期待。尽管导演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切入口,以横跨几十年的友谊之名来叙述这深深掩藏于日常生活的悲伤,然而悲伤毕竟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横亘于两家的友谊之间的,友谊的破碎和重新修好之间的,巨大的沟壑,几十年的光阴交错,都得用悲伤来填满,也非得用悲伤才能填满。也因为如此,虽然导演或许并没有刻意来渲染悲伤,反而刻意回避了一些直接镜头,然而悲伤已经深入电影骨髓,以至于里面随便一幅画面,哪怕是一个海滩、一棵树,都浸染了悲伤的气息。没有汹涌而来的浪涛,只有细雨润物般湿冷浸入骨髓,让人连哭也找不到缺口,只能憋着。

《地久天长》剧照

即使如此这般,这也是一个极其冷静、克制和理性的处理方式了。

展示丽云失去独生子后极其痛苦的画面只有一个,就是她躺在床上,等看望她的人离开,她侧身朝里,恸哭得肩膀剧烈抽动的背影。至那以后,仿佛痛苦被他们埋在了什么地方被忘记了,他们的表情剩下的只有麻木,就好像虽然活着,但生活已经与他们无关。别人继续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而他们则好像被突然抽离了这一切,昨天和今天和明天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只是保持呼吸,而已。因为别无选择,只能活着。

这一点,在孩子去世后的第一个大年夜表现得尤其明显,家家户户都热火朝天团圆聚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丽云家楼下别人家的孩子在嘻嘻哈哈放烟花,炮竹声震天响,反映着孩子们的快乐,而丽云夫妇就躲在屋子的角落里,一动不动,像两尊雕像,烟花的火光一明一暗映着他们的脸,像不小心又照亮了他们失去孩子的现实,对我来说,这看着又像对他们的冒犯,让他们在自己家里也无处躲藏。

他们决定离开,无法面对的时候,也只有这样,毕竟还有活的欲望,他俩还有彼此。在之后镜头所展现的他们在外漂泊的日子,看到的还是麻木的表情,痛苦不再展现,但无时无刻你都能感觉到这种绝望和无奈,不管是他们的艰苦、住所环境的恶劣还是养子的叛逆和他们之间的冲突。一切都好像离那个逝去的星星远去了,岁月依旧在流淌。

然而随着矛盾的累积,一切又都慢慢更接近他们最本质的痛苦,让人感觉火山在一点点酝酿,迟早总要爆发。然而直到最后,在浩浩向他们坦承当年星星溺水的真相时,你期待这火山要爆发了,情感要得到宣泄了,他们会不会疯了一样冲向浩浩把他撕成碎片。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连眼泪都没有掉,反而他们平心静气地安慰浩浩,告诉他,说出来就好了。一场恩怨就此了结

《地久天长》剧照

岁月带给他们的伤痛,被他们揉烂嚼碎咽进了肚子里,化作了他们血液的一部分,不露声色,了无痕迹,最终只剩下了那张遗照和那个小小的坟头。他们逃离颠簸半生,希望通过身体上的流浪和苦难获得救赎。然而,最终还是回到原点,直接面对,才让他们从一生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这或许是面对任何苦难的真理。但对于如丽云夫妇这样的失独群体来说,要经过削骨拔筋之痛才能最终走到这一天,也很有可能都永远到不了这一天。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孩子就是命,是一切啊。艺术总是高于生活,就像影片里展示的克制、内敛,而现实生活中,在这无边痛苦的沉默里,也是刀光剑影。

有太多失独的父母选择轻生,不复有活下去的勇气。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这个群体,确切地说,是那些成功地再生、再养孩子的、因而还对生活重新怀有希望的失独家庭。真正的被痛苦吞噬的失独家庭,普通人是无法接近的。一个研究失独家庭的学者告诉我,他调研这个群体的尝试,往往以被骂的狗血淋头开始。这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要去揭他们的伤疤,这是更大的冒犯了,虽然处于好意。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像丽云夫妇这样理性、克制的恐怕不多。这个沉默的群体,更多的是因悲伤、绝望而衍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尤其在试图通过领养或再生这些渠道愈合伤痛而不得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孩子这两个字本身,一旦被提起,对他们来说就是扎在心口上的两把匕首。他们不敢看任何会涉及到孩子的东西,电影、电视、商场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和孩子有关的图像和物件,对他们来说都是痛苦的来源。

一个成功再养了的失独妈妈告诉我,她成功生育之后,就被以前加入的大家试图抱团取暖的失独父母群踢了出来,因为她又有了孩子,不再能分享他们的痛苦。在一些极端的失独父母群,任何人有了孩子,哪怕是那些也失去了独生子女但还有孙子的人,都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他们至少还有孙子。或许这种嫉妒乃至敌意,他们觉得能让自己的痛苦得到某种纾解,但也有可能把他们忘痛苦的深渊推得更远。

写这些不是要责怪一些极端的群体。说实话,他们被强加的痛苦至深让他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做更极端的事情,但他们没有,只是把痛苦内化,向内寻找出路,没有伤害别人,已经是社会莫大的福分。我是想说,现实远比影片里描述的残酷。一个人面对导致自己孩子没命的凶手,是否可以做到那么豁达,我是怀疑的,虽然我也希望这是最终的结局。所以,丽云夫妇的痛苦是逼真的,然而最后的救赎和谅解,更像是导演的期望和美化了的梦想,夸大了人性中善的力量。

《地久天长》剧照

尽管如此,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出来,是社会和国家之幸。因为它直面了这个大家都讳莫如深的问题,而且还能被公映,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或许,到了必须要面对这个历史伤疤的时候。两年前,采访那个研究学者的时候,他还担心文章或许太敏感。现在则完全没这样的担心了。虽然要被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但面对痛苦的过往,无法释怀的时候,逃离恐怕最终还是无用的,到最后,也还得面对。对人如是,对国家亦如是。一些事情发生了,旧有的痕迹还在,总不能视而不见当没发生过吧。最后的最后,也总得面对过去,不管多么不堪。

捡起这样沉重的历史话题,毫无疑问反映出张帅导演的有所为和担当的勇气。他是在描写两个家庭的痛苦,也是在描写一个民族的痛苦。在国家面前,个人的意志何其渺小。这种渺小,又该如何自处?除了失去星星,丽云夫妇还面对了失去腹中胎儿,也就是失去另一个孩子的痛苦。

刘耀军因阻止当时做计生委工作的李海燕拉丽云去流产而负隅顽抗,最终懊悔自己的无能把手砸在墙上而导致的血淋淋的手的画面,让人心疼,或许无数他那个年代的人都感同身受。刘耀军得知他们因丽云流产而获得先进称号时,只说了两个字:没辙。深深的表达了那种被命运碾压无力回天的无奈。这种无奈后来因星星的去世化为了更深层的绝望。

个人和国家几十年宿怨的和解,在影片中,个人觉得是通过李海燕和王丽云最后的对话完成。李海燕因癌症去世,临终前丽云夫妇赶到见了她一面。李海燕看到王丽云,着急告诉她什么。丽云俯下身,把耳朵放在李海燕的嘴边。李海燕或许已经神志模糊,但她说了一句话:我们有钱了,你可以生了。因为意志模糊,这句看起来不合情境的话,穿过历史的尘埃,或许即代表了她个人的悔恨和对朋友的愧疚,也是她曾经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代表国家对曾经对王丽云一家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的回应。至此,或许丽云夫妇心中久久不得安慰的委屈和困惑才得到了纾解。

他们迟迟等来的,或许不是道歉或补偿,但是终究直面真相的真诚态度,是无法磨灭的岁月的回响,让他们久久徘徊的心得到了安慰。对于已经无力可为的过往,勇于面对事实和真相本身,就完成了最终极的宣泄和救赎,让他们可以放下、得以解脱。

《地久天长》剧照